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昔日烽火燃三江 今朝大橋邁小康——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發展紀實
昔日烽火燃三江 今朝大橋邁小康——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發展紀實
作者:趙建峰 顧仁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3-03 瀏覽次數:8332
臨近永濟橋的美食一條街
大橋鎮,位于揚州市江都區東南部,面積160.16平方公里,人口近15萬,是江都沿江開發區的前沿陣地。據說,古代這里是東海邊,一眼望去,灘涂成片,荒煙蔓草,獨有一塊地方是白色的沙子,尤為醒目。后來,人們在這里圍墾開荒,有了村落,逐步形成集鎮,因其是在白沙灘上建起來的,故名白沙鎮。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建大橋鎮。
早在唐宋時期,大橋鎮就已工商繁榮,十分興旺,到元代已然成為長江下游沿江北岸的一個大鎮。相傳,唐代詩人張若虛那首享有“孤篇壓全唐”美譽的作品《春江花月夜》,描繪的就是大橋鎮濱江的風光。
近年來,大橋鎮加快小康社會建設,不斷提高建設水平,為率先實現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形勢喜人。在迎接黨的十八大召開的日子里,記者一行前往大橋鎮采訪調研,切身感受革命老區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烽火三江營
大橋鎮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鎮內的三江營更是長江下游的五大江防要塞之一。三江營是揚子江、小夾江、太平江三江匯合之處,舊稱三江口。清朝時期,這里駐有一個水兵營叫三江營,于是人們就用兵營名稱代替了地名。
革命戰爭時期,三江營發生過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1938年9月至1939年底,新四軍挺進縱隊分批渡江北上,在大橋、吳橋、嘶馬等地創建了蘇北抗日橋頭陣地。1949年4月8日,為掃清渡江障礙,解放軍發起了解放三江營的戰斗。渡江戰役前夕,三江營水域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英國“紫石英”號事件。本次采訪的第一站——大橋革命紀念館就坐落在這里。
新四軍渡江圖
大橋革命紀念館,與《鐵軍》雜志有著莫大的淵源。2009年,一篇名為《三江營——新四軍渡江北上抗日第一站》的文章發表在第4期的《鐵軍》雜志上,引起了大橋鎮人民的興趣和領導的重視。大橋鎮黨委、政府廣泛收集資料,投入150萬元修建大橋革命紀念館,并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對外開放。
從大橋鎮出發,沿233省道一路南下,駛到盡頭便是江都港。大橋革命紀念館就在江都港西側不遠處。一座高大的紀念碑躍入眼簾,碑身上“三江營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1個金色大字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碑座上刻有“新四軍渡江北上抗日第一站”的字樣。三江營革命烈士紀念碑1949年始建于三江營戎家巷,1982年遷現址,1999年原中閘鄉人民政府予以改建。區劃調整后,2008年大橋鎮人民政府在現址重新擴建。碑下安葬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原二十軍一七九團在渡江戰役以及抗擊英國“紫石英”號軍艦中英勇犧牲的85名烈士。
大橋革命紀念館
紀念碑后面是紀念館的展廳。展廳不大,但展示的內容極具地域性。從1938年新四軍指戰員第一次跨上了三江營的土地,到1942年2月初發生在大橋地區的“新春大捷”,再到“紫石英”號事件……無一不是緊緊圍繞大橋地區布展的。
展廳內安放著一塊斑駁的石碑——解放三江營烈士紀念碑,上書“為民除害灑鮮血,烈士英名傳千古”14個鮮紅大字,以及48位烈士的姓名。這是1949年4月渡江戰役開始前,一七九團全體同志為在解放三江營戰斗中犧牲的戰友豎立的,算是紀念館內展出的唯一一件文物。大橋鎮政府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紀念館近年來一直都在征集文物,也陸陸續續征集到一些,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布展,她希望《鐵軍》雜志代為呼吁,鼓勵那些對大橋、對三江營有感情的新四軍老戰士及其后代積極捐獻文物,讓后來人能夠更直觀地了解這段歷史。
時光荏苒,物換星移。新四軍在三江營一帶的活動,已經過去70多年,有許多人并不了解三江營是新四軍渡江北上走向勝利的通道。然而,滾滾長江水在不斷地訴說著這段歷史,高聳的紀念碑永遠銘記著這段光輝歷程。
浴血永濟橋
說起大橋,不少人都會以為是鎮以橋名,橋以鎮興。其實不然。宋淳熙二年建大橋鎮時,鎮上并沒有一座能算“大”的“橋”。直到清初,有了一座古樸典雅的永濟橋,這鎮才成了名副其實的“大橋”鎮。這橋,也成了大橋鎮的一座標志性建筑。
