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老兵風采 > 李增援:被歷史塵封了半個世紀的革命烈士
李增援:被歷史塵封了半個世紀的革命烈士
作者:孟昭庚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5-01-22 瀏覽次數:8328
黃橋燒餅是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的特產,它緣于新四軍黃橋保衛戰,隨著《黃橋燒餅歌》而名揚天下。然而,傳唱了75 年的《黃橋燒餅歌》,卻很少有人知道這首歌的歌詞是出自李增援之手,也很少有人知道李增援早已犧牲了。
黃橋燒餅是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的特產,它緣于新四軍黃橋保衛戰,隨著《黃橋燒餅歌》而名揚天下。然而,傳唱了75 年的《黃橋燒餅歌》,卻很少有人知道這首歌的歌詞是出自李增援之手,也很少有人知道李增援早已犧牲了。
1940 年春夏之交,陳毅、粟裕率領新四軍江南指揮部主力部隊從蘇南渡江北上,與戰斗在蘇中的管文蔚、葉飛領導的新四軍挺進縱隊會師后,東進黃橋地區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新四軍在黃橋地區建立并擴大抗日民主根據地后,時任國民黨江蘇省主席、第二十四集團軍司令兼蘇魯戰區副總司令的韓德勤大為惱火,他調集大批兵力分左右兩路進攻黃橋,想趁新四軍立足未穩之際把他們打垮、趕走。新四軍在陳毅、粟裕指揮下進行了黃橋保衛戰。為了配合作戰,黃橋地方黨政機關動員群眾支前參戰,除帶領擔架隊直接上前線搶運傷員外,還組織60 家燒餅店日夜不停地做燒餅,冒著敵人的炮火,用手推車從四面八方將燒餅送往前線、送上陣地,使得新四軍指戰員吃飽肚子有勁殺敵,為取得黃橋戰役的最終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天早晨,時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戰地服務團劇團主任李增援、作曲家章枚、黨支部書記林琳(女)、創作員王于畊(女)等幾個人風塵仆仆地從陣地上來到小飯店吃早飯,他們被當地群眾如火如荼的擁軍支前熱潮所感動,李增援拿起一塊燒餅隨口念道:“黃橋燒餅黃又黃,黃橋燒餅慰勞忙。”林琳、王于畊趕忙接上去說:“燒餅要用熱火烤,軍隊要靠老百姓幫。”大家一邊吃早飯一邊你一句、我一句地湊著歌詞。李增援深受啟發,回到住地,便一氣呵成,寫下了《黃橋燒餅歌》的歌詞,當即由章枚譜曲,《黃橋燒餅歌》就這樣誕生了。歌詞分6 段,每段歌詞都有一個深刻的政治含義,巧妙地歌頌了軍民之間的魚水關系,一層深似一層地揭示了新四軍取得戰斗勝利的深刻原因。這首歌詞從黃橋燒餅入手,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高度完美,不但受到了陳毅的多次表揚,而且陳毅、粟裕也非常愛唱這首歌。這首新型革命歌曲一誕生,便在軍民中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很快便從蘇中唱到蘇北,又唱到蘇南,再從部隊唱到地方。抗戰時期,這首歌在江蘇幾乎人人都會唱。在這首歌曲的鼓舞和感召下,無數抗日軍民熱血沸騰,前赴后繼,與日軍展開浴血奮戰。這首革命歌曲現已被載入《抗日戰爭歌曲集》和中國革命音樂的史冊。這是李增援對中國革命音樂事業的杰出貢獻,也是他藝術創作道路上的一座永恒的豐碑。20 世紀80 年代拍攝的《黃橋決戰》電影將這首歌用作插曲,使之為更多人所熟知。
