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 新四軍在鹽城的抗戰歷史研究
新四軍在鹽城的抗戰歷史研究
作者:楊冬梅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傳媒網 日期:2024-11-29 瀏覽次數:8333
抗日戰爭期間,新四軍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重要抗日力量,在敵后戰場作出了巨大貢獻。鹽城,這座歷史名城,成為新四軍的重要戰略基地和抗日根據地,見證了這支英雄部隊從初創到壯大并贏得抗戰勝利的光輝歷程。新四軍進駐鹽城是在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的背景下發生的。1938年,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確立了“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為新四軍向蘇北地區發展奠定了基礎。1940年10月,南下八路軍與東進北上的新四軍在鹽城會師,開辟了蘇北抗日根據地。隨后,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移駐鹽城,使之成為華中敵后抗戰的指揮中心。1941年1月,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標志著其從此獨立自主地肩負起華中敵后抗戰的重任。
通過深入挖掘相關歷史資料,并結合實地考察與深入調研,我們得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新四軍在保衛鹽阜大地、重建民主政權、改善人民生活以及推動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等諸多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他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光輝歷史足跡,將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被世世代代的人民所銘記和傳頌。
一、新四軍在鹽城的主要戰役
在鹽城期間,新四軍發動了多次重要戰役,以下為其中的關鍵戰斗概述:
收成阻擊戰。收成阻擊戰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為粉碎日偽軍對鹽阜區首次大掃蕩而發動的一次關鍵戰斗。1941年7月,新四軍精心策劃并執行了此次戰斗,面對日軍復雜的戰術,新四軍三師七旅二十一團在蔣營至收成莊一線進行了堅決的阻擊,特別是九連官兵在收成莊激烈巷戰和肉搏,付出重大犧牲,成功遲滯了日軍的進攻,為新四軍后方機關的安全轉移和主力部隊的戰略轉移爭取了寶貴時間。此次戰斗不僅挫敗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也在中國抗戰史上書寫了重要的一筆。為紀念此戰,從20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當地陸續修建了紀念塔,其中1975年重建的8米高磚混結構紀念塔,已成為九龍鎮的重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陳集戰斗。陳集原為鹽阜根據地的中心區域,日軍在此重兵布防,對根據地安全構成嚴重威脅。1943年3月25日,新四軍三師精心策劃并執行了精兵合圍戰術。在戰斗中,23團迅速殲滅睡夢中的日軍,并控制關鍵區域。隨后,旅偵察隊和奇襲隊發揮關鍵作用,重創敵軍。此役全殲日軍89人,繳獲全部武器裝備。陳集戰斗是鹽阜區反“掃蕩”戰斗中打得較出色的一仗,全殲守敵,繳獲最多,創造了敵后平原攻擊戰與殲滅戰的光輝戰例。張愛萍還寫下了“陳集殲敵首奏捷,全面反擊戰鼓隆”的詩句。
單家港戰斗。1943年3月19日,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二團于舊黃河大鐵閘東面的單家港(今阜寧羊寨境內)反擊“清剿大隊”之日寇,斃傷敵寇240多人,取得了重大勝利。而我軍亦犧牲副團長童世明等25人。為了紀念革命烈士,阜寧縣民主政府將單家港命名為“世明港”,阜寧人民自愿集資在舊黃河南岸的高莊修建了公幕式烈士紀念塔。1943年6月1日建成并舉行公祭儀式,塔碑上刻著:“野蔓荒煙埋忠骨,斜陽芳草吊英魂”。同年7月5日,阜寧縣民主政府再次召開公祭烈士大會,張愛萍及當地軍民15000多人參加,黃克誠特地撰寫挽聯:“單港永留名,典流芳,撫墓碑追懷故舊;黃河長飲恨烽煙尚熾,聞鼙鼓痛失忠良”。這次戰斗被稱為“殺傷敵人最大”,是鹽阜區反“掃蕩”戰役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一次,鼓舞了抗日軍民斗爭的士氣。
八灘戰斗。八灘是阜東沿海重鎮,這里盛產魚蝦,又是海鹽集散地、棉花重點產區,商業也較發達,是鹽阜區北部稅收大戶之一。根據黃克誠命令,1943年3月29日,8旅24團及特務團一部夜攻守敵,奪取八灘。30日至31日,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四團在師參謀長洪學智的指揮下,在阜東(今濱海)地區的東北門戶八灘,殲滅日山本中隊80多人,俘偽軍徐繼泰一部200多人,取得了勝利,粉碎了日偽的“掃蕩”和“蠶食”計劃,改變了阜東地區的斗爭形勢。在戰斗中我軍亦犧牲55人,付出了重大代價。為了紀念八灘戰斗中犧牲的烈士,當地政府在八灘修建了烈士陵園并立起一座紀念塔,將烈士的名字全部刻在上面,以使人們永遠銘記為解放八灘而獻身的烈士。
劉老莊之戰。劉老莊之戰是是7旅19團4連被迫進行的一次防御戰。1943年3月18日,新四軍第3師第7旅第19團第2營第4連的82名英勇指戰員,面對日軍第17師團逾千名敵人的重重包圍,毅然決然地在這片土地上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防御戰。他們以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長城,最終全部壯烈殉國,其英勇事跡,氣壯山河,令敵人聞風喪膽,82位烈士的英名永垂不朽!
