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感懷新四軍 > 讓歷史照進現實——寫在習近平總書記給新安旅行團母校少先隊員回信以后
讓歷史照進現實——寫在習近平總書記給新安旅行團母校少先隊員回信以后
作者:魯青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11-12 瀏覽次數:8313
初冬時節,在習近平總書記給淮安市新安小學少先隊員回信半年后,我站在新安旅行團門前廣場的歷史雕塑前,聽著隔壁小學聲聲入耳的讀書聲,思緒萬千。
坐落在新安小學里的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
一邊是小學,書聲瑯瑯;一邊是紀念館,靜默無聲。
一邊是歷史,一邊是現實。歷史在無聲地訴說著烽火硝煙的歲月,現實在展示著青春少年的天真爛漫。初冬時節,在習近平總書記給淮安市新安小學少先隊員回信半年后,我站在新安旅行團門前廣場的歷史雕塑前,聽著隔壁小學聲聲入耳的讀書聲,思緒萬千。
同樣是青春年少,同樣是運河河畔,新舊兩代人卻經歷著截然不同的生活場景。
國難當頭時,老一代新安同學義無反顧離開安靜的校園,走進風雨,一蓑煙雨任平生,萬里之行,只為揭露侵略者的狼子野心,喚起同胞千千萬,同心干,將侵略者趕出家園!何等的慷慨,何等的悲壯!
歲月靜好中,天真爛漫的新一代少年,坐在寧靜的教室里刻苦讀書,遨游在知識的海洋,為建設祖國美好的明天儲備力量。
是的,他們是不同時代的兩代人,卻因新安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他們在歷史的交匯點上握手,理想和信念把兩代人緊密相牽,他們激情相擁,為這個偉大的時代發聲。
抗日烽火中的小小身影
10 月的清晨,淮安古城,大運河岸邊,一支小小的隊伍在這兒集結。
這是1935 年,國難日益深重、民族面臨危亡的關鍵時刻。日軍搶占我東北三省后,賊心膨脹,蠢蠢欲動,陰謀將侵略魔爪伸向我內地的大好河山。穿過歲月的風雨,我仿佛看見,一面藍底白字的三角旗飄舞在細細的秋雨中,新安旅行團幾個大字格外醒目,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清一色的少年,整齊劃一的裝束:上身是雪白的襯衫,下身是一條藍士林布做的工裝褲,腳踏蒲草鞋,肩上斜背著一只挎包,手握一把雨傘,稚氣的臉龐上透著自信,英姿勃發。
少年共有14 名,都是來自江蘇淮安縣河下鎮私立新安小學,14 名團員中年齡最大的不到20 歲,最小的只有12 歲。此刻,這些10 多歲的孩子,在校長汪達之率領下,將離開老師和父母,從這兒出發走向全國各地去宣傳抗日救亡,因為日軍的鐵蹄已經臨近,千里江山已安放不下一張寧靜的課桌。
細雨淋濕了他們的頭發,他們渾然不覺,澎湃的激情在同學們的心中涌動,因為從今日起,他們將在一條史無前例的萬里征途上書寫未來,創造奇跡。
校長汪達之話語沉重:“我們的長途旅行,是為了實現‘生活即教育’的主張,同時也是宣傳抗日,這誰也不能反對,只是現在出去,恐怕真要討飯過日子了!”
