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今朝杞人不再憂天
今朝杞人不再憂天
作者:臧振峰 趙建峰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3年第10期 日期:2013-12-10 瀏覽次數:8335
杞縣街景
杞縣位于河南省東部,隸屬七朝古都開封市,總面積1243平方公里,總人口105萬,是開封市第一人口大縣。杞縣歷史悠久,商朝時建立杞國,距今已有3700年的歷史,“杞人憂天”的典故就發生在這里。
杞縣又是一方紅色土地。抗日戰爭時期,吳芝圃創建的豫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與彭雪楓部合編為新四軍游擊支隊,后發展為新四軍第四師,創建了以杞縣為中心的睢杞太抗日根據地(后稱水東抗日根據地)。為開辟、鞏固和發展根據地,先后有5000多名優秀兒女獻出寶貴生命,英雄的鮮血染紅了杞縣大地。
勿忘老區紅色記憶
1945年3月,抗日根據地群眾集資在杞縣城南30公里莊林村西老黨寨土丘上興建了革命烈士陵園。1945年10月,國民黨軍大舉進攻水東解放區時,陵園被毀。1987年4月,經河南省政府批準,在杞縣縣城西關外護城堤內、開杞公路南側,重建水東烈士陵園。
為了深入了解這段歷史,記者在杞縣黨史研究室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趕到了老黨寨。這是一片十幾米高的崗地,相傳明末有個農民起義領導人姓黨,在此占崗為王,從此這兒就叫了老黨寨。
杞縣黨史研究室原主任孫繼書介紹說:“老陵園雖是在抗戰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所建,但頗具規模。四周環以土墻,高兩米多。陵園東南兩面,各建彩樓式大門,懸掛著當時地委書記袁振手書‘水東革命烈士陵園’匾額。大門內筑磚梯100余級,上抵丘頂革命烈士紀念亭。亭內豎紀念碑三座,銘刻千位烈士英名。亭東是新四軍四師師長彭雪楓,抗戰英雄吉鴻昌,睢杞太特委書記馬慶華、韓達生,水東地區地委書記唐克威五位烈士的紀念碑。丘西北坡安葬1000余名烈士忠骨。”現在,老黨寨上有一截殘余的土墻、幾座未遷走的無名烈士墓和一座水東烈士陵園碑志。
水東烈士陵園
80多歲的趙昆玉老人是老陵園竣工時吹嗩吶的樂手,對當年建陵園的事還記得很清楚。他說,當時蓋紀念亭時扒了一個廟,砍了一棵地主的樹。陵園建成開大會時,光嗩吶班去了十幾班,部隊加上地方武裝,還有兒童團、婦救會等,兩萬人都有。
緊接著,記者一行趕到位于杞縣縣城的新陵園。新陵園占地100余畝,大門正上方懸掛著開國中將唐天際書寫的“水東烈士陵園”金色大匾。陵園正中央建有19.38米高的水東革命烈士紀念碑,象征水東抗日根據地開辟于1938年。中央大道東側建有兩座烈士紀念亭。紀念碑南面,建有曹鼎新、馬慶華、唐克威、韓達生等烈士墓。園內蒼松翠柏成蔭,奇花異草香氣撲鼻,氣氛莊嚴肅穆。這里已經成為杞縣向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我們不怕死亡,我們怕被遺忘。”這是美國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引用父親當年形容二戰老兵們心境的話,用在為杞縣抗戰犧牲的5000多名烈士身上也很合適。歷史創傷能夠被時光撫平,但這段紅色記憶不能被遺忘。
演繹現代農業進行曲
新中國成立后,杞縣人民傳承鐵軍精神,努力發展生產,譜寫出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新篇章。
汽車行駛在杞縣的鄉鎮公路上,初夏的杞縣處處充滿生機:一望無際的綠色田野里,高效農業、無公害農業星羅棋布;—處處高標準養殖小區,—片片良種繁育基地不時映入眼簾;農產品市場交易火爆,公路上運送農產品的車輛川流不息……杞縣大地到處演繹著現代農業進行曲。
杞縣是農業大縣,素有“中原糧倉”的美稱,2012年糧食總產量達61.8萬噸,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大蒜總產量50萬噸,并成功承辦了中國第七屆(杞縣)大蒜節,杞縣還被省政府批準為“河南省大蒜出口基地”。
杞縣又是畜牧大縣,現已建成規模養殖場2600多個,畜牧業產值已占農業總產值的40%以上,連續兩屆榮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稱號。
中國第七屆(杞縣)大蒜節會場
以經營工業的理念經營農業,這是杞縣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理念。目前,全縣建立農民經濟合作組織56個,發展農村經紀人8000多人;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160多家,年加工能力達70萬噸,初步形成了糧食、大蒜、棉花、蔬菜和畜產品五個特色產業。
近年來,杞縣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2011年3月底,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迅速傳遍杞縣,該縣投資480萬元實施的“引黃入杞”灌溉工程投入使用,源源不斷的黃河水自開封縣陳留鎮流入杞縣,該工程穿越杞縣14個鄉鎮,可灌溉農田19.76萬畝,圓了杞縣人民30多年來用黃河水灌溉的夢想。
杞縣水利局相關資料顯示,實現灌溉后的灌區小麥畝均增產50公斤,大蒜畝均增產50公斤。裴村店鄉王莊村農民朱廣耀說:“以前俺種田靠天收,自從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在俺村實施后,現在電閘一開,水進地頭了,澆地真省事,每年俺家3畝小麥比沒改造前多打幾百斤。”
據了解,“引黃入杞”工程的實施,不僅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還在蓄水補源、服務工業等方面發揮作用,實現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優化配置。
工業化進程步伐加快
