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紀實》 > 人物寫真 > “瀟灑將軍”劉震
“瀟灑將軍”劉震
作者:歐陽青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紀實》 日期:2014-04-18 瀏覽次數:8460
劉震年輕英武、氣度不凡,被稱為“瀟灑將軍”、“洋司令”。他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中屢立功勛,把一支老紅軍部隊打造成解放軍第一流的著名王牌軍。抗美援朝時期,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首任空軍司令員,劉震為打造空軍王牌部隊,做出了重要貢獻。美空軍參謀長范登堡不禁驚呼:“共產黨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世界上主要空軍強國之一。”
劉震年輕俊逸、聰明儒雅、灑脫干練,人稱“瀟灑將軍”;又因為他喜歡穿西裝,著茄克,并自制吊帶褲,筆挺偉岸,風度翩翩,還被人們稱為“洋司令”。
劉震
身先士卒抗敵頑
抗日戰爭期間,劉震一直戰斗在由紅十五軍團第七十五師改編的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四旅至后來的新四軍第三師第十旅,并由政工干部改為軍事干部,先后擔任團政治委員、團長、旅長、副師長,率部相繼參加了高溝、楊口、阜寧、淮陰、淮安等戰役,給蘇北的日偽軍以沉重的打擊。經過8年抗戰,劉震取得了從長期游擊戰轉向城市攻堅戰的重要經驗。紅軍時期,16歲的劉震在紅二十五軍起步,從戰士到副班長、班長再到連副指導員、連指導員。1934年12月,紅二十五軍長征到陜南途中,劉震因果敢指揮,被上級提升為營政治委員。1935年9月,紅二十五軍編入新成立的紅十五軍團時,改稱第七十五師,劉震由營政治委員直接晉升為該師第二二五團政治委員,年僅20歲。1936年2月,東征戰役中,已改任第二二三團政治委員的劉震率部從無定河出發,在山西石樓縣賀家凹西北登岸。經激烈交火,先頭部隊占領了灘頭陣地,次日拂曉,全團渡過黃河,爾后,劉震率部轉戰晉西北。1936年4月,第二二三團擴編為紅七十三師,劉震任師政治委員。1936年12月,劉震又擔任紅七十五師政治委員。在紅軍后期的半年時間里,劉震完成了由營政治委員到師政治委員4個級別的跨越,可謂表現優異、戰功卓著。
1940年6月20日,時任八路軍第二縱隊第三四四旅旅長的劉震與政治委員康志強一起,率部作為第一梯隊到達安徽省渦陽縣以北新興集和新四軍第六支隊會師。這是劉震第一次接觸新四軍部隊。6月27日,八路軍第二縱隊和新四軍第六支隊主力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彭雪楓,政治委員黃克誠,下轄第二、第四、第五、第六旅。第三四四旅編為第四旅,劉震任旅長,康志強任政治委員,下轄第七、第八、第九團。合編不久,劉震和康志強奉命率第四旅主力擔負開辟和堅持淮上抗日根據地的任務。
11月中旬,日軍糾集津浦路沿線步騎兵5000多人,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向宿縣、懷遠、蒙城等地掃蕩。縱隊決定第五旅在蒙城板橋殲擊日軍;第四旅第九團主力在河溜阻擊日軍前進,掩護旅部和第八團南撤并保障第五旅的側翼安全和轉移。南撤途中,國民黨頑軍騎兵和日偽軍三面向第四旅沖擊逼近,劉震不顧個人安危,令參謀長沈啟賢率旅部和直屬隊向后轉移,自己帶精干小分隊留下掩護。劉震告誡戰士們,不要怕日本人,等他們的騎兵靠近時,再開槍射擊。有旅長在身邊做主心骨,大家殺敵情緒高漲。很快,陣地上槍炮聲大作,日偽軍沖了上來。到百米內距離時,劉震身先士卒,率先開槍,戰士們也表現很英勇,排槍齊射,將頑軍騎兵打得人仰馬翻。接著,又有一隊日軍和偽軍扛著太陽旗向這里沖。滿身硝煙的劉震,指揮小分隊奮勇抗擊,將敵人擊退。在第四、第五旅協同打擊下,日軍于18日攻陷蒙城后倉促撤回。3天后,第四縱隊又收復蒙城和渦陽縣城。
