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紀實》 > 鐵軍擷英 > 醫界豪杰沈其震
醫界豪杰沈其震
作者:單杰華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紀實》2013年第10期 日期:2014-02-17 瀏覽次數:8328
新四軍是一支高素質的戰斗隊伍。軍中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工作,都走在全國抗日根據地前面。其中,新四軍衛生工作成就的取得,與沈其震密不可分。
抗戰爆發前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做研究時的沈其震
沈其震,1906年2月生于一個開明士紳家庭。1919年在長沙讀中學時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驅張運動。1925年,在同濟大學醫學院讀書時,參加了五卅運動。次年,轉到廣州中山大學醫學院學習,結識了葉挺、郭沫若等。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后,遠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院學習,獲得博士學位。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沈其震回國,一邊從事醫學科研,一邊參加共產黨人邢西萍組織的讀書會。1934年,沈其震到天津開設診所行醫,同時這個診所成為黨的秘密聯絡點。1937年,診所引起了敵人的懷疑和監視,黨組織通知沈其震轉移到上海。
在上海,沈其震遇到葉挺,欣然同意參加即將成立的新四軍。10月,沈其震隨葉挺到了武漢,被任命為軍醫處處長。新四軍重建軍部后任衛生部部長。當時,新四軍領導機構的設置是“四大部”,即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衛生部。由此可見衛生工作的重要性。沈其震不負眾望,將新四軍的衛生工作做得十分出色。
招賢納士
新四軍軍醫處成立時,是個空架子,既無人員,也無物資。人是第一位的,為此沈其震到處招賢納士,廣羅人才。南京失守后,武漢會集了全國各地的救亡團體和救護隊伍,其中就有全國紅十會救護總隊,正在招募戰地醫護人員。紅十字會救護大隊的大隊長是北京協和醫院的林可勝教授,沈其震曾在他手下做過研究工作。沈其震便找到林可勝,看了救護大隊的報名名單,從中挑選了奉天醫科大學畢業的宮乃泉和上海醫學院畢業的吳之理醫生,動員他們參加了新四軍。1938年初,崔義田、齊仲桓、王聿先、章央芬、李振湘、王雨田陸續加入新四軍。他們是新四軍中最早的8名醫生。
沈其震得知有一批即將畢業的南京中央高級護士學校的學生隨學校遷到了長沙。他便趕到長沙,在集體動員后,又個別談話,動員了鄭素文、薛和等8名護士參加了新四軍。隨后,沈其震又動員了南京鼓樓醫院的化驗師李啟宇、長沙湘雅醫院的護士長楊光等加入了新四軍。這些人員構成了新四軍最初的醫療力量,也是以后新四軍醫療工作賴以發展的骨干。最初的8名醫生后來有多人擔任了師衛生部部長,崔義田接任沈其震做了軍衛生部部長。
沈其震在立足自身,大力培養、培訓醫務干部的同時,仍不失時機地動員和爭取高級醫務人員加入到新四軍的醫療隊伍。1941年上半年,在新四軍抗戰最艱苦的歲月,沈其震冒著危險到上海,動員了化學教授惲子強和孫芳琪、藥劑師阮學珂、公共衛生專家江上峰、生理學教授沈霽春、有機化學教授邢其毅、生物學講師錢存柔、解剖學教師蘇醒等,到了抗日根據地。后來,他們都為根據地的醫療、醫學工作作出了貢獻。
1937年,沈其震( 左一)與葉挺(左三)、陳希周(左二)、林植夫(左四)在武漢
建設一流的軍醫院
1838年夏,軍醫處隨新四軍軍部遷至安徽涇縣云嶺。沈其震在察看地形后,決定分別在云嶺南堡村和小河口建立軍醫院,亦稱前方醫院和后方醫院。
