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紀實》 > 傳奇故事 > 陳毅、粟裕救新郎
陳毅、粟裕救新郎
作者:慕安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紀實》 日期:2014-02-21 瀏覽次數:8324
1940年暮春的一天,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的一位科長,前往一個兵站檢查工作后迅速返回,向領導機關匯報了一個重要情況:“兵站王站長竟強迫民女與之成婚……”這還了得!“立即捆綁押回!等候處理。”這在新四軍中是可能“執行槍決”的大事。是誰如此大膽?
那么此事內情究竟如何?
原來,科長前往的兵站,站長姓王,名叫王永安。見到王站長時,科長頓生疑竇,因為兵站站長竟然在貼有大紅喜字的新房里接待他,并向他匯報工作,要知道,團以下級別官兵結婚是違紀違規的。尤其使這位科長大驚失色的是,兵站站長的“工作匯報”中,居然有一條堂而皇之的內容—說自己結婚了。莫名其妙的科長,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什么?什么?”連連發問。科長得到了站長重復肯定的回答之后,驚魂未定,忽又見一位有著“羞花閉月之貌”的窈窕淑女悠然而至,步履輕盈地徑自入屋。王永安起身介紹,話剛說了幾句,她見屋里有外人,又聽王說是“上級派來檢查工作的領導”,頓現畏懼之態,十分羞澀地急欲回避,遂慌里慌張地奪門而逃,飄然而去……
于是,這位科長不再聽取匯報,也無心再做了解,立即快馬加鞭,日夜兼程,十萬火急地趕回領導機關復命。科長作為緊急情況,根據自己的親眼所見和親耳所聞,作了如下匯報:在遠離領導、獨處一隅的偏僻環境,當過白軍的王永安,惡習不改,舊病復發,強迫民女與之成婚……
科長既是目睹耳聞,判斷又極合乎邏輯:傻大黑粗的“廣西蠻子”(王是廣西人),又是個殘疾人(少了一只手),是不可能被標致的江南女子相中而自愿成婚的。用不著問,定是強迫。那姑娘見了王永安拔腿就逃走了,這不是再明顯不過的證明嗎?
“強占民女?這還了得!馬上派人去,把王永安捆綁關押,等候處理!”與粟裕一起聽匯報的陳毅大發雷霆。眾人也無不深感意外,非常氣憤。在隨即召開的全體科以上干部專就此事討論處理意見的會上,有人提出:為了嚴肅軍紀、黨紀,挽回政治影響,取信于民,對王必須立即開除黨籍、軍籍,就地宣判執行槍決。當時規定,干部符合“二五八團”標準方可結婚,即25歲以上、8年軍齡、團級以上。身居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正、副指揮的陳毅和粟裕均尚未結婚。何況處于敵后極為艱難之時,日偽軍經常襲擾,國民黨頑軍又常制造摩擦,人心的向背直接決定著新四軍的勝負,群眾紀律尤顯重要。所以,當時對此事所持的嚴厲態度,就是今天看來,也還是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實為維護黨紀軍紀所必須;而且,軍隊的同志都清楚,此前此后皆不乏此例。
粟裕同志在大家發言時,一直沉思不語。陳毅同志在大家發言后征詢他的意見。他想了想,看了看陳毅,又看了看大家,以深沉的語調緩緩地說道:黨紀軍紀必須嚴肅。對人的處理必須慎重。開除和槍斃一個同志,更要考慮再三,不可匆忙決定。王永安是當過白軍,但那是被迫的嘛!才十歲剛出頭的孩子,被白軍抓了去,給一個連長當勤務兵,不過是一年多一點的時間;白軍圍剿井岡山的時候,他的右手就負了傷,不得不截掉。按規定,傷好了,發路費,勸他回家去的,可是他不走,堅決不走。他對紅軍醫院盡心盡力為他治傷,心里非常感激;又看到紅軍官兵平等,團結友愛,心里非常羨慕,更不想走了。沒有右手,打不了槍,他就到炊事班去幫忙做飯、燒火、背鍋、擔米;還冒著槍林彈雨送水送飯,搶救傷員,表現是很突出的。我們部隊開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在極其艱難險惡的環境,他吃苦耐勞、勇敢堅定,終于博得了大家的喜愛。經他再三再四請求,也經大家再三再四請求,部隊領導才批準收留他參加了紅軍。在三年游擊戰爭中他進一步受到了考驗和鍛煉,入了黨,從戰士到炊事班長,再到直屬機關指導員、兵站站長,從來沒有聽說過他有什么“惡習”、“舊病”呀,是不是我們這些人太官僚了呢?這個同志也不是沒有遠離領導執行過任務,將近十年斗爭環境的生死考驗,證明是一個很不錯的同志嘛!怎么突然之間會是這個樣子呢……
