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一江山島烈士陵園祭掃記
一江山島烈士陵園祭掃記
作者:葉培建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5-03-11 瀏覽次數:8325
又快到清明節了,這是個祭奠先人、懷念先烈的日子,我不禁想起去年去浙東一江山島烈士陵園祭掃的往事。
葉培建向烈士敬獻花籃
葉培建院士瞻仰先烈
又快到清明節了,這是個祭奠先人、懷念先烈的日子,我不禁想起去年去浙東一江山島烈士陵園祭掃的往事。
2021 年4 月2 日,正值清明前夕,我和一個青年創作團隊去浙江臺州參加院士科普叢書首冊發布會暨院士巡講活動,這次活動發布了我們創作的科普書《征程》——人類探索太空的故事,得到很高的評價。2021 年被評為國內全年40 本最暢銷書之一,榮獲中國科協和中央廣電總臺的獎勵。我一直有個情結,如來臺州,一定要到一江山島烈士陵園祭掃一次。解放一江山島的主攻部隊是陸軍二十軍六十師一七八團又一八○團一個營,而我父親在朝鮮戰場和回國后分別在這兩個團戰斗、工作過,許多參戰人員我都熟悉。二十軍是新四軍(一師、華野一縱)的主力,而六十師很多老同志來自抗戰時的浙東縱隊。二十軍從1952 年下半年朝鮮回國后就駐扎浙東沿海,解放一江山島的任務自然就落在了他們身上。
上午10 點半,我們在當地有關部門和人員的陪同下,先來到一江山島登陸戰紀念館,參觀了解放一江山島戰役的物品和史料陳列,觀看了登陸戰過程演示。在參觀過程中,我不時向隨行人員講述這場戰役的人物、時間、地點等相關歷史細節,因為許多人和事早已深深刻在我腦海中,所以有的細節甚至比講解員講述的更加清楚細致。隨后,我們登上烈士陵園的203 級臺階,瞻仰了解放一江山島戰斗紀念碑,并向先烈們敬獻了花圈,寄托哀思。這過程中,相遇幾個不同單位的同志來此祭掃,進行黨史教育,深感臺州人民對這支部隊的深情和懷念。我們在陵園向長眠的烈士們致哀,為戰斗中犧牲的最高級別指揮員吳副營長墓上敬獻了菊花。陵園整理得非常干凈、整齊,莊嚴、肅穆。在北京有次全國政協會上,遇到張愛萍之子張翔將軍,他說:“一江山島烈士陵園管理得很好,我去看了后感到很欣慰”,此言不虛。我看到高大的紀念碑上有當時浙江軍區司令員林維先的題詞,當即給林維先的女兒、我的小學同學林無生打電話,告知她我在現場,也請她有機會來看看當年她爸爸戰斗的地方。我上的小學是浙江軍區辦的杭州西湖小學,同學們大部分來自駐浙江的陸海空各部隊,許多同學的父輩都參加了一江山島戰役。
一江山島戰役是1955 年1 月由華東軍區陸、海、空軍約1 萬兵力,對國民黨軍據守的一江山島發起的進攻作戰,由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統一指揮,是解放軍到目前唯一一次陸、海、空三軍的協同作戰,也是世界軍事史上第一次在白天發起的三軍登陸作戰。此次戰役于1 月18 日上午8 時發起,歷時10 個小時結束,共斃俘國民黨軍約1100 人,擊沉軍艦3 艘,擊傷4艘,島上守敵大部被殲,指揮官王生明被擊斃,副指揮官王輔弼被俘。人民解放軍共犧牲454 人,最小的才18 歲,平均年齡25.5 歲。至1 月19 日2 時,島上國民黨軍殘部被全部肅清。
一江山島戰役后,毛主席專門批示:“一江山島登陸作戰,打得很好!我軍首次聯合作戰是成功的。”
解放一江山島之戰,是我軍第一次成功實施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初步取得了聯合兵種協同作戰的經驗,對我軍現代條件特別是信息化條件下組織實施聯合登陸作戰具有諸多啟示,意義深遠。從一江山島戰役起,解放軍開始擊破國民黨殘部在浙東沿海島嶼的防御體系,有力打擊了美蔣簽訂的共同“協防”條約,迫使2 萬多國民黨軍在蔣經國親自組織下自動從浙江沿海島嶼撤離。至此浙江沿海島嶼全部解放,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并使蔣介石失去一個賴以進行反攻大陸的跳板。如果沒有這次戰斗,浙江沿海多個島嶼在別人手中,不要說是開放,成為經濟大省,走向國際,就是沿海漁民出海打漁都不可能。所以說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們用鮮血換來的,此戰意義深遠!
參觀與憑吊過程中,我看到了一些當時的照片和文字介紹,回想起了一些熟悉的父輩們:主攻團一七八團的副團長毛張苗叔叔,剛從朝鮮戰場上回國的一級戰斗英雄,又要上戰場了!他穿著棉大衣,在前沿觀察的照片成了一張“經典照”,我小時和他相處多年,與他的夫人劉曉竹阿姨及他的兩個兒子都有很多交往。一七八團政委楊明德叔叔,在一江山島戰役時做了大量的群眾工作和部隊政治思想動員,戰后就調北京了,我和他好像沒有交集,但這些年與他的子女們有很多交往,特別是在參加北京新四軍研究會的活動中,他的兒子和女兒楊小峰和楊抗美都是骨干。戰斗英雄王必和,我1956 年暑假時還到他們連里去看他,按現在的話來說,做英雄的“粉絲”。爸爸當政治處主任時,處里的干事游慕賢,一個1953 年從湖州師范畢業參軍的年輕人,一江山島戰役是他第一次上戰場,作為當時部隊的電影放映員,他帶著小型發電機、擴音器、大喇叭、收音機和電線隨攻擊部隊一起登島,在第一時間播放國歌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正在播送的解放一江山島的消息。我還想起老朋友李穎、沈岸夫婦的父親,時任副參謀長的錢吉叔叔(李穎是他女兒),想起時任作訓股副股長的黃銀貴叔叔,也想起了一批和我弟弟差不多年紀,比我小的同輩伙伴,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一江”,毛一江、平一江、孫一江等等,他們后來也都在二十軍當過兵,有的還上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場。
同行的年輕人原來沒聽說過我國在1955 年還打過這么激烈的三軍聯合作戰,參觀與祭掃后深受教育,他們感慨道:“在展覽館聽到有454 名烈士犧牲時,已感到這數字驚人,但到了墓地,看到一排排、一座座墓碑時,頓感更加震撼!”這些人都是在新中國成立6年和平生活后,于1955 年春節前為國家統一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中有許多人打完解放戰爭,1950 年又入朝作戰,1952 年秋才回國;有的人剛談戀愛,還未結婚就犧牲了;也有的新婚不久就又上了戰場,他們為了什么?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他們!
回北京后,我把此行情況告知了胡士宏叔叔,他是原二十軍宣傳處干事,后在北京解放軍報社工作,記者兼作家,作品很多,寫過張愛萍將軍的傳記,是一江山島戰役50 周年時出版的《一江山島之戰》的主編。他聽了后很高興,夸我是二十軍的好后代,念念不忘父輩們的功績。
(作者為本刊2022 年第2 期封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