抗戰期間,劉震(左二)和金明(左一)、李一氓 (左四)
把部隊“化”下去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八路軍第四縱隊奉命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下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旅3個旅。第十旅是第四旅改稱的。劉震和康志強分別擔任旅長、政委。9月,新四軍軍部決定,第十旅與第九旅建制對調,第十旅歸新四軍第三師建制,實行主力地方化。劉震率部調往蘇北淮海地區,兼任淮海軍區司令員。旅和軍區政委為金明。
關于主力地方化,時任中共中央華中局書記兼新四軍政委的劉少奇形象地比喻道,就是把部隊“化”下去,“化”到群眾中去。當然,真正“化”起來也不容易,作為十旅這樣的主力也要被“化”下去,讓十旅的老同志想不通:“查查十旅的老家譜,從紅軍時代起就是主力軍。怎么能變成地方部隊呢?”
而且,劉震的思想上也有點想不通。
劉少奇和新四軍代軍長陳毅在華中局駐地專門把劉震和第十旅政治部主任高農斧找過去談話,聽聽他們對主力地方化的意見:“你們對這樣的形勢有些什么想法?今后我們的棋應該怎么走?”
劉震如實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雖然十旅在新四軍三師建制下,活動豫皖蘇,遭受日偽頑三面夾擊,但擔心部隊變成地方部隊后,會固定在一個地區,今后不能再機動作戰,可能走回頭路。”
劉少奇說:“你們不要猶豫,不要認為實行地方化是走回頭路。這不是回頭路,是堅持和發展根據地、發展人民武裝的正確道路。現在你們一個旅‘化’下去,不要多久,將會有兩個旅、三個旅以至更多的旅成長起來,到那個時候,不僅人數多許多倍,戰斗力也會比現在強。”接著,劉少奇用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是從游擊隊發展起來的歷程為例,深入淺出地講了許多道理,反復說明十旅地方化,是毛澤東的正確軍事路線的具體化。“不要只看眼前,要向遠看,向前看,要有全局觀念。”
陳毅也講了主力地方化的重要性。
說到“顧全大局”時,劉少奇批評劉震說:“你們在津浦路西,曾幾次要求讓你們旅的一個團從鹽阜回去,這就是只顧自己,不顧大局。你們要那個團回去,對不對?”
劉震和高農斧齊聲承認道:“不對!我們沒有從全局出發。”
劉少奇笑了,說:“是嘛,毛澤東同志不止一次地說過,我們的干部,不要目光短小,不識大體;共產黨員決不能爭個人的兵權。”
談到這里,劉震表示思想通了,要盡快把部隊“化”下去。
劉少奇說:“通了就好。只是光你們通了還不行,還要十旅的干部、黨員以至每個戰士都要搞通。‘化’下去,就是到人民群眾中生根;思想不通,根就扎不深。像種小麥一樣,根不深,苗不壯,就難得豐收。”
劉震和高農斧的思想通了以后,很快回去與軍區政委金明等其他領導商定了部隊地方化的方案,并對部隊進行教育。絕大多數同志表示堅決響應黨的號召,愉快地“化”下去。但也有少數同志思想轉得慢,有個團參謀長說:“我寧愿當連長,也不干縣大隊長。”經過劉震和旅的幾個領導多次談話,他才勉強同意,但還是表示:“我服從組織分配,以后我還要回主力部隊,旅長要給我打保票啊!”