李增援在新四軍3 年多的戰斗生涯,官兵嚴重缺食少衣,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為了鼓舞軍民斗志,堅持抗戰到底,李增援常忍受著饑餓寒冷,夜以繼日地搞創作。久而久之,積勞成疾,不幸染上了肺結核病,但他仍然帶病堅持工作,結果病越拖越重,到了大口大口吐血的地步,這才在領導和同志們的一再勸說下,勉強同意住進新四軍一師醫院治療。1941 年2 月,駐在泰州地區國民黨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副總指揮李長江率部公開投降日軍,被編為偽第一集團軍。奉新四軍軍部命令,新四軍一師師長粟裕率一師主力向西進軍,討伐叛軍李長江部。為防止敵人在大部隊開走后偷襲后勤機關,粟裕特地交代負責留守的二旅政委劉培善,要他負責將留下來的單位立即撤離交通沿線,疏散到偏僻的農村掩蔽起來。遵照粟裕的指示,師衛生部醫院等單位于2 月20 日連夜乘船從東臺城緊急轉移至臺北縣(今鹽城市大豐區)西團鎮,重傷員被安置在西團北部的龍王廟,李增援與一些輕傷員被安置在東團的董家祠堂。醫院等后勤機關剛剛在西團落腳,駐興化的日軍得到漢奸的情報,派出3艘汽艇來偷襲西團。這只是小股日軍偷襲,李增援和同住東團治病的民運隊長唐克配有防身手槍,在日軍撲向西團時,他倆完全可以帶領尚能走動的輕傷員分散幾處村落躲藏。但他倆沒有這么做,而是在迅速組織輕傷員撤走后,指揮在東團值勤的少數武裝人員向敵人開槍,吸引敵人的火力和注意力,以掩護駐龍王廟的重傷員轉移。敵人聽到槍聲后便蜂擁而來,李增援和唐克等5 位同志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并把日軍一步一步地向西團東北的千墩牌方向吸引,終因寡不敵眾陷入了敵人的包圍圈而無法走脫。在烏家場,他們子彈打完后在敵人機槍的瘋狂掃射下全部壯烈犧牲。
李增援他們的及時掩護,為龍王廟的重傷員和其他傷員的轉移贏得了時間。在西團鎮當地干部、群眾的拼命掩護和搶救之下,傷病員被安全轉移到牛灣河中前來接應的船只上。因為剛到西團還不到一天,當地人誰也不知道這5 位烈士的名字,便將他們安葬在西團東郊的亂墳場。1958 年平墳,當地人又將這5 位烈士的遺骨分別裝在5 個罐子里,遷葬東團烈士公墓。李增援與唐克犧牲的消息傳到新四軍一師師部,師首長獲悉烈士的遺體已被妥善安葬,就沒有再派人去查詢,這在戰爭環境下是很正常的事。待師政治部通知駐角斜的戰地服務團時已是3 月中旬了,正是戰地服務團隨軍討伐李長江凱旋東歸之際。聽到噩耗,全團上下悲痛萬分,便在駐地舊場(在海安角斜附近)為李、唐兩位烈士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美術組為他們繪了大幅肖像,自制了花圈,并出了悼念烈士的專版墻報。追悼會由服務團領導主持,師長粟裕、政委劉炎、政治部主任鐘期光均參加了追悼會。粟裕在講話中號召戰地服務團和全師指戰員要向李、唐兩位烈士學習。大家紛紛表示,一定要像李增援和唐克那樣忘我工作,不怕犧牲,為奪取抗戰最后勝利而勇敢戰斗!李增援犧牲的消息傳到大后方重慶,遷到重慶的李增援母校——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于1943 年11 月為李增援等6 名在抗戰前線為國捐軀和病逝的校友開了追悼會,校長余上沅作了“天喪顏回”的題詞,并在署名旁寫下了“揮淚敬挽”4 個大字,以表悼念之情。
李增援生前常跟同志們講:“我家鄉的大蔥又粗又嫩,吃起來甜絲絲的,將來革命勝利后,我一定請你們到我家鄉去嘗嘗大蔥蘸面醬,那可是美味啊!”可是,他這個樸素而美好的愿望還沒有來得及實現,就長眠在黃海之濱大豐西團這塊土地上了。在他生前,他的戰友只知道他是山東人,并不知道他的具體籍貫,加上戰爭環境嚴酷,沒有留下一點關于他的經歷和犧牲過程的文字記載。隨著時間的推移,熟悉他的人就更少,李增援遂成了他犧牲地和他的家鄉無人知曉的烈士。直到1994 年12 月31 日,李增援才被江蘇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