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 新四軍群眾工作的歷史經驗與時代價值
新四軍群眾工作的歷史經驗與時代價值
作者:羅蕓波 周耀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5-02-19 瀏覽次數:8322
新四軍,即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領導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裝力量。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新四軍通過廣泛的群眾工作,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持,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群眾路線,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將之概括為四句話,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本文將從歷史經驗的角度出發,深入剖析新四軍群眾工作的成功之處,并探討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
一、新四軍群眾工作的歷史經驗
黨的群眾路線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思想路線。1938年,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新四軍之所以能在極其艱難險惡的環境中生存斗爭,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終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始終保持著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一)堅定群眾立場,深入基層調研
新四軍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無論是抗擊日軍還是進行根據地建設,都緊密圍繞人民群眾的需求和利益展開。這種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新四軍能夠贏得民心的關鍵。1939年,李先念率部南下鄂中,匯集抗日武裝,建立鄂豫邊區抗日根據地。邊區群眾因受國民黨、日偽軍苛捐雜稅的掠奪,負擔較為沉重。這時又遇到60年一遇的特大旱災,受災群眾達200多萬人。李先念指出“我們要建立的一個社會,是一個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不能建立在一個貧困的廢墟上的,人民貧窮的社會,算不得一個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必須加強經濟建設,把人民從貧窮困苦的深淵中拯救出來。”為解決群眾的生存問題,減輕群眾負擔。邊區政府首先發動群眾做好減租減息工作,全面推進“二五減租”工作;其次實行合理的稅收政策,農業稅收田賦公糧,按照實物征收,實行累進稅制;最后興修水利,發展多種經濟,同時開展生產運動。這些措施的效果是顯著的,到1942年,僅漢川、京山等地開墾荒地“年可產糧34萬畝,約供10萬人全年的食用”。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重要工作方法,也是新四軍制定群眾政策的信息來源。新四軍領導人如劉少奇、陳毅等,都曾深入基層,訪貧問苦,與群眾打成一片。例如1941年劉少奇在鹽城實地調研后,在《我們在敵后干些什么》一文中寫道:“農民一年辛苦,耕種出來很多的糧食,一切的糧食與原料,都是農民耕種的,然而結果,農民自己大多數是沒有糧食吃,或者不夠吃,而且是吃最壞的糧食。相反,那些不種地,也不作任何勞動的人,倒是有很多糧食,吃用不完。工人蓋好房子,織好布,做好衣服……工人自己沒有房子住,沒有衣服穿,沒有一切……這難道公平嗎?世界上最不公平最不合理的事,也莫過于此……”。正是通過這種深入基層的調研,使得劉少奇等得以迅速明智的制定出鹽阜根據地群眾運動的中心措施。新四軍在調研時,還注重了解當地的社會經濟狀況、政治環境以及敵人的情況等。這些信息對于制定正確的戰略戰術、指導根據地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新四軍在群眾工作中始終堅定地站在人民群眾一邊,了解群眾的實際需求和期望。他們通過走訪農戶、召開座談會等方式,與群眾面對面交流,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這種深入基層的調研方式,使得新四軍能夠制定出更加符合實際情況的群眾工作策略,從而更好地滿足群眾的需求,是共產黨人群眾立場的鮮明體現。
(二)注重宣傳教育,提高群眾覺悟