劉震說:“保票是有的,它不在我手里,‘化’下去,尊重地方黨的領導,緊緊地依靠群眾,根扎得深,果結得快,根據地鞏固并發展了,那就能很快回到主力部隊。”
第十旅部隊“化”下去后,在黨政軍一元化領導下,旅部和軍區機關合并,部隊化整為零,以營和連為單位分編到各縣大隊去,還抽調了400多名干部“化”到各地方武裝。各地武裝力量普遍得到加強和擴大,果真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壯大起來,群眾性的游擊戰爭也非常活躍。
1942年春天,劉少奇去延安途經淮海區,在軍區機關沭陽縣小胡莊住了十來天。劉震向劉少奇匯報“化”下去的結果,劉少奇高興地說:“你們堅決‘化’下去了,并且做出了成績,這很好,根要扎得深,花才開得好,果才結得大。”
11月中旬,日軍出動8000余人采取分進合擊戰術掃蕩淮海區,劉震指揮部隊機動靈活地與日偽軍周旋,采取外線運動戰、內線游擊戰的方針,尋機殲敵,經過一個多月數十次反掃蕩作戰,沉重打擊了日偽軍。與此同時,針對敵強我弱的嚴重形勢,劉震和金明等地委領導商定,為了徹底“化”下去,將全區劃分為灌沭、泗宿、潼宿海、淮漣4個地區,建立4個中心縣委;將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合編為4個支隊,每支隊轄4個團,分別在中心縣委統一領導下堅持斗爭。劉震和金明指揮部隊在縱橫50多公里的地區內回旋,經過3個月殘酷而激烈的斗爭,把日偽軍拖得筋疲力盡,不得不收縮回原地。接著,部隊又展開破襲戰,把日偽軍修筑的公路交叉點大部破壞,使日偽軍“接點連線”的計劃破產。
1943年春,劉震指揮淮海區部隊配合鹽阜區反掃蕩,保衛了麥收。后來,劉震又發起夏季攻勢,打擊侵入淮海區的日偽軍。劉震指揮部隊首戰連五莊,繼攻塘溝,打通了各支隊間的聯系,擴大了主力的活動地區。同時發動全區縣以下武裝和民兵,分區分點看守、包圍日偽軍據點;實行村村聯防,組織聯防隊員沿交通壕每夜出動,破路炸橋,襲擊日偽軍孤立據點。經過130天的奮勇作戰,夏季攻勢至8月20日勝利結束,攻克日偽軍據點40余處,消滅日偽軍5000余人,繳獲甚多。軍分區主力部隊由3200余人發展到8000余人。地方武裝發展到9000余人。
原來向劉震要“保票”的那位團參謀長“化”下去以后,拉起了一個團的兵力,已升任團長;許多“化”下去的連、排長,拉起來一個營或一個連的兵力,成為響當當的營長、連長了。
1945年3月,根據上級指示,淮海區以第二、第三支隊為基礎組建獨立旅,增援新四軍第七師作戰。4月4日,獨立旅浩浩蕩蕩地踏上南下征途。這時,第十旅不再兼淮海軍分區,部隊進行改編。第四支隊編為第二十八團,第一支隊為第二十九團,軍分區新一團編為第三十團。
實踐證明,劉少奇力推的主力地方化取得了很大成績。“化”下去的劉震第十旅,已發展成了兩個旅的兵力。從主力到地方化再到更大的主力,這就是劉震領導的第十旅扎根淮海區成長壯大的螺旋上升的道路。
劉震
攻淮陰,保四平,三下江南,大戰役中再立功
1945年8月26日,新四軍第三師發起了著名的淮陰戰役,這是抗戰勝利后,蘇北地區新四軍首次進行的規模最大的城市攻堅戰。戰役由第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擔任總指揮,第三師參謀長洪學智擔任前線指揮,第三師第十旅旅長劉震奉命具體指揮第十旅負責主攻。首先快速掃清外圍偽軍之后,劉震用6個團的兵力對偽軍實施多路攻擊,以城東南為主攻方向,由第二十八團擔任主攻,第三十團為第二梯隊;師特務團在南門助攻;第二十九團主力在城東南角攻擊;城西北也配置一部兵力,相機突入城內。