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史林新葉 > 陳少敏在鄂豫邊區黨的建設中的貢獻
陳少敏在鄂豫邊區黨的建設中的貢獻
作者:文道貴 劉江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5-04-10 瀏覽次數:8325
陳少敏是鄂豫邊區抗日根據地重要領導人之一,在鄂豫邊區抗日斗爭時期,她長期擔任黨的重要領導工作,為邊區黨的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陳少敏是鄂豫邊區抗日根據地重要領導人之一,在鄂豫邊區抗日斗爭時期,她長期擔任黨的重要領導工作,為邊區黨的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注重加強黨的思想建設
鄂豫邊區黨組織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影響,導致黨員隊伍成分不純,黨員干部的思想、行為不統一,影響了黨的團結與戰斗力。對此,陳少敏深刻分析了原因并提出解決辦法,對黨內思想的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注重思想理論學習教育,提升干部理論修養。六屆六中全會后,鄂豫邊區黨委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在邊區掀起了一股學習的熱潮。陳少敏身體力行,領導黨員干部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學習中央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她指示邊區黨委收集、匯編了許多讀物供軍隊和地方干部學習。在對部隊干部讀書情況進行調查后,她發現這些干部長期參與戰爭,只注重軍事斗爭,不注重文化學習,覺得不學習也沒有什么影響;還有些干部認為部隊天天都在行軍打仗,沒有辦法學習。于是,陳少敏用毛澤東在長征途中生病時還叫人到處找破舊報紙、抽空學習和匡衡鑿壁借光學習等故事教育那些找借口不學習的干部。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家學習,她從實際出發,提出了5 種學習方法。邊區黨校建立以后,陳少敏親自到黨校授課,幫助干部學習文化,提升干部的理論水平。(二)重視黨性教育,提高干部政治素養。1941 年,陳少敏在后方機關工作人員大會上作了題為《加強黨性》的報告。她結合邊區的實際情況對黨性及相關問題作了詳細的闡述。首先,她用黨20 多年的歷史說明加強黨性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其次,分析了黨性薄弱的表現及其思想根源。她指出黨性薄弱表現在個人英雄主義、官僚主義、本位主義等15 種形態?!包h性薄弱的根源,就是非無產階級的意識搞鬼”。她針對黨性薄弱的現狀,提出了加強黨性的方法。主要包括思想意識無產階級化;加強黨的紀律,養成責任心;個人服從黨的利益;加強調查研究;發揚自我批評等。陳少敏關于黨性問題的總結,是一次深刻的黨性教育,使黨員干部及時明白自己在黨性方面存在的問題,有助于增強黨員干部的黨性和政治素養。
二、注重加強黨的組織建設
陳少敏高度重視組織建設,在邊區動蕩、復雜的三角斗爭環境中積極推進黨的組織工作,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堅強保證。
(一)大量發展黨員,壯大黨員隊伍??箲鸪跗?,中共中央提出“大量地十倍地發展黨員”的任務。而邊區黨組織基礎薄弱,黨員數量與基層組織需要不適應等問題突出。為此,陳少敏堅持大力發展黨員,壯大黨的組織隊伍。陳少敏總體上堅持邊發展邊鞏固的方針,不斷恢復和鞏固各級黨組織,依托黨組織去發展黨員。1939 年12 月,邊區召開第一次組織工作會議。陳少敏要求根據會議精神,指導邊區各縣委開辦訓練班培養基層干部,并通過新培養的黨員干部到新地區去建立黨組織。在邊區第二次組織工作會議上,陳少敏提出“為發展10萬黨員而奮斗”的口號。邊區發展黨員的速度進一步加快,邊區地方上的黨員一度發展到1 萬多人。由于一些地方黨組織只注意黨員數量而忽略了黨員的質量,出現了“集體入黨”“入黨手續簡單”等問題。1940 年10 月,邊區黨委召開了第三次組織工作會議。陳少敏要求各地黨組織從審查黨員、動員地方黨員入伍、改進領導作風入手,加強黨組織的整頓和鞏固,推動黨組織的質量提高。在陳少敏的積極推動下,邊區黨員隊伍逐漸壯大,黨的組織不斷鞏固,各個地區的黨員分布和黨組織分布也基本趨于平衡,促進了邊區各項工作的開展。(二)重視支部建設,提高基層黨組織戰斗力。陳少敏是從基層成長起來的干部,她深知基層組織的重要性,對基層組織建設有自己的思考。