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 紅醫精神視域下新四軍歷史融入中醫學專業高職教育 ——以江蘇醫藥職業學院中醫學專業為例
紅醫精神視域下新四軍歷史融入中醫學專業高職教育 ——以江蘇醫藥職業學院中醫學專業為例
作者:王璇 潘迎晨 李思敏 李冬如 劉云云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4-12-19 瀏覽次數:8328
《2024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做好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養模式,使傳統中醫藥發揚光大”, 這為高職院校中醫藥教育的改革發展指明方向。長期以來,中醫藥的發展因醫學人才培養周期長、短期轉化力有限等問題屢碰瓶頸。高職院校中醫學專業的設置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中醫藥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但高職教育重應用/實踐的教學模式與傳統中醫學重理論理解的現實要求不可避免地使得高職中醫學教育不斷面臨困境,如何清除傳承、發展的道路上的障礙,是在高職中醫學教育中面臨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鹽城考察新四軍紀念館時指出“新四軍的歷史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1]。新四軍是黨的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2]。繼承發展新四軍鐵軍精神,將有力推動高質量人才培養進程,為中醫學的傳承和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奠基。為此,對江蘇醫藥職業學院中醫學專業的180位同學展開問卷調查。
一、新四軍歷史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研究及分析
(一)新四軍歷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程度分析
對新四軍歷史的了解程度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對新四軍歷史一般了解程度的有99人,占總人數55.00%;了解的有60人,占比為33.33%;非常了解的有17人,占比9.44%;不了解的4人,占比為2.22%(如圖1)。大多數同學對新四軍歷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半數以上的同學了解程度不夠,這表明新四軍歷史在學生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未能達到引領學生深入理解并啟發探索興趣的目的。
圖1:中醫學專業學生對新四軍歷史了解程度調查統計圖
同時,對新四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在參與者群體中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僅有部分學生具備較為深刻的認知。盡管新四軍歷史的教育普及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在激發學生深入探索的興趣及促進深層次理解方面,或存在進一步優化與增強的空間。這一現象或可映射出教育資源分配策略中的潛在議題,特別是關于是否應增加針對新四軍歷史的專項深度教育資源供給,以期實現更廣泛學生群體從“知曉”向“了解”乃至“非常了解”的層次躍遷。
綜上所述,該數據既肯定了新四軍歷史教育在普及層面的積極成果,又揭示了在深化學生理解與興趣培養層面尚待探索與提升的可能性。
(二)新四軍歷史教育實施程度情況分析
對新四軍歷史教育實施程度進行調查(如圖2),結果顯示55%的參與者認為公眾對新四軍歷史教育普及程度一般,28.89%的參與者認為新四軍歷史教育普及程度較高,16.11%的參與認為普及程度較低,這表明新四軍歷史教育普及程度總體在中等水平以上,而部分群體對其了解的興趣與認同度有待提升,這凸顯了新四軍歷史教育推廣與普及面臨的障礙:目前的教育內容與方法具有一定的成效,同時教育內容需持續優化與創新,以滿足多元需求?;诖耍逃呗詰罁答佭M行針對性調整,旨在提升新四軍歷史教育的普及率。
圖2:中醫學專業學生對新四軍歷史教育普及程度調查統計圖
此外,進一步對新四軍歷史教育在當下的實施情況進行調查(如圖3),結果顯示,在針對新四軍歷史教育實施狀況的調研中,58.33%的參與者給予了正向評價,即認為其實施狀況為“良好”或“很好”。此數據顯著反映了新四軍歷史教育在當前社會的積極認可度。此外,約39.44%的受訪者認為實施狀況“良好”,這彰顯了公眾對新四軍歷史教育整體實施成效的肯定態度,同時也提示進一步優化的要求。
約33.89%的參與者認為實施狀況“一般”。這反映了對新四軍歷史教育內容的相關性、教學方法的適宜性及教育普及廣度的考量,提示了在新四軍歷史教育實踐中存在待加強或調整的環節,以滿足更廣泛受眾的期望與需求;約18.89%的參與者給予了“很好”的評價,表現出對新四軍歷史教育的當前實施狀況表現出高度的認可;約占比7.78%的參與者表示對實施狀況“不了解”,提示需加強相關知識的普及與宣傳,以確保更全面的社會認知與參與。
綜上所述,本次調研數據揭示了新四軍歷史教育實施狀況在社會層面的總體積極態勢,同時也指出了進一步優化與提升的方向??舍槍π缘卦u估并調整教育策略,包括但不限于內容創新、方法優化、渠道拓展等,以期在提升教育質量的同時,增強公眾對新四軍歷史的認知深度與滿意度。
圖3:中醫學專業學生對新四軍歷史教育實施情況調查統計圖
(三)新四軍歷史教育現實意義分析
對新四軍歷史教育的現實意義分析顯示,具體體現在激發愛國情懷、樹立正確歷史觀、價值觀、人生觀等方面。調研數據顯示,98.33%的參與者認同新四軍歷史納入教材對于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具有積極作用,這一廣泛共識體現了參與調查的學生群體對此問題的普遍認同與支持。相比于抽象的理論說教,新四軍歷史以其具體內容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參與者表示,新四軍歷史的學習過程對形成對現代和平與繁榮時代背景的深刻理解有著促進作用。這種教學模式通過情感共鳴與認知重構,這種“歷史與現實對話”的方式,激發愛國情懷并上升為對國家命運的責任擔當。
圖4:中醫學專業學生對新四軍歷史教育實施情況調查統計圖
綜上所述,調研數據支持了新四軍歷史教育對激發學生愛國情懷的顯著作用。學習新四軍歷史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歷史認知,更促進價值觀的塑造與升華,最終引導其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二、紅醫精神視域下新四軍歷史融入高職中醫學專業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于樹立正確價值觀念