9月6日下午2時,劉震命令攻城。埋設在東門北側的千磅炸藥轟隆巨響,炸開20多米長的口子,突擊部隊乘硝煙沖進城去。第二十八團戰士蜂擁而入偽軍指揮部大門,第四連連長張昌義用沖鋒槍把偽軍師長潘干臣擊斃。南門方向,師特務團第七連尖刀班班長徐桂標第一個登上城墻,卻被敵人一梭子彈打成重傷。接著,他猛撲上去,用身體堵住碉堡內的偽軍機槍槍眼,為突擊隊登城開辟了道路。經過激烈戰斗,下午3時多,守城偽軍殘部放下武器,舉手投降。 “固若金湯”的淮陰城就這樣被劉震速戰速決攻了下來。新四軍軍部給第三師發來嘉獎電:“淮陰之戰賴我指戰員奮勇用命,于短促時間內突入敵偽堅固城防據點,擊斃敵酋,解放淮陰城,使我蘇北、蘇中、淮南、淮北打成一片,殊堪嘉慰。”
解放戰爭期間,劉震一直擔任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經過三年解放戰爭,第二縱隊成為東北野戰軍中殲敵最多,表現最出色的縱隊,以打大仗、硬仗著稱,具有出色的戰斗能力。
四平保衛戰,最殘酷的第三階段,劉震指揮第二縱隊成立前的3個旅在右翼方向頑強抗擊國民黨軍第七十一軍的攻擊,三道林子激戰蔚為壯觀。最后撤退時,第十旅完成掩護任務,受到東野總部特電嘉獎。
三下江南作戰,一下江南時,劉震指揮第二縱隊沿中長鐵路兩側出擊長春以北之敵,克據點多處,第四師在新立窯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三下江南時,第二縱隊最出彩,第五師在靠山屯隨機應變,先殲國民黨軍一個整團,又反過身來拖住前來增援的敵一個師,受到東野總部特電嘉獎。
1947年夏季攻勢,劉震指揮第二縱隊圍攻長春以西的懷德縣,經過21個小時激戰,全殲國民黨守軍新編第一軍第三十師一個團及地方一個團。第四師因戰績突出,受到東野總部通令嘉獎。爾后,第二縱隊揮兵大黑林子,協助第一縱隊圍殲敵第七十一軍,致使前往督戰的陳明仁險些被擊斃。最后,奔襲并攻克昌圖。第五師因戰績突出,兩次受到東野總部通令嘉獎。
1947年冬季攻勢,劉震指揮第二縱隊在兄弟縱隊配合下,首先主攻彰武,第五師從城東南角突破,經6晝夜激戰,殲國民黨軍第四十九軍第七十九師7500余人。此戰是東野第一次使用大口徑火炮,并在白天進行的城市攻堅戰,效果頗佳。為此,受到中共中央特電嘉勉。公主屯戰斗時,第五師因地制宜,用水澆路,結冰后,形成滑冰道。總攻時,部隊借力向前滑,直沖敵人的指揮部,為俘虜國民黨軍新編第五軍軍長陳林達立下頭功。公主屯之戰,是東野第一次有4個步兵縱隊和炮兵縱隊聯合參加的大規模圍殲戰,堪稱攻堅戰的典范。
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打響。在錦州攻堅戰中,劉震指揮第二縱隊作為攻擊尖刀,先攻克外圍義縣,再從城西北方向進攻,迅速突破城垣,為后續大部隊開辟了勝利的道路。在遼西圍殲戰中,第二縱隊是消滅國民黨軍廖耀湘兵團的主力尖刀之一。在沈陽攻堅戰中,劉震統一指揮第二縱隊和第一縱隊,主攻鐵西防區,為解放東北這座第一大城市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1月14日,在平津戰役的天津攻堅戰中,時任第四野戰軍第三十九軍軍長的劉震率部擔任最鋒利的主攻尖刀之一,第一一五師首先突入天津西面堅固的城防,從和平門方向進入市區。之后,第一一六師與兄弟縱隊一起,也相繼突破成功,繼而向鼓樓和東馬路發展進攻,并強渡子牙河,殲滅了北運河以西地區敵人。劉震率第三十九軍為天津攻堅戰的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此外,天津攻堅戰之前,東野部隊原計劃先打塘沽,后攻天津,以堵敵從海上逃跑。劉震在實地勘察中,發現塘沽的地形開闊,水渠縱橫交錯,加之正值隆冬,難筑工事,不易攻擊。為此,他連續三次向上級提出先攻天津的建議,得到了東野總部認可。
