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別閱讀 > 我是怎樣講好紅色故事的
我是怎樣講好紅色故事的
作者:孫偉良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5-04-16 瀏覽次數:8326
編者按 寧波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會長孫偉良,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自覺當好黨的故事“主講人”,這一姿態可敬可佩。如何把紅色故事講得讓人入耳入心,其奧秘在哪里?期盼讀者發表高見。
本人退休后加入寧波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萌生了編寫以浙東抗戰為主題的革命故事的沖動。2021年5 月底,大河奔流工作室幫我開辟“烽火歲月”專欄,激起了不小的社會反響。
剛入研究會的時候,老一輩研究者再三叮囑我,要以最通俗方式將這段歷史展現給年輕一代。以講故事的形式,全面展現中共領導浙東人民奮力抗戰的艱苦歷程,不同于編年史,既不能干巴巴,又不能虛構,一切得依歷史真實。然而,推出幾個章節后,發現按時間順序縱向敘述,主題選擇的面越來越窄,以至于內容過于單一,吸引不了受眾。正當舉棋不定的時候,一組攝影作品觸發了我的靈感。
2021 年第28 屆攝影國展入選作品中,有一組照片叫《蔬果CT》。作品將蔬菜、瓜果分層切片,用醫學攝影CT 片的形式呈現其內部結構,展現人們從未認知的精彩畫面。攝影作品的創作者是寧波年輕攝影人王海波,他說:我們忽視了對于蔬果內部的認知,只當作食物,而沒有將它當作為藝術的研究對象。攝影可以這樣創意,那么,浙東抗戰革命故事的呈現,完全可以用一個全新的視角和方式,將歷史一層一層解剖開來,呈現其中的一個個斷面,把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典型的事件,從歷史時間順序中摳出來,達到更深的了解和呈現。
接下來的寫作,便順理成章,一篇接一篇,源源不斷,如涌泉,如泄瀑。不同主題的故事一個又一個涌入腦海,付諸筆端。往往上一個故事正在創作中,下一個故事就醞釀完成,敲鍵盤的手指跟不上大腦構思布局的節奏。故事主題越來越突出,內容越來越豐富,可讀性也越來越強。
與讀者互動的過程,是不斷補充、不斷修正、不斷完善的過程。“飄揚的紅十字”一節在平臺推出后,浙東后方醫院政委黃明之子張康明,第一時間反饋補充了關于其父黃明的重要史料,我隨即增加了黃明與裘岙村農民方光興的感人情節。
對于浙東抗日根據地和浙東新四軍歷史,前人積累了許多著作和回憶錄。由于時代的局限性,有些史實存在缺漏和偏頗。隨著大量歷史檔案的陸續公布、公開,許多蒙塵被逐漸拂去。還歷史以本來面目,既是研究者的責任,也是讀者的權利,更是對歷史的尊重,對烈士和前輩的尊重。我在“黑云籠罩四明山”一節創作中,大量利用國民黨方面的原始電文檔案,揭露了國民黨消極抗日、真心反共的真面目,彰顯中共為挽救民族危亡而顧全大局的博大胸襟。
講革命故事,要感動讀者,先得感動自己。每創作一個故事,我都捫心自問,你自己感動了沒有,你信不信?為了生動展現發生于浙東的革命故事,我提著相機實地考察四明山、三北和周邊地區,走遍梁弄紅色舊址群每個點,沿慈溪紅色走廊考察鳴鶴、洪魏、五磊寺,深入鄞西山鄉追尋民運干部的足跡,曾經3次赴澉浦考察突圍戰舊戰場,3 次赴上虞豐惠鎮核實北撤會議細節。我由衷感到,研究越深,感受越深,故事也就越生動、越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