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一對表兄弟 革命兩勇士
一對表兄弟 革命兩勇士
作者:俞建華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4-25 瀏覽次數:8326
李逸民 季步高
浙江西南部洞宮山下,甌江兩岸龍泉革命老區人民一直傳頌著“一對表兄弟,革命兩勇士”的佳話。他們就是兄長李逸民,弟弟季步高。
李逸民(1904—1982),原名葉書,乳名怡菁。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從事愛國學生運動和革命武裝運動的一名老黨員,我軍久經考驗的優秀政治工作領導干部,無產階級堅強戰士。他還是我國當代左手書畫的著名將軍畫家。1982年逝世于北京。
季步高(1906—1928),名大綸,號凌云,筆名布高。1925年赴廣州,入黃埔軍校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著名的省港大罷工和廣州起義,歷任中共廣東省候補委員、廣州市委書記兼兵委書記等職。1928年被反動當局逮捕,獄中備受刑訊逼供,至死堅貞不屈,英勇就義于廣州紅花崗。
李逸民、季步高都是浙江龍泉人,是一對表兄弟,又是同學和諍友,志同道合,兩人一起進杭州法政學校、入上海大學、報考廣州黃埔軍校,同吃同住,形影不離。一起參加革命,同時加入中國共產黨。面對敵人英勇無畏,勇往直前。
投身革命 一往無前
1927年11月,為了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在粵系軍閥和桂系軍閥相互混戰,粵軍主力離穗之時,中國共產黨決定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季步高是行動委員會委員,他積極協助張太雷、周文雍等同志,將鐵路、紗廠等各業工人分散的秘密武裝組織3000余人,改編為統一領導的工人赤衛隊,并加緊軍事訓練,為武裝起義做準備。
12月10日是起義前準備工作最緊張的一天,為了籌集武器彈藥,檢查落實起義準備工作,季步高廢寢忘食地工作。他在廣州四牌樓(今解放中路)的指揮部里,對集合在那里的100名赤衛隊員進行暴動前動員:“工人同志們,反動派在廣東實行反革命政變,先后殺害我們大批的革命同志,犯下了血腥的罪行。我們不能坐著等死,要挺起胸膛去戰斗,斬斷束縛在我們身上的枷鎖,建立起工農民主政權。為廣大勞苦大眾謀利益,勇敢地起來戰斗吧!我們要準備著流血犧牲,勝利一定屬于我們的!”季步高慷慨激昂的講話,大大鼓舞了赤衛隊員們的革命斗志。
12月11日凌晨3時許,廣州起義的紅色信號劃破了南方漆黑的夜空,葉劍英領導的教導團首先高舉戰旗,奔向市區,向重點目標公安局出擊。與此同時,分散在市區各地的工人赤衛隊如一支支脫弦的利箭,射向指定位置。季步高率領部分赤衛隊員由四牌樓向北,經惠賢路(今中山路)直奔維新路(今起氏路)北門,配合教導團攻入敵人最頑固的堡壘公安局。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戰,起義武裝占領了珠江以北的廣州市區。
廣州第一個工農民主政府——廣州蘇維埃政府,在戰火中誕生。季步高被委任為工農民主政府軍委會的軍械處長,和吳毅、周文雍、陳郁等蘇維埃政府成員一道積極協助張太雷工作。僅11日這一天,軍械處發放的槍支即達800支,大大提高了革命隊伍的戰斗實力。他對前來領槍的革命群眾一面給予熱情鼓勵,一面又提出嚴格要求。有時還手把手地為赤衛隊員做示范,指導使用槍支和手榴彈。中午時分,敵軍一個團的兵力向白云山偷襲,突然竄到觀音山(今越秀山)吉祥路附近。季步高奉命立即率領赤衛隊員配合教導團出擊,打退了敵人連續的進攻。12日中午,廣州各界群眾一萬多人舉行慶祝廣州起義勝利暨廣州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當天下午,張太雷在奔赴前沿陣地途中,不幸遭敵人襲擊,中彈犧牲。季步高強忍悲痛,率領赤衛隊奔向長堤,配合守衛部隊與進攻敵人作戰。
敵第四、第五軍在帝國主義炮艦的掩護下,于13日大舉向廣州瘋狂反撲。季步高率領赤衛隊沖鋒陷陣,與敵人進行了三天三夜的激戰。終因寡不敵眾,他們掩護起義部隊主力突出重圍后,進行轉移。
南昌起義后,李逸民繼續從事革命斗爭,在上海找到了中共組織,擔任了中共江蘇省委軍委兵運委員,在李富春領導下工作。
不幸的是,1928年春,李逸民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并被引渡給國民黨當局,被判“無期徒刑”,開始了長達十年之久的鐵窗生活。
堅貞不屈 大義凜然
