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聞動態 > 紅軍英名永垂日月——紀念黃沙大捷90 周年理論研討會側記
紅軍英名永垂日月——紀念黃沙大捷90 周年理論研討會側記
作者:李根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5-01-03 瀏覽次數:8325
初冬宜豐,山巒疊翠,天藍水碧。
2024 年11 月23 日,黃沙大捷90 周年理論研討會在江西省宜豐縣召開。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王路奇,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原常務副院長梅黎明,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彭勃,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樊賓,宜豐縣委書記康健、縣長彭林,蕭克上將之孫蕭云志,蕭克上將原秘書張國琦,周仁杰中將之子周剛,羅章少將之子羅海曦,陳松岳之女陳力紅,各地黨史軍史專家學者、省市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部分市縣新紅會負責同志等200 余人參加研討會,宜春市副市長蘭亞青主持會議。會上,深入交流研討了黃沙大捷展現的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汲取奮進力量。5名少先隊員向革命前輩的后代敬獻鮮花。
會議由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研究中心、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指導,宜春市黨史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宜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宜春市新四軍及紅色文化研究會、中共宜豐縣委共同主辦。
1934 年2月3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七師在師長蕭克、師參謀長李達的率領下,在宜豐縣天寶鄉黃沙村,以不足3 個團的兵力打垮了敵軍裝備精良的4 個團,取得黃沙戰斗的全面勝利,史稱“黃沙大捷”。“黃沙大捷”是紅十七師北上的第一個勝利戰役,是紅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之一,被載入解放軍軍史。
縣委書記康健致辭。他說,宜豐是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湘鄂贛蘇區核心區域,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將近1000 人,是一方有鋰有夢想、有竹有風光、有泉有世界、有禪有意境、有詩有遠方的熱土,處處充滿紅色記憶。主要體現為“六個一”:一是一道偉績,1930 年8月9 日至11 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軍轉戰宜豐,廣泛開展打土豪、建農會等活動,土豪劣紳如鳥獸散,工農運動席卷全縣;二是一位先驅,宜豐誕生了我黨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宜春歷史上第一位中共黨員——熊雄,他是繼周恩來之后中共在黃埔軍校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三是一名將軍,在這里走出了宜豐本土的開國少將黎同新,曾任新四軍四師騎兵團團長兼政委、志愿軍九兵團后勤部政委;四是一個邊縣,1932 年5 月,修銅宜奉邊縣始建宜豐,境內先后建立6 個區、33 個鄉蘇維埃政府;五是一次改編,1937 年10 月,在宜春成立的第一支紅軍抗日游擊部隊,在宜豐潭山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第一支隊一團二營”,奔赴抗日前線;六是一場大捷,即“黃沙大捷”。今天,我們召開黃沙大捷90 周年理論研討會,不僅要重溫那場驚心動魄的戰斗,更要從中汲取精神滋養和奮進力量,堅定不移地走好新時代趕考之路。
