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 任崇高對多黨合作事業的歷史貢獻與當代啟示
任崇高對多黨合作事業的歷史貢獻與當代啟示
作者:孫宗一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4-12-18 瀏覽次數:8324
任崇高先生是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民革江蘇省委的首任主委,他一生追求真理,投身革命,致力于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他一直站穩立場,堅守初心,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德、精誠合作,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和多黨合作事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
一、民主革命時期矢志不渝跟黨走
任崇高1881年出生于四川省合江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年少時入私塾讀書,后遠赴上海求取新知,返回家鄉后,曾在當地多所學校任教,積極向學生傳播新思想。其間,任崇高在辛亥革命前夕加入了民間反清組織“哥老會”,參加了四川保路運動,積極擁護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張,曾當眾剪去長辮以表明推翻清王朝反動統治的決心;民國初年,任崇高又參加了聲討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護國運動,反對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俄國十月革命成功以后,任崇高從《新青年》等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列主義的刊物上看到了中國革命新的希望,“五四”運動爆發后,任崇高立即組織廣大學生積極聲援和支持反帝愛國運動。1921年,任崇高結識了中國共產黨早期青年運動的重要領導人惲代英并與之成為好友,進一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此后,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各個時期,無論國內時局如何風云變幻,任崇高都一直堅定地追隨中國共產黨的前進步伐,矢志不渝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奮斗。
(一)在共青團中央工作的“老團員”
1923年,經惲代英和蕭楚女介紹,時年已42歲的任崇高在重慶破例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1月,孫中山主持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任崇高根據組織決定于1925年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以進一步發展四川的革命統一戰線。由于任崇高在重慶的革命活動引起當地軍閥當局的注意和監視,組織上決定派他到上海團中央機關工作,此后數年間,任崇高先后在惲代英、任弼時、陸定一等團中央領導人的直接領導下工作,曾擔任過團中央機關刊物《中國青年》的編校工作,參加了周恩來領導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還赴漢口參加了中共中央召開的“八七會議”。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后,中國民主革命陷入低潮,任崇高堅守革命初心,沒有絲毫動搖,毅然公開登報聲明脫離國民黨,繼續在黨的領導下從事革命工作。
在團中央工作期間,任崇高曾兩次被捕,其中1933年2月被捕后關押在蘇州的“江蘇第三監獄”一年多,直到1934年8月才獲釋,任崇高在獄中立場堅定,從未曾吐露過組織的任何信息,但出獄后與團中央組織失去了聯系。任崇高出獄后,經朋友介紹到上海楊樹浦臨青坊的臨青學校擔任校長,臨青學校是在中共滬東區委的支持和幫助下,由部分四川籍中共地下工作者創辦的,是一所培養革命種子、掩護革命活動的學校,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應邀擔任校董會名譽董事長,在臨青學校工作期間,任崇高又結識了一批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由于臨青學校的革命活動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注意,學校一度被查封,任崇高也在1935年8月再度被捕入獄,經組織上多方營救才最終獲釋。
