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史林新葉 > 黃橋決戰勝利的精神力量之淺析
黃橋決戰勝利的精神力量之淺析
作者:陳國華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12-25 瀏覽次數:8324
1940 年10 月初發生在泰興地區的黃橋戰斗,是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陳毅部隊反擊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進攻的一場生死決戰。這場戰斗,震懾了日偽軍,打擊了頑固派,為新四軍東進北上打開了通道,同時也為創建蘇北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黃橋決戰勝利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精神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僅從五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是聽黨指揮,忠誠于黨的堅定信念,是黃橋決戰勝利精神力量的靈魂。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裝,它的最高任務就是在黨的指揮下,為實現黨的戰略目標和抗戰勝利而斗爭。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提出“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黨中央要求新四軍東進北上,跨過長江,開辟蘇北,創建鞏固的抗日根據地,以連接山東,實現新四軍與八路軍的戰略策應。但是,國民黨頑固派秉持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千方百計阻撓和打擊新四軍東進北上,糾集頑軍3 萬多人對新四軍駐黃橋部隊發起進攻。面對頑固派的瘋狂挑釁,新四軍不畏強敵,堅決反擊。聽黨指揮,忠誠于黨的堅定信念是奪取黃橋決戰勝利的政治動力和關鍵所在。
二是不怕犧牲,頑強拼搏的戰斗作風,是黃橋決戰勝利精神力量的特質。在黃橋自衛反擊戰中,國民黨頑軍不僅人數多,武器好,而且糧彈充足,資源豐富。而新四軍人數少,武器差,同時缺糧少彈。面對這種狀況,新四軍將士以大無畏革命斗爭精神,戰士們頑強拼搏,勇往直前,指揮員也是沖鋒在前。陶勇在東門防守中為打垮頑軍進攻,曾與參謀長張震東一道赤膊揮舞大刀奮勇殺敵。新四軍將士這種不顧生死、勇猛殺敵的戰斗作風驚天地、泣鬼神。
三是科學謀劃,精準決策的指揮藝術,是黃橋決戰勝利精神力量的內核。黃橋戰役之所以能以主力只5000 人打敗頑軍3 萬多人,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新四軍指揮員的高超指揮藝術。這種指揮藝術充分體現了實事求是、靈活機動、精準謀劃的科學精神。陳、粟首長不墨守成規,不死搬硬套,而以科學的方法,精準制訂以伏擊戰為主體的作戰方案,堅持全局上以少勝多,局部上以多勝少的戰法,從而牢牢掌握了戰役主動權。
四是開展統戰工作,分化瓦解敵人,是鑄就黃橋決戰勝利精神力量的法寶。在黃橋決戰中,新四軍充分運用黨的統一戰線政策,瓦解削弱敵人,壯大鞏固自己,為奪取戰役勝利打下堅定基礎。新四軍首先對韓國鈞、朱履先等人開展統戰工作;其次還做好李明揚、李長江、陳泰運等中間力量的統戰工作,讓他們堅持中立,不與新四軍為敵,不為韓德勤賣命;再次動員宣傳保安旅的官兵為抗日出力,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同時恩威并施,使他們懂得與新四軍作對沒有好處。
五是軍民攜手,團結反頑的人民戰爭,是黃橋決戰勝利精神力量的支柱。在黃橋決戰中,黃橋地區人民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持新四軍,為黃橋決戰奠定了取勝的基礎。據不完全統計,黃橋戰役前,黃橋地區就出動4000 多人為新四軍挖戰壕、修橋梁、運物資。戰斗打響后,又有5000 多人為新四軍運彈藥、救傷員、搞警戒、送燒餅。戰斗結束后,又有3000 多人幫助打掃戰場,讓部隊修整繼續追擊敵人。在物資方面,黃橋人民共獻出木料5000 多根,門板800 多塊,糧食5 萬多斤,燒餅近萬只,有力保證了戰斗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