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紀實》 > 雄師勁旅 > 新四軍蘇中軍區部隊解放全蘇中紀實(下)
新四軍蘇中軍區部隊解放全蘇中紀實(下)
作者:陳廣相 責任編輯:王慶 來源:《鐵軍·紀實》2013年第9期 日期:2014-02-10 瀏覽次數:8327
1945年8月,當日本天皇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來時,蘇中大地一片沸騰。然而,喜慶的鑼鼓聲還未停息,一貫消極抗日的蔣介石便迫不及待地搶奪抗戰勝利果實。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提出了“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的方針,指示各解放區抗日武裝堅決消滅拒絕投降繳械的日偽軍。
軍民同仇敵愾,大中集斃偽旅長谷振之,如皋城殲敵三千
蘇中三分區部隊于南線大戰泰興城,四分區部隊則在北線發起圍攻大中集的戰斗。
大中集是臺北縣縣城,由偽軍特務第七旅盤踞。偽旅長谷振之作惡多端,血債累累,人民群眾對其切齒痛恨。抗日大反攻開始后,蘇中行署及第四軍分區為爭取谷部偽軍投降,曾先后派員與谷振之接觸,敦促其認清形勢,改邪歸正,并指出只要放下武器,可以保證其人身安全。但是谷逆反動本性難改,加之新近又抱上了蔣介石的大腿,根本不把新四軍的勸降放在眼里,繼續頑固地堅持與人民為敵。
“敵人不投降,就叫他滅亡!”蘇中軍區決心以第四軍分區主力,在軍區教導旅一團配合下殲滅谷振之部偽軍。
9月8日,各路攻擊部隊開始向大中集外圍據點發起進攻。東臺獨立團以凌厲攻勢直取大中集以東的裕華鎮,盤踞該鎮的谷部第三大隊聞風逃竄,被東臺獨立團在裕華鎮以西七里半殲滅一部,余敵竄入大中集。9月11日,蘇中軍區教導旅一團圍攻大中集以北敵據點新豐鎮,在強大軍事壓力與政治攻勢下,據守鎮內的谷部第四大隊大隊長王祖山率一部投降,其余頑敵在突圍時被全殲。接著,各部隊按照預定部署對大中集實施合圍。
攻城指揮部里,四分區司令員張震東、政委盧勝等人正在研究下一步作戰部署。他們面前,擺著一份份敵情報告。其中一份這樣寫道:谷逆為保住自己的巢穴,在大中集的四周筑了兩三米高的大圩,上面遍插竹簽,并有13座明堡與暗堡分布在四周的要道,圩外設有鐵絲網,網外筑有壕河,河中放有滾鉤。谷逆旅部設在鎮內東北方向,另筑有大圩、壕河、碉堡等工事。
張震東冷冷一笑:“哼!不管谷振之如何掙扎,都無法擺脫覆滅的可恥下場!”
盧勝也笑道:“是呀,我反攻大軍連戰皆捷,士氣高漲,兵強馬壯,谷振之這個跳梁小丑,又怎能阻擋我勝利的步伐!”
當下,他們商定了兵力部署:由特務二團主攻南門及西南方向,特務一團攻擊北門及西門,東臺獨立團進攻東門;教導旅一團位于縣城西北,為預備隊。
雨,嘩嘩嘩地下個不停。下得河水暴漲,下得道路泥濘。
大中集坐落于二卯酉河畔,河道橫貫東西,將街區分為南北兩半,縣城附近河流縱橫交錯。河水一個勁地上漲,將給部隊運動及戰斗準備帶來很大困難。
張震東望著密麻麻的雨幕,眉宇間擰起一個疙瘩。
就在這當口兒,當地數千民兵趕來支援了。大雨中,民兵們在河上筑大壩,搭浮橋,搶運作戰物資,顯示了人民戰爭的強大威力。
當年參加支前的竹港鄉鄉長兼指導員沈鶴風,對霪雨中的戰斗往事始終難以忘懷,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多年來,臺北人民群眾受盡了谷振之的蹂躪,聽說新四軍要消滅搖身變為‘國軍’的谷振之偽軍的消息,無不歡欣鼓舞。墾區群眾捐獻大量的木材、棉秸等物資,作為打壩材料,還捐獻了一批棉被、門板。2000多民兵,一夜之間在大中集通往裕華鎮的二卯酉河上筑起兩座溝通南北的大壩。與此同時,川港區反攻大隊在區隊長陳暉帶領下,冒雨來到斗龍港至大中集的二卯酉河上搶搭浮橋。浮橋地點離大中集只有二里半,在敵人炮火射程之內。王殿賓和我帶領五六十名共產黨員不顧個人安危,跳到河里,水深及腰,二三人一檔,手搭著木板,貓下腰,作成人橋,我們在河中整整站了一個多小時,使五六百人順利過河,奔襲敵人的老巢。
“我們支前民兵還在裕華鎮油坊買回兩頭老牛,并排串聯在一起,牛背上綁了棉被,牛后面拖的是兩張大桌子,把棉被蒙在上面做成‘土坦克’,供部隊進攻使用。”
13日凌晨2時許,攻城部隊向守敵發起炮擊。漆黑的雨夜里,神勇的炮手將一發發炮彈準確地射向目標,大圩邊上的碉堡有的被轟塌,有的被炸開了大窟窿。守敵驚恐萬狀,慌忙向后收縮防線。
“不許退,不許退,誰再后退我就斃了誰!”谷振之聲嘶力竭地叫喊著,同時派出軍官到前沿督戰。
慌亂之余,谷振之沒有忘記向駐泰州、南京的偽軍告急求援,但他自己也知道,遠水救不了近火,此刻就是喊破了嗓子也沒人會來增援。于是,他悄悄地組織一股偽軍撲向北門,企圖由此突圍。然而主攻北門的特務一團,早把其退路堵得死死的。
