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手兒里捧著一盞小馬燈
手兒里捧著一盞小馬燈
作者:姚定范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5-04-24 瀏覽次數:8326
南京市人防辦下發的人防應急包中有一個伸縮式露營馬燈,非常精致,功能齊全,讓人愛不釋手。提燈在手,浮想聯翩,想起了我的老班長,他叫宣興中。
南京市人防辦下發的人防應急包中有一個伸縮式露營馬燈,非常精致,功能齊全,讓人愛不釋手。提燈在手,浮想聯翩,想起了我的老班長,他叫宣興中。
宣興中,安徽舒城人,長我4 歲,屬龍。我在家中是長子長孫,猴年出生,從我懂事的那天起,奶奶就經常在我耳邊絮叨:你是猴子,最喜歡跟龍在一起,你一生下來,我就在村里找個屬龍的人給你做干爹。以后你長大了,要多跟屬龍的人在一起,他們都是你的貴人。到了龍年,你就會有好運的。也許真的被老奶奶說中了,1976 年我應征入伍,那一年就是龍年。高炮部隊,每年的實彈射擊一般都要在特定的靶場進行,因為第一要有足夠開闊的空域,空軍的靶機才能飛行;第二還要周圍人煙稀少,確保落彈區的安全。1976 年的冬天,南京軍區所屬高炮部隊第一次開赴位于黃海之濱的射陽靶場打靶。出發前,班長帶著我們準備攜行物資。他從兵器室一個舊炮彈箱中拿出一個用擦槍布包得嚴嚴實實的東西,打開一看是一盞馬燈。看得出,他對馬燈的結構非常熟悉,馬燈油壺上方有一個按鈕,他輕輕一按,啪的一聲燈架就彈了上去。他把玻璃罩子取下來,小心翼翼的,一只手捂住一頭,嘴巴對著另一頭哈氣,燈罩里面頓時就模糊了。他伸手從褲子右邊的口袋里掏出一塊疊得四四方方的、平時根本舍不得用的藍條格子手帕,拎住一只角,一下抖開,再用食指和中指襯著,伸到燈罩里面,左右上下來回擦拭。擦了一會,就走到兵器室的門口對著太陽照照。這樣來來回回,擦了好一會,燈罩被他擦得一塵不染,锃明瓦亮。然后,他在炮彈箱子上坐下來,從褲子左邊口袋掏出不知道啥時候就備好的火柴,擦著火,對準燈芯點亮,再把油壺上的按鈕解開,把燈罩放下,兵器室里頓時一片亮堂。
班長笑了,像完成了一項重大的工程,他招呼我們幾個新兵找東西坐下,對我們說:“可別小看了這盞小馬燈,它在野營訓練中的用處可大了。你們可別看它老舊,這可是有歷史的東西。1967 年我們團到越南參加抗美援越打美軍飛機,老班長就從國內帶著了,在戰場上一直用它,回國的時候很多東西都扔了,馬燈卻完好無損地被他帶了回來,一代一代傳,傳到了我這里,已經記不清有多少代了。反正,這盞馬燈是我們偵察班的傳家寶,誰當班長誰管理,誰就是燈長。”聽班長這么一說,我們幾個都愣住了。尤其是我生在南方,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馬燈,只知道家里有油燈。
這盞馬燈真的很有用。當年的射陽靶場,還是荒灘一片,根本沒有電。蘆葦長得有幾人高,野兔子到處跑。據說這里一年只刮兩次風,一次刮半年。帳篷里點著蠟燭,進來一個人,門一撂,“呼”地一聲,蠟燭就不知道被吹到哪里去了。而我們的馬燈呢,被班長掛在帳篷頂的橫桿上,風可以把它吹得左右搖晃,甚至叮當響,卻無法把它吹滅。班長說:“任憑風吹浪打,全班一片光明。”這時,我們才領教了傳家寶的價值。打靶回來,班長退伍了,這盞馬燈就傳給了我。我當了兩年班長提干去了團政治處,這盞馬燈就傳給了新的班長。后來,部隊經歷了百萬大裁軍,老單位沒有了,這盞馬燈也就不知下落了。沒想到幾十年過去了,在這個俄烏戰火彌漫、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今天,我又無意間得到了一盞心愛的小馬燈。
馬燈,作為一種可以防風擋雨的照明工具,在上世紀曾廣泛應用于中國的城市和鄉村。在革命戰爭年代,馬燈曾伴隨著我軍歷經風雨和滄桑,一道度過了多少艱苦的歲月,演繹了多少軍愛民、民擁軍的動人故事,也見證了黨和軍隊的初心和使命。
在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的茍壩,有一座紅軍馬燈陳列館,其中的一盞馬燈有著特殊意義。1935年2 月下旬,中央紅軍二渡赤水,再占遵義。3 月10 日凌晨,中革軍委接到紅一軍團林彪的急電,請求攻打打鼓新場(今貴州金沙縣城)守敵。打鼓新場距茍壩百余里,堡壘堅固,易守難攻,要不要打?中央負責人立即在茍壩進行討論。與會多數人主張打,毛澤東在全面分析敵情后,堅決主張不能打。會開了整整一天,爭論很激烈,只有毛澤東一人不同意打,反復強調不能打固守之敵,不能“啃硬的”,應在運動戰中消滅敵人。主持會議的張聞天難以決斷,就搞民主表決,最后決定進攻打鼓新場,由周恩來連夜起草命令,次日晨下達。
