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感懷新四軍 > 烽火并蒂花
烽火并蒂花
作者:章熙建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4-24 瀏覽次數:8384
戰爭,帶給無數家庭以顛沛流離甚至是慘烈創傷。而那群不屈不撓的民族精英,于烽火歲月中穿越硝煙的璀璨綻放,直如閃電穿空一般的絢麗。
戰爭,帶給無數家庭以顛沛流離甚至是慘烈創傷。而那群不屈不撓的民族精英,于烽火歲月中穿越硝煙的璀璨綻放,直如閃電穿空一般的絢麗。
雪后的蘇北曠野寒如冰川,狹窄的灌河碼頭兩艘木船起錨待發。一陣朔風刮得帆檣嘩啦作響,那個使勁揮手的新四軍女戰士抗不住凜冽寒風仰身跌坐在地,木船如箭破冰駛去,兩行熱淚霎時從姑娘凍紫的臉頰滾落下來。
這是1943年元月的清晨。揮淚送別的姑娘叫陳克秋,佇立木船甲板那個剪著短發、透發英氣的女戰士,則是她生死相依的同胞三姐陳洛漣。
時光由今回溯71年。4月的蘇北鹽城已是草長鶯飛、芬芳遍野。但年輕的新四軍財經部總金庫主任陳克秋,內心卻揣著一份莫名的不安。三姐出征兩月杳無音訊,讓她心如蟻噬。她只能不停地寫信,寫給姐姐也包括她身邊的親人和戰友。終于,這個雷雨交加的黃昏,通信員送來一封信,熟悉的字跡頓時讓陳克秋心生一種不祥預感,因為那正是自己寫出去的。再看右上角貼的退條,更如五雷轟頂讓她跌坐在床榻上,退條上無情地標注著五個字:此人已犧牲。
戰事倥傯,關山萬重。愴然如墜冰窟的陳克秋無從核對這條訊息是否真實,除本能地在內心極力排斥這個未經證實的噩耗,只能在夢魘襲來不能自持的夜晚,獨坐在白水滔滔的灌河灣邊,聆聽潺潺流水傳遞遠方的信息,向明月撫掌祈禱保佑姐姐逢兇化吉。然而,兩周后的那個黃昏,幻想便被殘酷的現實所擊碎,陳克秋展開新到的《解放日報》,一個朝思暮想的名字倏然閃入眼簾,那段凝情蘸血的描述直如繩索勒得她幾近窒息。
在位于連云港的抗日山烈士陵園,我查閱到了這段報載的文字:“敵人六挺機槍和幾十條步槍所構成的交叉火力點,封鎖著上岸的去路:子彈像大雨點子似的落在海水上,射在人身上,一會,海水上泛起殷紅的血——有人中彈了,沉到水里去。田旅長和陳洛漣一些人,走在最前,不幸踹進了一個水漕里,失腳陷下去了……”劉白羽所著的《海上的遭遇》,詳盡地記錄了這場海戰的慘烈過程。
三姐夫婦合影
陳洛漣,又名樂蓮,浙江樂清北白象鎮人。1920年出生,1937年考入溫州中學,抗戰爆發后加入當地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參加新四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皖南事變前轉移至蘇北,后任中共阜寧縣區委書記、新四軍政治部干事。1943年3月赴延安抗大調學途中,于黃海小東沙海域與日軍遭遇戰中壯烈殉國。
史料記載,噩耗證實帶來的驚愕僅是瞬間,陳克秋攥起報紙踉蹌著奔向送別三姐的碼頭。那一刻,風雨驟息,殘陽如血,褚紅的余暉將天幕壓得幾欲與海面疊合。分別恍如昨日,不同的是此刻的陳克秋不再流淚,原本柔韌的目光突然迸射出異樣的剛烈,恰如火焰一般投向海平面的盡頭。
——她或許正想起那次追逐夢想的生命抉擇。
1938年那個秋風蕭瑟的夜晚,溫州中學寄讀宿舍,16歲的陳克秋正在油燈前溫習功課。就在這天下午,日軍戰機對溫州城實施了又一輪慘絕人寰的轟炸,盡管海風長嘯,但空氣中仍彌漫著濃烈的空襲遺留的燃燒焦糊味。突然,姐姐陳洛漣裹著一身寒風沖進屋,掩上門不及解下脖子上的圍巾,便附在妹妹耳邊興奮地說:“我們決定去皖南參加新四軍!”