1949年9月中旬,衡寶戰役打響,時任第四野戰軍第十三兵團副司令員兼第三十九軍軍長的劉震,指揮第三十九軍作為西路軍之一,參與湘西追殲戰,經近一個月戰斗,先奪取懷化與淑浦間的江口要點,再攻占湘桂邊境重鎮武岡,一舉消滅白崇禧在衡寶防線的左翼重要支撐點,有力地保證了中路軍主力的安全。
1949年11月上旬,廣西戰役打響,劉震指揮第三十九軍作為西路軍之一,勢如破竹向柳州挺進,殲滅黃杰兵團第九十七軍一個半師,攻占柳州。爾后,繼續沿公路南下,插入廣西心臟地區,一舉解放南寧,有效地策應了欽州地區作戰。戰役尾聲,第三十九軍一部奪取隆安,一部攻占上思,再鉗形攻擊龍州和鎮南關,最終,把紅旗插上了廣西邊陲鎮南關城頭。標志著國民黨桂系及蔣介石在華南殘余的覆滅。
1965年空軍黨委常委合影(前排右一為劉震)
打造志愿軍空軍王牌部隊,氣貫長虹
1950年11月,劉震調任東北軍區空軍司令員。1951年2月28日,劉震擔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司令員;3月15日,劉震兼任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司令員。在抗美援朝戰場一年多時間里,年輕的劉震指揮年輕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同蘇聯空軍長空比翼,與強大的美國空軍王牌展開較量。初生牛犢不怕虎,涌現出了空四師、空三師兩個著名的空軍王牌師,還有屢創佳績的空八師、空二師、空十四師、空六師、空十五師、空十二師等,揚威藍天,氣貫長虹。
志愿軍空軍作戰時,明確了組織指揮的有關問題。即:為便于集中指揮,每次戰斗起飛的架次、兵力區分、起飛時間等,統由空聯司及其指揮所確定;每個編隊從出航、接敵到投入戰斗、退出戰斗和返航,均由司令員通過空中指揮員實施指揮;特殊情況下劉震還直接指揮到師、團編隊中的某個大隊長。
為什么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在飛機數量處于絕對劣勢、飛行員缺少作戰經驗的情況下,能夠同號稱世界上第一空軍強國的美國空軍相抗衡?首先是有志愿軍空軍堅強正確的領導和以飛行員為代表的英雄空勤群體敢于拼刺刀的大無畏精神,其次先進的戰斗機是很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國空軍的唯一利劍是蘇制米格—15基型單座高亞音速噴氣式戰斗機(因外形俊俏,顏色銀灰,速度奇快,被志愿軍昵稱為“銀燕”),可與美國空軍的三大板斧F—80單座噴氣式戰斗轟炸機(因兩機翼的翼尖各掛一個副油箱,被志愿軍戲稱為“油挑子”)、F-84單座高亞音速噴氣式戰斗轟炸機(因飛行速度超快,被美軍稱為“雷電”)和F-86單座超音速噴氣式戰斗機(因飛行速度超過音速,火控系統裝有計算機、雷達、瞄準具等精密設備,被美軍稱為“佩刀”)一較高下。可以說,中國空軍在成立之初,裝備技術水平就達到了世界一流。
