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 新四軍修筑宋公堤時期的群眾工作研究
新四軍修筑宋公堤時期的群眾工作研究
作者:宋金鑫 朱信澤 陸葉 韋愛群 劉融融 蔣夏潞 李欣霖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5-02-19 瀏覽次數:8311
2021年11月24日,江蘇省水利廳公布了首批117處省級水利遺產名錄,鹽城境內共有8處水利遺產(包括1處隸屬于蘇北灌溉總渠管理處的阜寧腰閘)入圍,其中宋公堤也入圍其中。2023年1月11日,水利部公布了“人民治水·百年功績”治水工程項目名單,宋公堤被列為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治水興水的12項治水工程項目之一。宋公堤位于鹽城市濱海縣境內,1941年由新四軍在蘇北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權阜寧縣首任縣長宋乃德主持修建,該海堤北起中山河入海口頭罾,南至淮河入海水道入海口扁擔港,全長45公里,底寬21米,高7.8米。
一、中國共產黨修筑宋公堤的背景
1939年《新聞報》10月27日中的《阜寧海嘯慘狀追記》報道:“民國廿八年農歷七月十四夜,颶風侵襲阜寧一帶海岸,海嘯大作,沖破華成海堆三十余里,淹斃居民萬余人。”該報11月27日中的《蘇北鹽城海嘯慘災報告》又報道:“八月間海嘯慘災,田疇盡成澤國,該縣百余里之地,鹵水淹斃尸身狼藉,除漂流下海之外,尚有兩千七百余具。”海嘯慘劇發生后,以楊芷江為代表的當地鄉紳便趕到時任國民政府江蘇省主席韓德勤的駐地興化,請求國民政府撥款修筑海堤,抵御海潮。
鄉紳們經過數月地奔走游說,韓德勤才勉強答應撥款法幣20萬元作為筑堤經費。不幸的是,這僅有的20萬筑堤經費,還被國民政府的各級官員層層盤扣,導致最后真正被用到修筑海堤的經費僅10萬元。經費的短缺導致海堤不能按照設計的圖紙施工,施工標準一再降低,最后完工時海堤僅僅在清代海堤的基礎上增加了2公寸,矮小單薄的堤身遠不能擋住洶涌的海潮,于1940年修筑完成當年8月1日就被新的海潮沖決,當地士紳楊芷江悲憤賦詩:“捍患未周無遠慮,堤防重決有深悲。桑田坐看成滄海,廬舍行間痛離別。”蘇北沿海人民再次受災,民眾無奈地戲稱這條海堤為“韓小堤”。
1940年10月,在中共中央“發展華中”戰略方針的指示下,八路軍第五縱隊在司令員兼政委黃克誠的率領下,連克阜寧、鹽城等地,與新四軍北上部隊在鹽城與東臺之間的白駒鎮獅子口勝利會師,打通了華北根據地與華中根據地之間的聯系,開辟了蘇北抗戰新局面。同年11月,八路軍第五縱隊調歸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領導,“皖南事變”后1941年1月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這支部隊于1940年10月10日在阜寧縣建立了抗日民主縣政府,原八路軍第五縱隊供給部長宋乃德擔任中共阜寧縣政府的首任縣長。新誕生的民主政府立足未穩,急需得到本地民眾的認可和支持,怎樣在最短時間內取信于民、獲得民心,就成了宋乃德上任后的頭等大事。
二、新四軍修筑宋公堤過程中開展群眾工作的具體做法及其效果
1.堅持調查研究,傾聽群眾聲音
新四軍在蘇北站穩腳跟后,很快在阜寧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縣長宋乃德四處走訪調研,傾聽群眾聲音,于1940年冬天在東坎召集當地鄉紳開展座談會,向他們征求縣政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座談會上,楊芷江、田厚齋等人提出了修筑海堤,防潮御鹵,保障沿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建議,宋乃德在楊芷江等人那里,了解到這兩年海嘯海潮規模、民眾受災慘狀、“韓小堤”修筑與損毀始末、修筑海堤所需的人力財力物力等情況,從中體會到當地百姓對修筑海堤抵御海嘯的迫切渴望。有鑒于此,宋乃德當即表示民主政府會盡快研究修筑海堤問題,保障沿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不讓悲劇再次上演。當時,民主政府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各項工作千頭萬緒,修筑海堤困難重重,但修筑海堤關系到沿海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是百姓關注的頭等大事,也是民主政府能否取信于民的關鍵所在。因此,宋乃德在座談會后親自前往沿海進行實地勘察,他帶領工作人員丈量殘破的舊海堤,測算新修筑海堤所需要的土方量,同時他還和當地災民、鄉紳就修堤事宜進行會商,從而在心中初步形成了修筑海堤的思路方案。
