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一片丹心日月明 ——追尋江石溪、江上青的革命足跡
一片丹心日月明 ——追尋江石溪、江上青的革命足跡
作者:雨辰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4-03 瀏覽次數:8067
江石溪 江上青
我是沖著晚清狀元和近代民族工業的奠基者張謇,以及中國第一座博物館的感召力去參觀南通博物苑的。但在南通博物苑,我卻出乎意料地看到了江石溪和江上青父子的照片。原來,江石溪和江上青父子雖然分別出生在江都和揚州,卻都與南通有著很深的淵緣。
我曾兩次去泗洪烈士陵園拜謁過江上青烈士墓,也曾去南水北調東線源頭江都市參觀過江石溪紀念亭,但從未看到過江石溪和江上青父子的照片,對其歷史足跡更是不甚了了。在南通博物苑的意外收獲,使我將腦海中的點滴記憶串成歷史的珠鏈,并進而追尋江石溪、江上青的革命足跡。
江石溪原名江紹岳,石溪是他的醫名。江石溪祖籍安徽徽州。1856年,徽州遭受旱澇蟲災,加上清軍洗劫太平軍,百姓流離失所,其父江振鑫帶著家小背井離鄉來到江都仙女廟。憑著自己精于木雕、箍桶等手藝,在仙女廟開了一家木匠鋪,從此在江都安家。1870年,江石溪就出生在仙女廟。因父親早逝,江石溪過早地挑起了家庭重擔。他拜名醫周云溪為師學習中醫,滿師后懸壺于頭橋(今屬邗江)、仙女鎮。因醫術精湛,且常為窮苦人家免費送醫施藥,因而醫名聞達鄉里。
1913年,南通實業家張謇開辟蘇北內河航線,揚泰兩地鹽運商認為影響了他們的利益,便橫加阻撓。曾任江蘇省民政局長的韓國鈞把有名望的江石溪引薦給張謇,請他出面調停,使矛盾得以圓滿解決。兩年后,江石溪正式棄醫從商,擔任南通大達內河輪船公司協理(副經理),負責處理揚州方面的航運事務,后來成為大達輪船公司的股東之一。為方便工作,江石溪舉家由仙女廟遷至揚州。
江石溪多才多藝,擅長詩文、書法、音樂,尤精簫笛、昆曲、山水畫,能演奏多種樂器。1914年,袁世凱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激起國人義憤。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思想的江石溪,撰寫愛國歌曲交由一個討袁巡回演唱團演唱,痛罵袁世凱的賣國罪行。
江石溪一生有兩件事最為欣慰:一是沒有追逐“浮名”,畢生致力于實業救國,協助張謇興辦實業和學校。二是教育子女頗有成就,實現了“要好兒孫各象賢”的宿愿。江石溪生子女七人,除次子、三子、四女因家貧染病早夭外,其余均有所成。長子世?。ń瓭擅裆福┡c朱自清同窗,后承繼父業;五子世雄,于“文革”中死于非命;六子世侯(上青)為革命捐軀,七子世伯(樹峰)多年從事教育工作。
1933年9月江澤民7歲時,63歲的江石溪病故于揚州,歸葬江都仙女廟大王莊。民國志士、前江蘇省省長韓國鈞挽聯云:
向秀賦方成,
驚聞笛聲到邗上;
江郎才未盡,
尚留詩卷在人間。
江上青是江石溪的六子,原名江世侯,1911年4月10日生于揚州。江上青與其弟江樹峰之名,都來自于一句“江上數峰青”的唐詩。1927年,江上青考入南通中學高中部。在南通讀書期間,江上青結識了顧民元、劉瑞龍(中共黨員),在白色恐怖中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8年夏,江上青轉入揚州高中讀書,繼續從事秘密學生運動。這年冬天,他遭國民黨反動當局逮捕,關押在蘇州監獄。盡管敵人施盡種種逼供手段,卻未能從年僅17歲的江上青口中獲取一字。經父親江石溪的詩友、著名律師胡顯伯出庭辯護和多方營救,最終仍被判刑半年。江上青出獄后,追求革命的意志更為堅定。