(二)抗日救國的“第八君子”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我國,任崇高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在楊樹浦組織了工人救國會、小學教職員救國會,并當選為上海市各界救國會理事。1936年5月,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由宋慶齡、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等在上海發起成立,任崇高當選為常務理事,負責協助沈鈞儒等主持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日常工作,組織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呼吁停止內戰、出兵抗日。1936年11月,國民黨政府以所謂“危害國民罪”在上海逮捕了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領袖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樸、沙千里、王造時、史良,隨后移解蘇州關押,是為轟動一時的“七君子”事件。任崇高率20余位救國會成員組成請愿團奔赴蘇州要求無條件釋放七位愛國領袖,國民黨當局又將任崇高非法扣押,和“七君子”同案受審,直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之后,任崇高才隨“七君子”一同獲釋,任崇高也因此被國內輿論界譽為“七君子之八”。
隨后,剛剛出獄不久的任崇高立刻投入了抗日救亡斗爭,他和四川籍共產黨員李亞群等組成了四川旅滬同鄉會戰地服務團,擔任副團長,率領全團奔赴抗戰前線。1938年2月,川軍122師等部守衛山東滕縣,任崇高即帶領戰地服務團前往滕縣,慰勞抗日官兵,大大鼓舞了部隊士氣。徐州會戰期間,任崇高一直在前線從事戰地服務工作,并與共產黨人密切合作,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徐州失守以后,任崇高赴安徽出任省民眾抗日總動員委員會總務部總干事,繼續貫徹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蓬勃開展。1938年11月,任崇高到安徽阜陽創辦了抗戰中學,并擔任教務主任。抗戰中學先后招收了近千名學生,任崇高十分注重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努力把抗戰中學辦成抗日的陣地。
(三)與新四軍并肩戰斗的抗日老戰士
1939年5月,任崇高接納多位共產黨員到抗戰中學任教,以教師身份掩護中共地下活動,在學生中發展黨的組織,中共皖北特委機關就秘密設在抗戰中學校園內。1939年10月,國民黨頑固派在安徽掀起了反共高潮,任崇高未及撤離,不幸被捕,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下令將他押送到湖北老河口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處置”,途中任崇高與押送人員斗智斗勇,最終尋機脫險逃出。1940年6月間,任崇高幾經輾轉,終于到達了新四軍淮北抗日根據地。
1940年秋,組織上安排任崇高出任淮上行政公署副主任、安徽懷遠縣縣長兼豫皖蘇邊區抗日聯合中學校長。1941年夏,任崇高隨新四軍四師師部到達洪澤湖畔的半城(今江蘇省泗洪縣半城鎮),出任淮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委員兼淮北中學校長。淮北中學是新四軍的一所干部學校,為了更廣泛地吸收根據地內外的各階層青年參加抗戰和建設,才以普通中學命名。1941年6月,淮北中學籌建會議在張塘(今屬泗洪縣孫園鎮)召開,劉子久、劉瑞龍、劉玉柱等中共淮北區黨委領導和任崇高參加會議,決定淮北中學作為淮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的一個直屬單位,學校名稱定為“淮北蘇皖邊區公立淮北中學”,全體師生的生活經費由抗日根據地人民政府供給。淮北中學校址設在當時的泗南縣陽景莊(今為泗洪縣孫園鎮洋井莊),得到了當地開明人士許老太太的熱情支持,她捐贈了300余畝土地和幾十間房屋,作為辦學教室和訓練操場之用。1941年9月1日,淮北中學正式開學,設有高師班、初師班、初中班和預備班(文化補習班)等。
淮北中學以“開展國民教育,培養抗日人才”為基本教育方針,到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后,淮北中學師生奉中共淮北區黨委的命令,編成工作隊,奔赴各個新解放的城鎮,承擔接收和管理工作,隨后即正式分配到解放區黨政軍各條戰線。在四年的時間里,淮北中學先后為淮北黨政軍各條戰線培養和輸送了2000多名干部,對鞏固和發展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作出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貢獻。任崇高為辦好淮北中學傾注了全部心血,他對工作認真負責,生活上艱苦樸素,平易近人、愛生如子,受到全校教職員工和廣大同學的一致尊敬和衷心愛戴。
二、新中國成立后致力多黨合作事業
在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合作共事的過程中,任崇高始終與黨同心同德、風雨同舟,為多黨合作事業披肝瀝膽、獻計出力,做中國共產黨的摯友和諍友。
