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中國建造和發展航母的兩大戰略意義
中國建造和發展航母的兩大戰略意義
作者:姜魯鳴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3-14 瀏覽次數:8331
2012年9月25日,“遼寧”號航空母艦正式入列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標志著人民海軍進入航母時代,標志著中國初步具備研制海上超大型戰略機動作戰平臺的能力,掀開了國防裝備建設的嶄新一頁。由此,也引發了人們對建造和發展航母必要性的議論。許多人對此持贊成的意見,但也有人認為,現階段我國經濟技術發展基礎還比較薄弱,國家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花錢的地方又很多,在這種情況下研制航母會加重國民經濟負擔,因而得不償失。這種認識有失偏頗。觀察這一問題,須立足于國家安全與發展這兩個基本點,充分認識建造和發展航母的戰略意義。
建造和發展航母對捍衛我國國家安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從根本上說,建造和發展航母是我國國家安全戰略發展的必由之路。21世紀是海洋世紀。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3.2萬公里長的海岸線(含島嶼海岸線)和數百萬平方公里面積的海疆,且70%以上的人口和國家經濟重心都集中在沿海地區,這都需要提高我海軍綜合作戰力量現代化水平,增強防衛作戰能力。因而建立和發展航母力量十分必要,其捍衛國家安全的戰略意義,自不必贅言。何況,現在世界上有9個國家擁有21艘正在服役的航母,其中美國擁有數多達11艘,且全部為核動力的超級航母。目前有不少國家都在致力于發展航母。東亞的韓國、日本主要發展直升機航母平臺,并為下一步發展航母奠定基礎;印度已經擁有一艘航母,同時準備接受從俄羅斯購買的“戈爾什科夫”號航母,并且正在建造首艘國產航母;俄羅斯正在忙于設計新一代航母,并準備將來制造多艘核動力航母,以重塑強國地位;英、法則合力建造新一代航母。反觀中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目前才剛剛交付了一艘主要用于試驗訓練的航母,發展明顯比世界各主要國家都晚。僅從這個角度看,建造與我國安全需要相適應的航母,建設一支以捍衛國家安全為己任的航母戰略力量,是自然合理的戰略選擇。
另一方面,建造和發展航母也是順應我國國家戰略利益拓展的需要。在當今時代,國家安全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隨國家實力變化而拓展和豐富。具體而言,現代國家安全是“安全邊界”和“邊界安全”這兩個概念的統一。“邊界安全”是“領土邊界”的安全,而“安全邊界”則是“利益邊界”或者“戰略邊疆”的安全。在這兩條邊界中,“利益邊界”離“領土邊界”越遠,國家安全度就越高;如果二者重合,則國家安全就到了退無可退的底線。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利益邊界隨著對外開放的加大不斷拓展。當前我國外貿總額占GDP的比重高達50%以上,在大國中外貿額對經濟發展貢獻的比例是最高的;而我國對外貿易額的90%以上都是通過海上運輸實現的,僅出口這一項,就直接關系國內億萬人的就業問題。而且,我國重要戰略資源供給對海外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其中絕大部分進口石油和數以億噸計的礦石都要經過海洋運輸。同時,隨著中國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中國的資本、人口等要素已在全球范圍內流動。為此,中國海軍需要相應增強戰略威懾與反擊能力,提升發展遠海合作與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能力。這樣,適度發展航母力量就成為捍衛國家戰略利益的必然要求。
總之,中國適度發展航母力量,與我國既定的國防政策是一致的,與維護世界和平也是一致的。我國永遠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把捍衛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保障國家發展利益和保護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努力建設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這也是我國發展航母力量始終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我國航母力量建設的基本戰略定位。
建造和發展航母對促進我國經濟技術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從國家發展的角度看,中國建造和發展航母符合現代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具有顯著的經濟技術發展效應。
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國防是不是一種純粹的經濟消耗品?長期以來,人類認識軍事、國防的經濟屬性,始終擺脫不了這樣一種邏輯:在資源總量一定的情況下,用于國防建設的資源增加,用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會相應地減少;反之亦然。這種認識可謂根深蒂固,延續數千年而不衰,直至1973年才被一位名叫貝努瓦的經濟學家改變。貝努瓦通過對44個發展中國家國防費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聯性分析,得出一個石破天驚的結論:國防費投入對經濟發展有積極促進的效應。實際上,早在人們爭論不休之前,世界各主要國家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二戰之后,尤其是進入信息化戰爭時代以后,人類創造財富的方式與軍事活動的方式開始深度融合,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早已跨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走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就是中國共產黨依據世界發展大勢、富國強軍基本規律和中國國情提出的重大戰略。這一重大戰略的實質是將軍民分割的兩大體系整合起來,形成合力,使其既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又滿足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需要,不僅使一份投入形成兩份產出,而且在兩個領域的良性循環中產生更大效益,進而形成富國與強軍相互統一、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確立了這種科學的視角,就不難理解航母研發的經濟效應。