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王路奇在會上發了言。他指出,江西是人民軍隊的誕生地,共和國的搖籃,著名的革命老區。近年來,我們多次來到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回顧中國革命的崢嶸歲月,感悟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緬懷犧牲的革命先烈,汲取精神力量,研究探索紅色基因的傳承。從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到新四軍瑤里改編,從湘贛革命根據地和湘贛游擊隊在宜春到紅十軍與北上抗日先遣隊出征轉戰,這一系列的紀念和學術交流活動,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回望黃沙戰斗,一幕幕紅軍將士前赴后繼、英勇拼殺的歷史場景,依然震撼人心。中國工農紅軍光輝歷史,見證了人民軍隊丹心向黨、百折不撓的不朽傳奇,見證了中國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他們的輝煌功績和革命精神,已經并正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也為江西這片紅色土地描繪出了一幅恢弘的歷史畫卷。
蕭云志、彭勃、宜春市委副書記石軍英、國防大學戰略學教授羅海曦、宜春市黨史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主任巢瑞隆、宜豐市委黨校教研室副主任郭莉等在會上發了言。梅黎明在會上作了主旨報告。
這次研討會共征集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學術論文95 篇,經專家評審,入選論文19 篇。研討會以“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為主題,圍繞黃沙大捷取勝原因、歷史貢獻、精神內涵、時代價值等方面,深入展開學術交流和研討。
會上,播放了蕭克秘書張國琦帶來的視頻《尋訪羅霄將軍》,詳細地介紹了“黃沙大捷”的背景、戰斗打響地點及戰場實況,使與會代表如臨其境,對這場戰斗有了更真實的了解,對紅軍將士浴血奮戰、舍生忘死、鐵血忠誠的精神更加崇敬。
研討會期間,與會人員實地考察了黃沙大捷革命舊址群。黃沙村坐落在宜豐縣城北端,村莊距天寶集鎮12 公里,是個群山環抱的小村落,村后的龍垴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并且還有我們黨掌握的縣獨立師500 余人、游擊隊200 多人駐扎在黃沙周邊,這為紅十七師當年轉戰黃沙提供了有利條件。
黃沙村得知蕭克等革命前輩的后代要來,頭兩天就組織人將村莊里里外外收拾干凈。當天一大早,村民們自發來到村頭“黃沙大捷”紀念廣場,像當年迎候紅軍一樣歡迎革命前輩的后代們,并爭相與他們合影留念。那種場景,勝過當今追網紅。與會代表們在現場也深受感動,因為這才是最值得追之星。
在導游的引領下,跨過浸透歲月味道的沙洲里紅軍橋,沿著青石臺階拾級而上,抬頭仰望,黃沙大捷紅軍烈士紀念碑巍然屹立在眼前,臺階兩旁古樹參天,威嚴挺立,頗似忠于職守的哨兵。紀念碑上刻有蕭克親筆題字——“黃沙大捷革命英雄永垂不朽”。碑的北面,鐫刻蕭克將軍為紀念碑落成所題的詩句:“黃沙大捷,戰勝強敵。萬眾一心,三軍奮力。沖鋒陷陣,斑斑碧血。紅軍英名,永垂日月?!?/span>
村民熱心當向導,帶著大家參觀了紅十七師指揮所、黃沙大捷史跡館等革命舊址和紀念場館,讓大家重溫革命先輩的戰斗足跡,感悟崢嶸歲月,接受紅色洗禮。
紀念碑后面的山上,還保留“黃沙大捷”的戰場遺址和殘存的戰壕。在此次戰斗中,共犧牲了400 多名年輕的紅軍官兵,他們全部合葬在一起,無一人留下名字,成了一座無名烈士墓。我們今日幸福安寧的生活,是他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不該遺忘的地方,真的不該被冷落。大家從路旁摘下金燦燦的菊花,莊嚴地獻給這些無名的烈士!獻給這場戰斗中的英雄!
當地老鄉告訴我們,當年蕭克率紅軍隊伍深夜悄悄進村,全部躺在屋檐下和青石板上,無一人打擾群眾,軍紀嚴明,秋毫無犯,令村里的百姓至今念念不忘。今天,紅軍當年入住的巷子取名為“紅軍巷”,依然保留了青石路和木板房。
穿越90 年的歷史煙云,當年黃沙戰役爆發地,今日“換了人間”。村干部告訴筆者,2022 年黃沙村被中組部確定為紅色名村。與此同時,宜豐縣先后投入1700 余萬元對黃沙村進行紅色美麗村莊建設,系統性改造提升黃沙大捷紀念碑、黃沙大捷紀念廣場、蕭克師指揮所、“黃沙大捷”戰壕、紅軍巷等遺址遺跡。村民們閑置的民房“活”了起來,一幢幢精品民宿悄然崛起,農家樂、土菜館遍布其間。村民制作的橙片、筍干、酸棗糕等特產成為游客的搶手貨,連帶著根雕、文創紀念品等手工藝品備受寵愛。小小黃沙人氣高漲,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