看著滿臉激情洋溢的姐姐,那一刻,陳克秋的思緒倏然飄回了故鄉。那青山綠水的山城樂清,那座家境殷實的陳氏老宅,那九個手足情深的兄弟姐妹,一股激情陡然從心底迸射出來——日寇鐵騎踏破山河,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她更知道,姐姐講的我們是指姚謹春、宋素蝶和王以映,就是那幫一有空隙就溜出校門參加讀書會、演出文明戲的進步學生。姑娘“嚯”地站起身決絕地說:“我也要去!”陳洛漣注視妹妹良久,四手相握堅毅地點點頭。她知道這個四妹個性內斂堅韌,決定的事兒九頭牛也拉不回。
數日后那個冬日的深夜,蒼穹漆黑如墨。當同學們暫時擺脫戰爭陰影沉入夢鄉時,五個劍膽琴心的姑娘披著夜色翻墻辭別母校,踏上了追逐夢想的征途。
——她或許正想念那段淬火成鋼的崢嶸歲月。
翻墻出走數小時后,風塵仆仆徒步趕到甌江岸邊的五個姑娘相偎在一起,寒夜如魅,朝露砭骨,但姑娘們都能感受到彼此的心跳和熱血的奔涌。天剛放亮,五人搭上一艘去青田的烏篷船,目送氤氳籠罩的層巒疊嶂徐徐后移,姑娘們內心陡然生發掙脫藩籬的自由感,悒郁心境豁然開朗,不由舒暢地一路高歌:“同學們大家起來,擔負起天下的興亡……”
然而,奔赴光明的旅程卻是險厄相隨,一路上闖關過卡險象環生。五個姑娘隨機應變作了細致分工,陳克秋年齡最小,負責保管二姐陳慧修悄悄塞給的20塊銀元盤纏,還有一張新四軍駐溫州辦事處的介紹信。年紀稍大的姚謹春沉穩老練,且因父親姚糜森是國民黨中央委員,自小在南京上學說得一口流利的國語,遇到兇神惡煞的哨兵盤查都由她來應對。
經過近半月的輾轉顛沛,1938年12月28日,五個姑娘終于抵達駐扎在皖南涇縣中村的新四軍教導總隊第八中隊。軍營火熱的戰斗生活,讓陳氏姐妹感受著恍如隔世的新奇與激昂,她們立即投身于緊張的學習訓練,期待早日學成奔赴前線殺敵報國。除了射擊投彈等軍事課外,規定每人選修兩項專業。外向剛強的三姐選學指揮參謀,內斂沉穩的四妹則選修軍需財務。結業考核,姐妹倆分獲女生隊兩項專業第一名。緣此,陳洛漣被分配到軍部參謀處,陳克秋則進了軍部軍需處。
金秋時節,皖南遍野金黃。葉挺軍長親臨教導總隊觀摩結業考核,當結果揭曉時,素以嚴肅著稱的葉軍長高興地與姐妹倆握手致賀,并破例用一句話予以嘉勉:“報國比翼雁,抗戰并蒂花。期待你們戰場著立勛功。”
——她或許正想象那束青春光華的璀璨綻發。
1943年春,按中央指示,新四軍三師參謀長彭雄為隊長、八旅旅長田守堯為副隊長,率51人的團以上干部隊計劃經山東輾轉赴延安調學。3月18日,乘船隊伍在連云港小沙東海域遭遇三艘日軍快艇,我軍先發制敵,用手榴彈發起突襲,敵艇受創后遁逃。后日軍艦艇又來對我軍實施攻擊。
激戰中,在船艙焚燒完文件的陳洛漣剛登上艙面,就被一顆機槍子彈擊中腹部,頓時鮮血如注。她強忍劇痛對趕來救護他的丈夫田守堯說:“是到為革命犧牲的時候了!”話音剛落,木船驟然劇顫,顯是擱淺了。日軍艦艇見狀窮追不舍,機槍掃射也愈加猛烈。命懸一線間,右腿連中兩彈的田守堯旅長果斷命令棄船泅水登岸。就在離海岸僅有20多米時,陳洛漣與攙扶她的田守堯一腳踏空滑入了水漕。沉沒的瞬間,陳洛漣遽然伸手向戰友們做出一個阻止跟進的警示。正是這個動作挽救了身后隊伍,幸存的戰友們得以改道涉水擺脫日寇追擊,并按計劃轉赴延安。此役致三師參謀長彭雄等16名同志壯烈犧牲,其中新婚燕爾的田守堯、陳洛漣夫婦年僅28歲和23歲。
陳克秋久久佇立在碼頭。時至此刻,她才幡然醒悟當時送行緣何驀然有一種錐心的劇痛。那次烽火歲月司空見慣的別離,其實就隱匿著一場未揭謎底的生死訣別。那一刻,盡管滄海蒼茫、陰陽兩隔,但她的視線穿透氤氳蒸騰,顯然再次看到姐姐深情地回眸一望,那是一縷無盡的牽掛、一份無言的囑托……
