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徐勤生:副處級的“最美村官”
徐勤生:副處級的“最美村官”
作者:林新文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5-06-09 瀏覽次數:121
2020 年7 月15 日下午,江蘇省最美人物新聞發布會在泰州廣電傳媒演播大廳舉行,徐勤生同志當選為江蘇省最美人物之優秀共產黨員。
2012 年9 月,曾任江蘇泰州市廣電局高港分局局長的徐勤生,從泰州廣電集團副調研員(副處級)位置上,被市委組織部下派到老區高港口岸街道徐莊村任黨總支書記。
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個副處級干部回鄉當村官啦!村子里頓時像炸了鍋,甚至有人懷疑說“: 是不是犯啥錯誤被發配回來了?”“估計回來是鍍金的吧,待不長呶?”群眾七嘴八舌地議論著。徐勤生聽后只是一笑,走馬上任后,他就公開承諾:不花村里錢請一次客、送一份禮、買一包煙,不花村里的錢辦個人的私事。從此,徐莊村有了個義務為村民辦事,不拿村里一分錢的副處級村官。
徐莊村常住人口3025 人,有一半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很多留守老人經常錯過了治蟲、鋤草的農時。徐勤生經過苦思冥想,創新出一種“田保姆”的耕種方式:統一供種、統一育苗、統一機插、統一供水、統一治蟲的設想。經村委會討論,大家認為此方法可行。于是,村里收回了多年前出售給個人的農田水利設施,購買了3 臺插秧機、5 臺彌霧機、2 臺耕種機,所有村干部加上部分村民組成一個50 人的“田保姆”隊伍,負責為全村1100 多畝水稻及時噴藥,每個村干部還平均有20 畝的“責任田”。
開始時,干部群眾對這種種田的“五統一”并不理解,徐勤生便走家串戶,耐心說服。就拿“統一治蟲”來說,就有6 大好處:田塊全覆蓋,不留死角;時間統一了,不誤農時;用藥節約了,污染少了;用藥精準了,成本降低了;農藥統一管起來,也安全了;最大的好處就是,有利于村組干部參加勞動,服務群眾。在他的耐心說服下,“五統一”順利推進。
徐勤生有一個獨特的習慣——逛田。凸凹不平、垃圾遍地、雜草叢生的荒野廢田,在旁人眼里,都繞著行走的地方,可在老徐的眼里,卻猶如發現了一座“金礦”——“何不把廢地變成良田?”徐勤生決定從這些荒地下手。當年底,徐莊村首個轟轟烈烈的土地整治項目啟動,5 個月的時間,就整治出土地32.8 畝,平整周邊高低不平耕地80 多畝。他還結合村莊內部水系調整,改造6 條死溝,騰出土地15 畝。前后共整理出土地127.8 畝。如今,這片新開墾的耕地已經收獲著水稻、小麥。按照水稻畝產1200 斤、小麥900 斤計算,每年增加毛收入約8.3 萬元,這些地塊所在的農戶每戶年增收在1300 元左右。徐勤生還利用土地整治的機會,多方籌集資金,改造村莊道路,修建了3 米寬的硬質水泥路20 多公里,下水道12000 多米,硬質排水溝8000 多米,新裝LED路燈120 盞。村里還在整治出的耕地上連片種植了120 畝藥用板藍根,作為揚子江藥業集團的中草藥種植基地,每畝毛收入可達3000元;建設了2000 多平方米的標準廠房,每個平方每月租金8 元錢,收入比較可觀。
老徐有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村里的低保戶、殘疾人、終身未娶的光棍漢、弱智者、身患重病者、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全被他記在本本上,裝在心坎里。在進村后的一年里,老徐登門走訪了50 多個貧困戶,噓寒問暖,針對不同的對象給予不同的幫助。
村上獨臂的孤寡老人管奶奶逢人便說“: 我兒子活著時,也做不到啊!我享的是徐書記的清福,這徐書記呀,真是比我那親兒子還要親哪!”
2020 年7 月15 日下午,江蘇省最美人物新聞發布會在泰州廣電傳媒演播大廳舉行,徐勤生同志當選為江蘇省最美人物之優秀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