(一)積極參政議政
解放戰爭時期,任崇高擔任過蘇皖邊區政府行政委員會委員,淮北第二中學(今江蘇省宿遷中學)校長,新四軍黃河大隊干部隊隊長,1948年出任豫皖蘇建國學院院長,先后培養了1800多名學生參加革命工作。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隨后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劉伯承任主任,任崇高擔任南京市軍管會文教委員會副主任,負責文教方面的接管工作。1949年5月,中共中央華東局籌建華東人民革命大學,華東局宣傳部長、華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舒同兼任校長,6月間,組織上安排任崇高負責籌建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南京分校并擔任分校主任,到1951年7月,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南京分校在兩年的時間里先后培養了近萬名學員走上革命工作崗位。
1950年底,任崇高參與組建南京市人民監察委員會并擔任主任。1953年初,南京市人民監察委員會并入江蘇省人民監察委員,任崇高擔任江蘇省人民監察委員副主任,并任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委員。1955年,任崇高當選為江蘇省監察廳副廳長,直到1959年2月省監察廳撤銷。任崇高還先后擔任第一、二、三屆江蘇省政協副主席,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曾多次在全國政協會議上作大會發言。
1951年,任崇高曾向中共黨組織提出過入黨申請,但因工作需要,當時的中共江蘇省委負責同志希望他留在黨外,以便于更好地為黨工作,任崇高對此毫無怨言,堅決服從組織安排。
(二)黨的摯友諍友
在幾十年的革命和建設歷程中,任崇高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并肩戰斗,與廣大共產黨人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對于指引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惲代英,任崇高一直心懷崇敬和感激,解放后到南京工作,任崇高就時常到雨花臺惲代英烈士墓緬懷和憑吊;抗戰時期任崇高到達新四軍淮北抗日根據地后,受到新四軍四師師長彭雪楓的熱烈歡迎,此前彭雪楓與任崇高素未謀面,卻早已聽說過任崇高作為抗日救國“第八君子”的事跡,從此兩人一見如故,成為忘年之交;在皖東北工作期間,共產黨人戴紀亢隨部隊轉戰,只能把懷有身孕的夫人王珍委托給任崇高照料,任崇高把王珍安排在阜陽抗戰中學住下,派人悉心照料,直到孩子出世;開國少將周純麟是湖北省麻城縣人,革命戰爭年代隨軍轉戰各地,多年未能回家,周純麟的母親年事已高,他70多歲的叔叔周承績不顧年邁體弱,輾轉千里來到新四軍淮北抗日根據地找到周純麟,但不久后即不幸因病去世,時任蘇皖邊區行政委員兼淮北中學校長的任崇高與周純麟是好友,他幫助辦理了后事,并親自為老人撰寫了碑文。
作為黨的諍友,任崇高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堅持真理、堅守立場。在“文化大革命”中,因涉及歷史問題調查,很多人來找任崇高寫旁證材料,他總是本著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精神,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堅持說事實、講真話,從不曲意逢迎。
(三)致力民革工作
根據組織安排,任崇高于1954年加入民革,負責籌組民革江蘇省分部,并擔任召集人,自1958年7月起,先后擔任民革江蘇省委員會第一屆、第二屆主任委員。1959年2月結束在省監察廳的工作以后,任崇高的工作重心轉到民革江蘇省委會,他不顧年近八旬的高齡,以飽滿的熱情和積極的態度投入到江蘇民革的工作中。
當時江蘇省的民革成員,主要是原國民黨中上層軍政人員,有相當一部分人思想保守、態度消極。任崇高根據江蘇民革的具體情況和成員特點,著力加強對全省民革成員的思想引導和政策教育,組織他們學習、參觀、訪問、開座談會、辦展覽會等,使廣大民革成員認識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從而凝聚思想政治共識。在日常工作中,任崇高帶領民革江蘇省委會的機關工作人員廣泛了解民革成員的個人情況和思想動態,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幫助。在任崇高的帶領下,民革江蘇省委會在加強自身建設的過程中探索出了一套“培養骨干,鼓勵先進,帶動一般和多做代表性人物”的工作模式,經過幾年的努力,全省廣大民革成員的思想覺悟顯著提升、作風面貌煥然一新,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熱情空前高漲,民革各項工作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