就在谷振之被打得焦頭爛額、首尾難顧之時,各部隊向大中集發起了總攻。
據守南門的守敵拼命開火,密集的火網封鎖著攻城部隊前進道路。突擊隊員沖向河中泅渡,卻被敵人安放的滾鉤纏住身體,以致飲彈犧牲,烈士的鮮血染紅了河水。
為突破壕河,特務二團另一部在機槍連掩護下,分別于新街南端壕河和南門西側的子午河上架設浮橋,但遭到守敵機槍交叉火力的壓制,一時難以架成。于是戰士們用大方桌蒙上幾條濕被子,當作“土坦克”向南門正面橋頭推進。
經過激烈爭奪,特務二團終于突破南門,殲偽軍第二大隊一部,并且攻占了二卯酉河以南街區。
接著,特務二團五連向二卯酉河以北街區進攻,守橋偽軍頑強抵抗。橋頭工事里,幾挺機槍瘋狂地掃射著,沖在前面的戰士接連中彈倒下,部隊攻擊受挫。
連長孫彬眉頭一皺,命令戰士避開敵人正面火力,兵分兩路迂回前進。突擊隊員利用橋邊房屋作掩護,連續將集束手榴彈扔向敵工事,守敵被炸得血肉橫飛,沒死的慌忙棄守大橋,向北潰逃。
“沖啊!”攻城部隊像潮水般沖向橋北,沖向縣城東北角,直搗谷振之的巢穴。
北門,特務一團的攻堅戰斗也已得手。突擊部隊在當地群眾幫助下,用蘆笆壓住壕河里的滾鉤,奮不顧身沖向對岸。
激烈的巷戰中,突擊部隊使用了支前民兵準備的“新式武器”——兩頭并排的大水牛,背上綁著厚厚的棉被,后面拖著同樣蒙了棉被的兩張大方桌——一根火柴點燃了綁在牛背上的棉被,大水牛負痛狂奔,像火龍般直沖敵陣,戰士們緊跟其后,殺得敵人哭爹喊娘,抱頭鼠竄。
擔負佯攻東門的東臺獨立團,此時也突破敵人防線,攻入城內,會同南北兩路攻城部隊,對偽軍旅部形成合圍之勢。
“頂住,快給我頂住!”谷振之像個輸光了的賭徒,瞪著血紅的雙眼作困獸之斗。然而偽軍們早已亂成一團,沒有人再聽他咋呼了。
走投無路的谷振之仍不死心,操起一支沖鋒槍撲向設在旅部附近的監獄,喪心病狂地將恒太鄉鄉長齊家修等6名抗日志士殺害。隨后,這個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劊子手驚慌地竄進附近的廁所,企圖化妝逃跑。
“狗日的,還想跑?!”幾名眼尖的民兵發現了谷逆的蹤跡,大聲喊了起來。
二團二營五連連長孫彬聽到民兵的喊聲,急忙帶了幾名戰士沖進廁所抓捕。
谷振之眼見逃跑無門,急忙拔槍企圖自殺。
“叭叭叭!”戰士們手中的武器搶先開了火,谷振之掙扎著晃了兩晃,重重地摔倒在地,幾個民兵又沖上去狠狠地捅了幾刺刀,結束了這個漢奸罪惡的一生。
第四軍分區主力于收復大中集后,又馬不停蹄地轉兵南下,直取如皋縣城。
如皋城守敵為偽獨立第十九旅及偽保安大隊等部,共約3000余人。該敵為繼續與抗日軍民對抗,將城墻加固到10多米高、5米多厚,城墻上密布鐵絲網與電網;每50米修建1個大碉堡,四周構筑大量工事、土堡,形成子母堡火力網;城外護城河緊貼城墻根,寬約40~60米,深達5~6米,易守難攻。
“拿下如皋城,歡度中秋節。”廣大軍民同仇敵愾,決心奪取抗日反攻新勝利。
9月15日,如西、如皋(東)、泰縣的縣、區武裝和1萬余民兵組成攻城大隊,率先打響了外圍戰斗。16日,東門外偽軍懼殲逃進城里,攻城民兵立即占領東門外的工事、據點,控制了東門吊橋。17日,西路攻城縱隊攻占鹿門鄉關帝廟、西門外茶庵廟、大圣廟等處的堅固工事。
18日,四分區主力3個團全部趕來,兵臨如皋城下。
為支援主力收復如皋城,萬余民兵響亮地提出了“我們多流一滴汗,主力少流一滴血”的口號,挖戰壕,筑工事,填城河,架浮橋。南馬塘區民兵不顧敵人瘋狂掃射揮鍬奮戰,把戰壕一直挖到護城河邊。城東區民兵苦干一夜,在離城河40米處堆起一個與城墻同高的大碉堡。
9月21日上午,狂風大作,暴雨如注。雨幕下,總攻如皋城的戰斗打響了。
在強大炮火掩護下,攻城部隊向敵城垣發起沖擊。由于雨勢兇猛,護城河水陡漲。支前民兵立即用方桌疊上濕棉被,裝上輪盤,推到河邊掩護架橋。為穩定浮橋,民兵錢正富跳進河中,用肩膀扛住浮橋,直到突擊部隊全部沖過橋去。
南門,擔負突擊任務的通如縱隊二連打得英勇頑強,副連長王先紀率領18名勇士連續爆破,將南門西側城墻炸開了一個大缺口,為大部隊入城開辟了通道。
與此同時,攻擊東門、西門和北門的部隊也順利突破城防,潮水般地涌進城內。
激烈的巷戰中,民兵與主力部隊并肩沖殺。盧港區民兵李昌生大發神威,手持刺刀左沖右突,連繳6支步槍、1挺機槍、1把盒子槍。民兵隊長明玉貴身負重傷,仍堅持與敵拼斗。
在我攻城部隊和民兵的勇猛打擊下,守敵土崩瓦解,無心再戰。
下午1時許,如皋城里的槍聲漸漸平息下來,攻城戰斗取得了勝利,守軍3000余人悉數就殲,偽旅長孔瑞五、副旅長李瑞生、參謀長路大明、偽保安大隊大隊長孟憲平等頭目被生擒活捉,繳獲八二炮2門、七五小炮等30余門、重機槍4挺、輕機槍88挺、步馬槍2530支、汽車6輛、子彈4萬余發等戰利品。