新四軍通過多種形式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提高廣大群眾的政治覺悟和抗戰斗志。鹽阜大地曾留下新四軍抗戰的豐偉足跡,在這里新四軍曾展開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1941年2月20日,劉少奇參加鹽阜區黨委召開的各縣縣委書記會議,指示立即發動群眾,建立群眾抗日團體,提出“大刀闊斧,雷厲風行”的工作方針。在這次會議之后,鹽阜大地的群眾運動全面開展起來。鹽阜根據地的宣傳工作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新四軍干部普遍參與。一部分同志甚至挨家挨戶調查宣傳,反復宣講農救會對農民的好處,劉少奇、陳毅等也為鹽城的農民運動寫過宣傳提綱和小冊子。二是加強引導,建立各種抗日團體。鹽阜根據地的群眾工作是以農民運動為中心的,到1941年6月,在當地農民中已發展黨員5000多人,農救會人數達到18萬人。同時青救會、婦救會、學救會等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這極大的調動了包括婦女、學生、青年等在內的群眾熱情,形成了群眾運動的高潮。三是宣傳形式多樣。他們利用墻報、標語、歌曲等載體,向群眾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和黨的方針政策。同時,他們還組織各種形式的抗日宣傳活動,如文藝演出、演講會等,激發群眾的愛國熱情和抗日斗志。
新四軍的宣傳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僅使得新四軍的抗戰政治主張得以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傳播,提高了群眾的政治覺悟,也增強了群眾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三)關心群眾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新四軍在群眾工作中十分關心群眾的生活問題,積極為群眾排憂解難。以新四軍在鹽城的群眾活動為例,一是支援群眾生產與生活。在自然災害嚴重、農業歉收的年份,新四軍領導同志心急如焚,從緊缺的軍糧中撥出一批直接救濟災民,通過“春借平戽,秋還尖戽”的方式,幫助貧苦農民渡過難關,穩定了抗戰的社會秩序;新四軍嚴格遵守擁軍愛民十大公約,其中明確提到幫助群眾耕作和收割,以實際行動支持群眾的生產活動。二是減輕民眾負擔。為了緩解和減輕封建剝削,新四軍組織和發動群眾開展有理有節的減租減息斗爭,通過包租減租和分租減租等方式,使貧困農民的生計有所改善;實行合理負擔政策,根據地主、富農、中農、貧下中農的不同情況,征收不同比例的稅收,以減輕農民的負擔。三是關注民眾健康。在疾病流行時,新四軍醫務人員冒著被傳染的風險,深入到群眾家中,為病人提供治療,阻斷了疾病的傳播。在20世紀40年代蘇北地區黑熱病流行時,新四軍三師醫務人員就積極投入到了救治工作中。四是改善基礎設施。在濱海地區,新四軍領導和組織群眾興建海堤,解救民難。通過發行公債和開明士紳捐款等方式籌集資金,動員大量民工筑堤,最終建成了長96華里、高2.2丈的捍海長堤,有效抵御了海潮的侵襲。五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按照黨中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指示,新四軍發動群眾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熱潮。通過建立生產指揮機構和多種形式的生產互助組織,推動本地鹽業、紡織業等產業的發展,提高了群眾的生活水平。
新四軍在關心群眾生活、解決實際問題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不僅直接幫助群眾度過了難關,還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這些實際行動讓群眾感受到了黨的溫暖和關懷,也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四)依靠群眾力量,形成強大合力
新四軍堅定群眾立場,維護群眾利益,注重宣傳教育,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這些為新四軍依靠群眾力量,形成強大合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新四軍華中抗日根據地,地方武裝、自衛隊和民兵成為新四軍主要兵力來源。從1939年9月到1941年4月,黃岡中心縣委先后5次向新四軍主力部隊輸送兵源。襄西地委和當陽縣委3次為新四軍輸送成建制的地方武裝力量。1943年,為落實擴軍計劃,在當地縣委的配合下,豫南信陽在短短兩三個月時間內就有8000多人參加新四軍。同時邊區群眾積極開展擁軍活動,支持新四軍抗戰。在1943年云夢縣優抗活動中,全縣1787戶抗屬中的859戶得到糧食、贈款等的優待。1944年,天漢農救會作出“擁軍決議”,提議在已繳納5000石公糧的基礎上,開展節約“一把米”運動,發動婦女為新四軍做軍鞋8000雙不收錢,擁軍500斤魚、500斤野鴨。到抗戰勝利前后,盡管邊區正規部隊已發展到5萬余人、地方武裝達30萬人,但由于人民群眾的支持,“基本上做到每人每天供1斤半米、3錢油、2錢鹽、1斤菜;每人每月發津貼費1元5角;每人每年發2套單衣、1套棉衣、1副綁腿;不論冬夏,每人1條臥單、1床夾被”。掩護新四軍軍工生產、后方醫院也是經常性的群眾工作。例如第一印刷廠長期隱蔽在安陸陳家店的伍家燕窩的小村莊,而這里距離日軍的重要據點僅10公里。在群眾的幫助下,工人在這里生產數月之久。
