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 用好生動教材 開展“雙教”工作的重要意義及其路徑方式研究
用好生動教材 開展“雙教”工作的重要意義及其路徑方式研究
作者:張樹忠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4-12-23 瀏覽次數:8325
一、新四軍的光輝歷史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抗日鐵軍,從1937年10月成立,到1947年1月部隊番號撤銷,新四軍轉戰大江南北,馳騁淮河兩岸,對日偽軍作戰2.46萬余次,殲滅日偽軍47萬多人,建立了蘇中、蘇北、淮南、淮北等8塊抗日民主根據地,光復國土25萬多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00余萬,部隊也由剛組建時的1萬多人,發展到主力部隊21萬余人,地方武裝9.7萬余人,民兵自衛隊96萬余人,成為華中抗日戰場的中流砥柱,被毛澤東同志贊譽為華中人民的長城。新四軍的光輝歷史可以概括為7個階段:
第一階段:1934年10月至1937年10月。這是新四軍部隊的前身,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中央主力紅軍實施戰略轉移,開始了偉大的長征。項英、陳毅等為掩護主力紅軍轉移,領導部分紅軍留守南方蘇區,堅持了艱苦卓絕的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形成了15個獨立的游擊區。都說中國革命有“三苦”:紅軍長征二萬五、東北抗聯14年、南方三年游擊戰爭。陳毅在贛南游擊詞中生動描繪了當年的情景:“天將午,饑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南方八省紅軍和紅軍游擊隊始終堅守崇高的革命理想,充分發揚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勇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僅僅依靠人民,與數倍于己的敵人展開殊死搏斗,取得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勝利。
第二階段:1937年10月至1940年12月。“七.七事變”爆發后,國共實現二次合作,南方八省14個地區的紅軍和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1938年5月至1941年1月。新四軍在大江南北實現了戰略展開,開辟了華中抗日根據地。1939年春,周恩來到皖南云嶺傳達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精神,與新四軍領導人商定了今后新四軍“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發展方針。1940年10 ,新四軍陳毅粟裕部與南下的八路軍黃克誠部,在鹽城境內大豐白駒獅子口勝利會師,打開了蘇北抗戰的新局面,完成了劉少奇倡導的發展蘇北的戰略任務,新四軍部隊也快速發展到9萬余人。
第三階段:1941年1月至1943年12月。這一時期,日軍侵華重點由華北轉向華中。經濟上,加緊掠奪華中的豐富資源;政治上,加強對國民黨的誘降;軍事上,瘋狂地對根據地實施“掃蕩”、“清鄉”和蠶食。國民黨執行反共、反人民倒退政策,悍然發動“皖南事變”。中共中央為維護抗戰大局,決定在蘇北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從此新四軍走上了新的發展階段,開辟了蘇中、淮南、浙東等8塊抗日根據地,在此期間,部隊也快速發展到16萬人。
第四階段:1944年1月至1945年8月。國際國內形勢對華中新四軍抗戰較為有利。德、意法西斯政權覆滅,日本帝國主義即將敗亡,華中抗日根據地內的頑軍基本解除武裝。新四軍趁此有利時機,對日偽軍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政治攻勢,對向各根據地進攻的頑軍進行了強有力的自衛反擊。按照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還向南發展了蘇浙皖邊的抗戰局面,向西恢復了豫皖蘇邊的抗日陣地。至1945年7月底,新四軍主力部隊已發展到31萬多人,民兵發展到96萬多人,華中解放區得到了鞏固和發展,為抗日戰爭的最后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五階段:1945年8月至1946年1月。日本帝國主義政府已宣布無條件投降,國民黨將大部分偽軍改編為國民黨軍,并指使在華日軍拒絕向八路軍、新四軍繳械投降,與日偽相勾結加緊準備進攻解放區。新四軍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除了抽出三師主力進軍東北外,將大部分兵力留在華中地區展開戰略反攻,并迅速肅清了長江以北、津浦路以東廣大地區內的日偽軍,使華中和山東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同時,新四軍進行了戰略調整,組織了浙東、蘇浙邊、皖南、皖中部隊的北撤和東移。并加緊人力、物力和財力準備,以便迎擊國民黨軍隊的進攻。
第六階段:1946年1月至1947年1月。這一時期,抗日戰爭已經勝利,中日民族矛盾已基本解決,中國老百姓急需休養生息,但國民黨蔣介石集團不顧全國人民的和平愿望,不斷挑起沖突,發動全面內戰。1946年6月,蔣介石調集12萬大軍進攻新四軍5師所在地中原解放區。新四軍采取了不爭一城一地之得失、在運動中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作戰方針,在廣闊的華東戰場上南征北戰,不斷打擊和殲滅敵人,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1947年1月,中共中央軍委根據形勢的發展發布命令,將新四軍、華中軍區、山東軍區的番號撤銷,合編為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從此,新四軍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序列,肩負起新的歷史使命。
第七階段:1947年2月至1949年10月。這是新四軍部隊的后續,新四軍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后,一部分(主要是三師主力)挺進東北加入第四野戰軍,大部分留在南方與八路軍山東部隊合并組建了第三野戰軍,新四軍軍長陳毅擔任三野司令員。解放戰爭期間,三野部隊發起了孟良崮戰役,全殲國民黨王牌74師,擊斃師長張靈甫;與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第二野戰軍密切配合,取得了淮海戰役的偉大勝利,隨后渡江作戰、解放南京、上海等,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堪稱是一支作風優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的鐵軍。