雨過天晴,碧空如洗。明亮的陽光下,戰士們押著長長的俘虜隊伍撤離街區。他們的身后,響起了人民群眾慶祝勝利的歡呼聲、鑼鼓聲和鞭炮聲……
一連三道“金牌”,管、陳揮師北上戰鹽城,智取偽第四軍
1945年10月19日,蘇中軍區正在組織進攻盤踞郭村、塘頭等地之敵,突然接到新四軍政委饒漱石、副軍長張云逸、參謀長賴傳珠的電令:“你們對郭村、塘頭戰役望停止,立即準備以兩個旅配合陶旅及鹽阜分區主力,組織鹽城戰役。”
當天晚些時候,蘇中軍區又接到新四軍軍部的電報:“為了肅清華中內部偽軍,以利我軍今后集中作戰,決定蘇中抽調兩個旅、陶旅、鹽阜分區2至3個主力團,組織鹽城戰役。為便利指揮,組成鹽城戰役指揮部,以管文蔚為司令,陶勇為副司令,陳丕顯為政委”。
兩天后,新四軍軍部又來電示:“陶旅另有新任務,攻鹽城戰役由蘇中3個旅及鹽阜軍分區部隊組成擔任,如何部署請管、陳計劃。”
一連三道“金牌”,表明新四軍領導人對鹽城戰役的高度關注。
原來,進入10月后,熱衷于搶奪抗戰勝利果實的蔣介石加緊了對華中解放區的軍事行動,將國民黨新六軍、第七十四軍等部從遙遠的大后方空運南京,并以顧祝同為主任,湯恩伯、李品仙為副主任,在徐州成立了行營,企圖集中兵力向蘇中、蘇北等地進攻,其第二十五軍之四十師、一○八師已經進抵揚州,正準備配合孫良誠的偽軍第二方面軍沿京杭運河北犯。
在蘇北方面,偽第二方面軍第四軍趙云祥部固守戰略要地鹽城,等待進占海州的國民黨軍前來“接收”。
趙云祥系馮玉祥西北軍的舊部,1941年12月在山東投靠日軍,所部改編為偽軍第二方面軍第四軍,下轄第三十九師、四十師。1944年底,偽第二方面軍移防蘇中、蘇北,方面軍總部駐揚州,趙的第四軍駐鹽城、伍佑一帶。抗戰勝利后,趙云祥對中共蘇北區黨委和新四軍部隊的多次規勸爭取置若罔聞,一心投靠蔣介石,甘愿充當國民黨進攻蘇中、蘇北解放區的馬前卒。
為了拔除蘇北中部最后一個偽軍據點,奪取鹽城這一戰略要地,以利爾后的作戰,新四軍軍部決定抽調蘇中軍區主力及蘇北鹽阜軍分區部隊發起鹽城戰役。
據此,蘇中軍區司令員管文蔚立即率領所部3個旅北上,會同鹽阜軍分區4個主力團及地方武裝,共2萬余人,展開緊張的戰前準備。
根據當面敵情,指揮部決定戰役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以蘇中軍區第一旅主攻偽軍第三十九師盤踞的伍佑鎮;第二、第三旅負責打援,并會同鹽阜軍分區主力和地方武裝拔除鹽城外圍衛星據點。第二階段,軍事壓力與政治攻勢雙管齊下,迫使鹽城守敵起義或投降。
伍佑戰斗于10月30日晚間打響,擔任主攻的蘇中軍區第一旅分別從東面的東包廠、南面的鐵繩橋、西面的虹橋口、北面的七星橋發起突擊。
伍佑偽軍第三十九師,是趙云祥的主力,師長潘子明在此經營多年,修建了眾多地堡,防御工事堅固,火力點密布,易守難攻。第一旅連續強攻未能得手,與敵形成對峙。
指揮部決定改變戰法,把伍佑之敵引出來打,在運動中殲滅。
“引蛇出洞”的任務,交給了早先打入趙云祥部、任副官的中共地下黨員路耀林。
第二天一早,路耀林找到趙云祥:“眼下新四軍攻勢甚猛,潘子明獨力恐難支撐,軍座何不令其率部突圍,集結鹽城堅守待援?”
他見趙聽后不置可否,又道:“伍佑孤懸一點,遲早會被新四軍攻破。與其那時全師覆沒,不如早點叫他突圍,也可加強鹽城的城防力量。”
趙云祥終于被說動了,便讓參謀起草令潘子明突圍的電報,但當參謀把電文送到電臺準備發報時,趙云祥突然變卦,收回了命令。
戰役指揮部里,管文蔚得知這一情況后,淡然一笑:“不要緊,蛇總是要出洞的。”
其實,管文蔚還有一張好牌沒有打出呢。原來,伍佑戰斗開始后,蘇中軍區部隊打垮了從鹽城出援的部隊,俘獲了一批偽軍,其中一名連長經過教育后,思想轉變很大。管文蔚、姬鵬飛將他找來,要他冒充趙云祥的信使,到伍佑給潘子明送信。信是由路耀林模仿趙云祥的筆跡,以趙的名義寫的,命令潘向鹽城突圍。
那位連長聽后一口答應,表示愿意為人民立功。
如何讓他進入伍佑呢?管文蔚、姬鵬飛決定把俘虜的幾十名偽軍放回伍佑,讓那位連長隨著釋放的偽軍一同進去。
與此同時,指揮部命令攻打伍佑的第一旅,在北門只置1個連佯攻,以暗示火力不強,其他三面則加緊猛攻,以增加對潘子明的壓力,逼其向北突圍。同時,集中3個團的兵力,設伏于伍佑至鹽城公路,只等潘部突圍時圍而殲之。
伍佑鎮內,潘子明得到報告:“鎮外有幾十名鹽城的弟兄,剛被共軍釋放,是否讓他們進來?”
“哦,”潘子明轉著眼珠想了一想,把手一揮:“放他們進來!”
這群俘虜進入伍佑后,被帶到了師部。潘子明一見,劈頭蓋臉地咆哮起來:“你們這群笨蛋,蠢驢,丟盡了我四軍的臉,丟盡了趙軍長的臉,我要把你們統統槍斃!”
俘虜們一個個低著頭,任憑潘子明大聲臭罵。
潘子明罵了一陣,不覺口干舌燥,甚是無趣,又想到連日激戰,部隊傷亡很大,眼下正是用兵之際,不如將這些人留下充實部隊,于是問道:“老實交代,你們是怎么被新四軍俘虜的?又如何被放了出來?”