她能夠根據邊區的形勢和任務,有重點地確定基層組織的任務。在邊區初創時期,大力發展黨員,壯大黨的組織,通過組織發展來推進根據地的建設;在根據地鞏固時期,加強黨的建設,改造基層黨組織,提高黨的戰斗力。她曾深刻地指出基層黨組織存在著三大問題:一是黨員成分復雜,地主、富農、商人等各種出身的都有;二是黨員思想狀況復雜,整體上可以分為積極的、消極的、無所謂的、投機的、政治面目不清的、封建勢力打進來的等不同表現;三是支部難以發揮作用,支部生活不能正常進行,不對黨員進行教育,導致黨員對黨的政策不了解,不能提高黨的戰斗力。面對這些問題,1942 年9 月,在邊區黨委召開的第四次組織工作會議上,陳少敏提出“在斗爭中建設黨”的方針,重點就如何改造黨的成分,健全支部生活,提高黨的戰斗力等方面作出具體安排和部署。在改造黨的成分方面,她強調,“領導群眾斗爭,是改造黨的有力量的武器”;在健全支部生活方面,強調“支部是黨的基本組織,支部工作是組織部門的主要工作,把健全支部生活的工作提高到組織工作部門的第一位是應該的”;在改造思想斗爭方面,提出要從兩方面進行,“一面從組織上改造,一面從思想上改造,改造思想是治本的,改造成分是治標的”。
(三)重視團結和使用知識分子干部。陳少敏在邊區干部的任用上,堅持“五湖四海”的原則,正確執行任人唯賢的黨的干部政策,團結并大膽使用知識分子干部。她積極支持洪山公學的創辦,主動吸收從武漢、北京等地來邊區的進步青年知識分子,努力把他們培養成為抗戰的骨干力量。當時,邊區黨委秘書長顧大椿、組織部長楊學誠、宣傳部長夏忠武、民運部長吳祖貽等都是知識分子,陳少敏積極支持他們的工作,幫助他們解決工作中的困難,提高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使他們盡快和邊區的廣大黨員干部融合在一起。
三、注重加強黨的作風建設
陳少敏重視邊區黨的作風建設,帶頭轉變工作作風,努力結合邊區實際開展工作,為邊區廣大黨員干部樹立了榜樣。
(一)注重調查研究,反對主觀主義。陳少敏曾尖銳地批評主觀主義脫離實際,脫離群眾,所謂的指揮只是在閉門造車,全憑經驗辦事,不學習新的理論,害黨害己。1943年11月,鄂豫邊區全面整風開始以后,陳少敏認識到“調查研究工作,是全部工作深入、工作轉變、克服主觀主義的關鍵”。要反對主觀主義,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并且要在實際工作中開展反對主觀主義的教育,讓黨員干部和群眾認識到主觀主義的危害。在如何搞好調查研究方面,陳少敏更是身體力行。為了弄清楚京山縣小煥嶺這個模范支部為什么會產生宗派小組織問題,她親自率領機關干部深入基層支部進行了兩個多月的調查,同70 多個黨員進行了談話,終于弄清了原因,并總結了經驗教訓。(二)以身作則,密切軍民關系。陳少敏十分注重新四軍與地方的團結工作。她經常帶著地方干部去慰問新四軍指戰員,看望傷病員,號召地方為軍隊籌糧,發動婦女為傷病員縫補衣服。同時,教育軍隊干部提高認識,沒有地方工作的支持,軍隊就會沒有糧食吃沒有衣服穿。每當農忙時節,她還會親自帶領部隊指戰員幫助群眾進行生產建設,赤腳下田,挖草種菜。在生活上,她更是以身作則,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吃穿用都和普通士兵一樣。部隊有時為了照顧她身體,會多發點生活物品給她,結果她都轉手分發給戰士或者送給傷病員。
(三)堅持實事求是原則,開展整風運動不整人。鄂豫邊區全面整風開始以后,陳少敏根據邊區的實際,提出了在斗爭中整風,推動整風運動的健康開展。在陳少敏及其他領導人的領導下,邊區黨委總體上堅持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和“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的方針,正確開展了黨內斗爭。在整風斗爭中,堅持以教育為主,幫助那些思想上、作風上存在問題的同志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在開展思想斗爭時,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以理服人。邊區的整風審干斗爭,沒有搞“殘酷斗爭,無情打擊”,沒有搞“逼供信”。對待犯過錯誤的同志,也是進行熱情幫助,鼓勵其真正認識自己存在的問題,不對其進行打擊報復。
陳少敏在鄂豫邊區黨的建設中的成功做法與經驗,對于加強新時代黨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作者分別為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共黨史黨建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