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東臺崔氏,一門三杰
東臺崔氏,一門三杰
作者:丁從坤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12-11 瀏覽次數:8127
蘇北東臺市許河鎮蘆河村有崔氏,崔氏一門三杰,終身許黨,在當地傳為佳話。
崔業驤:用生命書寫忠誠
崔業驤(1904—1947),出生于許河鎮蘆河村崔氏六房墩子。只讀過一年私塾就輟了學。上世紀三十年代經人介紹到海安縣海北學校做校工,有幸遇上了在海北學校任教的俞銘璜(中共黨員)。俞先生見崔業驤忠厚老實,勤奮好學。就利用業余時間教他讀書寫字,給他講革命道理,指導他回家鄉辦學堂,為革命培養人才。
1940 年5 月,新四軍為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提前安排民運工作同志到蘇北開展工作。崔業驤憑借一張地下黨給的“良民證”,裝扮成一個買小豬的,和大兒子崔恒旃一起,推著獨輪車,步行到敵占區的南通天生港,接來了一位來東臺地區工作的尤同志。兩天后,崔業驤接到地下黨聯系人通知,叫他到楊家河參加會議,會上他被任命為富東地區文教委員。從此,他一邊教書,一邊配合地下黨的抗日宣傳活動,負責開展冬學、掃盲等工作。富東區建立后,他又兼任了區農抗會會長。不幸的是“皖南事變”發生后不久,占領富安鎮的日偽軍,利用叛徒混入區游擊連做內應,于1942 年農歷正月初七之夜里應外合,將富東區干部和游擊連長顏如海等17 名同志圍捕,嚴刑拷打后殺害。崔業驤當夜未在區委食宿,逃過此劫。富東區撤并到唐洋區后,他繼續任文教委員,一邊教學,一邊為黨工作。但1947 年秋土地改革高潮時黨內整風,受極左思潮影響,崔業驤被審查。少數敵對分子借機挑撥離間,造謠說崔業驤是共產黨的叛徒,是當年富東區委被端的罪魁……一些不明真相的農民干部聽信謠言,一次又一次批斗、逼供,動私刑將他往死里整。生命垂危之際,崔業驤對妻子吳宗英說:“能證明我清白的同志有的被敵人殺害,有的也同樣正在挨批斗,但我堅信共產黨不會冤枉我的,無論我遭受多大的冤屈,你都要信黨,帶著孩子們堅定不移跟黨走。”崔業驤用生命書寫了對黨的忠誠。
崔業驤被逼死后,妻子吳宗英接著也被牽連審查,當時她正懷孕,肚中胎兒被打得胎死腹中。在最艱難時刻,所幸蘇中區黨委負責人陳丕顯及時趕到,斷然喝止,糾正了極左錯誤,為崔業驤等一大批遭冤屈的同志平了反。崔業驤去世時,長子崔恒旃正在淮海前線殺敵。1950 年吳宗英響應抗美援朝號召,又把三子崔恒岳送到部隊。在朝鮮戰場,崔恒岳見到了正在朝鮮參戰的大哥崔恒旃、大嫂趙淑貞,一家三人皆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貢獻青春熱血,并立功受獎。消息傳來,吳宗英甚為欣慰,寧靜的月夜,她在丈夫遺像前祭拜:業驤,你可以瞑目了,兒女們沒有給你丟臉!
