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 厚植人民至上情懷 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
厚植人民至上情懷 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
作者:朱雪雯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4-12-23 瀏覽次數:8323
黨的二十大報告再度強調了“堅持人民至上”的觀點方法。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也是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黨的理論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堅持人民至上”是我們黨百年來所積累的寶貴經驗,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選擇。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鹽城市考察新四軍紀念館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四軍的歷史充分說明,民心向背決定著歷史的選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因此,新時代新征程中,站穩人民立場、發揮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人民至上、走好群總路線顯得尤為重要。
一、堅持人民至上的邏輯內涵
(一)堅持“人民至上”的理論邏輯
堅持“人民至上”從理論邏輯上看,與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民性初心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其中,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為堅持“人民至上”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堅持“人民至上”奠定了深厚的文明基因,堅持人民性的初心使命為堅持“人民至上”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標志。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發展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的鮮明要求,就是堅持人民至上,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特征和必然要求。
(二)堅持“人民至上”的歷史邏輯
堅持“人民至上”是貫穿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時期的一條重要價值理念,它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得到了扎根,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得到了交融,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得到了鞏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得到了深化。
中國共產黨誕生于中華民族危難之中,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徹底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1944年,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黨的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第一次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定為黨的宗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毛澤東同志不斷告誡全黨同志要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防止黨脫離人民、背叛人民,要把為民造福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推向新境界,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堅持人民至上理念。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在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將人民至上作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的莊嚴歷史使命。
(三)堅持“人民至上”的現實邏輯
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是站穩人民立場,不斷造福人民的現實選擇。只有堅持人民至上,才能更好地站穩人民立場,不斷造福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領導干部是否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有客觀標準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體現出我黨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為人民謀發展的堅定決心。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黨一開始就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一切以人的生命健康為先,調動全國資源投入疫病救治,“火神山醫院”與“雷神山醫院”更是讓世界見識到了中國速度,讓世界銘記黨和人民團結一心的強大力量。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黨和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構筑起了最堅固的疫情防線。中國共產黨站穩人民立場,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血肉聯系。
二、堅持人民至上的歷史實踐
鹽城是與新四軍有著深厚淵源的革命老區,彼時來自全國的優秀兒女匯聚在此,為人民解放事業以及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巨大貢獻,并把“人民至上”這四個字踐行到底。
(一)關注民生,發展生產
在新四軍軍部駐鹽阜期間,由于日偽軍進行了瘋狂的經濟掠奪,鹽阜根據地物資匱乏,生活條件非常困窘。新四軍軍部機關及駐地部隊主動幫助群眾發展生產,解決部分自給。大生產運動在蘇北革命根據地搞的轟轟烈烈,軍民攜手不僅渡過了難關,還逐步改善了生活狀況。
當然,除了大生產運動,更重要的是減租減息運動,減輕農民的負擔,這樣才能激發群眾的生產積極性,這才是治本之策。此外,軍部還積極興修水利工程,造福百姓,最為出名就是宋公堤的修筑了。“從此無有沖家禍,每聞潮聲思宋公。”民謠道出了民心。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首任縣長宋乃德排除萬難,面對群眾們的懷疑態度,毅然決然地修筑海堤,軍民魚水的情感在這一刻得到了升華。
(二)責任在肩,百姓為先
抗日戰爭時期,日偽軍對蘇北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新四軍三師師部為了跳出敵人的包圍圈,決定從廢黃河撤退。但是當時周邊幾個村子的數百名老百姓擠在河邊,想要過河。黃克誠師長見此情景,立即下令:“部隊停止過河,先讓老百姓過橋!”三師官兵立刻停了下來,等老百姓全部安全到達對岸后,師部人員才過橋。這就是當時著名的“讓老百姓先過河”的故事。
水沒有挑滿缸,我們一不走;地沒有掃干凈,我們二不走;東西未還清,我們三不走。群眾才說我們真不錯……”當年新四軍三師發揚人民軍隊愛人民的優良作風,部隊每到一地,師長黃克誠都要指戰員唱起這首《三不走歌》。1945年10月,三師奉中央軍委命令開赴東北,走的那天晚上,鹽阜區群眾舉著燈籠火把,綿延數十里,送子弟兵出征。黃克誠帶領全體指戰員再次唱響《三不走歌》,歌聲在空中久久回蕩。感受著這份軍民魚水情,在場的人都熱淚盈眶。
