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緬懷粟裕將軍的豐功偉績
緬懷粟裕將軍的豐功偉績
作者:史乃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3-14 瀏覽次數:8326
粟裕大將是我們敬愛的老校長、老首長。粟裕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光輝的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他雄才大略,功勛卓著,品德崇高,神州大地廣為傳頌。今年是粟裕誕辰105周年,筆者謹就其一生善軍事、講政治、重教育、修品行四個主要特色方面略述如下,以表緬懷之情。
善軍事 會打仗
粟裕將軍是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戰略家。他在我黨領導的22年革命戰爭中,由普通一兵成長為戰略區指揮員。他具有杰出的戰略思想及洞察和駕馭戰略全局的能力,能在復雜困難的情況下穩定和扭轉戰局;他具有高超的指揮藝術,靈活用兵,不拘一格,能把握戰場形勢,關照各戰役之間的關系,做到知己知彼,運籌帷幄;他具有非凡的革命膽略,果斷決策,善打大仗、惡仗、巧仗,敢斗強敵;他具有卓越的帶兵才能,對部隊嚴格要求,以身作則,知人善任。
粟裕屬于我黨我軍在中國革命戰爭中成長起來的毛澤東思想的學習者、實踐者,又為豐富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是一個軍事理論大國,粟裕以自己的實踐和理論,豐富了中華民族的軍事理論寶庫。粟裕指揮和參與指揮的諸多戰役,曾得到世界上許多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的贊嘆,有的戰役作為戰役指揮范例列入世界著名軍校的軍事教材。這都將永垂我黨我軍的史冊。粟裕孜孜不倦探索現代戰爭和國防建設,在身處逆境的情況下,仍將想法和建議提出。如1979年底他所作《對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的探討》的報告,沖破軍事領域長期形成的禁錮,振聾發聵,起到了重要的理論導向作用。國際軍事專家稱粟裕為“中國主要的戰略發言人”。
粟裕曾戰斗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蘇、上海、山東、河南一帶,身經百戰,出生入死,六次負傷,書寫了一部扣人心弦、富有傳奇的歷史,以至國外某些研究中國共產黨武裝斗爭歷史的學者們不禁喟然長嘆,驚呼兩個不理解:一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其他幾個地區堅持下來可以理解,唯獨浙南地區能夠堅持下來不能理解,因為那里是蔣介石的老窩,蔣集中了那么多兵力,交通又方便,游擊隊何以能立足?二是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的武裝在若干地區建立了根據地可以理解,唯獨蘇中(含蘇南茅山)建立根據地不能理解,因為那里緊靠南京、上海——當時侵華日軍大本營,平原水網,交通便捷,新四軍何以能生存?而這兩個地區的武裝斗爭正是粟裕領導的。在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中,粟裕作為華東戰場主將,率部南征北戰,他的軍事思想、戰略思想和指揮藝術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和戰友們一起創造了我軍歷史上多個“第一”。
講政治 顧大局
粟裕同志是個文武兼備,講政治、顧大局的典范。他銘記我軍是完成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認為戰爭是交戰雙方實力和主觀指導能力的全面競賽,必須協調各方面的力量,運用各種斗爭形式,同敵人進行全面較量,才能奪取戰爭的勝利。在戰爭指導上,他總是把軍事斗爭與非軍事斗爭結合起來,使人民戰爭“成為一場軍事、政治、文化各方面的總體斗爭”,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威力。
抗日戰爭中,面對蔣介石借刀殺人的陰謀,在這種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斗爭中,他堅決執行黨的獨立自主、針鋒相對、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的方針,廣泛開展統一戰線。初到江南,針對日偽為患、兵匪作惡、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他響亮提出,“本軍不拉夫,不派款”,用實際行動宣傳“遇到新四軍,親如一家人”的道理,從而讓“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的民謠隨之而出。韋崗告捷后,在粟裕率領下,新四軍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處處為人民撐腰壯膽,從而爭取了群眾,孤立了敵人,樹立起抗戰救國的旗幟,很快打開了局面。新四軍東進北上后,粟裕在蘇中,集黨政軍領導于一身,號召為人民翻身解放而戰。他對戰區非常熟悉,重視根據地建設,主力部隊幫助地方武裝建設,部隊指戰員也都是蘇中人民子弟兵,部隊與當地人民生死與共,血肉相連,魚水相依,加強了軍政軍民團結,創造了進行人民戰爭的有利條件。
粟裕重視政治工作,支持政治干部工作。他很關注基層政治干部培養,強調要把軍事打擊和政治攻勢結合起來。淮海戰役中我軍共殲敵55.5萬人,其中敵被俘、起義、投誠三項占殲敵總數的2/3。粟裕說:“平均每天殲敵四五萬人,如果沒有政治攻勢,最后解決敵人不會這樣快,我軍傷亡一定要大些,證明‘攻心為上’是正確的,即俘即補即戰辦法是有效的。”他還強調政治干部要學習軍事,政治工作才有說服力。他重才識才,非常器重知識分子。他自己早年就讀湖南第二師范學校,有較高的學識。他深知軍事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文化知識對于提高部隊戰斗力至關重要。他充分利用寧滬杭地區文化發達的有利條件招賢納才,對人才關心保護,委以重任,從而吸引了大批知識分子投奔新四軍。他統領的新四軍第一師,營以下干部大都是25歲左右的知識青年干部;師團職干部中有不少是留蘇、留日或在清華、北大和上海圣約翰大學深造過的。由于粟裕能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新四軍和后來的華東部隊是非常活躍的部隊,培養出了大批知識分子出身的優秀干部。