二、新四軍歷史對開展“雙教”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一是因為黨史軍史革命史是立黨興國的根基,是黨員干部培根鑄魂的精神食糧,而新四軍歷史因其特殊性曲折性而格外具有教育意義。新四軍從1937年10月建軍至1947年1月部隊番號撤銷,十年波瀾壯闊、蕩氣回腸的歷史,在中國近現代史、中國革命史和中共黨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頁。新四軍的歷史,充分昭示了新四軍在黨的領導下,動員和組織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廣大人民群眾和各階層人士,為爭取中華民族的解放與獨立,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與崛起而浴血奮斗、義無反顧、矢志不渝、勇往直前的光輝形象,深刻印證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及從誕生伊始就立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新四軍的歷史也有至暗時刻,如漳浦事件、皖南事變、項英袁國平被叛徒劉厚總殺害、高敬亭被錯殺等,值得我們從反面汲取教訓。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新四軍的歷史,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一步步由弱變強、克敵制勝,最終將偉大的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戰爭引向勝利。在槍林彈雨、血與火交織的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之間形成的魚水深情和緊密聯系,正是他們引領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力量之源和根基所在。在和平建設時期,尤其是站在“兩個一百年”的重大歷史關頭,研究、傳承和弘揚新四軍革命精神,對于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式現代化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二是因為新四軍是一支有文化的部隊,其重視教育、辦好教育的優良傳統和獨特魅力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抗戰時期,王闌西、任光、孟波、呂其明、賀綠汀、何士德、夏征農、許幸之、賴少其、鄒韜奮、范長江等文化名人匯聚新四軍,在這批文化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新四軍和華中局先后成立了華中黨校、抗大五分校、八分校、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等,創辦了《拂曉報》《抗敵報》《江淮日報》《新華報》《鹽阜大眾報》等報刊,成立了文化村和湖海藝文社,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和教育名家。由于新四軍地處江淮河漢,是我國的經濟文化發達地區,新四軍領導人又很重視吸收文化人士來部隊和根據地工作,當時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許多大學生參加新四軍,他們在部隊中經過短期鍛煉,陸續成長為軍隊骨干,給部隊和根據地建設增添了新的活力,使新四軍在思想、文化、教育等各條戰線上的建設大為增強,全面提高了部隊的文化素質和政治素質。
西安交通大學原黨委書記、校長彭康,復旦大學原黨委書記盛華等都是從新四軍中涌現出來的教育家。彭康同志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先后擔任華中黨校副校長、華中建設大學校長、中共中央華東局宣傳部長等職。建國后,任上海交大校長、黨委書記,1956年在周總理的關懷下,他積極率領交通大學西遷西安,歷任西安交大校長、黨委書記等職。盛華同志更是為多地的文教高教事業殫精竭慮。先后奠定了揚州文教事業基礎,牽頭組建蘇北農學院、蘇北師范專科學校、蘇北揚州工業技術學校奠定了基礎,結束了揚州沒有高等院校的歷史。謀劃構建了浙江高教體系,牽頭建成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等12所高校,35個研究生專業、109個本科專業,基本形成浙江省工、農、醫、師等門類相配套的高校體系。
三是因為當前國際國內形勢錯綜復雜,迫切需要用革命傳統和愛國精神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喚起人民,共擔強國復興偉業歷史重任。在國內,經過新冠疫情三年的影響和沖擊,經濟下行的壓力依然巨大,各種產業結構處于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要將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不斷地推向前進,就迫切需要加強對全體社會成員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努力讓青少年一代領悟到中華民族在近代以來如何從飽受苦難屈辱到一步步走向獨立、繁榮和富強,更加銘記無數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前輩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披荊斬棘、櫛風沐雨和篳路藍縷的艱辛創業歷程,從而為這項偉業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國際上,隨著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日益增強和提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崛起日益感到憂慮、不安和恐慌,美國為了鞏固和捍衛自身在全球范圍內從經濟、政治、文化、外交、軍事等各領域的霸權和主導地位,利用他們掌握的各種資源、手段和他們控制的國際組織、機構,對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復興和崛起采取全方位的圍堵、打壓、遏制。面對這一嚴峻的國際斗爭形勢,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顯得更為緊迫、刻不容緩。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廣大革命英烈、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仁人志士們敢于斗爭、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同時學習和借鑒他們同敵人開展革命斗爭的優秀方法和策略,把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