“討飯就討飯,我們不怕!”“討飯也要去宣傳抗日!”小小的拳頭舉過肩頭,錚錚誓言蓋過風雨,滾燙而純真的童心令前來送行的老師和父母們感動,人群中有人用手擦著眼角,淚眼迷離。
不哭,我們是在向侵略者宣戰!孩子們在心底默默說。
他們義無反顧登上輪船,一套電影放映設備、幾部黑白無聲抗日影片和數十張抗日救亡歌曲唱片是他們的全部家當。
他們揮手向岸上的老師和父母告別,小小的身影漸行漸遠,留下一個時代的剪影……
從運河河畔出發的這支小小隊伍在戰火中淬煉成長,從1935 年到1952 年,從華東到華北再到西北、西南、蘇北,17 年時間里,他們馳騁江淮,轉戰淞滬,奔赴綏遠抗敵前線,遠達塞外荒原,行程5 萬余里,足跡遍及全國22 個?。ㄗ灾螀^、直轄市),先后發展團員600 多人,在中國抗戰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譜寫了中國少年兒童革命史上的壯麗篇章。
動蕩不定的艱難環境磨練著他們的軀體,豐厚富裕的精神生活滋養著他們的心靈。
他們不怕艱苦,吃糠菜、穿破衣、住巖洞、進工廠、下農村,宣傳抗日,鼓舞民心;他們不懼炮火,通過演講、寫標語、教唱抗日歌曲、組織火炬大游行等方式慰問傷兵、勞軍支前……
1938 年夏天,保衛大武漢的戰斗打響了。新安旅行團得知這一消息后,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連夜乘車趕往了武漢。到達武漢后,他們和抗敵宣傳隊、孩子劇團等社團一起,參加各種抗日宣傳活動,在街頭和劇院表演秧歌、舞蹈等節目,鼓舞士氣。
陶行知先生聞聽后,寫詩稱贊:人從武漢散,他在武漢干。一群小好漢,保衛大武漢。
“一群小好漢”,由此而來。
“敵人在轟炸,我們在上課?!边@一標語至今仍保留在桂林七星巖巖洞里的石壁上。
現在,在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內進行了原景重現。
館長顧學讓說,這條標語是1939 年新旅在桂林開展巖洞教育時,由新旅團員王德威用牛皮膠水拌紅土書寫的。
1938 年底,新安旅行團來到桂林,作為當時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桂林成了日軍轟炸的重點目標。每當警報拉響,桂林地區的天然防空巖洞里就聚滿老老少少的群眾。團員們因地制宜開展“巖洞教育”,做“小先生”教當地孩子讀書寫字,了解抗戰形勢。“我們重走桂林七星巖洞時,發現當年的標語還清晰可見,當地八九十歲的老太太至今還能唱出當年新旅‘小先生’教的抗日歌曲。”顧學讓說。
1941 年1 月,皖南事變后,新旅團員克服萬難從桂林輾轉回到蘇北抗日根據地。陳毅十分關心新旅小團員,他要求新旅在蘇北率先組織起10 萬兒童,支持新四軍。陳毅風趣地說:“你們完不成任務,就做小烏龜了。”
新旅迅速行動,派出多支工作隊,深入到鹽阜地區各縣廣泛發動,組織兒童團。他們教兒童唱抗日歌曲,組織兒童收集廢銅爛鐵支援前線,舉辦兒童干部訓練班培養兒童骨干,帶領兒童團員們一起操練。
1945 年5月17日,新安旅行團在鹽阜區行政公署大禮堂組織召開第一次少年兒童代表大會,這時蘇北有組織的兒童已達到18萬,超額完成了陳毅所說的組織10萬兒童的任務,少年兒童團總部在鹽阜地區宣告成立。
在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可看到各式各類由兒童手繪策劃的刊物,這是新安旅行團在蘇北期間出版的刊物。其中一份八開四版的套色報紙《兒童生活》印有期號、“兒童生活社編”等字樣。報紙首頁設有欄目“孩子的話”,并用兒童的口吻寫下《我們要做小先生》一文,同時配以木刻畫和插圖,內容豐富、版面鮮活,放到今天看,仍覺生動活潑。
顧學讓介紹:這是蘇北解放區第一張“套色”兒童報紙,寫稿編輯、創作畫圖、設計制版,全是團員自己動手。宋慶齡贈送給他們油印機、照相機,陳毅高興地為《兒童生活》題詞:“抗戰事業應該讓兒童參加,新四軍愿意做兒童們的良友。”
《兒童生活》出版了30 多期,直到抗戰結束才停刊。此外,新旅團員們還編輯出版了《華中少年》《蘇中少年》《少年畫報》等刊物,并在淮陰新旅駐地成立華中少年出版社。
新旅團員在宣傳抗戰過程中,以文藝為“武器”,邊走邊學、邊學邊講,開創了中國少年兒童革命史上許多個第一次:他們成立了第一支“農村流動放映隊”;創辦了蘇北解放區“第一張兒童報紙”;第一家少年出版社;召開華中地區“第一次少年兒童代表大會”;制定第一個《少年先鋒隊隊章》……被冰心譽為“民族解放的小號手”。
這群小好漢們!在抗日烽火中煥發出獨特的風采!