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開浚白塔河,把運河和長江溝通起來,大大方便了航運。白塔河流經大橋鎮的一段,其形如帶,便稱帶水。這河雖然便利了南北的水上交通,卻阻隔了東西的陸路通行。正如史書記載:“始帶水往來者皆以船渡,每當秋水驟漲,貧民涉水,恒多失足溺斃者。”更為可惡的是,一些不法之徒乘機私設關卡下樁擋船,強行收費,百姓苦不堪言。
清康熙年間,該鎮有位家道殷實的名士朱江,決定造橋濟民。他不惜變賣家產,組織工匠籌劃運算,與鎮上名紳、遺老共同商討造橋方案。經過數月艱辛努力,大橋竣工,橋名定為“永濟橋”,意即永遠濟助過河的行人。橋為塊石結構,呈拱形,上設亭,四角飛檐為龍頭雕飾,屋脊為龍身,從遠處觀望猶如四條凌空而降的飛龍前來戲水。
永濟橋
1966年,疏浚白塔河時,永濟橋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水泥鋼筋結構的拱橋。2009年,在原址附近再次復建永濟橋。
人們都說,河是城鎮的命脈,橋是故土的象征,一座橋就是一段歷史。永濟橋默默地堅守在白塔河上300余年,記錄了多少無私的濟人場景,又見證過多少無畏的濟世人物啊!1939年春天,負責開辟江北抗日橋頭陣地的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挺進縱隊第二支隊支隊長方鈞企圖叛變,陳毅命令新四軍第一支隊二團一部會同挺縱第一、第三、第四支隊對方鈞部實行武裝繳械。在戰斗過程中,擔任指揮的挺縱政治部主任龍樹林不幸犧牲在永濟橋的橋頭,年僅29歲。如今,大橋人在白塔河沿岸建起了長達18公里的風光帶,這成為大橋鎮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那些濟人濟世的人與事是不會逝去的,她不僅已經建造在有形的古老建筑里,更融入無形的歷史記憶中,永濟后人。
統戰開元寺
欣賞完永濟橋,記者一行直奔另一處與新四軍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地方——開元寺。開元寺建于唐朝開元年間(公元714年),清朝順治年間又重新修建,是座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當時大橋鎮上除開元寺外,還有一座法源寺也很出名。
開元寺
1939年,陳毅渡江北上抗日到大橋鎮時,曾親自拜訪過開元寺和法源寺的住持,留下一段佳話。為了創建蘇中抗日根據地,陳毅積極開展各階層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開元寺住持鳳山、法源寺住持星光等人的向背,對這一帶宗教人士的影響很大。陳毅親自登門拜訪兩位住持,動員他們支持新四軍開展抗日救亡工作。鳳山對陳毅說:“出家無家,四大皆空,不問塵事。”陳毅很巧妙地回答:“出家不出國。現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驅逐日寇,復興中華,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終于說服了鳳山,鳳山表示愿贊助抗日事業,臨別時陳毅還和僧人合影留念。這張珍貴的照片,現存于郭村保衛戰紀念館內。
綠色“銀行”
出大橋鎮西行一公里左右,一片片郁郁蔥蔥的苗木接連映入眼簾。江都市興業花木合作社,就坐落在這林海似的綠樹叢中。見到這些生機盎然的苗木,記者不禁贊嘆:這就是綠色“銀行”!
汽車在興業花木合作社的門前停下,一打開車門,濃郁的花香撲鼻而來,令人神清氣爽。走進合作社大門,迎面而來的青年正是合作社理事長肖壽榮,記者笑道:“未見其人,先聞其香啊!”在肖理事長的帶領下,記者一邊參觀苗木種植林地,一邊聽其介紹合作社的情況。
大橋鎮種植花木有1300多年的歷史,素有“千家養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種田”的美譽。但是,單打獨斗不能形成氣候,必須對外形成整體,方能擴大知名度。于是,興業花木合作社于2004年3月應運而生,它是江都市工商登記的第一家合作社,現有社員124名,總種植面積達1萬畝。合作社現擁有花木品種800多個,產品遠銷浙江、安徽、山東等地。2011年銷售額達2600萬元,社員人均收入上萬元。
興業花木合作社
合作社副經理周鼎發向記者介紹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民組建的合作社也要有科技的引領,才能插上騰飛的金翅膀。他們聘請江蘇省農林廳、江蘇省農科院、南京林業大學為技術依托單位,常請江都林業站的專家前來講課,每年都要組織兩三次社員外出參觀學習活動。
花香蝶自來。經過數年的創業奮斗,一串串榮譽的光環也落到了興業合作社的頭上。他們先后獲得揚州市十佳合作社、江蘇省五好示范合作社、江蘇省花木生產先進單位、全國十佳苗圃入圍單位等稱號。綠色,是生機盎然的表現。他們干著綠色的事業,收獲著綠色的希望,興業合作社定能成為合作社中的一朵奇葩。
半年蔬菜半年雞
記者從電視里看到大橋鎮三豐村的豐綠蔬菜專業合作社在大棚里既種蔬菜又養雞,這是一般種菜人沒有的做法。記者一行充滿著好奇心,慕名而訪。
迎接我們的是位50多歲的漢子,他就是董事長姚國民,當過村里的黨支部書記,是江都區的勞動模范。