俘虜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說:“趙軍長派我們團長出城來救援潘師長的部隊,不料出城后只走了八九里路,就遭到新四軍的伏擊,部隊被截斷,團長帶了一部分弟兄退回鹽城去了。我們被打死了幾十人,逃散了百來人,其余的都被新四軍俘虜了。新四軍忙著打仗,沒有人看守,就把我們放了。鹽城是不敢回去了,于是就來投奔潘師長您啦……”
最后一句話,潘子明聽得很是受用,怒氣也消了,又問了一些情況,便叫值班參謀把他們帶下去,編入連隊。
那位連長也跟著往外走,并乘機靠上值班參謀,輕聲說:“我有要事要稟告潘師長,你能不能帶我去單獨見他一面?”
值班參謀問:“你有什么要事?”
那連長先是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然后說:“我是奉趙軍長之命,特地來給潘師長送信的。”
“信在哪兒?”
那連長指了指身上的軍衣,說:“為了安全起見,我將信縫在軍衣夾層里了。”
“那就快取出來吧。”值班參謀有些不耐煩地催促道。
“不,趙軍長吩咐過,要將信面交潘師長親啟的。”
值班參謀將信將疑,又怕誤了軍機大事,便把他帶到潘子明處,報告了情況。
潘子明看了那連長一眼,冷聲說:“把信呈上來。”
那連長不慌不忙地撕開軍衣夾層,將信遞給潘子明,然后跟著值班參謀走了出去。
潘子明展開來信,仔仔細細地看了一遍,仰倒在座椅上沉思起來。此人雖然桀驁不馴,但長期追隨趙云祥,又與趙云祥是同鄉、拜把兄弟,故對趙一向言聽計從,此刻看到“趙軍長”在信中命其突圍向鹽城靠攏,自然深信不疑。于是,找各團長商量突圍計劃。
參謀長徐西昌一聽要突圍,當即表示反對:“揚州的孫良誠總司令已答應派兵增援,只要揚州援兵一到,新四軍腹背受敵,自然會不戰而退。到那時,不僅伍佑之圍可解,還可以乘勢反擊,撈他一把。”
潘子明搖搖頭:“眼下如皋、海安、東臺、興化、寶應等地都已落入共軍之手,揚州、泰州至鹽城的水陸交通均被切斷,孫總司令即便有增援之心,只怕也不敢孤軍冒險出援。”
“是啊,是啊,共軍地方武裝眾多,必定在沿途布置伏擊,誰敢來增援啊。”一個團長附和道。
徐西昌堅持道:“此時突圍同樣冒險,固守待援或許還有希望,是撤是守,還請師座三思!”
另一個團長酸溜溜地說道:“奢望援兵,實乃畫餅充饑;死守伍佑,無異于坐以待斃。可嘆,可笑。”
徐西昌一聽就急了,怒聲道:“你說什么?”
潘子明不想再爭論下去,揚了揚手中的信,大聲道:“既然趙軍長有令,我們就遵令突圍。”
10月31日夜晚,秋風吹散了天空的云朵,淡淡的星光映照著夜色迷蒙的伍佑。突然,潘子明部拼命向四周開起炮來,特別是鎮北方向,炮火更為猛烈。
蛇要出洞了!管文蔚、姬鵬飛立即命令攻北門的部隊按計劃后撤,讓潘子明放膽突圍。
潘子明果然中計,扯著嗓門大叫:“北門的共軍已被打垮了,趕快向北突圍,快!快!”
這一“突圍”,正好進入指揮部設計的伏擊圈,各部隊一面展開圍追堵截,一面乘勢攻占伍佑,端了偽軍的老窩。激戰至次日凌晨,全殲偽三十九師2個團及特務營等部2300余人,偽師長潘子明、團長王發祥被生擒活捉。
各部隊乘勝擴張攻勢,至11月7日,接連攻下蔡家祠、二墩、三墩、郡河邊、北新河橋等大小據點14個,直逼鹽城城下。
11月8日,戰役進入第二階段,各路部隊向鹽城發起了總攻,迅速攻占了近郊的九里窯、袁家莊等據點,奪取了飛機場,將鹽城圍了個嚴嚴實實。
趙云祥眼見損兵折將,四面楚歌,驚恐不已,連連向揚州的孫良誠告急求援。孫良誠無可奈何地回電說:“各處都被新四軍分割包圍,增援困難較大,望憑堅固守,擊破共軍。”
趙云祥大失所望,急忙把代理參謀長張伴農、第四十師師長戴心寬找來商量對策。
張伴農長長地嘆了一口氣:“潘子明的三十九師是我四軍的主力,竟被一舉吃掉,共軍實力不可小窺,鹽城恐難固守。”
戴心寬經過中共地下黨組織的爭取,立場和態度已有所轉變。他對趙說:“聽說新四軍近來實力大增,還裝備了不少山炮,興化城四面環水,城墻高大,工事堅固,卻很快被攻破了。泰興、如皋城的防御工事也很堅固,同樣被他們的大炮轟開了。如今鹽城已是一座孤城,恐怕很難守住,軍座還是早拿主意為妥。”
趙云祥拿出孫良誠令其固守的電報,愁眉苦臉地說:“你看看,除了拼死守城,還能有什么好主意?”
戴心寬道:“死拼硬打我倒不怕,你要堅持到城亡、你亡、我亡、大家亡,我也可以奉陪。但是請軍座想一想,我們究竟為誰打仗,為誰賣命?這樣做值嗎?”
