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老兵風采 > 父親,永遠的戰士
父親,永遠的戰士
作者:孫繼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09-06 瀏覽次數:8395
父親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最后的職務才是淮陰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但在我心中,他永遠是一名在戰場沖鋒的新四軍老兵。
孫保民夫妻合影
父親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最后的職務才是淮陰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但在我心中,他永遠是一名在戰場沖鋒的新四軍老兵。
1940 年初,在中共淮陰縣五區區委書記張濤亭的引領下,父親開始投身革命,同年9 月15 日入黨。此時,正值黃克誠、彭明治率部1 萬多人南下華中,執行中共中央“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任務,于1940年7 月底進入淮海地區,并在各縣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建立根據地,“建設自己的家”(劉少奇語)。9 月8 日,淮陰縣在花莊成立抗日民主政府,父親就是最早的工作人員之一。1942 年11 月,父親加入了地方抗日武裝。為了表明抗日救亡的決心,在填表時,父親把名字由孫寶明改為孫保民,表明堅決保衛人民的心志。父親入伍的時候,正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最為艱難困苦的時期。1943 年6 月,華中新四軍落實劉少奇“主力部隊地方化”決策,淮陰縣大隊對外稱淮海軍分區四支隊十團。父親說,淮海軍分區就是他軍旅生涯起步的地方,是他真正的老部隊。以后他跟著這支部隊轉戰南北,從蘇北到山東,又從山東打回蘇北,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不說身經百戰,也是一路烽火七八年,槍林彈雨到江南。
1950 年朝鮮戰爭爆發。10 月8 日,二十六軍奉命解除攻臺任務,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二十六軍,準備赴朝參戰。10 月17 日起開始分批北上。
開進途中,部隊進行了戰前動員。大家裹挾著解放戰爭橫掃蔣介石百萬大軍的雄威,認為美帝國主義在朝鮮的聯軍只有區區30 多萬人,我們九兵團入朝,只要打三仗就可以解決問題。這種輕敵的思想從上到下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這一切,為部隊入朝后的第一仗埋下了艱難的伏筆。
戰后幾十年,中國和美國參加過長津湖戰役的老軍人和一些記者,在描寫上世紀50 年代初朝鮮戰爭的長津湖戰役時,最集中的描述就是6 個字:最寒冷的冬天。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坐落在朝鮮北部的蓋馬高原,該地區平均海拔1300 多米,冬季的平均溫度零下30 度。1950 年11 月,朝鮮北部遭遇了50 年一遇的寒流。美軍在戰斗結束后的總結報告中記載,長津湖地區的氣溫,正午時分最高氣溫僅為零下25 度至零下20 度,凌晨的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5度。二十六軍作為戰役預備隊緊急入朝,思想準備和物資準備嚴重不足,還沒有拉開槍栓,就因殘酷的嚴寒凍死凍傷上千人。父親的兩只腳,被凍掉了3 個指甲蓋。
根據志愿軍總部的戰役構想,九兵團這支華野勁旅準備用全兵團15 萬人,包圍美軍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及相關的部隊的3 萬人,像解放戰爭時期對付國民黨軍一樣,打一個漂亮的殲滅戰。
二十六軍于12 月3 日投入戰斗,在這之前,二十軍和二十七軍已經和武裝到牙齒的美國聯軍,進行了無比慘烈的惡戰。英勇的志愿軍經過浴血奮戰,全殲了附屬美軍的英軍第四十一特遣隊和美步兵七師第三十一團(“北極熊團”),擊斃了這個團的團長麥克萊恩上校,繳獲三十一團團旗。這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成建制全殲美軍團級以上作戰單位的戰例。
接到最高指揮部“今明兩晚基本解決被包圍之敵”的命令后,正值天降大雪,風雪彌漫,道路難行,部隊沒有翻譯和向導,無法識別方向。八十八師師長吳大林擔心風雪中行軍容易掉隊和迷路,沒有下令部隊立刻出發,而是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強化準備,3 日下午15 時,第一梯隊向預定地域開進。父親入朝以后已經凍壞雙足,此時腳上裹著紗布急行軍,有時要手腳并用,向前爬行才能跟上部隊。團長曹通三、政委宋杰看著越來越多的官兵掉隊,便命令父親作為團后衛收容隊隊長,收容掉隊的官兵。
父親得到命令,便組織人員收攏掉隊的官兵。對一些因饑餓寒冷而凍死的烈士,把他們的遺體集中起來,每個人做好標識,待戰斗結束后送。對一些重傷病號,及時組織送往后方醫院。對一些輕傷病號,把他們編成班組,做好思想工作,相互照顧,就地療傷。一些可以參戰的傷員,組織起來送往前方部隊。
為了盡快趕往作戰指定地點,部隊大白天冒著美軍飛機的輪番轟炸,在沒有防空措施的情況下,不顧一切進行急行軍。當時部隊在空曠的原野上無處躲藏,遭受了嚴重的傷亡。師長吳大林乘坐的汽車被炸毀,司機被炸死,他本人受了輕傷。
二六三團作為先鋒團一路艱難挺進,趕到狙擊地時,發現積雪的公路上有清晰的車轍印,很顯然美軍已經開始撤退。團長曹通三立刻命令部隊展開追擊。部隊迅速下山沿著公路向南追擊,指戰員用兩條腿硬是在雪地里追到了美軍突圍出去的坦克。美軍也發現了追擊的志愿軍部隊,坦克調轉炮塔,迎著志愿軍就開了過來,炮彈和高射機槍像暴風雨一樣向志愿軍瘋狂壓過來,慘烈的戰斗由此展開。我軍指戰員都是第一次和美軍作戰,從來沒有經歷過如此猛烈而持續的火力,但美軍也從未遇到過有如此堅韌意志的對手,雙方的血拼簡直無法用文字來形容。父親一說到長津湖之戰就淚流滿面,深深嘆氣,他說:“美國鬼子躲在坦克里向我們開炮,一個炮彈打過來,我們就倒下一大片,一個連隊上去幾個小時就沒了,后面的連隊再上去,這就是跟美國佬玩命哪!”
長津湖一戰,志愿軍九兵團以傷亡5 萬多人的代價,將美軍徹底趕出了長津湖地區,美軍傷亡14000 多人,這個勝利的代價是巨大的。正是因為九兵團的巨大犧牲,才換來了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的勝利。在戰略態勢上,二次戰役成為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轉折點。
父親總是說,他是長津湖之戰的幸存者,“犧牲的烈士是最偉大的!”
八十八師在這場戰役中,損失將近三分之二。一半是戰場拼殺犧牲負傷的,一半是凍死凍傷失去戰斗力的。這些傷亡,大大增加了父親這支后衛收容隊的工作量。在短短的十多天時間里,除去犧牲的烈士要處理,傷員的后送,增援力量的前送,幾乎一刻也沒有停止。
當時在通往戰場的道路上,到處都是部隊。在收集掉隊戰士時,只要一聽到蘇北口音,就知道是八十八師的官兵。因為二十六軍其他的部隊,都是山東的子弟兵,而八十八師,是在蘇北大地上組建起來的部隊。掉隊的戰士,聽到蘇北口音的家鄉話,就知道找到了自己的部隊。
孫保民的全家福
1953 年,父親獲得了中國人民志愿軍頒發的和平獎章,還獲得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頒發的三級銀質國旗勛章。
父親,一個新四軍老兵,一個華野八縱的老兵,一個志愿軍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