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zhàn)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jù)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我的媽媽王永貞
作者:宋貞平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4-06 瀏覽次數(shù):8022
每當媽媽的忌日,我都把墻上媽媽的照片摘下來,輕輕地拂拭一遍,心中默念著,親愛的媽媽,您為祖國和人民奉獻了您的青春和熱血,您為兒女含辛茹苦默默地辛勞了幾十年,你是兒女心中永遠的驕傲!
華僑的女兒——一位新四軍女兵的抗戰(zhàn)故事
作者:茅永良 李劍英 張建國 曹石劍 黃朱清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4-04 瀏覽次數(shù):8034
陳日梅,祖籍福建永春,1921年2月生于馬來西亞。她父親陳云輕因家境貧窮,跟隨一批華工漂洋過海到南洋當?shù)V工,后用積攢的錢買下橡膠園,定居吉隆坡。1938年春天,陳日梅瞞著父母,從新加坡坐船前往香港,轉道來到廣州。從此刻起,她開始了漫漫的革命征程。
使敵聞風喪膽的“雪楓刀”
作者:姚云炤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3-27 瀏覽次數(shù):8045
與騎兵作戰(zhàn)失利后,彭雪楓痛定思痛,決定組建自己的騎兵團。四師省吃儉用,終于有了800匹戰(zhàn)馬。但是仍有一個不足,騎兵們還沒有統(tǒng)一的武器,手中的馬刀少且五花八門。
流淌出來的思念
作者:如伊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3-10 瀏覽次數(shù):8027
音樂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展廳上空緩緩彌漫,耳語般如泣如訴如吟如歌,他獨自坐在展廳的中央,頭顱低垂,眼簾微闔,靜默得猶如一尊雕塑。
不忘初心寫華章——記“全國檔案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胡遵遠
作者:李燕 李澤波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3-09 瀏覽次數(shù):8017
2019年12月23日,在全國檔案工作暨表彰先進會議上,安徽省金寨縣檔案館館長胡遵遠等43名同志被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國家檔案局授予“全國檔案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
在傳承井岡山精神中守初心擔使命——重溫毛澤東朱德重上井岡山時的系列談話
作者:何小文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2-17 瀏覽次數(shù):8032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是毛澤東、朱德心中的夙愿。新中國成立后,不僅井岡山人民深切盼望毛澤東、朱德重上井岡山,毛澤東、朱德也多次在不同場合表達了重上井岡山的心愿。
扈寶經聊救護“經”——一位新四軍醫(yī)務干部的抗戰(zhàn)記憶
作者:黃朱清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2-15 瀏覽次數(shù):8038
扈寶經,河南省南樂縣人,南樂位于豫、魯、冀三省交會處,抗戰(zhàn)初期這里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成為革命根據(jù)地之一。扈寶經早年參與抗日宣傳活動,16歲那年參加了八路軍。
紅色絕戀不了情
作者:趙東云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2-07 瀏覽次數(shù):8029
邱一涵,原名邱信貞,1907年出生在平江縣蘆洞鄉(xiāng)丁家源一個革命家庭。
革命大熔爐抗大五分校
作者:李景明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2-02 瀏覽次數(shù):8021
抗日軍政大學(華中)第五分校于1940年11月初在江蘇省鹽城成立,1941年7月日軍掃蕩鹽阜地區(qū),學校撤離鹽城,抗大五分校分散轉移辦學,抽出部分干部和教員分配到新四軍第三師,繼續(xù)沿用五分校名義。
肖寒憶辦《路東報》
作者:瑛子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12-07 瀏覽次數(shù):8015
典雅、雋永、剛毅,九十七歲高齡的肖寒讓人聯(lián)想起雪中的梅花。老人家精神矍鑠,思維清晰,翻開塵封的往事,辦《路東報》的日子歷歷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