周恩來在《黨的歷史教訓》中回憶:“別人一致通過要打……但毛主席回去一想,還是不放心,覺得這樣不對,半夜里提馬燈又到我那里,叫我把命令暫時晚一點發,還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見,第二天一早再開會,把大家說服了。”后來得知,蔣介石已令重兵馳援打鼓新場,紅軍如果真去硬攻,必將陷入重圍。
《紅軍長征史》記載,毛澤東就在茍壩提出,今后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由那么多人指揮,否則會貽誤戰機。1935 年3 月12 日,根據毛澤東、張聞天等提議,特在中央成立了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新“三人團”,即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全權指揮軍事。黨史專家評價茍壩會議在紅軍長征中的意義:一是撤銷了進攻打鼓新場計劃,使紅軍免遭重大挫折;二是鞏固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進一步確立了他在紅軍中的指揮地位;三是明確了毛澤東在紅軍中的職權,為實現他早已謀劃的“把滇軍調出來”、西出云南渡過金沙江入川的戰略計劃奠定了基礎。
這就是茍壩馬燈的故事。
在浙江省錢塘江源頭南華山腳下的桐村鎮王畈村蘇良法家里,也有一盞非常不平凡的馬燈。它是從一位紅軍戰士手上接收來,經過蘇家幾代人的傳遞保管,至今,那盞馬燈點燃起來依然明亮。
1935 年1 月7 日,方志敏、粟裕等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紅十軍團北上抗日,從安徽省休寧縣迂回進入開化縣境內。12 日晨,紅十軍團先頭部隊經過楊林準備向贛東北蘇區進發。同一天,劉疇西率領的軍團主力也到達楊林。因戰士疲勞,就在當地宿營。先遣隊從楊林山底出發,經瓦里坑爬山到海拔高1166 米的南華山。此時的南華山被大雪覆蓋,紅軍指戰員大多數身穿單衣,腳蹬草鞋,在這冰天雪地的崇山峻嶺中行軍作戰,條件十分艱苦。方志敏不顧自己身患重病,站在高處對大家說:“同志們,我們在這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每個共產黨員、指戰員要咬緊牙關繼續前進,英勇殺敵,沖破敵人的包圍,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只有前進,才有出路。”
1 月13 日上午9 時,抗日先遣隊的前衛部隊抵徐家村后嶺上,與敵遭遇,展開激戰。14 日晨,敵人越來越多,我主力前部抵達后被敵圍困,戰斗激烈,傷亡嚴重。紅軍戰士不畏強敵,殊死拼殺,一直戰斗至15 日晨后,終于突圍成功,繼續北上。戰斗結束后的第二天,徐家村村民陳春燈、陳緒芬、陳孝輝、陳緒委等人,上山將紅軍戰士尸體收集掩埋。
就在徐家村之戰結束后的雨夜,一個山民模樣的小伙子,悄悄來到王畈村蘇乃皋(蘇良法的爺爺)的家里借宿,他就是在戰斗中失散的紅軍戰士,手上還有一盞馬燈。蘇家趕緊將這個紅軍戰士留下,燒水煮飯,請來村里的郎中為他醫治傷口,次日清晨,這位紅軍戰士將心愛的馬燈留在蘇家并囑咐要好好保管。他說,這盞馬燈從贛東北根據地帶過來的,一直跟隨著他,只要是我們隊伍的人,一看到馬燈就知道是自己人了。
馬燈的故事,傳遞的是真理之光,信念之光。中國革命艱難卓絕的奮進之路,就是在一盞盞馬燈的照耀指引下開拓跋涉出來的。在今天很多紅色紀念場館的陳列里,都有馬燈的身影,有的紀念館甚至專門開設了馬燈展廳、馬燈廊道、馬燈天花板等等。
寫到這里,有一首歌仿佛從遠處悠悠飄來:星兒閃閃綴夜空,月兒彎彎掛山頂,老房東半夜三更來查鋪,手兒里捧著一盞燈,手捧著一盞燈......
小小的馬燈,你是一種精神的圖騰,永遠點亮在我的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