當沈其震帶領軍醫處的醫生護士站在幾座破舊的大祠堂前說,要在這里建最好的軍醫院時,人們都驚訝不已,難以置信。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清理雜草垃圾,清掃蛛網灰塵,粉刷墻壁,修繕屋頂危墻。沒幾天,祠堂煥然一新。病房的陳設因陋就簡,但無不體現出創造性:壘上磚塊,鋪上借來的床板,就是病床。有的甚至更簡單,將稻草鋪在地上,四周用磚一圍,鋪上白床單,標上床號,就成了像樣的“病床”;撿一些磚壘起來,刷上石灰,就是一張雪白干凈的桌子;用三塊磚拼起來,里面放點灰土,就是痰盂……
雖然條件十分簡陋,但治療十分認真規范。在軍長葉挺和沈其震的多方奔走和努力下,軍醫院陸續有了顯微鏡、X光機和發電機等,建起了合格的手術室,正規的檢驗室、藥房和材料供應室等,醫院初具規模。軍醫處制定了科學嚴格的規章制度,絲毫不遜色于大醫院。如值班、巡診、飲食制度等,在護理、查對、發藥、打針、換藥和清潔衛生方面,也都有詳細的細則要求。醫師為每一個傷病員寫正式的大病歷,早晚查房,組織對疑難病的討論。護士認真記錄體溫、脈搏、呼吸、出入水量、大便次數。根據病情實行等級護理,重病人和手術后的病人還有特級護理。由于嚴格按規章操作,醫院很少發生交叉感染和醫護差錯,沒有發生醫療事故。
軍醫處醫生的醫術也是精湛的。比如在一般的軍醫院,闌尾炎是不敢輕易開刀的,因為它對醫術和消毒有很高的要求。而在軍醫處醫院,開割闌尾已是普通手術,從未發生過感染。
新四軍軍醫處初創所取得的成績,獲得了周恩來、葉挺的稱贊。1938年11月,美國著名記者史沫特萊到云嶺采訪時,看到新四軍醫院,連聲贊嘆:“真了不起,這是在中國見到的最好的軍醫院,我要向全世界宣傳,呼吁他們來支援你們。”皖南三年,軍醫處的兩個醫院收治病人6000多人,手術1443人,其中治愈、好轉的達83%。
介紹羅生特參加新四軍
在沈其震引進到新四軍的若干醫療專家中,有一位特殊人物,他就是被譽為“新四軍中白求恩”的羅生特。
羅生特原名雅各布·羅森弗爾德,奧地利人,曾在維也納大學學醫,專攻泌尿科,獲博士學位,畢業后開診所。因參加反法西斯的民眾運動于1939年被納粹分子“驅逐出境”。到中國上海后從醫謀生。他親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在上海的燒殺搶掠,對中國人民面臨的深重災難深為同情。一天,他在出診時偶然從一個病人的口中了解到新四軍在大江南北打擊日軍的事跡,便決心參加新四軍。1941年春節剛過,他得知新四軍衛生部長沈其震正在上海秘密動員知識分子和醫護人員奔赴蘇北新四軍的消息,便通過友人漢斯·希伯的介紹,輾轉找到沈其震,提出希望加入新四軍。沈其震見他態度堅決,就答應了他的要求。為掩人耳目,沈其震將羅森弗爾德的名字取其諧音,改為“羅生特”。很快,在上海地下黨和新四軍上海秘密辦事處的周密安排下,由沈其震陪同,羅生特化裝成一個德國傳教士,帶著幾箱子醫用器械,從上海乘船北上,抵達蘇中地區的張黃港,然后由一師部隊護送到鹽城新四軍軍部。在軍部,羅生特受到劉少奇政委和陳毅代軍長的親切接見和熱烈歡迎。
羅生特加入新四軍后,以其精湛的醫術和熱忱的服務享譽全軍,人們親切地稱他“大鼻子神醫”。經他救治過的共產黨高級將領有羅榮桓、萬毅等,他還為羅榮桓的夫人林月琴做過終止妊娠手術,陳毅之子陳昊蘇也是他接生的。他隨新四軍和人民解放軍南征北戰達9年之久。劉少奇、陳毅、羅榮桓等對羅生特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1941年,(右起)曹荻秋、陳毅、劉瑞龍、彭康、沈其震、羅生特、徐波、王瀾西等在鹽城
三晤宋慶齡
新四軍成立初期,藥品和醫療器械都十分緊缺。為支持新四軍抗戰,國內外愛國人士伸出了援助之手。援助物品多數是通過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簡稱保盟)募集的,而沈其震三晤宋慶齡,則搭建了實現援助的橋梁。