葛崗鎮楚寨村焦國富夫婦,以前在廣州打工,兩人月工資共3000多元,除去房租、生活費等,只剩下千把塊錢,而且遠離家鄉不能照顧老人和孩子。2010年在家門口建成的開封龍宇化工有限公司開始招工,兩人就返回家鄉應聘到該公司,現在的月收入不亞于在廣州。焦國富告訴記者:“在家上班不比在外打工差,心里舒暢多了。”龍宇化工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該公司在當地招聘了600多名工人,其中大部分是返鄉農民工。
近幾年,杞縣依托農業產品資源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把發展工業作為農業大縣實現工業化轉型的重要途徑,也是擴大就業、促進創業、強縣富民的重要途徑。
陳國強原是邢口鎮一名農民,以收購糧食起家積累了資金后,他借助縣里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在南關村建起一個面粉廠。在縣里扶持下,經過幾年發展,2010年投資2.6億元建成日處理面粉1500噸的強豐面業有限公司,安排農民工500多人就業。
龍宇化工有限公司年產4萬噸聚甲醛項目廠區一角
這是杞縣出臺優惠政策,鼓勵能人辦企業的一個典型。此外,杞縣還積極鼓勵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利用在外淘的金和管理經驗回鄉辦企業。
聯富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湯傳明對記者說:“我以前一直在外打工,在南方一家企業還當上了車間主任。但總感到職位再好也是打工仔。”回鄉后,他利用自己打工掙的錢辦了一個棉花加工廠,幾年后完成原始積累。在棉花加工行業將要走下坡路時,他一個漂亮轉身,建起一個脫水蔬菜加工企業,目前產銷兩旺。
隨著工業企業、項目建設的快速發展,杞縣大批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在家門口就業。據勞動部門介紹,目前已有2.6萬人返鄉就業或創業。
企業集中、要素集聚,形成集群優勢,進而吸引更多的投資和項目進得來、留得住、發展快、帶動強。這是杞縣加快工業化進程步伐的思路。城西新城區建設的產業集聚區,是河南省首批18家產業集聚區之一,規劃面積21平方公里。目前,集聚區內規模企業有80多家,2012年實現增加值30.77億元,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0%以上,被評為“河南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城鎮化建設日新月異
清晨,東方剛露出魚肚白,在杞縣五里河鎮七里堂社區的廣場上,一群婦女隨著音樂聲翩翩起舞,樹上的小鳥嘰嘰喳喳叫個不停,似乎也在給她們奏樂。音樂、舞蹈、婦女、小鳥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圖畫。
剛剛在社區結婚的朱寒冰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對記者動情地說:“現在我們這里和城里已經沒啥區別了,社區內超市、學校、衛生室、黨建活動室等設施一應俱全,而且我們這里沒有城里的噪聲,空氣也新鮮,還經常搞一些文化活動。”
杞縣縣委書記郅曉峰說,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加快農村社會進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杞縣積極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步伐,就是讓農民共享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所帶來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成果。
通過引導農民算賬對比,各鄉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積極性高漲。截至2012年9月底,全縣已開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23個,累計投入資金4.16億元,建成房屋3120套,入住1268戶。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還要有產業支撐。“我們社區占地60畝,已建成住房178套,老年公寓130套,老村拆遷完成后可節約土地近600畝。”湖崗鄉府里莊社區黨支部書記李洪亮介紹說:“告別老房屋,住進小別墅,田地都流轉給了合作社,社區的剩余勞動力都到合作社的產業園里務工賺錢。目前,我們社區已經流轉土地360多畝,建成蔬菜大棚320座,每座大棚的年純收入平均在5萬元以上。”
杞縣竹林鄉梁寨社區一角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如火如荼,縣城改造工作也在火熱進行。近年來,杞縣以爭創省級衛生縣城為目標,加大縣城建設力度,不斷提升縣城品位,實施了縣城亮化、綠化工程,新增綠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文化活動中心已經落成,文化廣場和會議中心已投入使用,老干部活動中心、文化館、圖書館、檔案館即將投入使用……
杞縣的經濟發展了,杞縣的面貌變靚了,當年新四軍戰斗過的地方出現了新的生機。如今,漫步在杞縣城區,如同走進喧鬧的大都市,道路寬廣平坦,車輛川流不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當地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過去的杞縣缺吃缺穿,自然“憂天憂地”,現在行走在由工業弱縣向工業強縣轉型、傳統農業大縣向現代農業大縣轉型、人口大縣向經濟大縣轉型的道路上,“杞人”過著小康的生活,再也不用“憂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