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藝苑 > 淮畔瀝鐵血——盱眙縣首任縣委書記李桂五傳出版
淮畔瀝鐵血——盱眙縣首任縣委書記李桂五傳出版
作者:丁立高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10-25 瀏覽次數:8053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之際,一部23 萬字的長篇傳記《淮畔瀝鐵血——烈士李桂五傳》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
李桂五烈士名年芳,號桂五,出生于江蘇盱眙西高廟,是盱眙縣首任縣委書記,是50 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江蘇英雄模范人物之一。而今,西高廟已被命名為桂五鎮,是盱眙縣唯一一個以烈士名字命名的鄉鎮。李桂五傳記作者楊綿發是土生土長的盱眙人,從小聽著李桂五烈士的故事長大。為收集烈士的翔實史料,作者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通過深入細致地走訪烈士戰友、親屬、盱眙縣李桂五生平事跡研究專家等,并邀請黨的十九大代表、盱眙縣擁軍優屬協會會長李銀江,桂五鎮相關知情人員,一同追尋李桂五戰斗的光輝足跡,走進紅色記憶,致敬紅色歲月,用優美的文字敘述了英雄的戰斗歷程,用詳實的史料再現了烈士的高大形象。
本書共29 個章節,全景式呈現了李桂五烈士的短暫而輝煌的人生歷程。
盱眙首任縣委書記
李桂五,1905 年出生在盱眙一個大地主家庭。他6 歲讀私塾,9 歲時遭土匪綁票;14 歲小學畢業后,曾在安徽蕪湖中學、安徽第一甲種農科學校、上海新華美術專科讀書,在北平陸軍軍官大學堂受過集訓。期間,積極參加各種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1927 年他在上海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嚴酷的白色恐怖下邊學習邊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29 年秋,受中共黨組織派遣回到淮河之畔的家鄉盱眙,組織工農革命互濟會,秘密發展共產黨員、建立黨的地下組織。
他曾將自家的數百畝竹林和樹林分給貧苦農民,并兩次組織“借糧”運動,將包括自家在內的地主和惡霸家的5000 多石糧食分給窮苦農民度災荒。積極組織開展抗租、抗稅、抗捐斗爭。1931 年夏,盱眙縣遭受特大水災,人民生活極端困苦。在中共長淮特委指導和幫助下,西高廟、謝家港相繼建立中共支部,李桂五任西高廟黨支部書記。當時,李桂五以西高廟為中心,組織萬余災民向地主、富農展開借糧、分糧斗爭,幫助廣大貧苦農民度災,進而發展自衛武裝,其影響巨大,輻射毗鄰的天長、五河等縣。1931 年9 月,經中共長淮特委批準,中共盱眙縣委員會在西高廟鎮秘密成立,李桂五被任命為第一任縣委書記和盱眙紅軍游擊隊副司令員。在中共長淮特委的領導下,李桂五和戰友們一起組織發動著名的“西高廟農民武裝暴動”,多次深入匪穴打擊收編土匪。中共盱眙縣委曾建立36 個黨支部,紅軍游擊隊員最多時發展到2000 多人。
創建“盱眙縣紅軍游擊隊”
1932 年春,根據農民斗爭迅速發展的形勢,中共長淮特委先后派民運特派員武飛、軍事特派員徐德文到盱眙指導工作,決定于1932 年4 月17 日組織西高廟農民武裝暴動。由于暴動前夕各種準備活動頻繁,暴動前的內幕被泄密,中共盱眙縣委立即決定,將暴動時間提前一天。他們將城內瑞巖觀、龍山寺等廟宇內的大紅幔子扯下,做成紅袖章,作為暴動農民佩戴的標記。4 月16 日晚9 時,暴動在總指揮武飛、副總指揮李桂五、參謀長徐德文等人領導下開始。埋伏在西高廟周圍的幾百名農民從四面八方來到鎮上,李桂五指揮部分精干隊伍,迅速打進國民黨盱眙二區區公所,端掉區公所老窩,繳獲長短槍40 余支。接著,李桂五等遵照中共長淮特委指示,將300 余名暴動隊員連夜拉到水沖港一帶的山區整編,組建“盱眙縣紅軍游擊隊”。這支游擊隊的全稱叫“中國工農紅軍徐海蚌地區紅軍游擊支隊”,下設兩個中隊,活動于水沖港和獅子嶺一帶,由盱眙縣委直接領導,武飛任司令員,李桂五任副司令員,徐德文任政治委員。
