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父親鄭永寬的那些往事
父親鄭永寬的那些往事
作者:鄭云 鄭兵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04-30 瀏覽次數:8331
父親鄭永寬,1929 年9 月9 日出生于漣水縣東胡集鎮蓮花村,兄妹8 人。幼年念過半年私塾,后因家境貧寒而輟學。全家僅靠耕種胡莊地主家的9 畝多薄田生活。父親除了幫祖父母種地,還要給地主家放牛。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千補萬納的衣服,住的是破舊不堪的草房。
1939 年3 月,日軍侵占漣水城后,日偽軍在時碼、嵇蕩、欽工、魯渡等地建了炮樓,經常下鄉燒殺搶掠。尤其是離蓮花村較近的嵇蕩炮樓,日偽軍更是經常來襲擾。有時來幾個人,有時來20 多人。不是搶東西,就是奸淫婦女。英勇不屈的蓮花人民拒絕向日偽軍交納“錢糧馬草”,因此而激怒了日偽軍,他們放話要血洗蓮花村。
1941 年農歷二月初十早晨,國民黨蓮花鄉原鄉長朱孟貞勾結時碼、嵇蕩、欽工炮樓的日偽軍50 多人,對蓮花村進行突襲。父親聽到狗叫聲,立即喊醒祖父母,帶著全家人跑反到了別洼親戚家,逃過一劫。而朱圩里、王莊的人未來得及跑反被包圍,日偽軍大開殺戒,殘忍地槍殺、刀砍蓮花無辜民眾36人,制造了震驚全縣的“ 蓮花慘案”。第二天父親他們回來一看,朱圩里、王莊哭聲一片,朱圩里的河邊到處都是尸體。
在父親幼小的心靈中,對日偽軍懷著刻骨仇恨。1943 年,年僅14 歲的父親當了兒童團長,為當地民兵和武工隊站崗放哨,盤查可疑行人,并為漣東民兵大隊負責人送情報等,直到抗戰勝利。
1946 年全面內戰開始,戰火逐漸燃燒到家鄉。1947 年4 月29日,國民黨八十三師1 萬多人從鹽城開拔,向山東解放區進攻。父親跑到羅圩,躲在一塊玉米地里,不幸被抓了壯丁。到高溝紀集后換了軍裝,發4 顆手榴彈、一個水壺、一把洋鍬,后步行到新沂坐火車,行駛到山東曹縣,被解放軍攔截圍殲,繳獲了很多武器和300 多匹戰馬。父親僅當了十幾天的國民黨兵,在曹縣戰斗中被解放軍俘虜,參加了劉鄧大軍。
在曹縣戰斗中戰敗的國民黨軍隊撤往石家莊,解放軍把石家莊圍得水泄不通,經過了6 天激戰,國民黨軍隊戰敗,大部分被俘,殘兵敗將撤走。后來父親隨部隊向開封進軍,攻打開封時,仗打得很慘烈,傷亡比較大,打東北角時,打了一天一夜,吃晚飯時,父親班上12 個人圍在一起吃飯,菜是豬肉粉條。父親盛了一碗谷子干飯,看人多受擠,就獨自一人到不遠處一個草堆旁吃。正吃著飯,國民黨軍一發炮彈打來,落在了吃飯的11 個人中間爆炸,11 名解放軍戰士全部壯烈犧牲,父親因單獨吃飯而保住了性命。打開封西北角,國民黨軍的碉堡用樹枝圍起來,父親所在的班十幾人只剩8 人,后又犧牲5 人,只剩父親等3 人,最后碉堡被打下來了。打開封東南角時,國民黨軍隊一個營藏在地下室里突然沖出,把父親所在的連隊包圍,父親不幸被俘,隨國民黨軍隊向大別山行軍,路上多次受到地方民兵的襲擾,邊打邊走了幾天時間。1947 年8 月,父親走到安徽蚌埠,被解放軍包圍。仗打得很激烈,上午10 點左右在蚌埠西南角拼刺刀,傷亡比較大。父親在此次戰役中又被解放軍俘虜,時隔3 天,父親所在部隊在一次行軍中又被國民黨部隊偷襲,父親又被國民黨軍隊一八八團擄走。在國民黨軍隊期間,每與解放軍交戰,父親都把槍往天上打,手榴彈不拉引線就扔出去,絕不傷害解放軍戰士。父親隨國民黨部隊開到安慶市飛機場后去帶新兵,一人帶10 個新兵。解放軍打滁州時,父親又被解放軍俘虜,穿上解放軍的服裝,與國民黨軍隊打仗。