粟裕不僅用兵如神,而且治軍有方,其特色就是寓治于科學,寓治于理智,寓治于愛的帶兵風范。他認為沒有嚴格的軍規軍紀和統一的行動,軍隊就不成其為軍隊。抗戰末期,粟裕任蘇浙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時,由于地處山區,糧食供應困難,他提出不準與民爭食,軍隊供應除部分由蘇南運來外,主要靠降低部隊糧食標準和生產自救解決。他帶頭降低口糧標準,自己開荒種地,同時指示政治部門擬定下發保護群眾青苗的通知。當連續發生軍馬啃青苗的事件時,他相當重視,立即召開團以上干部會議自我批評管理不嚴,并要求部隊嚴格遵守群眾紀律。
1949年7月,粟裕兼任中共南京市委書記、南京市長時,為了工作方便,組織決定給他做一套毛料便服,他不贊成,說:“為什么要毛料的呢?做布料的不行嗎?剛進城講究穿著不好,要脫離群眾,人民群眾不是看我這市長穿得好不好,而是看我的工作做得好不好,是不是為他們服務。”后來,他穿了一套布料中山裝同南京人民見面,到工廠、學校、商店搞調研,人民群眾反映很好。
愛干部 重培訓
粟裕一生征戰沙場,在戰斗頻繁戎馬倥傯中,總不忘關注干部培訓、言傳身教。他所率領的紅軍挺進師,在國共合作初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浙閩邊抗日游擊總隊”時,為了加強抗戰力量,吸收溫州、上海等地城市知識青年,除了舉辦黨員干部訓練班外,還開辦了抗日救亡干部學校,他兼校長,親自講授游擊戰爭問題。江南指揮部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辦過多期教導隊,粟裕均兼隊長。
粟裕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蘇中軍區司令員,并任蘇中區黨委書記時,在軍務黨務繁忙和戰斗緊張的歲月里,他總是把培訓干部的工作放在重要日程上。1942年4月,他兼任抗大九分校校長,在百忙中去分校駐地視察聽課,發現一位教員講戰術課時用的是抗大總校的教材,講得太寬太空。課后他對這位教員說:“一定要分清團營干部和連排干部的區別,不能照搬教材,要有所取舍,要使學員聽得懂用得上,求精求實求用。”他還指示學校要整頓學風,改革教育方式和內容。該校共培養了3000多名干部,這些干部在后來的工作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1944年2月,蘇中以抗大九分校為基礎,創辦蘇中公學,粟裕兼校長。6月1日,蘇中公學隆重開學,粟裕親臨講話,重點講了三個問題:一是教學宗旨和端正入學動機;二是國際國內形勢;三是學什么,怎么學。他說,辦學的目的在于吸收廣大知識青年,培養大批的軍政干部;我們處在敵后復雜尖銳的環境中,要通過學習革命理論,克服非無產階級思想,提高政治覺悟,在革命的大熔爐里鍛造成為合格的優秀軍政干部。1945年初,粟裕同志率蘇中主力到達蘇浙皖邊后,立即派得力干部籌辦蘇浙公學。當時,我由蘇中公學分配到蘇浙公學機關工作,看到各地青年報考入學極為踴躍,僅兩周即達600余人。2月,蘇浙公學在浙江省長興縣槐坎鄉臺基村開學。畢業時,粟裕校長到校看望畢業學員,鼓勵他們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為抗戰勝利、為建立新中國作出貢獻。幾年后,學員們回憶起蘇浙公學這段不平凡的經歷,深感建立新的共產主義人生觀,培養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和艱苦奮斗的作風,使自己終身受益。兩所公學在粟裕領導關懷下,共培養了6000余名軍政干部。多年后校友們仍一直懷念著母校,母校是他們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者,每次校友集會,談及開學典禮上粟校長的講話,其音容笑貌大家仍記憶猶新。
強黨性 修品行
粟裕將軍留給我們的不僅是顯赫的戰功和軍事遺產,還有光輝的人生和極為豐富的精神遺產,主要表現在:一是信念堅定,毫不動搖,心地坦蕩,胸懷寬闊。他對革命事業鞠躬盡瘁,對黨和人民赤膽忠心,置生死于度外,遇沉浮而自若。二是學而不厭,善于思索,勤于鉆研,富于創新。他沒有上過正規軍事院校,但能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提高,不斷創新,從而使自己的軍事理論、戰略思想、指揮藝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三是剛正不阿,疾惡如仇,堅持原則,堅忍不拔。“文革”期間,在“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的政治氣氛下,他不顧自身安危,挺身而出,以確鑿的事實據理力爭,從“四人幫”魔爪下營救了一批黨的好干部。四是一心為公,淡泊名利,嚴于律己,顧全大局。在處理革命利益與個人利益上,他總是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全局為重,以團結為重,以他人為重,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其“兩讓司令”的故事,是他坦蕩如砥的寬闊胸懷的生動體現。毛澤東曾感嘆道:“難得粟裕,壯哉粟裕。”五是光明磊落,表里如一,心清可鑒,正氣凜然。六是居功不傲,位顯不亢,兩袖清風,一塵不染。他從不以功自居,而是以“滄海一粟”、普通一兵自律。陳丕顯在《一代名將》一書的序言中,開宗明義地說道:“歷史是無情的,又是多情的,她會很快地忘卻一些人,也會永遠記著一些人,粟裕同志被歷史記著,并且是用金字刻在史冊上的人。”粟裕具有堪稱世人楷模的高風亮節,立下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顯赫功勛。粟裕將軍永遠是我們的學習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