豐綠蔬菜專業合作社是2009年興辦的,現有會員109人,固定資產140萬元,生產的蔬菜品種有30多個,年產值達100多萬元,雞蛋的年收入也有15萬元。合作社里常年有15名工人,月工資在1100元到1760元之間。
豐綠蔬菜合作社中的視頻監控設備
姚國民辦合作社的得意之筆,就是半年長蔬菜,半年養雞。當記者問及為什么要這樣做時,他說出了其中的奧妙。長蔬菜的根本是要能做到生態化,無公害,讓消費者放心消費。但是,怎么才能遠離化肥、農藥呢?這著實讓姚國民動了一番腦筋。他開始曾想到養豬,但是養豬雖然有了肥料,卻不能解決治蟲問題。他想到雞能吃蟲,也有肥料,所以才決定養雞。他告訴記者,現在1000只雞每天能產250斤有機肥,足夠土壤的需要,每年能節約購化肥所需的6萬元錢。加上菜的下腳莖葉可以養雞,這就實現了循環種養、立體種養,也達到了蔬菜品質好、口感好的目的。
如今,豐綠合作社用雞糞種菜已經創出了品牌,生產的蔬菜供不應求。
聽到豐綠合作社能夠創新生產方式,走科學發展生產的路子,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特色,我們為之歡欣。我們也祝愿豐綠合作社在蔬菜常綠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
向高水平小康社會邁進
大橋的自然風光是優美的,然而再優美的風光也遮不住過去貧窮的歷史痕跡。大橋,與很多革命老區一樣,也曾是一方窮鄉僻壤。經過改革開放和新時期的建設,特別是1995年起江都實施江蘇省沿江大開發戰略,大橋鎮成了沿江開發區,一只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
黨的十六大報告,從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四個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內容。大橋鎮嚴格按照標準建設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十年來取得了顯著進步。
江都港雄姿
江蘇大橋工業園
經濟更加發展。大橋鎮堅持把工業經濟作為“第一方略”,全鎮累計引進千萬元以上項目109個,其中千萬美元或億元以上項目42個。中海造船、中材國際、寶鋼集團等一批國內上市企業扎根沿江。在農業生產上,累計利用農業“三資”6.7億元,實施四個500萬元以上高效農業項目,組建農村專業合作社93家。
民主更加健全。近四年來,大橋鎮累計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批評、意見222件,滿意率和基本滿意率達98%。他們積極推進便民服務全程代理、項目聯辦機制,連續十年被評為區行政服務先進單位。
科教更加進步。近四年來,大橋鎮累計完成教育投入1.3億元,完成大橋中心小學、大橋中心幼兒園異地重建,被評為揚州市教育現代化創建先進鄉鎮。累計投資1.9億元,建設濱江人民醫院,建成社區衛生服務站26個。
文化更加繁榮。全鎮精心組織“生態沿江”文藝匯演、“詩詞吟唱”社區講壇、“和諧大橋”圖片展覽等系列活動。投入480萬元,新建文化廣場三處,農家書屋、文化健身廣場實現村級全覆蓋。
社會更加和諧。近四年來,大橋鎮累計辦理法律援助案件622件,調處各類矛盾2176件,社會大局保持穩定。累計完成城鄉基礎設施投入25.6億元,建成沿江高等級公路東延、大宜路南延等一批骨干路網,建成濱江生態廣場、白塔河風光帶等一批標志工程。投入320萬元落實養老保險,農村合作醫療結報總額達4158萬元。累計發放低保、救濟等幫扶資金937萬元。
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四年來,大橋鎮建成博盛苑、望龍花苑、陽光新城等一批居住小區。城鎮建成區面積,由2007年的3.6平方公里拓展到如今的4.9平方公里。新增成片造林6000畝,全鎮森林覆蓋率達23%,建成“綠化合格村”、“生態村”30個,被評為國家環境優美鎮。
2011年,全鎮完成工業開票銷售134.5億元,規模企業(2000萬元以上)總數達到79家。全鎮實現經濟總量533.9億元,財政收入6.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5萬元。
從上述數字中看出,大橋鎮小康社會建設中的農民人均年純收入一項,已經大大超過江蘇省8000元/年的標準。2011年,大橋鎮32個村已經全面通過上級對小康社會建設的驗收。其中,忠愛村、三豐村被評為揚州市小康社會建設先行村,三豐村被評為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村。因此,大橋鎮獲得了“全面小康鎮”的光榮稱號。在迎接黨的十八大召開的日子里,大橋人民可以昂起頭來驕傲地說:實現小康,我們做到了!
三江的潮水依舊年年歲歲川流不息,而大橋的發展和變化已是歲歲年年各不同。驅車行走在條條寬闊平坦的大路上,鎮區的幢幢新樓、工業園區的座座廠房、農田里濃郁芳香的花木和金燦燦的稻谷,一一從我眼前掠過。進步和發展,雖是人類社會不可抗拒的潮流,但是黨的領導才是發展的根本動力。我為大橋的改革變化感到欣喜,更為黨的領導和發展深深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