根據粟裕的建議,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決定:再次派那位科長前去兵站,專就“強迫成婚”一事,重作深入調查。并鄭重要求:務必傾聽群眾反映和當事人(新娘及其父母)申訴。
二次受命的這位科長同志,重返兵站,再作調查之后,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他這次趕回指揮部復命的急切心情,比上次趕回時更加急切。他向陳、粟等首長再次匯報此事時,面有愧色,十分內疚;同時也洋溢著抑制不住的激動和興奮—王永安同志在兵站工作克勤克儉,忠于職守,深得兵站同志和駐地群眾的信賴,與軍內外各方面的關系,尤其密切和融洽。當時部隊皆住民房,王的房東是世世代代勤懇耕種的貧農,老兩口天天看著這位“老百姓的貼心人”—新四軍兵站站長,為了抗日工作而起早貪黑忙里忙外,卻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料理好自己的生活,難得吃上一頓熱飯,連洗臉毛巾也擰不干;拖著有殘疾的身子工作,干得非常出色,成天樂樂呵呵。因此,房東老兩口既喜歡他又同情他,跟村里的一些老人一起商量,為了使王站長能更好地做好革命工作為老百姓辦事,想把自己的獨生女兒許配給他,以方便照料他的生活。村民們對王永安無不稱頌,都說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誰家姑娘嫁給這位新四軍“獨臂將軍”,是誰家姑娘的福氣—肯定錯不了,一定靠得住!姑娘本人,平時就遵雙親之命,對王負有關心照顧之責,見他忠厚老實,待人和氣,體魄健壯,朝氣蓬勃,雖然只有一只手,卻比有兩只手的人還能干,早有敬慕之心,也就大大方方地欣然接受了這門親事,表示聽從父母安排,愿意與王相伴終身。
由于兵站駐地距上級領導很遠,敵人又封鎖很嚴,老兩口備好了結婚的酒菜,“始終沒有來得及報告新四軍首長”,就在全村敲鑼打鼓,歡呼祝賀聲中,熱熱鬧鬧地舉行了婚禮。王永安為此惹怒上級,新娘和她的雙親最先得知,心急如焚。村里人們更是憤憤不平,議論紛紛。為此事第二次進村調查的科長,被村中一位最年長的老人(也是主婚人)拉住質問:“為什么說是強迫成婚呢?如果硬要說是強迫,決不是你們新四軍強迫,而是我們老百姓強迫!王站長身殘志堅,恪盡職守,日夜操勞,多有不便。全村人都心疼他,房東兩口子信得過他,房東的獨生女又真心喜歡他—軍民結成百年之好,真可謂乃天賜良緣,豈料喜事剛辦完,禍從天降!請問勞苦功高的王站長何罪之有?新四軍和老百姓還是不是一家人?”
根據上述情況,全體科以上領導同志再次開會討論時,大家一致認為,不經請示批準而結婚,畢竟是錯誤的,應該給予批評教育。但此事的發生,又確有它的特殊性,實屬特殊環境特殊情況所致。尤其重要的是,非但談不上什么“強迫”,未造成不良影響,反而倒極其生動地體現了新四軍和老百姓難解難分的魚水之情,感人至深地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子弟兵的一片摯愛之心!因此會議決定:解除關押,免予處分。
這會剛要結束,披紅掛綠的新娘在其父母陪伴下,由一群村民簇擁著,急匆匆地趕了來—“要求晉見新四軍首長!”陳毅同志聞聲,當即離座出迎。他滿面春風地熱情接待了風塵仆仆前來“上訪”、說情、“一定要解救新郎”的人們;當眾宣布了會議決定,并立即下令釋放新郎,還具體指示警衛員給王永安洗臉刮胡子,換上新軍服,整整齊齊、高高興興地來向岳父母施以大禮,同新娘子夫妻團聚……
“不槍斃王永安了!王永安放出來了!”消息傳開,群情沸騰。當地人民群眾和我軍干部戰士,無不認為這是順軍心、合民意的大喜訊!王永安同志本人,更是激動萬分。從此他組織紀律觀念更強,革命工作熱情更高。后來,他又擔負了新四軍后方醫院院長重任。他的妻子,在父母積極支持下,也參加了新四軍,組織上安排她在王永安任院長的醫院工作。夫妻雙雙在抗日戰爭最艱險的危難時期并肩戰斗,感情篤深,堪稱“模范的抗日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