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如東海上抗日武裝創建過程
如東海上抗日武裝創建過程
作者:張艷玲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5-04-02 瀏覽次數:8327
如東位于黃海之濱,是江海鹽墾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央最早認定的中國革命老區之一。我的父親張慎思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參與創建了如東海上抗日武裝——何家灶鹽漁民自衛隊。為新四軍在如東建立海上抗日根據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張慎思
如東位于黃海之濱,是江海鹽墾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央最早認定的中國革命老區之一。我的父親張慎思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參與創建了如東海上抗日武裝——何家灶鹽漁民自衛隊。為新四軍在如東建立海上抗日根據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7 年,父親以數學第二名的優異成績,從500 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考取了南通通中高中部。他憧憬著將來要當一名建筑工程師,把祖國建設成為山清水秀的美麗家園。然而,抗戰全面爆發后的1938 年3 月17 日南通淪陷。這年下半年,因學業實在無法維持下去,父親便與汪洋、吳一里、金湘等幾位同學一起,轉到如皋馬塘的邱陞中學高中部繼續就讀。在邱陞中學,父親遇到了一位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國文老師——南通有名的“四大才子”之一顧貺予先生。顧老先生既教書,也育人,深受同學們的愛戴和景仰。由于父親勤奮好學,受到了顧貺予老師的特別垂愛,經常在課余假日,到顧貺予老師的寓所,聆聽其教誨。當時正好是新四軍向通如海啟東進的前夜,顧老先生的次子顧爾鑰伯伯,從事抗日救亡地下活動,經常回家,父親得以有機會與他多次接觸。通過交談,父親在政治思想上深受啟迪,1938 年冬,毅然決然地棄筆從戎,跟著共產黨鬧革命。離校后,父親在顧爾鑰的指引和幫助下,迅速走上了革命征途。1939 年1 月,父親在馬塘參加了地下黨江北特委掌握的抗戰支隊政工隊,從事民運工作。3月,江北特委先后派出理明、崔德耀(1946 年8 月于南通縣陳家酒店戰斗中犧牲)、曹綰中(曹衍正)、斯達(施馥壽)和父親等,以抗戰支隊政工隊海濱工作組的合法身份,深入到如東的何家灶一帶宣傳抗日,開展反剝削、反苛捐雜稅的斗爭。剛開始,海濱工作組住在生活條件稍好的苴鎮。但通過與鹽漁民的接觸交談,發現漁民對他們有些敬而遠之。海濱工作組的同志認識到,只有深入到鹽漁民中去,與他們打成一片,才能取得他們的信任。于是,海濱工作組搬到了條件非常艱苦,被稱為“救命墩”的三官殿去住。三官殿距離南黃海僅百十米遠,是一座通體黃色的廟宇,漲潮時四周一片汪洋,落潮后,三官殿上的塘水苦咸,很不好喝。這期間,海濱工作組的同志吃的是玉米渣兒,睡的是稻草鋪。
通過調查,海濱工作組了解到,當時的鹽漁民的生活非常艱苦。他們不僅深受漁霸和鹽霸的剝削、壓榨,還有封建灶長、國民黨雜牌武裝的層層盤剝,以及海匪的經常騷擾。他們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漁花子”和“鹽巴子”。
為了進一步取得鹽漁民的信任,盡快打開局面,海濱工作組的同志經常深入到鹽漁民家中,噓寒問暖、送醫送藥。他們了解到,鹽民煎鹽時,因含鹽海水蒸汽的刺激,常常引起紅眼炎癥;漁民則容易因外傷不潔引發瘡傷。針對鹽漁民的這些職業病特點,海濱工作組的同志分組行動,背起藥箱,走門串戶,免費幫助鹽民點上消炎的眼藥水,幫助漁民清洗瘡傷,敷藥包扎。經過幾次治療,再加上這些勞動人民本身的體質較強壯,鹽漁民的身體很快得到了恢復。他們用的是在現在看來很簡單的治療方法,當時卻被當成“神醫”。不幾天,海濱工作組就聲名遠揚,并引來了墩外四面八方的鹽漁民前來求治。由于海濱工作組的同志能夠真心誠意地把鹽漁民當成朋友,為他們服務,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迅速在鹽漁民中樹立了威信,取得了他們的信賴。