以宋乃德為代表的新四軍抗日民主政權堅持調查研究,通過走訪調研廣泛聽取群眾聲音,從而精準找出當地民眾最為迫切的訴求:修筑海堤,擋御海潮。此外,以宋乃德為首的新四軍官兵還親力親為,做好海堤修筑工程的前期準備工作,真心實意地想為當地百姓做實事。
2.堅持民主集中,引導群眾支持
1941年2月,抗日民主政府召開阜寧縣參議會,會上參議長計雨亭、鄧松三、田厚齋等三位議員聯署提議修筑海堤。出人意料的是,在場的大部分議員并不贊成修筑海堤,他們認為修堤只有沿海百姓獲利,但是卻要全縣百姓來承擔負擔,而淮河帶來的災害遍及全縣,不如先修理淮河。宋乃德認為,反對修堤的議員并不是不關心沿海地區百姓的疾苦,一方面是他們長期處在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下形成了本位主義思想,另一方面也是因國民黨政府“韓小堤”這個前車之鑒,他們對共產黨抗日民主政府修筑海堤的誠意和能力表示質疑。從當天下午3點一直到晚上11點,會議各方就是否修海堤反復辯論,反對修筑海堤的議員仍占上風。以宋乃德為代表的新四軍民主政權為了打消大家的疑慮,提出了修筑海堤的費用不需要由民眾來負擔,而是政府用鹽稅作抵押發行公債,并由政府負責償還,抗日民主政府的誠意和決心最終打動了大部分參議會成員,修筑海堤的提案最終獲得參議會通過。
會后,宋乃德向黃克誠做了詳細匯報,黃克誠明確表示建海堤是一件關系到海邊民生的大事,再困難也要修。隨后,宋乃德向劉少奇遞交了《關于批準修筑海堤的報告》。當時,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黨政軍首長正在鹽城的泰山廟開會,會議間隙機要員送來宋乃德提交的報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華中局書記劉少奇看后,又遞給陳毅等人過目。根據劉少奇的提議,會議將原定的議題暫停,優先討論研究修筑海堤的問題。劉少奇把修筑海堤看成是事關抗日力量的發動和新四軍建立的抗日民主政府能否獲得群眾信任的大問題,他在講話中明確指出新政權剛剛建立,地方上要辦的事情千頭萬緒,但應先抓大事,凡是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再小也是大事。陳毅也表示宋乃德的報告說得很清楚,阜寧縣的海堤修與不修,直接關系到人民政權能不能鞏固,共產黨是不是真正為人民服務,新四軍是不是真正的抗日救國的人民子弟兵等等根本性問題,因此,這個海堤不僅要修,而且一定要修好。出席會議的其他同志也都表態贊同宋乃德的提議,于是,中共中央華中局回電宋乃德:“海堤的是否修筑,應從政治影響上決定,經濟費用的估計,只能占次要的位置”。
在是否要修筑海堤這個問題上,新四軍充分發揮民主集中制,廣泛地聽取民眾代表們的意見和建議。在“治海”還是“治淮”這個焦點問題各方僵持不下的局面下,以宋乃德為代表的新四軍抗日民主政權敏銳地發現了各方爭議的主要矛盾在于相關工程的經費來源,在明確了必須要修海堤的前提下,新四軍抗日民主政權通過發行公債免除百姓負擔,讓老百姓看到了新四軍抗日民主政權修筑海堤的誠意和決心。整個決策的過程是民主的,用鹽稅作抵押發行公債并由政府償還,打消了群眾的顧慮,最終說服引導他們支持修筑海堤的提案在參議會上通過。
3.堅持統一戰線,團結群眾力量
1941年4月“修堤委員會”正式成立,由宋乃德擔任總指揮,由八灘區區長陳振東兼任副主任。新四軍抗日民主政權按照既定計劃開始發行修堤公債,公債券上面印有可怕的海嘯畫面,以喚醒人民的警覺從而前來購買,首期公債計劃發行40萬元,并籌糧40萬斤。新四軍要修筑海堤的消息很快就傳到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那里,他十分忌憚新四軍在蘇北能站穩腳跟,就散布謠言,說新四軍在這里呆不久、公債賣完就攜款逃走、中央軍很快就會打回來、新四軍修海堤是騙局實際上是想抽壯丁等等。敵偽謠言的傳播,極大的阻礙了新四軍抗日民主政府修堤公債的發行進度,到了修筑海堤預計開工的日子,修堤公債只發行出10萬余元,糧食也只籌集到12萬斤。種種困難沒有動搖新四軍修筑海堤的決心,宋乃德派出大批新四軍工作人員深入基層,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揭穿敵頑散步謠言的陰謀,同時與縣參議會共同努力,發動當地開明士紳購買修堤公債,修堤委員會仍按照原計劃開工。