張伴農接茬道:“死守孤城,只怕白白送了性命。”
“依你們之見,該怎么辦呢?”聽戴、張二人這么一說,趙云祥更加六神無主了。
戴心寬起身把門關上,然后說道:“依我看,如果能與新四軍取得聯系,好好商量,或許會有一個兩全之策。”
趙云祥一聽,自然明白其中的含意,心中不由得波濤洶涌:在此之前,新四軍和中共地下黨組織曾積極爭取他率部起義,但他錯誤估計了形勢,鐵了心跟著孫良誠投靠蔣介石。沒想到靠山不可靠,孫良誠見死不救,看來也只有與新四軍談判了。
這時,攻城部隊政治攻勢也在積極展開。指揮部對被俘的第三十九師師長潘子明、一五三團團長王發祥進行教育,曉以大義,并讓潘子明給趙云祥等人寫信,由被釋放的王發祥帶回鹽城,宣傳共產黨的政策和新四軍的要求,勸說趙等不要再作無謂的抵抗。同時,打入偽第四軍內部的我敵工干部也緊鑼密鼓地進行上層策反工作。
在此形勢下,趙云祥開始轉變立場,決定派代表出城與攻城指揮部首長商談起義事項。管文蔚、姬鵬飛表示歡迎趙部起義,但希望與趙云祥當面談一談。
11月10日晚上,趙云祥按約前往鹽城東北的袁家莊。他擔心被捉,特意帶了一些部隊跟隨保護。
9時許,當趙云祥走進袁家莊一農戶家的堂屋時,發現管文蔚和姬鵬飛已先期到達,便立正行了一個軍禮。
管文蔚與趙云祥握了握手,指著對面的凳子說:“請坐。”
“司令在這里,敗軍之將不敢告坐。”趙云祥恭敬地答道。
管文蔚笑笑:“還是坐下來談吧。”
等趙云祥坐下后,管文蔚便切入主題:“仗打到這個份上,已沒有必要再進行下去了。日前你派代表來,表示要率部起義,這是明智之舉。今天請你來,主要是聽聽你有什么想法和要求。”
趙云祥道:“我決定率部起義,但請求不要把建制給撤掉。”
管文蔚點了點頭,說:“還有什么要求,繼續說吧,只要意見合理可行,我們會認真考慮的。”
趙云祥說:“我部起義后,請保護官兵及其家屬生命財產的安全。”
姬鵬飛說:“沒有問題,這是我黨我軍一以貫之的政策嘛。”
“我們可以同意你的要求,不拆散你部隊的建制,也可以不收你的槍,但重武器必須全部交出。”管文蔚補充道。
趙云祥想了一下,說:“可以。”
管文蔚問:“你手中還有多少部隊?”
趙云祥掰著手指說:“城內有1個軍部、1個特務團、1個干部訓練總隊、第三十九師1個團和第四十師全部,還有從伍佑零星逃來的一部分人,共約9000人。”
管文蔚點點頭:“起義后,你的部隊可以在鹽城逗留幾天,然后開往東坎鎮進行改編。”
最后,雙方達成了五條協議:(1)部隊起義后,調東坎整訓,火炮及輕、重機槍全部交出,步槍可以帶去,原建制不變。(2)城里倉庫及老百姓財產,不能有一點破壞。不能損壞武器和其他任何公共財產,違者必究。(3)不能殺害老百姓。(4)保護起義人員及家屬生命財產的安全,軍官愿意留的留下,不愿留者給資遣散回家。(5)縣長以下官員,保安武裝及一切特工人員,全部交當地人民政府處理。
趙云祥回到軍部后,于次日上午召集營以上軍官開會,通報談判情況,宣布反蔣起義,命令停止打槍,撤除城防工事。消息很快傳開,官兵們絕大多數擁護起義,槍聲不響了,城內秩序基本安定。
16日,戴心寬帶著軍直機關和第四十師開赴東坎整編。根據上級指示,起義部隊番號改為新四軍華中解放第四軍,下轄第十一、第十二兩個師。趙云祥任軍長,姬鵬飛任軍政委,戴心寬任副軍長兼第十一師師長。后因趙云祥去揚州勸說孫良誠起義未歸,由戴心寬代理軍長。
鹽城戰役的勝利,拔除了日偽軍殘存在蘇北腹地的最后據點,使蘇中和蘇北兩個解放區完全聯成一片。
粟裕親自指揮高郵之戰,日軍司令官巖崎學大佐繳械投降
華中野戰軍成立之時,正是蔣介石在重慶召開秘密軍事會議之際。
蔣介石在會上提出,要在六個月之內擊潰八路軍和新四軍主力,然后分區進行“清剿”,以期“根絕匪患”。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蔣介石決定分三步行動:第一步,控制蘇北、皖北和山東,打通津浦線、平漢線;第二步,集中重兵于平津,“掃蕩”華北;第三步,打通平綏線,占領察哈爾和綏遠。
中共中央針對國民黨軍進攻華中解放區的企圖,于11月16日致電華中分局,提出了華中野戰軍下一步的三個行動方案:一是利用鹽城戰役中趙云祥部投誠的影響,迅速向南,用軍事和政治雙管齊下的方法,爭取解決孫良誠部偽軍;二是主力向西進行隴海路作戰,解決張嵐峰部偽軍,并開展新黃河以北的工作;三是主力進行津浦路作戰,控制津浦路一段。電報最后指出:“以上三個方向以進行哪一個方向的作戰為有利,請你們考慮并加決定電告。”
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華中分局常委粟裕接到中央這一電報后,結合當前形勢作了認真思考。
作戰地圖前,粟裕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京杭大運河沿岸的高郵、邵伯一線。
高郵、邵伯兩鎮,坐落于京杭大運河蘇中段東側,南控揚州,北扼兩淮(淮安、淮陰),素有“運河大門鐵鎖”之稱。國民黨軍高層有這樣一種說法:“京杭運河是道門,高郵、邵伯是鐵鎖,只要占領高郵、邵伯,就等于打開了大門之鎖,既可阻止共軍南下奪取揚州,又能向北直搗華中解放區領導機關所在地淮安、淮陰,置共軍于死地!”