我們要給習爺爺寫信
2021 年10 月27 日。
晚上,淮安楚州賓館內,我與新安小學分管德育的肖壽俊副校長相對而坐。同學們怎么想起來給習總書記寫信的?我問。
因為學校有給新旅爺爺奶奶們寫信的傳統。打我進學校起,就有這項傳統。每年新生入學第一課是在新安歷史紀念館上的,講新安精神,并且讓中高年級的同學給新旅爺爺奶奶們寫信,表達敬意和向他們學習的決心。信寫完,有的寄出去,有的自己留存。肖壽俊副校長回答。
今年3 月份,孩子們又一次走進新旅歷史紀念館,今年寫什么?有的孩子就講,今年是建黨百年,習爺爺倡導學黨史,不忘初心。我們能不能給習爺爺寫信呢?老師一聽,這想法好呀,匯報給校領導,校領導支持。于是,孩子們紛紛給習爺爺寫信。我們幫助孩子挑選最好的信,綜合各個寫信同學的想法建議,最后由楊路然同學執筆,以五(8)中隊少先隊員的名義給習爺爺寫信。
肖壽俊副校長繼續講述著:
孩子們在信中告訴習爺爺:“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我們參加了區里舉行的‘追尋新旅足跡,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青少年主題教育啟動儀式……通過社會實踐,我們覺得自己長大了,要主動幫助他人,做一個有責任的好少年。習爺爺,我們一定謹記您的教誨,傳承紅色基因,刻苦學習,堅定信念,磨練意志,鍛煉身體,努力成長為新時代好少年、革命的接班人。”
信寫好后簽名,有的同學一激動,把名字都寫錯了。同學們說,重簽。全班又重簽一遍。
信件最后落款是36 個同學的名字,但這封信飽含了全校4239 名師生的深情。
寫信的過程,仿佛仍在肖壽俊眼前回蕩。
信寫好后,楊路然等3 名同學在肖壽俊陪同下去市中心的鼓樓郵政支局郵寄,服務員一看信封,是寫給總書記的,立即瞪了一眼,用疑惑的眼光看著3 名小同學:寫給總書記的信,你們開玩笑吧?
楊路然肯定地點點頭:是我們寫給習爺爺的信!
看到服務員疑惑的目光,肖壽俊對服務員說:請你按照郵政的規矩給同學們寄信,至于其他不關你的事。臨走,肖壽俊又對服務員重復一句:這信你一定要寄!這里面裝著小朋友們的心愿!服務員面帶微笑說,今天的信最后一班已經寄走,我給你們發明天最早的一班。
習爺爺能收到我們的信嗎?大數據時代,掛號信有追蹤信息。信寄出后,同學們的心跟隨著信件一路飛馳,最后一個收信地點是:北京中南海郵政局,門衛簽收。
同學們放下心來,我們的信寄到中南海了,習爺爺一定能看到。
習爺爺太忙了,同學們只是想向習爺爺匯報自己的想法,并不敢想習爺爺會回信給我們。
然而,意想不到的好消息突然降臨!
“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5 月31 日,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和淮安市委書記滿面春風走進新安小學,孩子們,總書記給你們回信了!