體現新四軍和群眾軍民魚水情的事例更是數不勝數。在鹽城時期,黃克誠和新四軍三師的宣傳干事朱鴻曾有過一次討論,朱鴻問:“釋迦牟尼、耶穌是不是也很偉大,他們也是舍己為人?”,黃克誠說了一句深刻的話:“革命,靠悲天憫人是不行的。憑悲天憫人來革命也是不鞏固的,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民群眾融為一體。”后來在1943年的一次“反掃蕩”中,黃克誠率部正在渡過黃河,這時附近老百姓也趕到了橋邊,日軍的炮彈已經打到了河里,情況極其危機。這時黃克誠下令:“部隊停止前進,讓老百姓先過橋”,整只部隊立刻讓路,老百姓安全渡河后,新四軍戰士才過橋。1944年,張愛萍在阜東縣一個連隊檢查工作時指出,連隊戰士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子弟兵同老百姓的關系,養成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嚴格遵守群眾紀律的好習慣。
新四軍通過組織群眾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建立抗日自衛隊等方式,將群眾組織起來,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抗日力量。這種依靠群眾力量的做法不僅增強了抗日斗爭的實力,也提高了群眾的自我組織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新四軍群眾工作的時代價值
(一)堅持群眾路線的重要性
群眾路線首要解決的是“為了誰”的問題。“為了誰”是一個為誰謀利的方向性的問題,只有在這個問題上保持清醒,我們黨才會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如毛澤東所說:“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的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在艱難的抗戰時期,新四軍堅持群眾路線,為群眾謀利益,從而建立了廣泛的統一戰線,這是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更要堅持群眾路線不動搖,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加強群眾感情,維護群眾利益,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二)積累寶貴經驗指導新時代群眾工作
群眾路線的核心在于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有深入基層、了解群眾需求、關心群眾生活、依靠群眾力量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新時代群眾工作發生了群眾利益訴求多樣化、群眾工作對象復雜化、群眾工作環境網絡化等新的變化。面對這些新情況,新四軍群眾工作的成功經驗為我們今天開展群眾工作提供了寶貴借鑒。我們要學習他們深入基層調研的作風、注重宣傳教育的方法、關心群眾生活的情懷以及依靠群眾力量的智慧,同時結合新時代群眾工作特點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群眾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三)彰顯擔當精神推動社會發展
新四軍作為“黨領導下的一支鐵軍”,在民族解放和革命勝利的歷程中,不僅立下了卓越功勛,還彰顯了強烈的擔當精神。新四軍在戰斗中始終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他們積極幫助人民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問題,這種精神對當代社會而言,同樣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它提醒著我們要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在山河破碎、民族蒙難的艱難時刻,新四軍勇于擔當,不怕犧牲,以一曲血與火之歌奏響了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樂章。在當前,我們正經歷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我們同樣要勇于擔當、肩負起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這種擔當精神不僅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產黨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人民群眾什么方面感覺不幸福、不快樂、不滿意,我們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新四軍堅定群眾立場,深入基層調研,注重宣傳教育,關心群眾生活,依靠群眾力量,其群眾工作的歷史經驗在今天仍然有著極強的時代價值。進入新時代以來,人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滿意的收入、更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對于我們的群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們更要認真學習、研究和借鑒新四軍群眾工作的成功經驗,不斷創新群眾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著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和推動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