《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斗智斗勇 一路前行 ——訪新四軍老戰士丁公量
作者:杜寧寧 束華靜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3年第5期 日期:2013-08-19 瀏覽次數:8328
2013年3月的一個下午,記者如約來到新四軍老戰士丁公量老人的住所拜訪。這個年近百歲的老人精神矍鑠,爽朗大氣,他動情地講述自己的年少時光、青春歲月,歷歷往事生動而具體;談起早年革命生涯,令我們身臨其境,感受到那個時代青年的愛國情懷和精神風貌。
因為有一種信仰在心中——訪新四軍女戰士姚征人
作者:束華靜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3年第6期 日期:2013-08-07 瀏覽次數:8325
想想犧牲的戰友們,我知足了!——訪新四軍老戰士陳豪
作者:胡亦男 責任編輯:杜寧寧 來源:《鐵軍》2013年第6期 日期:2013-08-07 瀏覽次數:8327
新四軍創建的我軍第一支海上武裝
作者:凌樹清 陳玉林 責任編輯:王浩鐘 來源:《鐵軍》2013年第6期 日期:2013-08-07 瀏覽次數:8333
70多年前,我軍歷史上建立第一支海上武裝力量——蘇中軍區海防大隊,后來擴編為海防團,再后來又發展成蘇中軍區海防縱隊,在解放戰爭中成為渡江戰役的中堅力量和組建華東軍區海軍的主干成分,最終成為人民海軍東海艦隊的一部分——駐上海的海軍登陸艦某支隊。
隱匿的孤堡
作者:章熙建 責任編輯:王浩鐘 來源:《鐵軍》2013年第6期 日期:2013-08-06 瀏覽次數:8324
初冬的淮北原野,一座深埋于土丘之下的單孔老窯,大量銹跡斑斑的彈殼和殘缺武器零部件的赫然現身。磚石結構的老窯早已坍塌。對彈殼進行認真仔細的辨識考證,判定這是抗戰時期新四軍邊區軍工廠制造的。
開國元勛共議海軍第一個五年計劃
作者:吳殿卿 責任編輯:王浩鐘 來源:《鐵軍》2013年第6期 日期:2013-08-06 瀏覽次數:8325
1953年8月,正當海軍司令員肖勁光組織機關業務部門按照“六四”協定所訂裝備制定計劃、部署工作時,接到了中央軍委的通知:根據中央財經會議精神,為了做到外匯平衡和發展重工業,軍費將有所縮減。軍隊各大單位須處理好需要與可能的關系,重新考慮原定的五年計劃,使之更加符合國家的實際情況和中央的要求。海軍應本此精神將中蘇兩國簽訂的海軍三年訂貨計劃(即“六四”協定),再行縮減,以減少經費尤其是外匯開支。
同仇敵愾赴危局——讀陳毅《送人赴泰州談判抗日合作》
作者:魏冉 責任編輯:祝新漢 來源:《鐵軍》2013年第6期 日期:2013-08-05 瀏覽次數:8325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常對新四軍制造摩擦。《送人赴泰州談判抗日合作》作于1940年7月,所謂的談判對象指國民黨軍駐泰州的李明揚、李長江部。當時,在反“摩擦”斗爭中,為爭取“二李”與新四軍合作抗日,陳毅派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團長朱克靖攜親筆信赴泰州談判,詩題中的“送人”即送朱克靖。
生如夏花 死如秋葉——溫州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理事王鋒的抗癌故事
作者:朱璐 宋愛平 責任編輯:李贊庭 來源:《鐵軍》2013年第6期 日期:2013-08-04 瀏覽次數:8324
他患過喉癌和兩種不同類型的肺癌,但依然樂觀,開朗,談笑風生;帶瘤生存10年。或許是他的堅強和頑強,癌癥惡魔害怕了,從而放緩了步伐。他從容而快樂的性格,讓每一個認識他的人都感嘆不已。他叫王鋒,軍轉干部,退休于溫州市廣電局,現為溫州中共黨史學會、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理事。
滸墅關:千年古鎮展新顏
作者:趙建峰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3年第6期 日期:2013-08-02 瀏覽次數:8325
滸墅關鎮,位于蘇州古城西北,東依蘇州工業園區,南接蘇州市區,西臨太湖,北靠無錫高新區。從蘇州市中心驅車前往,僅行駛十多公里的路程,即到達這片被洪學智將軍贊為“江蘇百家名鎮,滸墅關第一鎮”的地方。
雙華村夢圓今朝
作者:史昌源 吳敦和 張維安 責任編輯:趙建峰 來源:《鐵軍》2013年第6期 日期:2013-08-02 瀏覽次數:8324
雙華村位于革命老區揚州市江都區丁伙鎮東郊,臨近江海高速。全村耕地面積6067畝,其中花木面積5750畝,是遠近聞名的花木專業村,先后榮獲揚州市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江蘇省文明村、生態村,全球500佳生態村,以及江蘇省三星級康居示范村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