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說,新安小學是新安旅行團的母校,希望少先隊員們結合自身成長實際學好黨史,以英雄模范人物為榜樣,從小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刻苦學習,樹立理想,砥礪品格,增長本領,努力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學校沸騰了,孩子們激動地唱啊、跳啊!習爺爺的回信是勉勵,是鼓舞,堅定了孩子們未來的方向。
五(8)中隊的同學們說:“習爺爺的回信是我們收到的最珍貴、最特殊的兒童節禮物!我們將永遠珍藏,銘記在心,好好學習,努力成為一名棟梁之材?!?/span>
作者和寫信同學楊路然
新安新老一代在新時代相擁
86年前,新安的小好漢們從淮安的運河碼頭走向抗日宣傳的戰場,而今,他們當年的壯舉被定格在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內。
館長顧學讓帶我穿越歷史,此刻,館外月湖如鏡,微波蕩漾。顧學讓在這個崗位上已經多年,見證了紀念館從無到有的歷程。他說:1979 年新安小學建校50 周年時,學校擠出兩間教室展出歷史圖片,并把部分仍健在的團員請回了學校。1985 年,新安建團50 周年,時任省委書記韓培信在學校住了3 天,有近600 名學生回校參加大會,這次大會后建起了陳列館;到2004 年開始籌劃建紀念館;2005 年新旅建團70 周年時正式對外開放,并更名為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
近年來,顧學讓一直同老一輩的新安團員保持著聯系。
99 歲的曹維東老人是第一批從淮安出發的新旅團員。他回憶:“當時穿了一套工作服,拎了一個袋子,這就是我們所有的東西了?!?/span>
出發前,每位團員都領到了“任務卡”:13 歲的曹維東負責營業,13 歲的張敬茂負責管理藥品,16 歲的程昌林負責交際兼編輯,19 歲的嵇鈺負責電影技術管理兼記錄……在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中就陳列著這張當時的任務表。
老團員張承明后來成為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導演,他說,他參加新安旅行團的時候才十三四歲,那時候由于年齡小,并不是很明確地理解到自己的人生觀是如何形成的?!伴L大后,我才認識到,人生中最幸福的一點,就是小時候進入新旅,并逐漸形成革命人生觀?!?/span>
歲月穿梭,新旅的老團員年齡都大了,上個月又一位新安團員辭世。顧學讓說,話語中帶著沉重。
中午下課時,我在紀念館的接待室里,見到了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的執筆人,新安小學五(8)中隊少先隊員楊路然。12 歲的年紀,已快有一米六的個頭,紅撲撲的臉蛋透著微笑,紅領巾在陽光下閃耀。
她告訴我,收到習爺爺的回信,她和同學們都很激動,決心不辜負習爺爺的期望,樹立遠大理想,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楊路然說,新安小學每年開學第一課,高年級同學都會帶著低年級同學參觀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聽一堂新安旅行團歷史課,唱一曲《新安旅行團團歌》,鼓勵大家勇做“不怕困難的小好漢”。
“新安旅行團的團員們當時沒有吃的,穿著也很破舊,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依舊一邊宣傳抗日,一邊刻苦學習知識,真是了不起?!睏盥啡徽f,作為新安小學的新一代同學,更應該好好學習,不怕吃苦,把新旅的精神傳承下去,爭做一名新時期的“小好漢”。
晚間,校辦主任張樹利給我發來一段視頻,那是新安48 名同學排演的新旅故事情景劇《燃燒的信念》。情景劇的內容是寫新旅團員勇斗國民黨南京市長的場景,新安旅行團起初從淮安出發經鎮江到南京時,跑了當時的教育部、交通部、鐵道部等,都沒有得到支持,出發時帶的50 元錢已經用完,但不怕困難的小團員們發揮自身特長,向報刊投稿換取稿費,為鄒韜奮
的生活書店銷售進步書報和國難地圖、書報等,這樣既解決了經費問題又擴大了宣傳。在爭取南京市長簽發通行證時,遭到了市長大人的訓斥:你們不在學校好好讀書,跑到南京來做什么!回去回去!新旅團員們不向市長低頭,發出了“我們不愿意當小小亡國奴”的吶喊!
張樹利老師告訴我,情景劇完全由同學們自編自導自演,有48 名同學參與。他還說,在今年的黨史學習教育中,新安小學不僅開展唱新旅歌曲、講新旅故事、演新旅事跡等系列活動,還帶領學生深入基層開展社會實踐調查。下田間地頭、進居民社區、訪科研院所,踐行知行合一,傳承“人小志氣大,愛國走天下”的紅色精神。
“每一段革命歷史,每一個紅色故事,都是孩子們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教材?!币姷交窗矃^委宣傳部黃潔時,她告訴我,淮安區正面向全區小學廣泛開展“六個一”系列活動:參觀一次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聽一堂新安旅行團歷史課、唱一曲《新安旅行團團歌》、看一部新安旅行團紀錄片、參加一次學黨史社會實踐活動、寫一篇體會文章,引導廣大少年兒童高舉隊旗跟黨走,從小立志向、修品行、練本領,弘揚愛國奮斗精神。
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不能忘記血與火的歲月,讓歷史照進現實。站在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前,我在想:當年,這群少年的傳奇紅色之旅,至今依然散發動人心魄的光彩。理想之光在閃耀,精神之火在賡續,新一代新安同學正在續寫新安嶄新的歷史。
耳邊再次響起《新安旅行團團歌》,“一邊兒學習,一邊兒教,別笑我們年紀小,我們要把中國來改造……”歌聲穿越時空,穿越歲月,飛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