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我與新四軍 > 我演粟裕將軍
我演粟裕將軍
作者:謝偉才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4-10 瀏覽次數:8324
粟裕將軍飾演者謝偉才
1989年,八一電影制片廠為拍攝電影歷史巨片《大決戰——淮海戰役》經過多次全國性的挑選,最后確定我為飾演粟裕將軍的演員。我真是興奮極了……
塑造歷史人物的藝術形象,演員必須首先要了解歷史,掌握人物的各方面資料,對人物進行全方位的理解和研究——從此我開始了拍戲前的案頭工作。
粟裕將軍的英名,我是在解放戰爭時期知道的。那是1949年,我八歲,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三兵團十二軍文工團,在進軍大西南的途中行軍休息的時候,老同志給我講各個野戰軍的故事,就講到第三野戰軍有個粟裕司令員,如何在江蘇一連指揮打了七仗,仗仗都打勝了,很了不起,是個常勝將軍。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我被調到志愿軍總部工作。停戰后的1958年,周恩來總理訪問朝鮮,粟裕大將以總參謀長的身份陪同訪問,曾到志愿軍總部看望我們,這是我首次見到粟裕大將。
我真正了解粟裕將軍還是在八一廠確定我為飾演粟裕將軍的候選演員以后。為了準備試戲,了解人物,我找來一本回憶錄《名將粟裕》進行研讀。當我讀完第一篇回憶文章就被吸引住了。粟裕將軍不僅指揮了著名的蘇中戰役,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的那些赫赫有名的戰役都是他親自參與并主要指揮的,我知道的太少了……
在強烈的求知欲望下,我又急切地找來《粟裕戰爭回憶錄》《一代名將——回憶粟裕同志》等書籍及資料,細心研讀。讀每一篇文章都獲益匪淺。特別是閱讀《粟裕戰爭回憶錄》感觸更深。他的回憶是那么坦蕩,他的敘述真誠,大度,坦率,并且具有學術性,充滿軍事辯證法。我常常被他敘述中折射出來的精神氣質感染而激動不已。他的思想境界,他的品質才能,他的行為等等都蘊含著巨大的魅力。這種魅力吸引著我,并激勵起我強烈的創作熱情。
我不時地掩卷深思:為什么人們對粟裕將軍是那么崇敬,折服?只是因為他是共和國第一大將的地位?不!歷史上地位高者甚多,不足為訓者也不少!我以為只從他的指揮才能、赫赫戰功去理解(當然這是他高大形象魅力的組成部分)是不夠的,尤其是搞表演藝術……很重要的是要研究理解他的素質、品格及魅力,那些充滿了強烈磁性的特質。
他的素質在于他具有革命家的政治素養和洞察力。他22年的戰斗生涯,大部分是遠離中央,在相對獨立的戰略區擔任重要的領導職務。他權衡利弊得失,看得很寬闊,獨立思考得很深遠。在這個高度上,他又很自覺、審慎自如地以他的局部的行動來服務、影響全局。這是一般將領達不到的高境界的素質,是戰略家的素質。
粟裕1927年是湖南常德省立第二師范的學生。在學校他追求光明,接受馬列主義,后來到了武漢參加革命軍隊,直到成為共和國的第一大將。他從未進過軍事院校,他是從士兵一步一步戰斗過來的,是經過不同局面血與火考驗的將領,在他身上充滿了軍人的素養。我國古代武圣孫子對將領素質的要求是:“將者,智、信、仁、勇、嚴也”。粟裕將軍都是可圈可點,這是有著大量史實可說明的!