1938年秋,美國作家史沫特萊赴皖南新四軍軍部采訪,看到那里的醫療衛生設施十分簡陋,便建議新四軍與宋慶齡及“保盟”取得聯系,爭取他們的援助,并在絲質白手絹上打印了一封致宋慶齡的密信。沈其震接受了這一聯絡任務,將密信縫在衣服里。他先到了上海,找到《密勒氏評論報》主筆鮑威爾,經過鮑威爾見到了英國駐華大使寇爾、女青年會總干事耿麗淑(美國人)等。沈其震此行帶去了反映新四軍戰斗生活、醫務工作的照片,以及千瘡百孔的日軍軍旗、鋼盔和士兵家信、護身符等戰利品,還有他自己拍攝的小電影片子。耿麗淑等看了十分興奮,決定利用這些實物舉辦一個介紹新四軍戰績的展覽會,讓各界人士前來參觀。由于耿麗淑同時擔任“保盟”上海分會的秘書,她便為沈其震買了一張赴香港的船票,并告訴他怎樣去找宋慶齡。沈其震抵達香港后,通過廖夢醒見到了宋慶齡。沈其震轉達了葉挺軍長的問候,并呈上史沫特萊的信函。宋慶齡告訴沈其震,她已經知道新四軍缺醫少藥的情況,“保盟”已經有不少募集得來的醫藥器材和其他救濟物資運到了香港,上海也成立了組織,建立了倉庫,將盡快從上海撥付藥品等運送到云嶺軍部。沈其震返回云嶺后不久,新四軍軍部收到了“保盟”的援助,這是一大批急需的醫用物品和其他物資,尤為可貴的是其中一種叫“白浪多息爾”的消炎藥(磺安的前身),是國外剛投產的最新產品。
1939年4月,沈其震寫信向“保盟”反映,軍中新建的可容200名傷員的病房急需蚊帳和奎寧。宋慶齡聞訊很著急,決定盡快解決。于是,“保盟”上海分會在中共地下組織幫助下,以上海地方協會名義第二次派出民眾慰問團,團長吳大琨,副團長殷揚(揚帆),成員有白蝕(王元化)等20余人,他們攜帶6000碼蚊帳用料、20萬片奎寧、12萬劑預防霍亂疫苗、2000個消毒包和400聽煉乳等赴皖,送往新四軍駐地。5月,宋慶齡通過“保盟”向新四軍前線醫院捐贈兩萬多條毛毯。
同年冬,沈其震隨葉挺從重慶飛到香港,再次見到了宋慶齡。葉挺感謝宋慶齡對新四軍的大力援助。宋慶齡說:“你們前方戰士為了祖國,在浴血奮戰,我們做點工作完全應該。”他們談論了國際、國內形勢,宋慶齡介紹了“保盟”為支援八路軍、新四軍抗戰而開展的各項活動,并親自與葉挺、沈其震到倉庫與工作人員一起對支援新四軍的物質進行分類、清點、登記。葉挺和沈其震回到新四軍軍部后,就收到了這批珍貴的軍需物質。
1941年初皖南事變發生后,宋慶齡和何香凝等迅速聯名通電,對蔣介石的行徑給予了憤怒譴責。不久,沈其震受新四軍政委劉少奇、代軍長陳毅之命,再度前往香港,向宋慶齡報告新四軍近況。宋慶齡一見到沈其震,就擔心地問:“我們這次損失這么大,還有力量嗎?”沈其震轉達了劉少奇、陳毅對宋慶齡的問候,介紹了皖南事變真相和重建軍部的情況。沈其震說,請您放心,有黨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新四軍在挫折中只會越來越壯大。宋慶齡聽到這些話,開心地笑了。這次會見后,又有來自“保盟”的大批藥品等物資送到了新四軍軍中。
沈其震與宋慶齡的友誼一直延續了下來。1980年4月14日,也就是在宋慶齡去世的前一年,她還致信沈其震:“抗日戰爭時期,曾為解放區的醫藥物資作過一些支援,那是微不足道的,而如你一樣的干部卻冒了生命危險為此而奔波。”既體現了宋慶齡虛懷若谷的高尚情懷,又贊譽了沈其震為新四軍衛生工作所作出的貢獻。
沈其震擔任新四軍軍醫處處長時,還不是共產黨員,但他以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隨時聽從黨的調遣。1941年5月,由劉少奇、陳毅介紹入黨。沈其震于1943年離開新四軍,調往延安任中央軍委衛生部第一副部長。1948年籌建大連醫學院并任院長。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央衛生研究院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是第一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院士)。他后期最大的科研成果,是研制出了造福中國每一個家庭和兒童的小兒麻痹癥預防疫苗。1993年6月16日,沈其震在昆明視察昆明醫學生物學研究所時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