江石溪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培養,為使兒子在文學上有所作為,他把江上青送入上海藝術大學文學系學習。在上海藝大,江上青由共青團員轉為中共正式黨員。后來,還擔任藝大黨支部書記。這期間,江上青積極從事對工人、學生的宣傳工作。1929年冬,他在上海北四川路粵商大酒樓參加江蘇省委召開的會議時再次被捕,經黨組織多方營救,一年后釋放。在獄中,江上青寫下《前進曲》等許多戰斗詩篇。
江上青烈士墓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江上青在黨組織安排下到暨南大學社會學系讀書,繼續開展學運工作。1932年,回揚州創辦《新世紀》周刊。1933年,江上青在儀征十二圩中學教書,積極在學生中宣傳馬克思主義,很多學生在他的影響下走上革命道路。七七事變后,江上青在家鄉揚州創辦《抗敵周刊》,宣傳黨的團結抗日主張。
揚州淪陷前夕的1938年5月,江上青帶領“江都文化界救亡協會宣傳團”到安徽六安,與中共安徽省工委接上了關系。安徽省黨組織決定成立皖東北特別支部,任命江上青為特別支部書記,并派他帶領特支成員到皖東北,與國民黨安徽省第六行政區督察專員、第五游擊縱隊司令盛子瑾建立統一戰線關系。當時,江上青的公開身份是國民黨安徽省第六行政區專員公署專員秘書兼保安副司令、第五游擊縱隊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秘密身份是中共在盛子瑾部建立的特別支部書記,后參加中共皖東北特委。
在特殊的環境里,江上青一方面開展公開工作,一方面開展秘密工作。他通過動員群眾抗戰、團結開明士紳參加政府工作、創辦皖東北抗日軍政干校培養干部、創辦《皖東北日報》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委派黨員掌握區鄉政權、建立和發展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促成皖東北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為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作出了重大貢獻。
1939年8月29日,江上青回專署途經泗縣小灣西口時,遭反動武裝襲擊,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年僅28歲。江上青犧牲的消息在皖東北傳開后,廣大干部群眾無比悲痛和憤慨。為紀念這位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的奠基人,在泗洪縣宋莊(現孫元鄉)舉行追悼大會,抗戰演劇六隊譜唱了一曲動人的挽歌——《殞星》:秋風里,殞落一顆大星,殞落一顆大星。你去了,帶著音響,劃過長空。在封建余孽手里,濺了你的熱血,讓幾十里的弱流,親吻你的尸身,無限的哀痛,刻上我們的靈魂。死者啊,你是生花夢筆的江淹,你是朗朗照人的玉山,你是鐵腕斗膽的股肱,打開皖東北的今天。死者啊,愿你手持巨燈,照著我們前行。抹干泉涌的眼淚,掀起倒海的颶風。
江上青犧牲后,當時安葬在泗洪縣崔集。悲痛欲絕的妻子王者蘭賦《七律·悼江上青》明志:
噩耗傳來處處驚,
才華未展恨難平。
十年壯志山河動,
一片丹心日月明。
誓撫遺孤承素志,
盡除奸慝報深情。
黃沙血染英雄骨,
碑碣永留萬古名。
江上青與王者蘭育有二女,長女澤玲,次女澤慧。因無子,長兄江世俊夫婦將13歲的次子江澤民過繼給江上青烈士。
1982年,江蘇省委、泗洪縣委將江上青烈士墓遷至泗洪縣烈士陵園現址,張愛萍將軍為江上青烈士題寫了墓碑。1985年4月,江澤民率江樹峰、王冶坪、江澤慧等家人第一次到泗洪烈士陵園祭奠瞻仰。
2009年9月11日,新中國60華誕之際,江上青在中宣部、中組部等部門組織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評選中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