閱讀《粟裕戰爭回憶錄》《粟裕軍事文集》,一種感覺在縈繞著我,就是他那強烈積極的思維態勢。他的思維方式和結果,是那么與眾不同。
他少年時期就和同齡人想的不一樣,他要搞一支保護老百姓的隊伍。
他參加革命隊伍,在井岡山時期是基層指揮員。跟隨毛澤東、朱德打仗,每次戰斗的勝利或挫折,他都認真的思考和總結。認識到:“戰爭是有它自己的規律,克敵制勝的辦法,必須依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和戰爭內在規律去尋找。”在戰斗中長距離的轉移,他從戰略的高度認識到退卻與進攻的內在關系。在反圍剿的戰斗里,他潛心學習,深入理解游擊戰的戰略戰術,日后又靈活的運用到實踐中。
他作為一個初級指揮員,不是單純的指到哪里打到哪里。他慣于思考,善于學習。第二次反圍剿,他從毛澤東、朱德指揮作戰充分發揮紅軍根據地的優勢中,思索如何從戰略高度正確選擇根據地,如何從戰略高度正確選擇出擊方向。他的思考學習心得,使他得以高境界地理解戰爭,在日后的實踐中駕馭戰爭,獲益終生。
三年游擊戰爭時期,在浙江與中央長期失去聯系的情況下,他率領挺進師,獨立支撐一面。他在運用毛澤東、朱德的游擊戰術的同時,根據浙江與井岡山的政治、軍事等諸多不同的實際情況,于1935年9月提出“敵進我進”的戰略方針,對毛澤東軍事思想,應當講是一個創造性的貢獻。尤其是在1938年1月,他就把抗日游擊戰上升到戰略高度去論述。我想,他長期和中央失去聯系,又領導著最多時千把人的游擊隊伍,長年爬山鉆林,基本上是與外界隔離。隨著形勢的變化,他卻能適時地、高屋建瓴地意識到這樣重大的、全局性的戰略戰術問題,真是了不起!
解放戰爭時期,中央令他外線作戰。他從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地理、民情等客觀存在出發,提出內線殲敵建議。中央采納,隨后對外線出擊的戰略方針,做出重要調整。粟裕又以蘇中戰役的勝利實現了中央的要求。他的思維頗具全局性。
隨著戰局的發展,他幾次戰略性的建議,如著名的“子養電”,“三個縱隊暫不過江的建議”,“打淮海戰役的建議”,著名的“齊晨電”,“把敵抑留在長江以北殲滅”的建議等等,都展現出他思維的超前,視野的寬闊。
在他晚年的1979年1月,發表了《對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的討論》的重要論述。這是他在和平時期長期研究探索現代戰爭規律的重要成果。作為老一代軍事家,他率先沖破軍事領域里的禁區,主張運用唯物辯證法去活躍軍事學術理論,積極發展我軍的戰略戰術,真是不減當年戰爭年代氣魄宏大的將帥謀略銳氣。他的思維總是隨著時代前進,又具有前瞻性。我以為,老一代革命家、軍事家,對于現代戰爭有如此深厚研究的并不多。粟裕大將可說是杰出代表。
縱觀粟裕大將,從少年到晚年,積極的思維態勢都貫穿著一條基本感覺,就是勤于思考的特質。我強烈的意識到這是角色內外在組成的一個重要元素。簡單的講就是“多思”。這一領悟,使我向粟裕將軍靠近了許多。
“多思”這兩個字,在后來銀屏形象塑造的內外在展現上,我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在閱讀粟裕將軍的戰友、部下的回憶文章時,眾多的筆者用非常崇敬的心情敘述了粟裕將軍:“初次見到粟司令員,看他身材瘦小,文質彬彬,像文化教員,想不到指揮打仗這么厲害。”
“他溫文爾雅,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溫良恭謙。”
“他襟懷坦白,為人敦厚,平等待人。”
“他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對部下戰士體貼關懷。”
“粟司令從不發脾氣,但工作要求很嚴。”
“我們粟司令的脾氣光火起來最多講一句‘你是怎么搞的?’這就是他了不起的光火了。”
特別使我感動和震驚的是,粟裕將軍兩讓司令,其政治品格的高尚就不用贅述了。
這一切都形象地告訴我,粟裕將軍軍政素質、品格是那么完美。作為一名演員,我能有機會在藝術作品中,塑造這樣一位了不起的革命家、軍事家的藝術形象實在是太榮幸了!