有了一定的群眾基礎后,海濱工作組便啟發他們的階級覺悟、民族覺悟;宣傳抗日救亡、反剝削、反苛捐雜稅的道理;號召鹽漁民“不靠天,不靠地,只有自己救自己”“團結起來一條心,組織起來有力量”。有了前期工作的鋪墊,宣傳教育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鹽漁民們一呼百應,熱情高漲。海濱工作組則趁熱打鐵,組織群眾,對灶長欺上瞞下、不公平征稅、袒護大灶戶等行為進行了揭發和批判,并進行了游行示威,要求灶長保證今后賬目公開。海濱工作組還將徐可琴等活動積極分子集中到廟里進行培訓,不僅宣誓,還喝了同心酒,為組織鹽漁民協會和自衛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9 年4 月,經“抗支”上層同意,海濱工作組組建了近千人的鹽漁民抗日協會,公選了鹽民積極分子徐可琴擔任協會會長,并于1939 年秋秘密發展其入了黨。鹽漁民抗日協會成立以后,很快就開展了反剝削、反苛捐雜稅的斗爭。大大減輕了封建灶長和雜牌部隊等攤派鹽漁民們的各種稅賦的負擔,改善了鹽漁民的生活。
不久后的一天,海濱工作組的同志正在駐地三官殿,忽聽有人喊“海匪來了”,只見穿灰色軍裝,整齊荷槍的10 余個海匪已進了廟門。父親他們早就了解到這些海匪也是窮苦漁民出身,大多數加入海匪的人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便對他們進行了抗日救亡的宣傳教育工作,規勸他們改邪歸正,還給了他們一些宣傳抗日救亡的小冊子。在正義力量的感召下,海匪懷著敬意離開了三官殿。
海匪的出現,讓海濱工作組深深地感到武裝力量的重要性。同時,那些被海匪洗劫的富裕戶以及廣大鹽漁民們也都憂心忡忡,他們很希望能夠有一支自己的武裝來保衛自己。海濱工作組敏銳地察覺到,此時若建立自衛隊,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于是,海濱工作組動員他們聯名向縣里申請組建自衛隊,并請求發槍支。同時,由工作組副組長曹衍正出面,向上級申請建立一支鹽漁民武裝隊伍,并請調一位熟悉軍事的同志來一起開展武裝抗日工作。江北特委很快同意了工作組的請求,還與上海地下黨聯系,從上海調來一位有軍事經驗的地下黨員崔德耀同志到何家灶擔任了鹽漁民自衛隊隊長,曹衍正同志擔任指導員。1939 年四五月間,鹽漁民自衛隊成立后,海濱工作組的同志就帶領大家積極籌集槍支彈藥。經過努力,抗戰支隊總隊長吳衛久撥來了10支老掉牙的破槍,大家還是很高興。另外,聽老人說當年私鹽販子在與緝私警搏斗中,曾搶奪了一批槍支彈藥,已埋藏很久了。經過工作組的動員,被挖掘了出來。武器問題基本解決后,父親他們抓緊訓練自衛隊員,大家忙得不亦樂乎。當時的自衛隊雖然只有一個班,但他們打擊了小股海匪及國民黨的散兵游勇,保護了鹽漁民的切身利益與安全,深受鹽漁民們的擁戴。
在何家灶一帶的工作基本穩定的情況下,根據上級指示,海濱工作組少數人留守,鞏固勝利成果。然后以何家灶為中心,理明帶領父親等來到如東以東的北坎(十三總)、長沙一帶沿海;曹衍正帶幾個同志向西到了楊家畈一帶,繼續宣傳發動,組織鹽漁民開辟新的戰場。不久,十三總鹽抗會和楊家畈鹽抗會相繼成立。
為了進一步加強沿海一帶的武裝力量,1939 年9月,在海濱工作組的努力下,何家灶與十三總的鹽漁民自衛隊終于合并了,在何家灶三官殿的廟場上召開了隆重的成立大會,二三十個自衛隊員分成3 個班。
由于動員組建了自己的武裝,點燃了沿海地區武裝抗日烽火,江北特委特別表彰了海濱工作組,特委書記唐守愚代表江北特委贈送給他們《論新階段》和《社會科學基礎教程》兩本書作為獎勵。
鹽民自衛隊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海上抗日武裝。這支隊伍后來不斷發展壯大,以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在波濤中書寫傳奇,是后來中國人民海軍的基本班底,為守護祖國的萬里海疆注入了不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