當時,高郵城內的守敵為日軍獨立第九十混成旅團六二六大隊及炮兵中隊等1100余人,偽軍第二方面軍第四十二師、第五師等部6個團約5000余人;邵伯守敵為日軍1個中隊、偽軍1個團;位于高郵、邵伯之間的車邏壩駐有偽軍1個營。高郵、邵伯南面的揚州和泰州,均駐有日偽軍重兵,揚泰線上還有改頭換面成為“國軍”的一部分偽軍。日本宣布投降后,國民黨軍密令駐高郵、邵伯的日偽軍“維持治安”、“收復失地”,不得向新四軍繳械投降;已進至揚州的國民黨第二十五軍,也積極準備北上“接收”邵伯、高郵。
看來,打破國民黨軍分割華中解放區的企圖,以利日后的堅持及主力之機動,就必須盡快從日偽軍手中收復高郵、邵伯。
在華中分局常委會上,粟裕把上述想法一說,得到大家一致贊成。
“這個方案可行。”鄧子恢放下鉛筆,揮著手繼續說:“國民黨軍妄想收編高郵、邵伯的日偽軍,進而開鎖進門,直搗兩淮,我們就先從日偽手中把高郵、邵伯奪過來,鎖住兩淮的南大門。”
譚震林道:“不錯,國民黨軍步步進逼,我們當務之急是要攻取高郵、邵伯,把敵人鎖在運河大門之外。”
12月3日,張鼎丞、粟裕、鄧子恢、譚震林、曾山等5名常委聯名致電中共中央和新四軍軍部:“建議即集中野戰軍3個縱隊,攻占高郵與殲滅可能來援之頑二十五軍”。
兩天后,中央軍委復電同意這一方案。
據此,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制定了作戰計劃,決定集中華中野戰軍第六、第七、第八3個縱隊和蘇中軍區地方團隊,首先攻克高郵、邵伯以及揚(州)泰(州)線上各據點,殲滅由揚州北上增援之敵,然后向揚州發展勝利。
12月11日,奪取高郵、邵伯的各項準備基本就緒,戰役即將發起,粟裕突然接到新四軍軍部發來的急電,令粟裕、譚震林率第六、第八、第九縱隊“迅速集結津浦線南段,進行大的戰略襲擊,力求一舉即能控制百里至二百里的鐵道,并相機求得能殲滅北上頑軍的1個師至2個師。”華中以第七縱隊和蘇中軍區地方團隊之力量包圍高郵,“應一面包圍殲滅,一面爭取孫良誠迅速反正,并部署打擊二十五軍之出援。六、八兩縱隊不宜用在高郵方面,而應專力應付津浦戰場。”
粟裕是15日早晨才收到這份電報的。而此時,姬鵬飛率領的第七縱隊、王必成率領的第六縱隊、陶勇率領的第八縱隊和管文蔚率領的蘇中軍區部隊正向攻擊出發地域開進,各項準備大體就緒,預定于12月18日發起高郵、邵伯戰役。
高郵之戰,箭在弦上,如果調第六、第八兩個縱隊北上,這個仗就打不下去了。
粟裕手捧新四軍軍部的電令,心急如焚。他認為,高郵之戰勢在必打,遲打不如早打;速戰而勝,既利當前,又利長遠。
想到這里,粟裕提筆起草了給新四軍軍部的復電,在這份長達千言的電報中,粟裕據實陳述,詳析利弊,情理切切地再次建議舉行高郵、邵伯戰役。他寫道:以華中野戰軍3個縱隊進行津浦路南段戰役,如達目的,對錯亂國民黨軍部署,及對加強與山東我軍之配合均有利。但欲與國民黨軍決戰,以確保暫占之鐵道線,恐非我華中野戰軍3個縱隊所能勝任。同時,國民黨第二十五軍由揚州北進接替日偽軍占據高郵、邵伯的企圖十分明顯,爾后勢將沿運河線北上,直逼兩淮,對我華中解放區威脅甚大。果如此,蘇中部隊將受其牽制,華中野戰軍第七縱隊也將長期留置運河線上,無法機動。
因此,粟裕提出了自己的意見:“為解除頑軍自高郵沿運河北向以分割華中之威脅,建議仍按原計劃奪取高郵、邵伯(此刻各部已接近該線,當盡量求得政治上爭取)。如此舉成功,則今后張藩縱隊亦可離開蘇中,而先去淮北作戰;更可使蘇中經濟物資盡其對華中之主要供給,否則對今后作戰供應,亦將受極大影響。”
新四軍軍部收到粟裕這份長電后,權衡再三,復電同意以第七、第八兩個縱隊先打高郵、邵伯,但又提出將第六縱隊留在淮海地區,待機協同山東野戰軍在津浦路作戰。
這樣一來,原先計劃用于高郵戰役的3個主力縱隊少了1個,在敵我兵力對比上失去了絕對優勢。
粟裕鑒于手上只有兩個主力縱隊,決定調整作戰部署,縮小作戰規模,改變作戰步驟:第一階段,首先以第七縱隊和蘇中軍區部隊攻打邵伯以及揚泰線上日偽據點,控制國民黨軍北援的通道運河大堤,為主力部隊攻打高郵爭取充分的時間;在此階段,以第八縱隊肅清高郵外圍據點,完成對高郵城的四面合圍。第二階段,第八縱隊對高郵發起總攻,全殲守敵;第七縱隊及蘇中軍區部隊堅決阻援,并相機殲擊沿揚泰線出援的國民黨軍。
第七縱隊根據野戰軍首長的戰役決心,制定了相應的作戰部署:以第五十五團由南向北、第五十七團由東向西攻殲邵伯守敵,并以一部兵力向北警戒;以第六十一、第六十三團控制六閘至邵伯之線;蘇中軍區第二旅五團在喬墅、丁溝地區集結,準備協同第六十一、第六十三團打擊揚州、泰州方向援敵。12月19日21時發起戰斗,限于22日攻克邵伯鎮,全殲守敵。
縱隊政治部發出政治工作指示,號召參戰各部隊發揚敢打必勝的攻擊精神,迅速解決戰斗;要求各級政治委員、政治機關、全體共產黨員、政工人員應有高度的積極性和責任心,以自己的英雄模范行動,來保證此次戰役完全徹底的勝利。