阜寧戰役。阜寧戰役是新四軍在1945年春季發起的一次重要軍事行動,在日軍南撤、偽軍接管蘇北據點的背景下,新四軍集中11個團兵力,由洪學智指揮,于4月24日午夜展開猛攻。第8旅和第10旅主力迅速包圍阜寧縣城北部敵軍,經激戰,至25日中午攻克多處要點,殲滅守敵。面對偽軍增援,新四軍成功設伏擊退。后突入城內巷戰,兩小時戰斗后殲大部分偽軍,殘余偽軍于26日上午投降。此役共殲敵2412人,攻克阜寧及多處據點,摧毀眾多碉堡,收復大片國土,解放了眾多村鎮,并控制重要公路段,擴大了蘇北解放區。阜寧戰役增強了新四軍在蘇北地區的戰略影響力,展現了新四軍的英勇戰斗精神,為后續解放戰爭奠定了基礎。
鹽城戰役。鹽城戰役是新四軍在抗日戰爭勝利后開展的一次重要軍事行動,發生于1945年10月至11月。這場戰役由新四軍蘇中軍區主力與蘇北地方武裝聯合發起,針對的是抗戰勝利后仍拒絕投降的偽軍。戰役的主要目標是肅清盤踞在江蘇省北部的偽軍第4軍等部隊,為新四軍的機動作戰創造有利條件。在這次戰役中,新四軍展現出了卓越的戰斗力和指揮藝術。他們成功殲滅了偽軍的2個整師和1個軍部,俘虜了超過1萬名敵軍。此役的勝利清除了鹽城偽軍,為和平重建奠定了基礎,同時,它也鞏固了華中抗日根據地,此戰不僅凸顯了新四軍在戰斗中的英勇表現與重大貢獻,更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卓越政治智慧和杰出軍事才能,在軍事史上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新四軍在鹽城:抗日根據地建設
(一)統一戰線策略,廣泛凝聚抗戰力量
新四軍在鹽城駐扎期間,始終堅定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他們深刻認識到,只有廣泛團結,才能匯聚成強大的抗日洪流。為此,新四軍積極開展統戰工作,爭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并確立了“抗日、反頑、聯李”的斗爭策略。他們緊密團結人民群眾,通過宣傳、發動和組織,喚醒了根據地人民的民族意識,激發了他們的抗戰熱情。同時,新四軍也成功爭取到國民黨抗日派的支持,通過政治工作和共同目標,吸納了一部分國民黨人士加入抗戰。此外,他們還廣泛吸納知識分子,發揮其在抗戰宣傳、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作用,為根據地建設注入新活力。這些努力共同構建了有效的統一戰線,為抗日斗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新四軍還靈活開展了游擊戰爭,有力打擊了日偽軍,并提升了自身戰斗力。更為重要的是,新四軍還通過三三制政權建設,確保了共產黨員、非共產黨員的左派進步分子和中間派分子在各級政權中均占有適當比例,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礎,使得鹽城地區的民眾更加緊密地團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
(二)民主政權建設,鞏固抗戰基礎
在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中,新四軍深知民主政權建設對于鞏固抗戰基礎的重要性。因此,他們在鹽城地區不遺余力地推動民主政權建設。新四軍大力加強基層民主建設。他們積極推動選舉制度的普及與實踐,確保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得到充分尊重與保障。在基層選舉中,新四軍注重引導民眾積極參與、理性投票,確保選舉結果的公正性和代表性。通過這些舉措,新四軍不僅激發了民眾的參政熱情,也提升了民眾的政治素養和民主意識。此外,新四軍還注重在民主政權建設中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他們要求黨員在各項工作中都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用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宗旨和使命。這種表率作用不僅贏得了民眾的尊敬和信賴,也為新四軍在鹽城地區的長期抗戰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經濟支撐:自力更生,保障抗戰供給
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里,新四軍在鹽城地區展現了令人矚目的經濟智慧。面對日偽軍的經濟封鎖與嚴酷的軍事環境,他們堅持自力更生,積極發動群眾,組織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他們深耕農業生產,通過改良技術、提高耕作效率,顯著提升了糧食產量,并巧妙地依托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創辦起各類工廠、手工業和商業實體,更在實戰中錘煉出了一支懂經濟、會管理的戰斗隊伍,實現了經濟的自給自足,為抗戰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支撐。
與此同時,新四軍在金融領域的創新之舉也堪稱典范。他們創辦了江淮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發行抗幣、開展存貸款等金融服務,不僅為新四軍提供了穩定且可持續的資金來源,更促進了鹽城地區經濟的繁榮與發展。此外,新四軍在抗戰期間建立了一套科學、高效的物資保障體系,確保了軍需物資能夠及時、準確地送達前線;并加強了對日偽軍經濟情報的收集與分析工作,為制定和調整經濟政策、作戰計劃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四)文化繁榮:抗戰主題的文化運動與思想啟迪
