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血色記憶
血色記憶
作者:周永章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4-02-26 瀏覽次數:8326
2012年8月23日(農歷七月初七),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高亭鎮漁山村的男女老少紛紛來到位于大魚山島大岙崗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前,用當地傳統方式悼念1944年8月25日(農歷七夕)在大魚山戰斗中光榮犧牲的新四軍戰士。
清明時節,漁山村村民悼念新四軍英烈
2012年8月23日(農歷七月初七),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高亭鎮漁山村的男女老少紛紛來到位于大魚山島大岙崗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前,用當地傳統方式悼念1944年8月25日(農歷七夕)在大魚山戰斗中光榮犧牲的新四軍戰士。
68年前,我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海防大隊76名官兵在這個面積不過九平方公里的東海小島上,進行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戰。面對八倍之多的日軍陸海空重兵,新四軍指戰員以落后的武器裝備,苦戰孤島,寧死不屈,最后堅守陣地的42名官兵壯烈殉國。此戰在當時產生極大影響,被稱為新四軍“海上狼牙山之戰”。
大魚山島位于舟山市岱山縣西北面,全島長六公里,寬約兩公里。
我們踏上大魚山島碼頭時,正是下午2時左右。夏日午后,大魚山島顯得格外安靜,幾只海鷗在海塘上飛翔,一幢幢居民樓零星散布在遠處山岙間。如不是村民指點,很難想象在68年前的大魚山島,曾有過那樣一段腥風血雨、刀光劍影的故事。
大魚山島雖然是個小島,但戰略地位很重要,是上海到寧波、舟山之間的必經之地,控制住這個島,就能控制來往船只,打擊和切斷日軍向舟山、岱山等地的補給運輸。當時島上還沒有日軍駐守,只有舟山保安總隊大洋山獨立中隊大魚山分隊的五六名偽軍。
1944年8月19日晚,根據上級指示,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海防大隊副大隊長、獨臂英雄陳鐵康和一中隊中隊長程克明、指導員嚴洪珠率領76名指戰員,從浙東慈溪古窯浦出發,乘坐五艘帆船跨海北進,于20日晨來到大魚山島,發動群眾,開辟抗日根據地,配合盟軍在東南沿海反攻登陸。
8月25日清晨,由于大魚山島偽軍頭子張阿龍告密,新四軍指戰員上島才五天,就遭到駐舟山日偽軍的圍攻。敵糾集了日海軍230人、陸軍100人,偽軍100人,出動炮艦、登陸艇、機帆船等13艘,以及各種火炮數十門,在兩架飛機的配合下,向大魚山島發動了進攻。當時我方新四軍指戰員每人才配100發子彈、4枚手榴彈。
一場殘酷的戰斗開始了。
新四軍指戰員率先搶占打旗崗、湖莊頭和大岙崗三個制高點。陳鐵康和程克明率一個排守一號陣地大岙崗,嚴洪珠率一個排守二號陣地打旗崗,排長陸林生帶所在排守三號陣地湖頭莊。三個陣地成犄角之勢,相互支持,扼守敵登陸岙口。日偽軍分頭進攻,戰斗異常激烈。主陣地大岙崗的新四軍指戰員在陳鐵康和程克明帶領下頑強抗擊,打退了兩路敵人的三次沖鋒。敵人發狂了,在猛烈的炮火和飛機的掩護下,發起第四次進攻。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烈戰斗,新四軍指戰員又一次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在二號、三號陣地上,戰士們也打退了敵人一次次進攻。
隨著戰斗的延續,三個陣地的人員傷亡不斷增加,但大家忍著傷痛,抓緊戰斗間隙搶修工事,準備迎戰敵人新一輪進攻。
下午1時左右,敵軍改變戰術,以打旗崗為主目標,南北夾擊,展開更猛烈的進攻,炮彈雨點般地在打旗崗爆炸,許多新四軍戰士倒下了。當新四軍指戰員打退敵人第五次進攻的時候,陣地上剩下的人已不多了,彈藥將要耗盡,指導員嚴洪珠也受傷了。他支撐著把犧牲的、重傷的戰友身上的子彈帶解下,分給大家,領著大家高唱新四軍戰歌,鼓舞士氣。當陣地上只剩下四個人時,嚴洪珠又命令排長陸賢章和其他同志撤退,自己則忍受著傷痛,繼續阻擊敵人,掩護戰友。當敵人沖上山崗時,他用最后一顆子彈往自己頭部開槍,壯烈殉國。
經過一次次慘烈血戰,二號、三號陣地先后失守。敵人將兵力、火力集中到我一號陣地前。此時一號陣地我指揮員陳鐵康、程克明已先后陣亡,剩下的戰士們仍殊死堅守在陣地上。戰士們子彈打光了,就用僅剩的手榴彈和石頭阻擊敵人進攻。重傷員不能行走,也舉起石塊與敵人進行最后的拼殺,把打完了子彈的槍支在山石上砸斷,卸掉零部件,扔到山崖下去。敵人在炮火的掩護下突進我陣地,戰士們跳出戰壕與敵人進行最后的肉搏戰,有的抱著日本鬼子一起摔下懸崖。新戰士錢一宏待幾個敵人靠近他時,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據參加此次血戰的海防大隊一中隊戰士李金根事后回憶和當地老人的記憶,戰斗從早上一直打到下午,炮聲、機關槍掃射聲、手榴彈爆炸聲、日軍飛機的轟炸聲持續了七個多小時。山岙里、土坡上,到處彈石橫飛,硝煙彌漫。至今,大岙崗上的那條戰壕依然清晰可辨,似乎還在訴說那一天的壯烈。
當天下午3時多,因為力量對比懸殊,海防大隊第一中隊堅守的打旗崗、湖莊頭、大岙崗三個陣地全部失陷。在這次戰斗中,日偽軍共被斃傷80多人。而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海防大隊,包括副大隊長陳鐵康在內的42名英烈,永遠地長眠在這座東海小島上。在這場壯烈的戰斗中,一部分重傷的新四軍戰士落入敵手,但無一膽怯和投降,表現了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
在大魚山,對于68年前那段歷史,似乎每個人都能講出一段自己的回憶,雖然有的并非親身經歷,卻著實銘刻在他們心里。
這次尋訪中,我們在漁山村社區工作人員幫助下,找到76歲的村民王阿追。當年正是他的父親王阿品,冒著生命危險,救下血戰被俘后唯一跳海逃生的戰士李金根。
王阿追說,那時他七歲,隱約知道傍晚海灘邊發現一名受傷戰士,但父親幾十年來從沒跟他說起過救人的事。母親后來告訴他,父親數次偷偷轉移這位年輕戰士,用香爐灰為他處理傷口,天天送水送飯。
大魚山戰斗只打了一天,但當地老百姓卻懷念了整整68年。
上世紀50年代初,村民們就自發在主戰場大岙崗豎立起一塊紀念石碑。1988年,岱山縣政府又撥款在大岙崗另一處山坡,建起一座八米高的大魚山戰斗革命烈士紀念碑,并刻下37位革命烈士英名,另5位烈士姓名當時無人知道。
幾十年來,每到七月初七這天,當地村民總是風雨無阻地前往紀念碑處祭拜。已經84歲高齡的漁山村村民徐阿月,知道我們特地前來尋訪大魚山戰斗遺址后,激動地說:“當年漁民和新四軍戰士結下很深的感情,老百姓忘不了新四軍啊!”這么多年來,村民幾乎每年都買來香燭,到大岙崗祭拜。
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默默站在紀念碑前,悼念這些為人民、為民族而犧牲的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