深入的動員進一步激發了廣大指戰員的斗志,全縱上下群情激昂,士氣高漲。
縱隊指揮部里,挑戰書、倡議書和決心書雪片般地飛來。
誓師大會上,“打好縱隊成立第一仗!”“堅決粉碎國民黨軍的北犯企圖!”“徹底消滅日偽軍,到邵伯去過勝利年”等口號聲此起彼伏,響徹云霄。
高郵戰役于12月19日晚打響。戰役發起前,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率領精干的指揮班子到達邵伯前線,在邵伯鎮東南幾里路的一個小村莊里設立了指揮所,就近指揮第七縱隊的攻堅作戰。
當夜,七縱第五十五團由南向北直取邵伯。當突擊部隊進至邵伯鎮南時,被寬闊的真揚河擋住去路,指戰員不顧寒冷跳進河中涉水過河。為了不使棉衣被浸濕而影響戰術動作,有的戰士干脆脫下衣服,光著身子從冰冷刺骨的河水中通過。
激戰至凌晨,第五十五團攻入南街陣地,控制了大王廟,殲滅偽軍一部,余敵退守鎮西邊的韜淮島。
韜淮島是個小島,長200多米,寬100米左右,島上有一幢二層樓房和一座大廟,有一條約4米寬的堤壩通往鎮里。守敵在堤壩上架設了3道鐵絲網,修筑了3個地堡。是日晚間,第五十五團二營向韜淮島發起攻擊,四連一個排突破堤壩上的第一道鐵絲網,進入堤壩中央的外壕內,與島上守軍對峙。20日下午2時許,奉命繼續攻擊的一營采用迫擊炮平射的方法,對敵防御工事及地堡實施轟擊,不到半小時,兩道鐵絲網和3個地堡全被摧毀。二連突擊排猛撲過去,很快就占領了敵人的主要防御陣地,隨即向樓房和大廟沖擊。守敵占據樓上的火力點,居高臨下拼命阻擊,進攻受阻。營長胡步福、政治教導員葛彤見狀,命令火炮向樓上轟擊。幾聲劇烈的轟響之后,樓房被炸塌一角,敵人的火力點也啞了。趁此時機,突擊分隊互相掩護,交替前進,殲滅了頑抗的日偽軍,占領了全島。
第五十五團激戰鎮南、鎮西之時,第五十七團從邵伯鎮東側發起進攻,殲滅了外圍偽軍,摧毀了前沿碉堡,奮勇攻入邵伯北街,將日軍1個中隊圍困在萬壽宮據點。
一向注重靠前指揮的粟裕獲悉七縱兩個團均已突進邵伯鎮內,把大衣一夾,冒著戰火趕往第五十七團臨時指揮所。聽完團長朱傳寶、政委張雷平的戰況報告后,粟裕連連點頭夸贊:“你們打得不錯嘛!”
突然,從左邊一座建筑物內打來一陣冷槍,子彈從警衛員丁震、茅志峰、陸泗義之間穿過,打在粟裕身后的墻上,好險!朱傳寶當即命令1個排前去搜索,很快肅清了藏在里面的殘敵。
粟裕朝萬壽宮望去,只見一面殘缺的日本“膏藥”旗耷拉在破旗桿上,據點內死氣沉沉。他轉身對朱傳寶和張雷平說:“日本天皇一投降,小鬼子全部蔫了,雖然仍在負隅頑抗,但已失去了往日的威風,不像從前那樣囂張了,咱們何不來個‘因勢利導’,給他們上上政治課呢?”
于是,第五十七團在保持軍事壓力的同時,組織部隊展開了陣前喊話活動。
縱隊派來的“日本人民反戰同盟”成員林森也加入了攻心戰行列,手持喇叭筒用日語高聲喊道:
“喂,日軍弟兄們,你們被包圍了,逃不掉啦!”
“天皇都投降了,你們還為誰賣命呢?”
敵前喊話小組還播放起《思鄉曲》等日本歌曲。
起初,萬壽宮內的日軍對林森等人的喊話拼命抵制,喇叭筒一響就招來一陣機槍掃射和炮彈轟擊,還夾雜著日軍的野蠻叫罵聲。漸漸地,槍炮聲稀少了,罵聲也消失了。
可是,敵人仍然龜縮在據點內,并沒有繳械投降的意思,幾個喊話的戰士有些沉不住氣了。
粟裕笑笑:“你們的攻心戰大有收獲,已經有效地瓦解了敵人的斗志,現在據點內的日軍一定想著如何找機會逃跑呢。”
接著,粟裕命令第五十七團采取“圍三闕一”的戰法,集中火力、兵力,從北、東、西三面進攻,誘使日軍突圍;第六十一團在日軍逃竄的必經之地設伏,待日軍離開據點時聚而殲之。
21日黃昏,落日的余暉漸漸散去,夜幕無聲無息地從蒼穹垂落下來,宛若一張巨網向四周撒去。士氣低落的日軍終于經不住我軍軍事打擊和政治攻勢,倉皇竄出萬壽宮據點,如喪家之犬似的向西南方向落荒而逃。
“追啊!殺啊!”第五十七團會同第六十一團迅速出擊,圍殲逃敵。日軍離開了據點,既無險要可憑,亦無工事可守,完全暴露在開闊的田野里,一個個成了槍下游魂。
搜剿殘敵時,戰士劉小娃發現河邊水中有一個日軍鋼盔,用刺刀一挑,下面出現了一個光禿禿的人頭,原來是一名藏在水中的鬼子兵。劉小娃伸手一拎,將那小鬼子揪了出來。
邵伯戰斗勝利結束后,粟裕召集第七縱隊司令員姬鵬飛、蘇中軍區司令員管文蔚等人開會,分析了揚泰線上敵人的動向,決定調整攻點打援的部署,將位于喬墅、丁溝的蘇中軍區第二旅第五團調入邵伯鎮,加強對邵伯及其以南打援陣地的防守;第七縱隊第五十五團東調揚泰線,準備參加塘頭、郭村戰斗。
據此,七縱第五十五團、五十九團會同蘇中軍區部隊向郭村、塘頭、宜陵、大橋及泰州外圍等日偽據點發起進攻,先后拔除揚泰線之敵據點16處,殲滅偽軍4000余人,并為打援準備了良好的戰場,也為總攻高郵城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第七縱隊進攻邵伯的同時,第八縱隊向高郵外圍之敵發起猛烈攻擊。第六十六團連續攻克城東北的雙廟、泰山廟和關帝廟等要點。從西北方向進攻的第六十四團殲滅據守面粉廠等地敵人后,插至北門邊的一座寺廟,會同第六十六團攻占北關諸點。第六十八團、七十團、七十二團和高郵獨立團,也向高郵城東門、南門及高郵湖邊等處發起猛攻,掃清了外圍之敵,將高郵城團團圍住。
