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紅色景點 > 承諾是看得見的天
承諾是看得見的天
作者:陳鐵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05-21 瀏覽次數:8328
2018 年春,我和20 多名市委駐射陽幫扶工作隊隊員肩負組織重托,滿懷濃濃深情,來到了鶴鄉大地。從此,我們和當地干群想在一起、議在一起、干在一起,共商脫貧攻堅良策,同繪鄉村振興美景。如今,我佇立射陽河岸,回首兩年多來的一幕幕動人場景,歷歷在目,心潮澎湃……
腳上沾滿泥土,方知群眾疾苦
“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攻城拔寨關鍵階段,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只有心中有數,才能腳下有方。駐點第二天,我便直奔四明鎮經濟薄弱村調研,與駐村扶貧隊員一起走訪低收入農戶,實地察看育菇基地、日光大棚、小龍蝦養殖等項目,聽取四明鎮黨委關于開展扶貧工作專題匯報。之后,我馬不停蹄、風塵仆仆,在一個月內跑遍了縣內所有掛鉤幫扶的經濟薄弱村,深入調研,摸清實情。記得有一次,我冒著高溫酷暑,隨意走到一家低矮的農房門前,一位殘疾老人坐在屋前的輪椅上,我主動走上前與他攀談起來。攀談中得知這位滿臉皺紋的老人叫徐庭明,今年70 歲,是個退伍老兵,肢體二級殘,老伴65 歲,視力二級殘。目前徐老爹夫妻倆都享受重度殘疾人補助,但日子依然十分清苦。隨后,我又來到附近張大爺家,了解到張大爺今年58歲,老伴常年患有肺病,大兒子智障需人照料,小女兒在南京讀大學,家里比較困難。當我拿出慰問金遞給老人時,老人立馬從胸前衣袋里掏出女兒的照片給我看,然后緊握住我的手不放,激動得老淚縱橫:“這么熱的天,你們扶貧干部下來訪貧問苦,我們感到比吃肉還香。”
多少個白天黑夜,多少回促膝談心,多少次苦苦思索……隨著調研的逐步深入,我越來越認識到,農村要脫貧,產業是根本。于是,我們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檔”要求,與鎮村黨員干部一道精準編制產業扶貧規劃,因地制宜發展可持續的產業項目,增強經濟薄弱村“造血”功能。土地流轉、成立合作社、推動項目,扶貧干部忙前忙后,步履不停。鹽城濕地申遺成功后,工作隊抓住這一有利契機,協助駐點鎮村以丹頂鶴為主線,融入雜技藝術、特色草編等射陽元素,結合部分村得天獨厚的鄉村文化旅游資源,打造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相融合為主線的鄉村文化旅游線路,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駐點第一年,工作隊先后實施了7 個幫扶項目,項目總投資1068 萬元,年內掛鉤幫扶的7 個鎮10 個村中有5 個村順利摘帽(其中4 個是省定經濟薄弱村),494 戶911 名低收入人口實現脫貧,累計脫貧1314 戶2370 人。2019 年,工作隊整合幫扶資金687 萬元,在縣內工業園區建設標準廠房,挖掘項目資源,拉長產業鏈條,既增加了村集體積累,又帶動了貧困農戶在家門口就業,駐點幫扶的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人口全部摘帽脫貧,其中半數以上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30 萬元。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為了促使扶貧隊員全身心地融入射陽、奉獻基層,工作隊以開展“兩同五大員”活動(同心謀發展、同行奔小康;當好宣傳員、信息員、指導員、協調員、護航員)為抓手,堅持突出問題導向解難題,突出優勢集聚求突破,突出分類推進樹特色,努力在鹽阜大地書寫助力脫貧攻堅的“射陽樣本”。
廣大扶貧隊員發揚“心系扶貧、主動作為、比學趕超、廉潔奉獻”的團隊精神,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強化政治擔當,提升能力本領,砥礪品質意志,錘煉過硬作風。有的扶貧隊員在田間地頭,一邊與群眾交談,一邊拿起農具參加勞動;有的不顧個人安危,冒著狂風暴雨,與當地干群一起抗擊臺風;有的利用入戶走訪、座談調研等時機,主動宣傳黨和政府各項扶農富農強農政策,當好宣傳員、解讀員。這群扶貧人遠離城市,告別妻兒,成天揮灑著汗水,透支著身體,但他們心里明白這是“為了誰”。來自市委黨校的扶貧隊員蔡愛軍在日記中寫道:“承諾是看得見的天,貧困是鑿得開的山。我們就是要用干部‘脫皮’,換群眾‘脫貧’。”去年7 月,我在興橋鎮走訪時了解到農副產品銷售難這一問題。