半個多世紀后,我佇立在抗日山烈士陵園田守堯、陳洛漣的墓前,時光已把那份慘烈化作了一縷蒼翠的記憶,只是風雨侵蝕而略顯黝黑的青石墓碑上,新四軍軍長陳毅和八路軍濱海軍區司令員陳士榘的手書題詞“浩氣長存”、“英靈千秋”,仍然凝重而強烈地釋放著一個時代曾經的痛楚與惋惜。海風與時光交匯,如巨掌摩挲我刺痛的心靈,那一刻,只覺天地間有個聲音:雖然未能一睹圣地光芒而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但英雄們用青春的生命光華熔鑄出長城的偉岸,烈士的英靈已然匯入中華民族挺拔的脊梁!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史上,陳氏一門似乎注定是要留下注腳的。田守堯,1915年出生,安徽六安人,16歲參加工農紅軍,次年入黨,長征到達陜北后任中共鄂豫陜省委常委、紅十五軍團第七十八師師長。小沙東海戰田守堯壯烈犧牲后,汪偽特務機關乘機制定了一個暗殺計劃,挑選一個體格容貌極為相像的特務,假冒田守堯惡戰脫險后獨自趕赴延安,伺機刺殺毛澤東。1943年6月21日,就在毛澤東到抗大作報告的前一天,這個陰險的特務被田守堯長征途中的戰友、時任陜甘寧邊區保衛處處長的陳泊識破逮捕。毛澤東事后得知原委,不無惋惜地說:英年戰將,長征一別。沒想竟以這種方式與我在延安相見。惜哉痛哉!
而對這一切,正在抗戰最前線經歷戰火洗禮的陳克秋卻渾然不知。為抗擊日偽軍,陳克秋隨軍部直屬隊轉戰顛沛,新四軍財經部長朱毅專門派遣一個排兵力保護她和金庫人員。當年攀翻校墻時最小的黃毛丫頭,此時盡管年齡尚不滿20歲,但已成長為擔負重任的新四軍總金庫主任。為隱秘地攜帶金條和金器,陳克秋特別縫制了一件多兜的背夾,兜袋裝得滿當當、沉甸甸不說,僅身不離金、金不離身,就讓她在輾轉征戰中格外艱苦備嘗,寒冬臘月像穿著件寒襖冰衣,夏日里則捂得周身燥熱,尤其睡覺時硌得渾身疼,常常只能倚靠著打個盹。再苦再難,陳克秋都咬牙扛了過來。直到晚年仍讓她始終感動唏噓的,是那些擔負護衛任務的戰士們并不知道她的真實身份,卻似乎對共有的至高使命心照不宣,始終以生命作代價踐行一份擔當,兩次危境突圍中有七名戰友犧牲。而正是這段穿越硝煙的“披金戴銀”,鑄成了陳克秋生命中不堪回首卻又最為榮耀的青春傳奇。
1982年,陳克秋從江蘇省文化廳離休。1987年深秋的一天,一位雍容華貴的老人輾轉找到陳克秋。那一刻,饒是久經戰火熏陶的老兵,陳克秋也禁不住淚流滿面,來的是闊別半個世紀的二姐陳慧修!從二姐口中才得知,當年陳洛漣攜四妹私自離家投身革命,在陳家老宅一度掀起軒然大波。陳父為此痛心疾首:“家國淪落,到底總輪不上女孩去出征!”為防止其他孩子步她姐妹后塵,陳父將他們盡數送出國門出洋留學。陳氏一門由此天各一方,二姐也就此一生客居美國洛杉磯。
2008年初春,辭別家鄉70年的新四軍老戰士陳克秋,帶著沉沉眷戀回到浙東樂清。依舊是那方青山碧水,但歲月蹉跎,滄桑無常,祖上積攢的殷實基業已然蹤跡全無,豪門巨宅中曾經手足相依的兄弟姐妹,也已是散落飄零于五湖四海。那份心底念茲在茲的惦念霎時化作了一縷沉沉的惆悵。
踅返曾經為生命培基的溫州中學,記憶的輪廓與眼前的校園已無法疊合。只是依稀記得當年翻墻出走的位置,如今聳立著一座紀念館。就在老人凝眸端詳凝思追憶時,身邊走過幾個純真而熱情的女學生,面露驕傲地告訴眼前這位素不相識的老奶奶:這座紀念館是為紀念一個叫陳洛漣的巾幗英雄而建的,而陳洛漣正是她們的校友。
那一刻,長空如洗,雁鳴若歌,遷返家園的雁群正執著地振翅翱翔。兩行熱淚終于無聲地滴落下來,陳克秋突然想到,頭頂這些歷經劫難的精靈中就有她的三姐,深情的目光正注視著她為之付出生命而未能見到的美麗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