毫無疑問,航母同其他國防終端產品一樣,其基本功能是捍衛國家安全,因而它的研發建造從總體上并不直接參與社會財富的價值增值過程,是一種非生產性的資源消耗。但是,作為國民經濟產業鏈產品終端中最具綜合性的超大型產品,航母是多技術、多產業的集成與交融,凝結了一個軍事大國所有的戰略產業能力,其發展必定對國民經濟產業群發展以及產業結構升級產生顯著影響。從產業關聯上看,發展航母能夠產生很強的后向產業聯系效應(即“逆向產業聯系效應”)。發展航母不僅對船舶工業能力和相關裝備技術水平提出了極高要求,為高附加值船舶和先進海洋工程裝備研制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也對航空、動力、機械、電子、材料乃至燃料工業提出了超乎尋常的要求,能夠推動這些行業的升級和轉型。正因為如此,在當今世界,航母產業已然成為集國家各主要工業部門能力的綜合性產業。通過對包括航母在內的大型高新技術武器平臺的研發,帶動軍事工業的發展,進而輻射和拉動整個國民經濟,是美國等發達國家成熟的國家戰略。早期的英國和法國,中小型航母建造一般可帶動數以千計的企業,而美國的大型航母研制則可帶動數萬家承包商的發展,進而帶動整個工業體系的發展。而且,航母的全壽命使用過程本身還是一個持續拉動經濟發展的過程。航母是不折不扣漂浮在海上的“城市”。一艘航母除了有作戰飛機、導彈、航炮、油庫、指揮所等戰斗設施外,還有從工作到生活的各種保障設施,可謂應有盡有。有人預計,根據不變價格計算,美國每艘航母一生至少要花去1000億美元,往往數倍于一艘航母的建造成本,這無疑會持續刺激社會的生產和消費。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由高速增長向平穩、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轉變發展方式、尋找新的發展動力源是國家面臨的重大現實課題。在這一背景下,適度發展航母產業在提供國家安全效應這一主功能的同時,無疑可以提高我國自主創新水平,加速產業結構升級。據有關研究,在我國95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和396個行業中類中,船舶工業對其中相當多的行業均有帶動作用。而航母產業由于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程度極高,其建造活動所需要的投入,往往可帶動鋼鐵、化工、能源、船舶、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儀器儀表、原材料、輕工等許多產業的發展。
“遼寧”號航母的前身“瓦良格”的改裝具有劃時代意義。這艘用2000萬美元購自烏克蘭、重達6.5萬噸的重型航母,建造時雖然一度完工76%,但出售時經拆卸已只剩一個船殼。該航母船體于2002年初運至大連造船廠,經過十來年的修理和升級、調整及試驗,才進入了正式服役期。從經濟角度看,這艘航母的改裝可產生四大經濟效應。一是船舶產業群效應。船舶產業是我國重要的戰略產業,發達的造船工業是國家經濟振興、國力強盛的標志之一。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我國規模以上的船舶工業企業有1242家,其中船舶制造企業600家,船舶配套設備企業368家,全行業直接從業人員近百萬人。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中國船舶工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使本已產能過剩的造船行業面臨著一個被迫優勝劣汰的時機。而且,盡管中國船舶訂單量長期占據世界第一,但可配套設備的國產化程度還很低。在這一背景下,建造航母、打造相應的航母編隊,可以加速我國船舶產業升級進程,促進某些通用的船用配套設備盡快實現國產化,早日結束主要建造“大船殼”的船舶工業歷史,實現由“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的飛躍。從這個意義上說,“瓦良格”的改裝及其后的航母產業建設,是全面提升我國船舶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推力。二是產業輻射效應。在“瓦良格”的改裝中,有很多企業直接參與了科研、生產和試驗任務,還有為數眾多的各類企業包括民用企業承擔了協作配套任務。由此,創造了大量的中間產品需求。可以說,“瓦良格”的改裝過程,對重武器裝備制造、航空指揮系統、動力系統、中高端防護材料、尖端電子系統、航天通信等領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無疑會推進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進一步說,通過航母產業發展,使更多的民用經濟體參與國防科研和生產,促使企業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為滿足國防科研生產條件而不斷加大技術革新的力度,不斷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一種“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科技創新發展格局,這的確有助于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新的動力。三是后續經濟效應。航母艦隊是一個復雜的軍事巨系統,除了主艦,還需要大量的護衛艦、潛艇、艦載直升機、反潛機、預警機等。“瓦良格”的改裝是中國開啟海軍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一步。由此,我國將會逐步建設屬于自己的航母和與之配套的其他作戰平臺及相關的輔助設施,這將源源不斷地提供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動力。四是創新及其擴散效應。一個時代、一個社會最先進的科技成果往往首先產生于軍事領域,爾后再由軍事領域向民用領域轉移,推動民用產業的升級換代。這是現代社會實現經濟與軍事良性互動的一個規律。航母改裝和研制尤其如此。“瓦良格”的改裝和后續航母研制過程中產生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必定會直接作用于民用經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對國民經濟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形成有力而持續的推動。可以預見,適度發展航母產業,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必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技術提升的支撐點。(題頭和文中照片均為“遼寧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