1941年5月15日,修堤委員會如期在海邊召開修堤誓師大會,首期工程修筑中山河南岸頭罾到廢黃河口北岸全長27公里的北段海堤。開工的前一天,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與時任中共阜寧縣委書記唐棣華宣布結婚,第二天一早,唐棣華就跟縣長宋乃德一道參加了修堤誓師大會,民工們看到還是新娘子的唐棣華政委不僅親臨現場指揮,還帶頭挖土挑泥,便更加斗志昂揚。由于擔心酬勞和口糧得不到兌現,開工之初只有千余人參加修堤,宋乃德意識到必須儲備足夠多的糧食,才能吸引更多民眾參與到修堤工程中來。于是,宋乃德向黃克誠報告了糧食短缺這一情況,當時新四軍三師自身也十分困難,然而即使這樣,黃克誠仍毅然決然地調撥了12萬斤軍糧供修堤民工無償使用,這極大的緩解了修堤工程的燃眉之急。同時,宋乃德又聘請頗有經商經驗的管伯寧做修堤委員會的會計,并把自己的警衛連配備給他,讓管伯寧到外地采購糧食,管伯寧也不負所托,前后共購買采集回30多萬斤糧食。剛解決經費和糧食的問題,飲水問題又擺在了宋乃德面前,他積極動員沿堤七個鄉的田主從30里外運來淡水,以解決修堤民工的飲水問題。有了這些強有力的后勤保障,民工很快從1000余人增加到9000余人,最多時人數規模一度突破15000人。
新四軍在修筑海堤籌備過程中由于國民黨散布的謠言而遭遇信任危機,導致公債發行受阻,糧食收購也出現困難。面對這一情況,以宋乃德為首的新四軍抗日民主政府主動出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發動群眾和開明紳士購買公債,確保工程進度不被耽誤。在籌措糧食的過程中,新四軍抗日民主政府知人善任,聘請有經商經驗的當地商人幫忙采購糧食,從而解決了糧食問題。在飲用水的保障上,新四軍抗日民主政府發動沿堤田主,堅持統一戰線,從而凝聚了人心力量,為修堤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4.堅持實事求是,贏得群眾信任
工程開始后,宋乃德主持召開修堤委員會會議,會議研究決定民工的工錢按照所做土方計算,每方土按照兩角七分計算,這個工價比修筑“韓小堤”時候的七倍還多。到堤民工按區、鄉、保行政區域編隊編組,工錢發放的方式是先由工程師、民運隊、鄉保長會同驗收土方,核算出每組、每人的現金數,公示到各工篷前,讓民工知道他們各自所做的土方數量以及應得的工資數目。待民工核對無誤后,再由工程師、民運隊連章開具領單,辦事處將領單發給各鄉保長,各鄉保長向會計處領取工錢后如數發放到各個民工手中。民工們分得工錢以后,即可與公示牌上數目相對照,看是否存在工錢被克扣的情況。需要指出的是,新四軍抗日民主政府還將整個海堤修筑過程的經費使用情況對民工做了公示,著名作家阿英1942年在《蘇北偉大的水利工程建設——宋公堤》中寫道:“自上而下,自始至終,弊端毫無,而工作情緒卻因此日漸增強”“辦事人的不官僚,與工夫大眾,同其艱苦。其由政府、部隊方面派來的,本于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的一貫艱苦作風,固使工夫驚異不象過去那些貪污官僚,而和他們打成一片,同甘共苦。更使這些青年的農民、鹽民、漁民,耳目一新,心悅誠服”。
在工地上擔任領導和工程管理的縣、區、鄉三級干部,和民工們同吃一鍋飯,同睡一工棚,與民工們打成一片,使得民工們備受感動和鼓舞。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搶時間、抓緊度,整個筑堤工地上呈現出一片繁忙的景象。到了1941年6月5日,除去陰雨天氣不能施工,整個北段海堤工程實際用時15個工作日便順利完工。北段海堤的完工增強了民眾對新四軍抗日民主政權的信心,所以在南段海堤開工前,修堤公債已經售出60萬元。修堤委員會在北堤修筑經費使用的基礎上經過縝密計算,得出現有60萬經費已夠整個修堤工程支出的結論,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便不在發行原先計劃的剩余40萬修堤公債。
