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本刊專訪 > 巧手弄菊 綻放迎春
巧手弄菊 綻放迎春
作者:陳茜 高倩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05-21 瀏覽次數:8326
4 年前,洋馬鎮賀東村還是省定的經濟薄弱村,低收入農戶多,村集體負債重。可自打徐金生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后,賀東村真的“金生”了,不但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還一躍成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省4A級鄉村旅游示范區。
人們都向徐金生投來贊許的目光,說他能在短短的時間內讓賀東村翻身生金,錦囊里的妙計就是多。而徐金生卻謙虛地說:“我哪有什么錦囊妙計,不過是弄弄菊,把這個小產業做大罷了!”
洋馬鎮是省內外著名的菊花之鄉,藥用菊花占全國70%的市場份額。可緊靠洋馬鎮的賀東村,卻近水樓臺不得月,由于缺乏引導,群眾零星種植,未能發“菊花財”,守著金飯碗卻討飯吃。
菊花黃,在徐金生眼里卻是黃金。他說:“咱是共產黨員,可不能學陶淵明,‘采菊東籬下’,只顧自己悠閑,而是要侍弄小菊花,讓黃菊變黃金,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
欲發“菊花財”,就要變零星種植為規模種植,關鍵是要流轉土地。于是村黨總支決策,讓村民以土地入股,把閑置的、零散的土地集中起來,一部分留著自己種菊,一部分外包給相關企業種。
在徐金生的協調下,賀東村新引進金絲黃菊,種了1500 畝,畝均收益8000 元。接著試種菊苗500 畝,凡種植的菊農,僅種苗預售一項,每畝就能增收1.5 萬元。
鹽城海興集團,要在賀東村打造鶴鄉菊海生態農業園,需要大量土地。村里流轉土地6500 畝,僅此一項人均收入可達5000 元左右。除此以外,徐金生要近水樓臺先得月,組織村民就近打工,常年有近300 個村民在菊海生態農業園做工,人均年收入2.5 萬元。當省脫貧抽樣驗收組到6 組低收入農戶吳福華家驗收時,他滿臉自豪地說:“ 我脫貧了!”
為了幫助更多的村民脫貧致富,徐金生還在賀東村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技術大戶”的經營模式,讓村里大多數人都能在家門口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
去年4 月以來,徐金生呆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村里的電商服務站。由于菊花制品利于保健和抗疫,受疫情影響,去年的菊花價格一路走高,可是合作社缺乏銷售渠道,銷量大打折扣。徐金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聽說電商銷售紅火,他立即開啟了“直播帶貨”之路。
“大家好,現在是下午3 點,蘇菊直播間開播啦!今天我們主要推薦的是菊花茶,菊花清熱解毒,功效非常好……”
“現在每天有1 萬多單,以菊花為主,疫情期間都賣脫了!”說起菊花的收益,徐金生滿臉喜悅。
隨著菊花產業的漸漸做大,有錢可掙,許多外村的村民都想來賀東村找工做。徐金生是來者不拒,他說:“作為共產黨員,眼界要高些,肚量要大些,一個村富了不算富,周圍的村富了,大家都富了,我才高興!”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徐金生巧手弄菊,使得菊花綻放,遍地飄香,迎來賀東村的美好春天。他不僅獲得了上級領導和村民的熱情稱贊,還光榮地當選為江蘇省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