1961年7月1日,中共江蘇省委和南京市委在南京市人民大會堂聯合舉辦江蘇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四十周年大會,任崇高在主席臺就座并代表江蘇省和南京市各民主黨派致詞。1974年1月4日,任崇高在南京逝世,享年93歲,1月7日《新華日報》發表了“任崇高先生逝世”的消息,介紹其生平并表示哀悼。
三、繼承發揚老一輩民主黨派領導人的光榮傳統
任崇高一生愛祖國、愛人民,不斷追求真理、追求進步,聽黨話、跟黨走,為人民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獻出了自己畢生的精力。曾與任崇高在新四軍淮北根據地共事過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瑞龍對他做出了高度評價。1943年,時任淮北行政公署主任的劉瑞龍就指出:“任老(即任崇高)組織上雖然未加入黨,但思想上老早就和我黨一路奮斗,政治上是執行黨的政策的。”1986年劉瑞龍為《淮北中學專輯》作序言時又提出:“任崇高老校長,對辦好淮北中學的貢獻是人所共知的,要突出寫一下。他是和我們黨長期密切合作的愛國民主人士,對黨對人民忠心耿耿,稱得上是黨外布爾什維克。”
從參加辛亥革命開始,任崇高以長達60多年的革命生涯和奮斗歷程,很好地詮釋了多黨合作事業的優良傳統和民主黨派成員的責任擔當:一是堅定政治立場。任崇高在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奮斗和探索的過程中,逐漸接受和信仰馬列主義,并從此終生信仰不曾動搖,哪怕在革命的低潮時期乃至危急時刻,任崇高都始終保持立場堅定,對黨忠誠,對人民忠誠;二是踐行群眾路線。任崇高早年就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雖然后來因統戰工作需要,根據中共黨組織的決定而留在黨外工作,但他一直以共產黨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在戰爭的艱苦環境中從事革命教育工作時,任崇高作為校長和領導干部,始終堅持與廣大師生同甘共苦、同吃同住,共同勞動、并肩戰斗,充分展現了人民教育家的崇高風范;三是堅守初心本色。無論是在民主革命的歷程中,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任崇高始終堅定不移地追隨中國共產黨,數十年如一日,即便面對艱苦環境、重重壓力,甚或身處險境,他都能堅守合作初心,做中國共產黨的摯友和諍友。新中國成立后,作為黨外領導干部,任崇高的職位不斷提高,但他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始終保持著一貫的謙虛謹慎、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
四、在淮北中學舊址建設任崇高生平事跡陳列館的建議
為緬懷革命先輩,推進江蘇新四軍未開發歷史遺址遺跡的保護利用,建議在抗戰時期的淮北中學舊址——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孫園鎮洋井小學內建設任崇高生平事跡陳列館。從1941到1945年,任崇高曾隨新四軍第四師在泗洪戰斗過,擔任淮北中學首任校長,任崇高生平事跡陳列館的建設,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泗洪紅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一是傳承紅色文脈。抗戰時期的淮北中學與抗日軍政大學四分校(雪楓軍政大學)、淮北行政干部學院并稱為淮北根據地的“三大學府”,還下轄泗南、泗宿、泗陽等多所分校,是淮北根據地教育事業的“領頭雁”,如此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我們要倍加珍惜、倍加愛護,大力傳承、大力弘揚。
二是增加特色亮點。近年來,全國各地對紅色教育基地建設都非常重視,但其中嵌入統戰元素、體現統戰特色的還不多見,任崇高生平事跡陳列館的建設,將有助于進一步擦亮泗洪的“紅色名片”,力爭打造省級乃至國家級紅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三是補強薄弱環節。2021年江蘇省委統戰部在全省開展“慶百年華誕 創同心家園——江蘇百家統戰基地巡禮”活動,100家入圍的統戰基地中,宿遷市只有4家,泗洪縣沒有基地入選,通過建設任崇高生平事跡陳列館,打造省級統戰基地,將有助于補強泗洪紅色文化建設的薄弱環節。
任崇高生平事跡陳列館的展覽大綱,主要包括早期革命生涯、投身抗日斗爭、主持淮北中學、致力多黨合作四個部分,并根據布展推進情況適時啟動實物征集,力求全面反映任崇高長達60多年的革命生涯。任崇高生平事跡陳列館的建設,也可以為江蘇省內其他未開發新四軍歷史遺址遺跡的保護利用提供參考。
任崇高先生的光輝業績和崇高風范將永載史冊,永遠激勵著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繼承傳統堅守初心,接續奮斗擔當使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砥礪奮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