我懷著強烈的創作熱情進入案頭工作,把掌握的一切進行綜合。在做各方面的邏輯上考慮的時候,有一點我沒有把握和確認!那就是眾多的回憶者談到的:“粟裕司令員從不發脾氣”,“從來不訓人”,“通常軍事指揮員的那些口頭禪都沒有”。我有點不甚理解了。粟裕將軍是指揮千軍萬馬的武將,他遇到諸多的問題是怎么處理?他的權威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
我帶著疑問、不理解,去走訪跟隨粟裕將軍多年的工作人員,我曾向他的秘書鞠開提問:“粟裕司令員發脾氣的時候是什么樣子?”他很肯定地告訴我:“他從不發脾氣,非常愛護我們,而我們每做一件事,也都想到粟司令是怎樣指示和要求我們的,自覺地要把事情做好。在我們匯報工作的時候,看到他眉頭一皺,就知道這件事做得有問題,趕緊想辦法改正,后來事實證明改了就對了,也用不著他發脾氣。”這個回答,使我產生了一個感覺,他似乎在告訴我,你看到的文章講:他不發脾氣,那是真實的……又告訴我,他們這些部下,對他是那么崇敬,非常自覺愿意接受他的領導。我們相信他是對的!這是多么好的契合啊!
隨著諸多的回憶文章的閱讀及走訪,我漸漸地明白了許多。如果說長年在他身邊工作的人員出于感情,這樣的崇敬他。那么,那些曾在戰場指揮生死格斗的將軍是怎樣回憶他呢?“打仗時,他每次跟我通話,都溫和的詢問,仗打得順利不順利,有什么問題,并告訴我們解決的辦法。”這是著名戰將王必成將軍在文章中的敘述。另一位老將軍馬蘇政這樣回憶道:“他從不大聲訓斥人,批評人也是聲調平和,不緊不慢,言簡意賅。他臉色并不嚴峻,甚至帶一點笑意,但在他那深邃的、誠摯的目光下,你覺得非改不可。”他的部下張铚秀老將軍寫道:“在粟裕同志領導下,感到心悅誠服,為之敬佩。心想有這樣好的領導指揮我們,還有什么艱難險阻擋得住我們呢?”
那么基層官兵又是怎么看粟裕的呢?“我們七支隊的干部戰士,有一個共同的認識,跟著我們粟司令打仗,再兇惡的敵人,我們也一定能戰勝他”,“跟著粟司令肯定打勝仗”。這是當年的老兵秦鏡的肺腑之言。
另一位老干部康林這樣寫道:“許多同志有這樣的感覺,在粟裕同志帶領下作戰,有安全感!有榮譽感!”
我釋然了!粟裕將軍是以他革命家的胸懷,杰出的軍事家的素質,實實在在的戰績,高尚的品格,在軍中確立了一個“信”字。“信”升華到一定的高度,就取得權威了。從古到今不少為將帥者,往往是以勢壓人。而高層次是以“信”服人,以“信”生威。這是將帥的高境界,是無形的,卻最具生命力、向心力,是強大的戰斗力。在這里我不得不聯想到,當年蘇中地區的人民流傳的一句話“毛主席當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勝”,人民對粟裕將軍是這樣的信賴,可見他的威信波及之廣。在這樣的將軍指揮下的軍隊,怎么能不從勝利走向勝利呢!
整個案頭準備,是我的學習過程。最終落實到即將要拍攝的電影《淮海戰役》,當我了解了戰役的背景,作戰過程,及粟裕將軍在戰役中的作為,我不能不為之驚嘆!20世紀,中國可稱得上世界級的大戰,是60萬對80萬的淮海戰役。粟裕將軍從建議發起淮海戰役,到指揮華野32萬大軍,參與三個階段的作戰。其中他的重要戰略性的建議,及杰出的戰場指揮直到勝利,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史上,留下了濃濃的一筆。
翻開古今中外的軍事史,有資格被譽為軍事家的并不多。有的戰功卓著,即“立功”被譽為軍事家;有的軍事理論頗豐,即“立言”被譽為軍事家。但在兩個方面都有杰出表現的就更不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觀念,更高層次的要求軍事家,在另一方面也應有杰出的表現,這就是品德高尚即“立德”。這三者皆具,堪稱完美的軍事家,真是寥若晨星了。縱觀粟裕大將光輝的一生,可說是集“立功”、“立言”、“立德”于一身的杰出的軍事家。
我慶幸,我能有機會在銀屏上塑造粟裕將軍的藝術形象。如果不是他以革命家的胸懷,杰出的軍事家的睿智,和他瘦小的身軀在歷史上確立起高大的光輝形象,我是不可能有機會在銀屏上塑造一位叱咤風云的將軍的藝術形象的,我非常的感謝他!
尊敬的粟裕將軍,您永遠活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