修堤過程中工錢的發放無疑是參與修堤工程的民眾最為關心的事,新四軍堅持實事求是,通過核算土方量來計算現金數,隨之公開每個人的現金數,讓民工領到工錢后能對照核算,確保每個人工錢發放準確、不被克扣。在北段海堤修筑完成后,新四軍抗日民主政府堅持實事求是,及時調整工程經費預算,取消剩余部分公債的發行,求真務實的態度讓民眾相信新四軍修堤不為圈錢,而是實實在在地為民做實事。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作風貫穿新四軍修堤始末,這也真真切切地贏得了群眾的信任。
5.堅持同甘共苦,加深群眾感情
1941年6月20日,從廢黃河口南岸到扁擔港的南段海堤修筑工程正式開工,南段海堤雖然只有18公里,短于北段海堤,但是修筑過程卻歷經波折、驚心動魄。首先就是天氣,修筑南段海堤時已經進入“梅雨”時節,連日的刮風下雨加上時疫流行,工地上出現了很多主張停工待秋后再修的聲音;其次,從地利上來說,廢黃河以南到扁擔港之間河港眾多,筑堤之前需要堵住河口截斷潮流;再者,日偽頑不斷騷擾破壞,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獲悉北段海堤順利完工,氣急敗壞之余命土匪顧德揚帶人對修堤工地上的干部實施暗殺,6月23日,也就是南段海堤開工后的第4天,工程處監工員、阜寧縣糧食局科長陳景石在尖頭洋工地被偽裝成新四軍的土匪殺害,7月初,日本空軍轟炸大堤,將炸彈投在大堤附近。
一系列的困難險阻并沒有嚇到新四軍,以宋乃德為首的新四軍抗日民主政權一一將之化解。面對惡劣的天氣條件,宋乃德拖著病體從東坎指揮部親臨筑堤一線,他先召開修堤委員會會議,苦口婆心地闡明暫停施工的弊端和后果,一旦暫停施工,已經修筑的海堤即使不全部毀壞也會損失大部,同時宋乃德還召開各級干部和工程技術人員動員大會,大家在宋乃德的帶領下堅定信心,一致同意把南段海堤工程繼續修建下去。針對堵口難題,宋乃德帶領新四軍官兵同修堤民工一道,共同奮戰在修堤一線,眾多河口中,五丈河的堵口工作最為困難,這條河寬八丈、深五丈,故而得名五丈河,宋乃德同管理人員、民工一起攜土包跳入水中,彼此兩臂相扣形成人墻,擋住洶涌的潮水,其他民工得以投填土包、泥塊,終使河口得以如期合龍。
尖頭洋工地發生的慘案引起民工們極大的恐慌和不安,為此宋乃德及時印發《為尖頭洋事件告工友書》,揭露敵人暴行及其政治陰謀,穩定民工們的情緒,同時黃克誠在“反掃蕩”的艱苦斗爭中抽調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三團的官兵進駐工地,保衛筑堤民工,新四軍官兵們一面保衛民工,一面還參與到修堤工作中,工程得以繼續進行下去,經此事件群眾加深了對日偽頑匪的痛恨和對新四軍的信任。整個修堤過程中,工地都始終處于敵人的破壞和威脅之中,但新四軍與群眾同甘共苦,軍民之間建立起魚水深情,粉碎了敵人的陰謀詭計。
在修筑南段海堤的過程中,新四軍面臨了數個困難,以宋乃德為首的新四軍官兵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以身作則帶領大家堅定信心把海堤繼續修建下去。新四軍與群眾同甘共苦,在保衛民工的同時還投入到海堤的修建工作中,用實際行動鼓舞群眾斗志,確保了修堤工作能夠按期完成。
三、新四軍修筑宋公堤時期開展群眾工作的當代價值
1941年7月31日,歷經困難險阻后,整個海堤修筑工程終于宣告竣工,這條大堤與國民黨韓德勤省政府修筑的“韓小堤”相比較,高度超出了三分之二,長度超出了十分之三。大堤修筑完工后不久,新的海嘯突然席卷而來,水位比1939年的海嘯高出20公分,時間也延長20分鐘,但新堤高大堅固,雖屢經沖擊,仍穩如泰山,巋然不動,民眾為此歡呼雀躍,新四軍抗日民主政權主導修建的水利工程取得全面勝利。為了紀念以宋乃德為首的新四軍抗日民主政府功績,當地士紳楊芷江撰寫碑文,著名書法家何冰生書丹,顧汝磊篆額,汪繼光刻字,一塊記載著共產黨和新四軍豐功偉績的《宋公紀功碑》就豎立在了大堤上,而這條海堤也被人們稱為“宋公堤”。宋公堤的工程圖紙,沿用了韓德勤政府的“韓小堤”圖紙,韓德勤政府為修了一個“袖珍”海堤撥款20萬元,換算成中共抗日民主政府發行的新幣為200萬元,而此次修筑的新堤整個工程共計花費新幣51.87萬元,僅為“韓小堤”的四分之一,海堤公債的支出也由縣稅在1942年就全部還清。
在那個動蕩不安、敵強我弱的年代,新四軍能想百姓之所想,解百姓之所難,始終將廣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團結社會各界力量,排除萬難、軍民一心,使蘇北人民徹底擺脫了海潮之患。而新四軍修筑宋公堤時期開展的群眾工作,在新時期也具備許多當代價值。