隨著新四軍隊伍的壯大,原有的美術、戲劇、文學等宣傳力量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部隊宣傳的需求。1941年新四軍在鹽城建立了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簡稱華中魯藝),華中魯藝的美術系為新四軍及地方培養了大量美術人才。同年5月4日,新四軍在鹽城舉行了為期三天的紀念“五四”青年節活動,掀起了以抗日為主旋律的新文化運動高潮,鹽城也因此被譽為“文化城”。通過文化活動,把蘇北地方上的社會名流、開明地主紳士團結到文化統一戰線中來。在陳毅的帶頭倡議并主持下,成立了“湖海藝文社”,鹽阜區開明地主紳士、資本家等幾乎都參加到“藝文社”之中,積極為抗日獻計出力。
新四軍的文化建設極大地推動了蘇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在蘇北根據地開辟初期,就迅速辦起了《鹽阜報》等一批報刊、雜志,呂振羽、范長江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也先后匯聚鹽城,賀綠汀的音樂作品《1942年前奏曲》、丘東平的小說《茅山下》等大量抗戰文藝作品,都是在鹽城根據地時期創作的。蓬勃的文化運動,宣傳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鞏固了抗日根據地,并激勵了廣大軍民的抗日士氣。
(五)軍民魚水情深:生死與共的深厚情誼
在鹽城抗戰的艱苦歲月中,新四軍與鹽城民眾建立了深厚的魚水情誼,這種情誼成為共同抵御外敵的堅強紐帶。面對日偽軍的殘酷“掃蕩”與“清鄉”,新四軍與民眾緊密團結,攜手應對。新四軍將士英勇無畏,始終沖鋒在前,為民眾筑起安全屏障;民眾則積極支持新四軍,提供情報、物資和人力支援。在反“清鄉”斗爭中,軍民并肩戰斗,共同摧毀敵人據點,打破經濟封鎖,為抗戰勝利奠定堅實基礎。
在日常生活中,新四軍與鹽城民眾相互扶持、親如一家。新四軍將士時常深入田間地頭,助力民眾進行生產勞動;而民眾也自發地為新四軍送去糧食、蔬菜等生活物資,為他們縫補衣物、照顧傷員,用實際行動表達著對新四軍的深厚感激與無盡敬意。1941年,在華中局和新四軍支持下,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動員民工修筑了攔海大堤,有效抵御了海潮的侵襲,守護了民眾安全。民眾感念宋乃德的卓越貢獻,將大堤稱為“宋公堤”,并刻石立碑紀念。這種軍民一心、共克時艱的團結精神,成為新四軍在鹽城抗戰的寶貴力量源泉。
三、新四軍在鹽城抗戰的歷史意義及現實啟示
新四軍在鹽城的抗戰歷程,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一段光輝而壯麗的篇章。它見證了新四軍由弱至強的蛻變,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抗擊外敵、捍衛民族尊嚴時的英勇與堅韌。這段歷史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意義,更對當下具有深遠的現實啟示。
從歷史的角度看,新四軍在鹽城的抗戰深刻揭示了“人民戰爭是克敵制勝的法寶”的真理。面對日偽軍的殘酷“掃蕩”與“清鄉”,新四軍與鹽城民眾緊密團結,攜手應對。他們共同摧毀敵人據點,打破經濟封鎖,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這種軍民一心、共克時艱的團結精神,成為新四軍在鹽城抗戰的寶貴力量源泉,也彰顯了人民戰爭的偉大力量。同時,新四軍在鹽城的抗戰中,靈活運用游擊戰爭策略,根據敵情、地形和民情,創造性地開展了一系列戰斗。他們不僅成功打擊了日偽軍,還積累了豐富的戰斗經驗,為抗戰的戰略戰術提供了重要補充。此外,新四軍在鹽城期間,還積極推動抗日根據地的建設與發展。他們重建了民主政權、改善了人民生產生活、振興了地方經濟文化,鞏固和發展了蘇北抗日根據地。
從現實的角度看,新四軍在鹽城的抗戰歷程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首先,這段歷程對新四軍“鐵軍精神”的鍛造起到了關鍵作用,我們必須傳承并弘揚這一精神,將其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懷、英勇無畏的勇氣、堅韌不拔的毅力、團結協作的精神以及自力更生的品質,融入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其次,新四軍在鹽城的抗戰實踐中,軍民融合、共克時艱的團結精神,啟示我們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原則,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真正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進而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最后,在新時代背景下,應持續強化文化建設,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與道德水平,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以此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與興盛。
綜上所述,新四軍在鹽城的抗戰歷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啟示。我們要銘記歷史、傳承鐵軍精神,不斷發揚新四軍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同時,我們還要將這段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為推動國家的繁榮富強和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