我立即和大家一起商議辦法,當場提出加大消費扶貧力度,農副產品要在綠色、環保、生態上下力氣、創特色,并建議在農副產品包裝盒上寫上“十里八鄉桃花園,綠色生態好滋味”宣傳標識,得到大家一致贊同。隨后,我和市婦聯負責人會商“巾幗消費助力脫貧攻堅·射陽行”活動。8 月24 日,來自市直的20 多戶愛心家庭來到躍中村,一對一走進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家中,了解農戶家庭現狀,并現場采摘、購買農戶自產蔬菜、瓜果和腌制農副產品,向農戶捐贈衣物、日用品、食品等。同時參觀市幫扶資金項目——躍中村高效農業園區和躍中村集體農場電子商務線下體驗店。活動全程通過“鶴鳴亭”全媒體進行網絡圖文直播,陸續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客戶線上線下購買農副產品。中秋節期間,僅駐點千秋鎮的兩名扶貧隊員就幫助銷售射陽大米等價值190 多萬元。今年來,他們努力克服疫情影響,推進扶貧產品上行與網銷產品的整合與開發,又幫助駐點村銷售射陽大米60多噸、千秋醬油11000 多斤、豆油菜油12000 多斤。
產業扶貧是“造血”,健康扶貧是“止血”。針對87%的低收入農戶都是因病致貧這一實際,我帶領扶貧隊員主動拜訪鹽城市多家三甲醫院,協調醫院專家下鄉為650 多人次患者進行了診療,接受健康知識咨詢1650 多人次,發放健康知識宣傳資料2600 多份。鹽城市中醫院、二院還分別與駐點鎮衛生院組建了醫療聯合體、開設了名醫工作室,建立駐點村健康扶貧數據庫,完善農村患病群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提升群眾健康素養,從源頭上防止因病致貧返貧。
“先看房,次看糧,再看讀書郎。”近年來,我們重點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強弱項、補短板。一次,我到四明鎮初級中學調研,偶然得知,有一位初三年級學生王慧,學習成績優異,后因父母離異,生活一下陷入困境,因此萌生了退學念頭。隨即,我和在場的鎮黨委書記一起找來這位同學,當面鼓勵她重拾繼續求學的信心,并叮囑鄉鎮、學校領導跟蹤關心,鎮黨委書記當場表示,對這位學生持續關愛、資助,直到她大學畢業。
2018 年“六一”兒童節,工作隊協調后方單位在射陽縣新坍鎮開展“足球進校園、書香潤學子”關愛少年兒童志愿活動,向優秀學生代表、貧困兒童代表贈送助學金和課外書籍、足球等物品,向新坍鎮捐贈6 萬元關愛活動資金。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我們先后協調市直中小學名師150 多人次送教下鄉,為貧困學生發放助學金;組織高職院校老師進村500 多人次,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實施政校企聯手,推進職教精準扶貧模式,使職業教育進一步發揮“技能扶貧”直通車功能,讓更多群眾“一技在手,致富無憂”。
厚植黨建根基,激發內生動力
脫貧攻堅,支部當先。抓好黨建促脫貧攻堅,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經驗。工作隊從實際出發,先后投入資金,幫助80%的經濟薄弱村的黨群服務中心提檔升級、提升功能。兼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干部帶頭上黨課,組織已脫貧農戶講述脫貧經驗,分享勵志故事,協助有關部門開展“村居黨組織集體增收創業大賽”“三創”精英擂臺賽,組織送戲下鄉、評選“最美射陽人”等特色活動,引導貧困群眾補齊精神“鍋底”。“扶貧不是養懶漢,致富要靠自己干。”“既然黨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過去,個別村出現爭當貧困戶的怪現象,貧困成為不知羞恥的文化變異;現在,他們由抄袖子、等靠要,變為感黨恩、主動干。
“變山變水先變人,變人先變帶頭人。”為了筑牢基層堡壘,駐點以來我們配合地方黨委調優配強村級班子,10個經濟薄弱村中調整了3名村書記和6個村級班子,開展“爭當扶貧先鋒、爭當帶富標兵”黨員積分考核,培植致富追夢人,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隊……如今,鶴鄉大地到處可見錯落有致、路網通達的田園村莊,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正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
(陳鐵軍鹽城市委市級機關工委副書記,2018-2020 年度掛任射陽縣委副書記,擔任市委駐射陽幫扶工作隊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