崔左夫:蘆蕩情系《沙家濱》
崔左夫(1927—2007),崔業驤的長子,曾用名崔恒旃。
1940 年崔恒旃隨父去南通以購小豬名義接來地下黨員尤同志,在回來的路上父推車他拉車,夜深人靜時,聽尤同志講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故事,他聽得如癡如醉,忘記了苦與累。后來方知這位尤同志是大作家吳強的妻子。由此,他萌生了投筆從戎的信念。第二年,他懇求父親請民運工作的同志介紹他到蘇中抗大“四聯中”就讀,畢業后被保送至蘇中公學深造。1944 年參加新四軍,1945 年入黨。入伍后歷任新四軍一縱的團報師報編輯,新華社華中一支社記者,軍報主編,師宣傳科長,團副政委。他在赴朝參戰前后陸續出版了《勝利的創造者》《淮海前線目擊記》《戰斗在長津湖畔》三部報告文學集。
1955 年《人民日報》點名公布彭冰山(東臺民主建政首任縣長,時任二十六軍副政委)是“胡風反革命集團”分子。崔左夫因受過彭冰山夫妻關心指導而被審查8 個月,并被剝奪軍職,規定不準與軍外文藝工作者有私下來往。不久,他的作品《錢塘風雨》又被軍報點名批判。一個血氣方剛的軍旅記者對這樣突如其來的打擊無法承受,情緒變得消沉低落,常常一個人悶在宿舍里不吃不睡也不能寫了。妻子淑貞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不知如何是好。母親吳宗英知情后開門見山對兒子說“: 我們這一家人靠黨翻了身,堅定不移跟黨走是你父親的臨終囑咐。要黨相信你,你就要干出成績給黨看!”母親一席話使崔左夫豁然開朗。他立即收拾行裝到蘇、錫、澄、虞等蘇南地區拜訪部隊的老同志,用了兩個多月時間,寫出了《血染著的姓名,36 個傷病員斗爭紀實》。這一佳作被建軍30 年征文刊用后,即被上海滬劇團編劇改編成滬劇《蘆蕩火種》。
1964 年5 月,《蘆蕩火種》被調京公演,毛主席、周總理觀看后,給予高度評價。不久被改編為全國家喻戶曉的京劇《沙家浜》,崔左夫成為公認的《沙家浜》原作者。在抗日戰爭50 周年之際,中國和平出版社為其出版了30 余萬字的《血染著的姓名》一書。中央電視臺為此播映了專題片“情系陽澄湖”,上海東方電視臺還邀請崔左夫重返沙家浜部隊,拍攝了《〈沙家浜〉的首位宣傳者》專題片,此片于2002 年八一建軍節在全國播映。
2007 年崔左夫逝世后,安葬在東臺市三倉烈士陵園內的紅軍新四軍園區粟裕大將墓的旁邊。
崔華:熱血譜寫《行軍歌》
崔華(1928—2012),崔左夫的堂妹。7 歲喪父,自幼隨崔荷、崔英二位姐姐和堂兄崔恒旃一起在崔業驤學堂讀書,受到進步思想的熏陶。
1940 年7 月,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副司令兼參謀長的粟裕選擇崔氏六房墩子為指揮黃橋決戰的通訊地,住崔華家祖宅,崔華一家搬住廚房。崔華親眼看到粟司令在指揮黃橋決戰前后,指導民運工作隊發動駐地群眾參加抗日、建立鄉村政權不分日夜地工作。所住的堂屋整夜燭光通明,發報機響聲不斷。她母親患了眼疾,粟司令特地叫醫務人員給予醫治。在粟司令的直接感召下,六房墩子先后有40 多人投身抗日。崔華13 歲參加抗日青年先鋒隊,15 歲參加新四軍,17 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新四軍后,她是師宣傳隊(文工團)里的歌唱演員,她在《白毛女》劇中演喜兒,歌喉甜美,演技出眾,指戰員和廣大觀眾贊不絕口。
在1945 年對日最后一戰的高郵戰役中,崔華冒著槍林彈雨一個晚上從戰場上搶救出40 多位傷員,被師部評為“救死扶傷”模范。師長陶勇,副政委武洪祥親自為她頒獎。之后在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多次大戰役中,三次負傷,九次立功。
1949 年6 月,粟司令和楚青托崔華的直接領導介紹她與福建籍老紅軍劉國興(皖南事變幸存者,時任新四軍七師獨立團政委)結為革命伴侶,那年她20歲。婚后不久,華東隨軍南下服務團在上海組成,崔華被抽調至三大隊二中隊任指導員,隨部隊進軍福建。
在進軍福建途中,崔華滿懷激情地創作了一曲《行軍歌》:
咳嗨喲嗬,咳嗨喲嗬!
親愛的同志努力向前走,
跨過高山,越過激流,
咬緊牙關,努力向前走!
咳嗨喲嗬,咳嗨喲嗬!
一百里路程,走了九十九,
今天的目的地就在前頭!
……
洪亮的歌聲響徹天空,南下服務團一路行軍一路歌,歷盡艱辛進入八閩大地……
1952 年崔華由部隊轉地方工作,先后任福建人民革命大學指導員、福建醫學院黨委常委組織部長兼人 事處長。1971 年調省衛生部門任黨組成員、副廳長達21 年。
崔華一生,立功、授獎無數,僅獲國家和省、部級以上獎勵就達25 次之多。離休后,她擔任福建省多個社團領導職務,深入基層調研,撰文、著書、建言,為黨的事業奔走呼號,直至奮斗到生命最后一刻。原南京軍區司令員朱文泉上將曾題寫條幅稱她為“鐵軍女杰”。
2012 年年初,崔華去世,享年83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