1932 年5 月27 日,中共江蘇省委就盱眙游擊戰爭問題,向長淮特委和盱眙縣委作出指示,確定游擊隊的行動綱領。盱眙縣委堅決貫徹省委指示精神,大力發展農民武裝,紅軍游擊隊在暴風驟雨中不斷發展壯大,擴編為4 個中隊14 個分隊,活躍于獅子嶺、天臺山一帶。不僅使國民黨盱眙縣反動當局惶惶不可終日,而且影響到周圍各縣,還直接威脅到南京的國民黨政府。
李桂五烈士塑像席
被俘后壯烈就義
1932 年7 月,南京國民黨政府集結國民黨中央騎兵第十一旅、安徽省警備旅各一部及來安、盱眙等縣保安團共數千兵力,開赴盱眙山區圍剿紅軍游擊隊。國民黨中央騎兵第十一旅旅長蔣侃如,曾經是李桂五的同窗。到了盱眙之后,他首先給李桂五寫了一封勸降信,李桂五付之一笑,撕掉了勸降信。蔣侃如見勸降不行,采取了封鎖紅軍游擊隊的策略。8 月20 日,向紅軍游擊隊發起了進攻。在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下,紅軍游擊隊與敵人正面交戰,他和戰友們在百里長山和淮河蘆葦灘上與敵人進行了諸多殊死的戰斗。在激烈的戰斗中,敵眾我寡,紅軍游擊隊英勇反擊,傷亡慘重。中共盱眙縣委委員、紅軍游擊隊政治委員徐德文陣亡,司令員武飛受重傷后轉移。李桂五率領剩下的百余人突圍,未能成功,李桂五在負傷昏迷中被敵人俘虜。蔣侃如得知李桂五被捕后,一陣狂喜,他知道捉到了李桂五,就意味著他這次“剿共”大功告成。同時,他又癡心妄想,要是李桂五投降了,他的功勞豈不是錦上添花?于是,他來到獄中,對李桂五好言相勸,施以高官厚祿引誘,遭到李桂五嚴辭痛斥,敵人遂對李桂五嚴刑拷打。面對敵人的多種誘惑和威逼毒打,李桂五堅貞不屈,意志堅定。這時,西高廟一帶42 個土豪劣紳為報“借糧”之仇,用重金賄賂蔣侃如,要求就地“懲罰”李桂五。1932 年8 月30 日,敵人向李桂五施以殘酷暴行。李桂五在淮河之畔的一方高崗上壯烈就義時,他帶領著他的戰友一起奮力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國工農紅軍萬歲!”
李銀江在接受作者采訪時說起一個細節:“得知敵人要殺害李桂五,我的父親李學仁帶領部分游擊隊員火速趕往,準備劫法場。到了現場,發現敵人人數太多,又是正規軍,游擊隊員根本沒辦法救出李桂五。”作者寫道:“暴雨如注,刑場上的敵人驚慌而逃。風雨之中,李桂五和穆紹臣兩位烈士的家人拼命地撲上前去哭天喊地放聲痛哭。暴雨過后,家人痛苦萬分地將兩位烈士的遺體收斂在棺木中,深深地埋藏在刑場不遠的山崗上(幾年后又遷移到水沖港的一塊山地上)。”
作者飽蘸深情地記述:“烈士的鮮血染紅了泥土。格外神奇的是,李桂五遺體下的鮮血竟然自然流淌成一個大大的鮮紅的人形。一聲驚天響雷帶來一場暴風驟雨,烈士的鮮血融入了滾滾山洪向著浩浩的淮河奔流著……淮水激蕩寫壯歌,血色浩氣舞長空;盱眙大地立豐碑,不朽英名貫長虹!
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這位為國捐軀的烈士,盱眙縣政府在簸箕灣水庫北岸的一處山坳里建有一座紀念碑,是李桂五領導的紅軍游擊隊建隊的地方。水沖港小學校園北圍墻內青翠的松柏下,立著一塊紀念碑,碑上紅字灰底刻著“中共盱眙縣委員會成立地遺址”。紀念碑碑文上寫著:“1931 年9 月首屆中共盱眙縣委成立的時候,第一任縣委書記為李桂五。”
手捧楊綿發同志著作《淮畔瀝鐵血》,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李桂五和他領導的紅軍游擊隊用生命和鮮血書寫的悲壯歷史,永遠值得人們學習、追憶:什么是立黨為公?什么是大義凜然?對人民群眾始終有著天然的濃濃深情,對基層憂盼始終有著清晰準確的認識和研判,對腳下這片土地始終有著堅定的歷史擔當。這就是共產黨人的不變初心,是共產黨人的責任使命!
(《淮畔瀝鐵血》一書作者楊綿發,筆名胡楊樹,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盱眙縣文聯副主席、作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