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史林新葉 > “江抗”東進出發地探源
“江抗”東進出發地探源
作者:洪超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11-01 瀏覽次數:8326
“江抗”全稱是江南抗日義勇軍,是新四軍江南主力部隊之一,也是東進的主力。
“江抗”全稱是江南抗日義勇軍,是新四軍江南主力部隊之一,也是東進的主力。這支部隊本是自發性的地方抗日武裝,1937 年12 月2 日,日軍攻占了江陰,江陰淪陷后,民間自發組織了一些地方武裝抗擊日軍。這支隊伍人數不少,但隊伍散亂,群龍無首,不能形成抗日的合力。
1938 年5 月,在中共中央“五四指示”明確指出,日軍在攻占南京后,軍力大為減弱,抗日戰場勢必會進入持久戰階段。此階段,要組織好敵后抗日力量,以此來牽制日軍,特別是在長江沿線。在此之前,江陰地區民間自發組織的抗日地方武裝力量已經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視。1938 年6 月,上海中共地下組織派何克希、呂平、劉史明到江陰西石橋的梅光迪部做工作,想把這些地方抗日武裝聯合起來,形成抗日的合力,梅光迪部是這些抗日武裝實力較強的一支。中共派人到梅部做工作,卓有成效,很快組成了以何克希為書記的中共澄錫虞工作委員會,在此地區恢復和重建了中共黨組織,領導群眾開展敵后抗日武裝斗爭。1939 年2 月,周恩來視察新四軍軍部,傳達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并與葉挺、項英等領導人商定了“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抗日方針。此前,皖南新四軍軍部就已經開始實施挺進江南的計劃,1938 年的4 月28 日,皖南軍部從一、二、三支隊中挑出精干力量組成先遣隊,派粟裕和鐘期光率先遣隊挺進江南考察江南情況,為新四軍第一、二支隊進入江南敵后做準備。同年5 月初,陳毅奉中央指示到茅山建立茅山抗日根據地,率新四軍第一支隊挺進江南,于1938 年6 月12 日到達溧陽竹簀橋官墩村。當晚,在官墩的謝家祠堂召開了新四軍歷史上著名的“竹簀橋會議”,也稱“官墩會議”。一團二營隨一支隊司令部布防在竹簀橋一帶。
此時,上海中共地下組織知道新四軍已到達江南,指示何克希盡快想辦法聯系到江南的新四軍。何希克便帶著兩個警衛員悄悄來到茅山地區,見到了陳毅,他向陳毅匯報了在江陰爭取改造梅光迪、朱松壽等抗日武裝的情況,正愁軍力不足的陳毅聽后大喜,興奮地對何克希說:“搞得好嘛,你把隊伍帶過來,我幫你整編。”隨即,何克希遵照陳毅的指示,立即返回江陰。經過動員,他把江陰的地方武裝帶到了茅山地區進行整訓,這支隊伍就是“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三路”的前身。
整編完成后,何克希來找陳毅,想要一個新四軍的番號,陳毅沉吟半晌,認為不可。為何?因為當時國共合作,剛成立不久的新四軍是國共合作的部隊,其軍餉、武器和活動范圍都受國民黨限制。眼前這支剛改造完的地方武裝若用新四軍番號,那么一切活動就會受到國民黨限制,陳毅有意讓這支部隊成為一支完全由中共領導的、自由靈活的武裝力量,實施中共中央提出的“向東作戰”的東進計劃。
經過再三考慮,陳毅授予剛整訓完的這支部隊為“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三路”番號,下設3 個連,梅光迪為司令,何克希為副司令,呂平為政治部主任,張志強為民運科長。隨后,陳毅在茅山接見了”江抗”的主要領導梅光迪、朱松壽、呂平、張志強等人,并請他們吃飯。由此,抗戰歷史上著名的“江抗”在茅山地區正式成立。
“江抗”是在茅山地區正式成立,但是,“江抗”成立的具體地點在哪里,史書卻沒有說明。最近,作者和江蘇省新四軍研究會第六分會會長林陵、溧陽市黨史辦的同志經過史料探討,并走訪當地百歲村民,初步認定“江抗”成立是在溧陽瓦屋山下的官墩村。因為官墩當時屬于茅山抗日根據地的范圍。
茅山抗日根據地一般是指茅山山脈所在的句容、丹徒、丹陽、金壇及其相鄰的溧水、溧陽、江寧、宜興、高淳等縣(市)的部分地區。溧陽瓦屋山一帶草木茂盛,有山有水,便于軍隊駐扎、隱蔽和給養供給。陳毅率部到達竹簀橋之后,作短暫停留,召開了營級以上的干部會議,作了軍事部署,之后主力部隊繼續向北面的茅山挺進,想找到更適合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地方。當時,人們認為大名鼎鼎的茅山地區肯定比竹簀的瓦屋山一帶更適合建立根據地,因此,開完會的第3 天,部隊就繼續北進,到達茅山,但實地察看后陳毅大失所望。陳毅說當時的茅山簡直就是“童山”。童山就是荒山,當時茅山上樹木不高不密,草不茂盛,更主要的是沒有肥沃的田地來供應軍隊的糧食,部隊繼續前進來到寶堰地區,這里情況更不妙。因為寶堰在溧武路以北,更靠近日軍南京重地,新四軍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后來發生的日軍2000 多人圍攻新四軍一支隊的華山戰斗,就說明這一點。