廣州起義失敗后,廣州黨的組織和革命武裝遭到了嚴重破壞,大批革命者慘遭殺害。季步高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在白色恐怖下,不顧個人安危,活動于廣州郊區西關、高北街等據點之間,勘察情況,部署工作。后市委連續遭到敵人兩次大破壞,周文雍、陳鐵軍等十幾個同志先后犧牲。2月10日后,市委委員中只剩下季步高一人,他繼續和幸存下來的同志保持聯系,秘密集會,交流情況,了解形勢,部署新任務,準備新戰斗。
3月,季步高兼任市委兵委書記,中共廣東省委派吳毅同志前來和季步高重建市委。經過他們艱苦的努力,不久,市委秘書處和職工運動、鐵路、運輸三個黨團組織以及士兵運動委員會都相繼建立起來,接著中共廣州東區、南區、西區、東部區、南部區、北部區等民委組織也先后重建。在此期間,季步高主持編印《手鑿錘》《工農兵》等地下刊物,揭露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激勵群眾斗志,號召人民起來斗爭。他曾冒著生命危險去做國民黨士兵工作,還指派一些黨團員骨干打入敵軍內部,努力從各方面擴大黨的秘密武裝力量。
1928年4月15日,季步高當選為中共廣東省委候補委員,他以堅定不移的精神堅持在廣州進行地下工作。7月,季步高抵達香港,向省委負責同志匯報并請示工作,不幸被捕,爾后,又被引渡到廣州。敵人先后囚禁刑訊季步高三個月之久,施以“火燒”、“吊飛機”等酷刑,但季步高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同年冬的一天,黨的忠誠勇士季步高走上刑場,從容就義于廣州紅花崗,時年23歲。
鐵窗十年 堅持斗爭
1928年春,李逸民開始了長達十年的鐵窗生涯。在獄中,他積極組織難友開展對敵斗爭,爭取改善獄中伙食和其他應有待遇的權利。當時獄中伙食極差,吃的是爛白菜、爛蘿卜和發霉的大米,難友們過著非人的生活。有一次,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爆發了要求改善生活待遇的罷飯斗爭,難友們喊著口號,他領著共產黨員還唱起了國際歌。后來,監獄答應一些條件,伙食有了改善。又一次,在獄中黨支部的領導下,讓各監房派出代表一起向監獄當局提出十六條要求,包括準許向家里寫信,準許買外邊的書籍、報刊等。監獄方面沒有答應,于是又開展絕食斗爭,后通過新聞媒體的聲援,迫使監獄方面作了讓步。
李逸民在獄中除隨時宣傳共產主義,組織難友們進行斗爭之外,對同志們也極其關心愛護。每次表哥給他寄錢,他除了留下買書的錢外,把余錢都交給黨支部安排,用在病情危重和營養不良的同志身上。
國民黨的監獄除了硬的一面外,還采取軟化的手段,請了牧師,宣揚上帝主宰一切,一切聽從天命。李逸民等在獄中發動難友給予堅決的抵制,獄中黨支部利用與外界的聯系渠道,購買了進步書刊,給同志們秘密傳閱,以了解國內外形勢,提高思想認識。李逸民每天除了鍛煉身體之外,就拿起書刊,如饑似渴地閱讀,他認真研讀了當時能夠得到的所有進步書刊,并從當時公開發行的讀物中了解信息。
生命不息 戰斗不止
1937年秋,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李逸民經組織營救出獄。由于在獄中苦學十年,書越積越多。出獄時他一個人的書竟有一馬車。李逸民出獄后,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李逸民晚年體弱多病,仍擔任了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革命史副組長、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政治部顧問等職。
他既有武略,又有文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喜歡并擅長詩畫。他的畫,對祖國傳統文化藝術有較深的造詣,在軍內外享有盛譽。
1981年,李逸民身染沉疴,回顧一生革命歷程賦成《懷鄉》一首:一別寒門六十年,關山風雨歷奇艱。揭竿不減終軍志,逐鹿長揮祖逖鞭。飛越大江臨鬧市,屏藩新鼎戍雄邊。是非成敗何須問,萬里歸來萬物妍。1982年6月5日,他在北京逝世,終年78歲。
1982年12月7日至21日,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和總參謀部政治部聯合舉辦了《李逸民遺作展覽》,國防部長張愛萍題詞:“藝與人共長青”。總參謀長楊得志題詞:“革命戰士能文武,左手書畫有奇才”。李可染先生亦稱其:“筆墨精神立,剛云骨氣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