在一次戰斗中,國民黨軍隊一發炮彈打來,在他不遠的地方爆炸,彈片擦破他的肚皮和衣服、割斷水壺帶,但父親沒有大傷。1948 年8 月,天氣炎熱,父親所在的部隊80 多人駐在山上,國民黨部隊駐在山下,把解放軍包圍。國民黨的飛機從南京飛來轟炸,大部分戰士犧牲,父親又幸免于難。在后來的一次戰斗中,父親又被國民黨部隊俘虜。1948 年9 月的一天,父親隨國民黨軍先開拔到南京,后向安徽行軍過蚌埠大橋,看到路旁有一塊青紗帳玉米地,便與本村許正華、阜寧汪和州3 人開小差,鉆進玉米地后脫下軍裝,沿途要飯吃山果,跑了七天七夜回到了家。
父親在家住了18 天,后解放軍在家鄉征兵,父親又報名參軍,卻遭到家人和親友的反對。認為解放戰爭還未結束,參軍仍有風險,況且家有祖父母要照顧,地要人種。但父親革命意志堅定執著,說忠孝難以兩全,要等到全國解放才能孝親。他說服家人,毅然報名參加了解放軍。部隊行軍到現在的淮安區時,其中有17 人開小差,父親抱定革命必勝的信念,跟隨部隊,后編入蘇北軍區炮兵營,用的是繳獲日軍的山炮。不久部隊又調入南通地區,準備攻打上海的崇明島,父親他們日夜行軍,每天走100 多里。接近崇明島后,解放軍派偵察兵化裝成漁民到島上偵察,了解到國民黨軍的建制、人數、火力配備等情況,然后組織進攻,國民黨軍抵擋不住撤往上海。后來父親所在的部隊返回南通,駐扎在大運河邊的大生紗廠,后調駐已解放的揚州,再調至炮兵二十二團,住南京炮校東營房1 個多月。1949 年9 月,組織上見父親作戰勇敢,革命意志堅定,在歷次戰斗中,立過兩次三等功、一次四等功,便批準他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9 年底,父親隨部隊去徐州西南的九里山領炮,到目的地一看甚是驚訝,山肚里開鑿了四五畝地大的山洞,全部藏著國民黨軍的槍炮子彈,是在淮海戰役中被解放軍繳獲的“軍火庫”。1950 年初,父親被調到炮兵十二師,給師長林仟當警衛員。部隊開到山東濰坊,有一個團由蘇聯支援的喀秋莎大炮裝備,當時青島東邊有一個島上仍有國民黨駐軍,被我十二師二十二團用喀秋莎大炮攻下,國民黨守軍全部被消滅。
1952 年冬,父親所在的部隊警衛員一批一批被抽調到朝鮮戰場,志愿軍某部三十六師,警衛員全部犧牲,又在后方抽調30 個警衛員,父親被抽中,到三十八師給師長當警衛員。當警衛員期間,經常遇到敵機轟炸,父親警惕性很高,時刻確保師長的安全,以便首長指揮好每次戰役,直到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1955 年,父親經過8 年的戎馬生涯,經歷了槍林彈雨,九死一生,婉然謝絕了組織上分配到水利局等部門工作的安排,復員回到家鄉當了農民。
1959 年2 月,父親經公社考察,被選調擔任花園大隊支書。1962 年春,花園村開展大規模的扒河治水,父親扛起大鍬,與大家一起苦干。在籌建嚴張河上一座橋時,他從建筑材料進場地,到施工開始,就搭了一個工棚,吃住在工地上,處處嚴把質量關,把嚴張橋建成一個高質量的橋梁,既方便了群眾出行,也有利于耕種。
1963 年1 月,父親又調回蓮花村當了4 年支書。
父親晚年,除因戰爭年代被炮彈震聾了右耳,身體還算健康,精神矍鑠,頭腦清楚。他常教育我們兄妹8 人奉公守法,清白做人,勤勞致富。
2018 年11月2日,父親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90歲。
(陳裕記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