(三)軍民魚水,風雨同舟
因為軍愛民,所以民擁軍,老百姓支前熱情空前高漲: “最后一把米,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后一駕車,支前到遠方;最后一塊板,用做擔架床;最后的親骨肉,含淚送戰場”。正如毛主席所說的“軍民團結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回望新四軍軍部駐扎在鹽阜的點點滴滴,正是因為他們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人民謀解放,與人民風雨同舟,同舟共濟。才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歸、民力所聚,才有日后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
新四軍軍部在鹽阜的歷史,雖只是歷史長河的一瞬間,但陳毅、劉少奇、黃克誠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留下的足跡和開創的業績,所留下的動人故事不僅是鹽阜抗戰史上的光輝篇章,而且是鹽阜人民永遠的精神財富。
三、走好鹽城新時代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黨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一)重視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近年來,鹽城不斷強化文化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成果頗豐。鹽城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實施,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新時代文化事業生。
東臺西溪、珠溪古鎮、廟灣古城,歷史與現代的有機融合中,一批新老文化地標正成為串場河畔最亮麗的風景;歐風花街、串場水街、KK-PARK國際街區,本土與國際的融會貫通中,一批國潮類、藝術類、國際類、懷舊類的文化街區脫穎而出;話劇、淮劇、雜技劇,藝術與商業的相得益彰中,鹽城演藝市場的藝術類型日益豐富,掀起文化消費新熱潮。
近年來,阜寧縣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如開發穆溝古村,探索著“非遺+文旅”的發展路徑:大糕造物局、益林醬油、豆軼坊、面塑館、紅色油坊……非遺傳承人現場手作以及教學體驗,讓更多人親歷非遺,留存村落共同的文化記憶。2023年阜寧成功舉辦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阜寧分會場展示活動,集中展示阜寧的非遺項目保護成果,進一步提高阜寧地區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二)加強環境整治,推進綠色生態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聚焦人民群眾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突出環境問題,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深刻闡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觀點。因此,堅定不移走群眾路線需要我們進一步推進綠色生態發展。
做好“綠色”文章,是鹽城實現跨越趕超的重要課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鹽城明確提出“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生態環境質量穩定改善”“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等目標和任務。“力爭到2025年,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初步展現現實模樣,到2030年成為推動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示范城市。
近年來,阜寧縣走出了堅實篤信的生態文明建設“阜寧路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項民心工程,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阜寧縣以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為契機,持續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品質,同時圍繞綠化、亮化,水環境治理等方面齊抓共管,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如今的鄉村舊貌換新顏。
(三)做好民生保障,擦亮群眾幸福底色
穩就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舉措。自2023年以來,我市積極面對各種就業難題,不斷出臺各項政策措施,深化就業服務常態化機制。此外,健康是重要民生,連著千家萬戶的幸福。去年,我市緊緊圍繞“辦人民放心的醫療”目標,扎實推進健康鹽城建設,連續兩年獲評“全國健康城市建設樣板市”。
同時,阜寧縣委、縣政府也是一直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用心用情地書寫著專屬阜寧特色的民生答卷。自2023年以來,阜寧縣持續做優民生實事,全力以赴把民生實事辦快辦好辦實,保障十三類34件民生實事項目按照既定計劃完成時序任務,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27個由黨委政府牽頭、村企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建設、運營的長者幸福食堂建成,覆蓋19個鎮(區、街道)。老人們不僅能享受到溫馨的環境、可口的飯菜,還能得到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生活更加安逸舒心。
此外,健康是重要民生,連著千家萬戶的幸福。當前,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提高公民健康素養,已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優先發展戰略。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幼有所育,既是家事,也是國事。去年,我市緊緊圍繞“辦人民放心的醫療”目標,扎實推進健康鹽城建設,連續兩年獲評“全國健康城市建設樣板市”,首次被評為“深化醫改和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基層衛生服務能力和隊伍建設”兩項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區。全市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穩步提升,人均預期壽命達79.1歲。
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一直以來,鹽城堅持新時代群眾路線,牢記“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聚焦群眾最急迫最急需的民生問題,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教育、就業、養老等民生實事,讓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不斷托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回溯過往,砥礪前行。鹽阜的紅色歷史是離不開人民的歷史,在新時代,我們的黨員干部將更加緊密地依靠人民、扎根人民、服務人民,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蘆蕩深處的火種將永遠照亮前行的道路,讓魚水之情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永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