其一,群眾工作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和“傳家寶”,對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宋公堤之所以能夠修筑成功至今屹立不倒,很重要的原因是新四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開展了群眾工作。在共產黨修筑“宋公堤”之前,國民黨政權也修筑了“韓小堤”,但這個“韓小堤”在修筑完成后不久就被沖決。“韓小堤”的修建并非國民黨韓德勤當局的本意,1939年8月底蘇北地區海嘯發生之時,韓德勤正積極謀劃著反共尋釁摩擦,對修堤之事并沒有多大興趣,導致請愿修堤的楊芷江等人在當時的國民黨江蘇省政府駐地興化遷延數月,四處碰壁,最后在輿論的壓力下,韓德勤才不得已答應撥款20萬元修筑海堤。20萬元要是真被用到大堤上,費用也是充足的(宋公堤最后所用經費僅為這20萬的四分之一),但設計出來的圖紙先后三次被修改,堤壩設計的高度一降再降,最后比高潮位還低,根本不具備擋潮作用。“韓小堤”在施工過程中腐敗叢生,最后真正用到工程上的費用僅10萬余元,剩下的近半數修堤經費都被層層盤剝克扣掉了。沒有修堤主觀能動性再加上貪污腐敗,“韓小堤”的潰決是在所難免的。而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新四軍抗日民主政權一經在蘇北立足,就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里,在充分調研后聽取民眾的呼聲修筑海堤來保障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即使在修筑海堤前遇到經費不足、糧食不足、飲水不足等困難,仍然堅持如期開工,開工后遇到天氣問題、工程施工問題、工地安全問題,也不改初心,在新四軍抗日民主政權的堅強領導下,“宋公堤”得以修建完成。在那個動蕩不安、敵強我弱的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能想百姓之所想,解百姓之所難,始終將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團結社會各界力量,排除萬難、軍民一心,使鹽阜人民徹底擺脫了海潮之患。堅持群眾路線,是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棄的“生命線”和“傳家寶”。
其二,“宋公堤”蘊藏了豐富的紅色水文化,新四軍修筑宋公堤時期的群眾工作,既為宋公堤順利建成提供了思想保障,也豐富了紅色水文化精神內涵,更為我們當代開展群眾工作提供了豐富經驗。對于“宋公堤”水利遺產的物質遺存,需要有專門的機構來保護,同時要有立法手段來保障,從而避免“宋公堤”被破壞。現濱海縣內已經建成宋公堤紀念館,需要進一步梳理挖掘當時的原始資料,充盈紀念館紅色水文化的精神內核,以專業的管理隊伍和充實的資金保障將紀念館打造成具有鹽城地方特色紅色文化宣傳陣地。通過物質層面和非物質層面努力,將“宋公堤”紅色水文化保護好、弘揚好、傳承好。
其三,通過研究新四軍修筑宋公堤時期的群眾工作,將會對其他紅色文化的研究帶來啟發和借鑒。紅色文化的研究和價值挖掘,對當下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從群眾工作維度來研究紅色文化,也有著諸多現實意義。第一,拓寬原有紅色文化的研究廣度和深度。紅色文化的研究成果頗豐,群眾工作研究能深度剖析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初心使命,從而堅定大家的理想信念,堅定跟黨走,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第二,運用群眾工作方法研究紅色文化,可以拓寬人文學科從業人員的工作思路。新四軍在修筑宋公堤時期的群眾工作方法放到今天仍然適用,凝聚了黨智慧結晶的工作方法需要不斷發掘和發揚光大。第三,通過群眾工作方法研究紅色文化,能夠更好地賡續紅色血脈。講好紅色故事,有助于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凝聚人心力量,使之成為各行各業干事創業、砥礪前行的動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