12月25日,正當第八縱隊在蘇中軍區炮兵團火力支援下向高郵城攻擊時,對蘇中解放區虎視眈眈的國民黨軍終于坐不住了,一面密令高郵日偽軍“共同固守待援”,一面出動侵占揚州的第二十五軍一○八師,并以駐揚州的日軍獨立第九十混成旅團500余人及偽軍4000余人打頭陣,由仙女廟沿運河大堤撲向邵伯鎮,企圖重占邵伯,進而援救即將覆滅的高郵日偽軍。
國民黨軍的戰斗機為配合地面增援部隊,也不斷地飛來飛去,低空盤旋掃射。
駐上海之日軍第十三軍參謀笹井寬一,幾天后在一篇文章中記述了國民黨軍與日偽軍聯合北犯增援高郵的情況。文章寫道:高郵戰役打響后,駐邵伯的日軍警備中隊“中隊長和中隊1/3士兵悲壯犧牲……高郵警備大隊也遭到優勢之敵包圍攻擊。交戰中,高郵警備大隊與旅團司令部斷絕了無線電聯系,戰況令人擔憂,于是旅團主力執行軍部的命令,立即發起救援作戰。由于擔心就在附近的南京受到威脅,重慶方面也感到事態嚴重,急劇出動兩個軍,決定湯恩伯上將親赴蘇北指揮作戰。我軍參謀長(土居明夫)也被派遣到現場擔任旅團的作戰指導,并兼任調整與重慶軍協同作戰。”
笹井寬一的記述,不僅披露了國民黨軍與日偽軍同流合污的真相,也反映出第七縱隊和蘇中軍區部隊阻援任務的艱巨性。
然而,在第七縱隊和蘇中軍區部隊的堅決阻擊下,國民黨軍與日偽軍的聯合北援還是以失敗而告終。
蘇中軍區第二旅第五團政委黃烽的回憶,為我們詳盡地描述了阻敵過程:“敵軍在空軍掩護下,沿運河大堤北上進攻邵伯。午前時刻,隆隆的炮聲在邵伯陣地上響起來,敵人的進攻開始。敵人妄想用炮火來摧毀我工事和殺傷我有生力量,好讓步兵順利進攻。國民黨的飛機輪番空襲我們的陣地和邵伯街道,作超低空攻擊,緊挨著街道屋頂掠過,神氣活現地想嚇唬人,并驅使日軍打頭陣。日軍一向善于利用地形、地物和運用各種躍進動作,前進時不大暴露目標,不知不覺就爬到我們陣地前來了。我們守衛在運河大堤上的二營干部戰士們雖然都是初次打陣地防御戰,但他們都能沉著應戰,既不理睬敵人空中的飛機,也不顧敵人地面的炮火,全神貫注地注視著陣地前從地面進攻的敵人,集中火力打擊敵地面沖擊部隊。日本已宣布無條件投降。那些日軍已失去往日的威風,他們每次沖擊都像烏龜一樣慢吞吞地向前爬。我們一次又一次把敵人的沖擊部隊打下去。戰斗從午前一直打到太陽落山的時候,敵人多次進攻都被擊退,最后不得不垂頭喪氣地收兵回巢了。”
黃烽在回憶錄中自豪地說:“這次邵伯防御戰斗的勝利,保證了進攻高郵城戰斗的順利進行。”
七縱打退了敵援兵,八縱立即向高郵發起了總攻。在強大炮火支援下,第六十八團突擊部隊首先在南門架云梯成功,一舉登上城頭,并接連打垮敵人的瘋狂反撲,鞏固并擴大了突破口。隨之,該團主力沖進南門并向城中心和西門發起進攻。在城西北,第六十四團一營二連和三連利用夜暗隱蔽地接近到城墻腳下,三連突擊班長袁金生帶著全班越過護城河,一陣風似地把云梯靠到了城墻上,戰斗組長蔣萬金一馬當先攀上云梯,眼看就要爬到城頭時,突然敵人伸出許多鉤鐮槍戳將過來,企圖把云梯推倒。
蔣萬金大喊一聲:“快扔手榴彈!”沒等敵人的鉤鐮槍戳到云梯,手榴彈已扔上城頭,炸倒了幾個敵兵。趁著硝煙騰空而起的剎那間,突擊班的勇士們迅速躍上城頭。兩側的守軍豈肯罷休,立即展開隊形夾擊過來。班長袁金生指揮全班發揚火力一陣猛打,把這股敵人壓了回去。突然,又有十來個日軍從后面撲了過來。袁金生等人轉身迎敵,與鬼子展開白刃格斗,殺得日軍難以招架,倉皇逃竄。
與此同時,第六十六團和高郵獨立團從東門攻進城里;第七十團和七十二團一部也相繼投入巷戰。戰至26日下午4時,第六十四團、六十六團和六十八團包圍了日軍司令部,在我熾盛的火力壓制下,日軍駐高郵城最高司令官巖崎學大佐不得不于次日凌晨繳械投降。
高郵、邵伯之戰,殲滅日軍1100余人、偽軍第四十二師師長王和民以下5000余人,繳獲各種炮61門、各種槍4308支,并且擊退了自揚(州)泰(州)線增援的國民黨軍和日偽軍。
高郵、邵伯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開鎖進門,長驅直入,直搗兩淮”的圖謀,控制了揚泰線的大段地區和江都通往淮安、淮陰的運河線,有效地解除了南線國民黨軍對兩淮的威脅,大大改善了蘇中、淮南地區的戰略態勢,為后來舉行蘇中戰役創造了良好的戰場條件。
戰后,華中軍區司令員張鼎丞在《新華日報》華中版發表《論高郵戰役的偉大意義》一文,對高郵戰役的勝利作了高度評價。文中寫道:“高郵戰役偉大的勝利意義,首先是最明白而又最實際的告訴了日本侵略者,新四軍是抗戰的堅持者和勝利者,只要日軍一兵一卒如還膽敢不放下武器,那么我們就堅決消滅之。”
(作者單位: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