當時,美國空軍不可一世。抗美援朝之初,志愿軍空軍還沒有出現,志愿軍高射炮兵又少,F-80由于沒有對手,特別猖狂。美軍飛行員毫無顧忌地對志愿軍后方運輸線、陣地、機場等進行狂轟濫炸,甚至擦著樹梢追逐馬路上的行人進行掃射。但志愿軍空軍米格-15的神勇參戰,使美空軍F-80獨霸朝鮮天空的時刻一去不復返,也打破了“美國空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志愿軍空四師首創佳績。1951年1月下旬,空四師配合蘇聯空軍在清川江一線,與美軍第五航空隊進行3次激戰,成為最先承擔實戰任務的志愿軍空軍部隊。戰斗中,第十團大隊長李漢表現神勇,擊落1架、擊傷2架“雷電”,首創戰績。3次空戰之后,米格—15在清川江與鴨綠江之間占領了制空權。美軍稱這一空域為“米格走廊”。接著,劉震采取輪番進入、由少到多、以老帶新、先打弱敵、后打強敵的戰法,指揮志愿軍空軍擊破美軍的“絞殺戰”計劃。從9月12日至10月19日,空四師在38天的作戰中,戰斗出動“銀燕”29批508架次,與美軍“佩刀”、“雷電”和“油挑子”進行了10次大機群作戰,共擊落美機20架,擊傷10架。美國空軍的“絞殺戰”計劃遭到沉痛打擊,不得不宣稱:“戰斗轟炸機以后不在米格走廊內進行封鎖交通線的活動”。毛澤東在閱讀空軍戰報后,揮毫批曰:“空四師奮勇作戰,甚好甚慰。”1952年2月10日,僅有100多飛行小時的第十二團大隊長張積慧,在泰川上空一舉擊斃有3000多飛行小時的美國“王牌”飛行員戴維斯少校。1952年上半年,空四師在參加第4次空戰的四個半月戰斗中,空戰20次,擊落敵機17架,擊傷10架,成為志愿軍空軍的第一個王牌師。
志愿軍空三師擊落美機最多。1951年10月20日,同樣是初出茅廬的空三師也摩拳擦掌、亮相參戰。在劉震指揮下,空三師一出手就在11月上旬連續與美國空軍分散活動的小機群空戰5次,擊落擊傷美機8架。第七團涌現出了擊落美機2架的英雄趙寶桐,擊落、擊傷美機3架的驕子劉玉堤。11月18日,第九團大隊長王海和僚機焦景文各擊落“雷電”2架,飛行員孫生祿把1架“雷電”打得凌空開花。此戰,第九團共擊落“雷電”6架。11月23日,第七團再接再厲,擊落“雷電”7架,擊傷1架,自己僅傷1架,創出了8比1的輝煌戰果。其中,大隊長劉玉堤就擊落“雷電”4架。12月2日,志愿軍空軍配合蘇聯空軍,第一次參加共有300架戰機參戰的大空戰,第七團副大隊長趙寶桐擊落2架“佩刀”。12月5日,在清川江口,第9團僚機羅滄海緊跟長機艾華,雙機與4架美機格斗,擊落3架敵機,創造了空戰中近、準、狠的戰例。此戰,第九團共擊落“佩刀”9架、“雷電”4架,擊傷“佩刀”2架,戰果輝煌。12月15日,王海大隊在清川江擔負掩護行動中,擊落“雷電”6架。美空軍參謀長范登堡驚呼:“共產黨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世界上主要空軍強國之一。”空三師在1951年10月21日至1952年1月14日的86天激戰中,共擊落美機55架,擊傷8架。毛澤東主席聞知這一捷報,再次欣然命筆:“向空軍第三師祝賀。”空三師成為志愿軍空軍的又一個王牌師。
劉震從新四軍第三師第十旅旅長到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九軍首任軍長,為把這支老紅軍部隊打造成解放軍第一流的著名王牌軍,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劉震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首任空軍司令員,又為打造空軍王牌部隊,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