三、用好新四軍歷史這一生動教材,開展“雙教”工作的方式路徑
新四軍的歷史,是一部跟黨舉旗、信仰堅定、一心為民、敢于勝利的歷史。新四軍紀念館作為全國唯一新四軍全史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是開展新四軍歷史教育的主陣地。2021年,該館牽頭成立了全國新四軍紀念場館聯盟,現有成員單位67家,涵蓋南方八省一市新四軍作戰的廣大地區。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新四軍紀念館重要講話精神,用好新四軍歷史這一生動教材,開展好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是新四軍紀念館以及全國其他新四軍類紀念場館的光榮職責和神圣使命。作為全國新四軍紀念場館聯盟的秘書長,我現結合工作實踐,將如何用好新四軍歷史,開展“雙教”工作的方式路徑探討如下:
(一)陣地教育培根鑄魂
近年來,到紅色紀念場館參觀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公眾將紀念館視為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第二課堂”。為進一步夯實和豐富新四軍歷史類陣地教育素材,江西贛州在深入挖掘地方紅色文化特色資源的基礎上,籌劃建設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填補了國內這方面的空白;鹽城市委市政府投入1.5億元,全面實施新四軍紀念館基礎設施、展覽陳列和游客服務中心等提升改造工程;安徽南陵土塘在注重新四軍紀念設施舊址保護的基礎上,積極復原新四軍第5個軍部舊址紀念地;全國新四軍紀念場館成員單位還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配合基本陳列建設專題展覽常態化展出,結合年度主題,策劃臨時展覽并組織巡展。各新四軍類紀念場館的陣地教育接待量也屢創新高,以新四軍紀念館為例,2024年1—8月份,已接待來館觀眾118萬人次,開展主題教育團隊6000余場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二)館外社教擴大受眾
全國各新四軍紀念場館在堅持做好陣地教育的同時,還積極參與館外社會公眾服務,組建紅色文化宣講小分隊,進機關、軍營、學校、社區、鄉村和企業,宣講新四軍歷史故事和革命精神;成立大學生尋訪團,尋訪新四軍抗戰足跡和收錄史料;組織開展各類紅色主題研學等線上、線下館內外青少年實踐教育活動;鹽城還依托新四軍革命精神研究院、新四軍干部學院,優化紅色文化教育培訓,充實學術研究人員,組織編寫《民心向背決定著歷史的選擇——我們是人民的新四軍》《百年征程:紅色地標代表性革命文物選編》等書籍,加強對新四軍紅色文化的宣傳闡述和解讀,讓更多群眾感受共產黨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人民情懷和歷史擔當。
(三)紀念活動提升影響
每年,全國新四軍類紀念場館都會舉辦紀念活動。以新四軍紀念館為例,該館常態化結合“1.20”重建軍部紀念日、“10.12”新四軍成立紀念日、“12.13”國家公祭日等重要時間節點,策劃組織開展紀念活動,持續擴大新四軍文化的顯示度和影響力。僅2024年以來,就成功舉辦了“民心向背決定著歷史的選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鹽城考察時重要指示精神”研討會,開展“紀念新四軍重建軍部80周年”“永遠跟黨走”黨史學習教育暨紀念中共中央華中局成立80周年系列活動,承辦了鹽城市第六屆紅色故事宣講大賽,“小鐵釘”志愿講解員選拔賽和“童聲宣鹽”等宣講比賽,策劃制作《白菜謠 為民心》《贛南游擊詞》等10部新四軍故事系列視頻,舉行“寫一封信給你”藝術思政課。通過多形式、多渠道開展紅色主題宣講、紅色閱讀分享、紅色知識競賽、文藝匯演等活動,讓新四軍紅色文化根植大地、融入血脈、培根鑄魂。
(四)路徑創新增強實效
讓教育手段與時代同頻共振,更能增強受教育對象的接受程度。結合當前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的傳播特點,利用3D渲染、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開展場景修復、還原優化、實景漫游,打造全景式、立體式、沉浸式、延伸式紅色文化展館,以數字化情境解讀歷史故事,以多元化場景開展紅色教育,將紅色基因活化為可視、可聽、可感、可讀,精準呈現紅色文化資源“前世今生”,讓新四軍革命精神“活起來”。實施云端共享建強紅色傳承“新陣地”。持續深化“傳承紅色基因 賡續紅色血脈”網絡主題宣傳,通過網上精品展覽吸引觀眾“走進來”,策劃系列微故事、微宣講、微短片讓新四軍故事“走出去”,虛實融合探索紅色發展“新動能”。圍繞紅色文化管理“一盤棋”布局,建立紅色人文數字名冊“一張表”,實現遺址場館“一鍵達”、文獻史料“一網通”、影音作品“一屏覽”、英雄故事“一指讀”等功能建設,積極培育紅色研學“一圖導”、紅色文創“一碼購”等配套服務,活躍衍生紅色消費市場,支持發展數字創意產業,在傳承弘揚新四軍紅色文化的同時,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我們描繪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和光明前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鹽城為鹽阜革命老區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走在前做示范注入強大精神動力。只要我們牢記使命、堅定信心、篤定目標、不畏艱險,用新四軍歷史作為生動教材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培根鑄魂,始終銘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鹽城重要講話和諄諄囑托,勇毅前行、不懈奮斗,就一定能夠把鹽城建設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