1.激發愛國情懷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為了國家和民族的解放,浴血奮戰,譜寫了壯麗的英雄史詩。將新四軍歷史融入高職中醫學專業教育,能夠讓學生深刻了解那段崢嶸歲月,也更真切的體會到革命先輩們為了理想和信仰,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無畏。紅醫精神在新四軍的醫療方面也有著深刻的實踐,醫生們不顧自己的安危,即使在艱苦的環境下,仍在槍林彈雨中拯救著傷員,為人民健康事業而奉獻終身的遠大理想。在學習中醫專業知識的同時,學生們會更加明確自己肩負著傳承和弘揚中醫文化的重任,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在未來的醫學道路上,堅守初心,不畏艱險,以實際行動踐行愛國主義精神。
2.傳承艱苦奮斗精神
高職中醫學專業學生在學習和未來的工作中,可能會面臨各種困難和挑戰。當年新四軍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下,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戰斗和醫療救治工作,正是紅醫精神中“政治堅定、技術優良、救死扶傷、無私奉獻”真實寫照[3]。將新四軍歷史融入教育中,能夠讓學生們了解到先輩們在艱苦條件下的奮斗歷程,而傳承堅韌不拔的意志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是新時代青年的理想追求。在面對學習的壓力和工作的困難時,學生們能夠以新四軍為榜樣,直面困難,不畏艱難險阻,用無私奉獻的態度,踐行醫者仁心,成為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努力奮斗。
3.領悟人道主義精神。
紅醫精神與人道主義緊密相連,強調關愛他人、尊重生命的價值。新四軍在戰爭中,堅持樸素的人道主義,遵循重義輕利的原則,“無論病家大小、貧富,有請便往”,一視同仁的地醫治患者。高職中醫學專業教育中融入新四軍歷史,可以促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人道主義精神的內涵。
(二)有利于中醫傳承及人才培養
1.傳承革命精神,堅定中醫傳承信念
紅醫精神和新四軍歷史相互交織延綿,以此出發教導中醫學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對中醫事業的信念和追求。通過學習革命先輩在艱苦環境下堅持中醫治療的事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理念,堅定學生傳承和發展中醫的決心。
2.提升服務質量,增強社會責任意識
在推進醫學教育改革創新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確保不僅具備專業的醫學技能,更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質。紅醫精神強調醫者仁心和無私奉獻,將這種精神融入中醫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職業道德。在服務患者時,中醫講究的人文關懷與這種醫者仁心的紅醫精神交相呼應,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學習紅醫精神和新四軍歷史,使學生認識到中醫在保障人民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增強社會責任感及服務意識。具備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不斷為傳承中醫、發展中醫貢獻力量。
3.培養創新能力,拓寬就業前景
紅醫精神鼓勵創新和實踐,有助于培養學生有意識地將現代醫學技術與傳統中醫診療技能相結合,推動中醫診斷、治療現代化、標準化,使之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需求。新四軍成立的華中衛生學校,是江蘇醫藥職業學院的前身,通過學習歷史案例,促進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中醫理論,提高臨床實踐能力,從而進一步推進中醫文化的傳承,培養具備綜合素質的中醫專業畢業生,符合市場需求,就業前景也更加廣闊。
(三)有利于推動中醫學專業教育的改革及發展
1.強化服務奉獻意識
抗戰時期,新四軍的各級醫療部門除了要完成部隊的戰地救護任務之外,還積極開展地方衛生工作。軍隊為基層醫療機構提供了極大的支持,不僅提供一些設備上的幫助,還協助地方培訓醫務人員。新四軍所到之處,醫務人員們為老百姓免費看病施藥,防疫工作盡心盡責,扎根基層、服務百姓,使得新四軍深得民心,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基礎。在革命戰爭時期所形成的一種紅醫精神,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這樣的一種思想與古今中醫學教育思想——“無論患者貧賤,都應著一顆憐憫之心,堅定自己大慈大悲、無欲無求、濟世救人的精神信念,塑造自己向往的大醫形象”不謀而合 [4]。而在前期數據調查中顯示,學生對于新四軍歷史的了解程度偏低,在高職中醫學專業的教育中,以新四軍歷史為起點的醫德教育融入迫在眉睫。學習以人民為中心的紅醫精神,可以促進培養學生的服務奉獻意識,提升他們未來的基層擔當力,使他們更加關注患者的實際需求和疾病問題。
2.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高職院校應積極開展醫教協同的教育培養模式,探索臨床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做到“教、學、做”一體化。高職院校的中醫學專業目前實施的是“1.5+1.5”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理論學習和實踐綜合的具體體現[5]??箲饡r期,新四軍中的紅醫不僅要有艱苦奮斗、救死扶傷的奉獻精神,同時還必須具備科學知識和精湛的醫療技術。而在戰爭年代,所謂的知識與技術,都是在一個個鮮活的病例與實踐中所豐富的。紅醫精神中,實事求是的精神推動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也提示當代高職中醫學教育改革中,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重要性,加強實訓環節,確保學生實實在在得將理論知識有效得運用到臨床當中。
新四軍歷史融入中醫學專業高職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但通過問卷調查顯示,新四軍教育開發存在明顯不足、實施程度不夠等問題。對新四軍教育的現狀與融入高職中醫學專業教育現實意義的分析,提示我們以紅醫精神為契合點,將新四軍歷史融入中醫學專業職業教育,強化新時代醫學生的政治認同力,提高醫德教育水平刻不容緩。學習研究新四軍鐵軍文化、繼承發揚紅醫精神,是高職院校中醫學專業培養“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無私奉獻、救死扶傷、艱苦奮斗、勇于開創”新時代紅醫的重要環節,是推動中醫學專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關鍵一步,是促進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