所以,無奈之下,新四軍又回頭,來到竹簀瓦屋山一帶,向當時的國民黨第三戰區第二游擊區副總指揮冷欣借了竹簀橋、瓦屋山附近一帶作為休整之用,新四軍以此為中心創建了抗日根據地。
瓦屋山下官墩一帶是新四軍頻繁活動之地,因為這里群眾基礎較好,官墩的謝家大力支持新四軍,謝家不僅把謝家祠堂給新四軍作開會辦公之用,而且謝家人如當地保長謝金龍和甲長謝金富兄弟倆利用自身的身份極力幫助新四軍籌軍糧,當時的鄉長陳榮慶還用家兵來保護陳毅。此外,官墩北依瓦屋山,臨近回峰山、磨盤山,靠近溧武路,此地便于駐軍和隱蔽。1939 年,粟裕為將竹簀地區建為新四軍的指揮部,曾經三次前往竹簀地區實地考察,并決定于1939 年11月在水西先建立了“新四軍江南指揮部”,以待新四軍軍部到來后再將建有一定規模的駐地交給軍部使用,這些都說明了竹簀瓦屋山一帶對于新四軍戰略位置的重要性。
后來發生的許多大事證明了這是個英明的決策,收編茅山匪首許維新、收治傷員、關押俘虜等都是在這一帶。例如1938 年8 月23 日,在句容東王廟戰斗中俘獲的日軍香河正男和田畑作造就是關押在竹簀官墩,后來香河正南等加入了反戰同盟。這些都說明當時瓦屋山下官墩一帶是新四軍前期活動的中心,這里適合新四軍活動。關于這一點,在項英致陳毅的一封信中可以得到證實。1938 年6 月23 日,項英寫信給陳毅,充分肯定了先遣隊的作用,同時要求陳毅率領的一支隊要以茅山、瓦屋山為中心,建立抗日根據地。
據有的老同志回憶,當時陳毅讓何克希把作為“江抗”前身的地方武裝拉過來到茅山地區整訓,整訓的地點就在瓦屋山下的竹簀官墩一帶。整訓完畢,成立了“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三路”,也就是在這里,由葉飛的老六團組建了“江抗”第二路,葉飛率“江抗”第二路從這里出發東進,與前期出發的“江抗”第三路在武進的戴溪橋會合,共同東進,江抗東進正式開始。所以,官墩對“江抗”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這與官墩本身的特點有關。官墩是東晉大家謝家的隱居之地,是謝安的族人生活之地,因而,官墩的謝家財力雄厚。這里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適合新四軍活動,謝家祠堂就像一座城,三面臨水,一面是土城墻,加上謝家人的大力支持,使官墩謝家祠堂成為抗日的城堡。正因為官墩的地理優勢,這里自然成了軍隊整訓的重要地方。1939 年,丹陽獨立支隊成立,這支部隊由支隊長王駿聲和副支隊長兼政委林勝國率領,也來到竹簀官墩一帶進行整訓,這些都說明官墩地區的重要性。這一帶處于溧武路以南,面對日軍,背靠國民黨軍,因為當時國共還保持合作關系,因而相較溧武路以北,這一帶對新四軍更安全。
我們分析,瓦屋山官墩一帶這個活動中心沒有被史書記載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保密。因為當時,新四軍在江南的軍事實力較弱,再加上初到江南,各項活動受限,所以,為了安全起見,新四軍處處小心謹慎。包括“江抗”來茅山地區整訓及成立,都是秘密進行的。后來為了增加“江抗”軍事力量,陳毅決定讓葉飛的老六團組建“江抗”第二路加入東路軍,這都是隱秘的。當時,陳毅為了讓“江抗”擺脫國民黨的限制,他讓葉飛的老六團也用“江抗”的番號,六團團部改為“江抗”二路指揮部,對外叫做“江抗”第二路,團部的負責人也全都改名換姓,團長葉飛改為葉琛,副團長吳焜改為吳克剛,劉松清改為劉飛,喬信明改為汪明等。如此看來,當時,在國民黨的嚴密控制之下,在日軍的極力打擊之下,“江抗”能順利東進,并取得輝煌戰果,這也得益于瓦屋山官墩一帶新四軍出色的保密工作。
綜上所述,可以證明當年“江抗”的前身部隊在官墩一帶整訓,而后在這里正式成立“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三路”,不久,葉飛率老六團組成的“江抗”第二路與“江抗”第三路組成東路軍東進,貫徹落實中共中央“五四指示”提出的東進計劃,官墩成為“江抗”東進的出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