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史林新葉 > 英名長存梅園丘——深切懷念奚興章烈士
英名長存梅園丘——深切懷念奚興章烈士
作者:潘嘉森 奚克平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04-26 瀏覽次數:8327
1937 年“八·一三”上海抗戰爆發后,他積極參加了上海抗日救亡運動,并到上海難民收容所工作。在那里,受到抗日救亡氣氛的影響,他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奚興章烈士1912 年6 月出生在上海市浦東南匯縣新場鎮,是新場鎮“奚長生中藥鋪”鋪主的后裔。鋪主奚長生曾因創制中藥“紫金錠”而馳名。奚興章父親奚頌南(寶生)擅長山水人物畫,雖非大家,卻也名噪一方。奚家有橫五間三進深的中歐式住宅,家境殷實。奚興章小學畢業后,即入周浦中學初中,后考入上海中學高中。1930 年高三時,因父親病故家境變遷,為照顧老母和年幼弟妹,雖天資聰穎、成績優異,也不得不輟學,他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擔。
輟學后,奚興章去上海寶大祥綢布莊當了學徒。由于他虛心好學,手腳勤快,不久就升任職員,記賬算賬,深受老板賞識。
1937 年“八·一三”上海抗戰爆發后,他積極參加了上海抗日救亡運動,并到上海難民收容所工作。在那里,受到抗日救亡氣氛的影響,他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緊接著,在其堂兄朱人俊等中共地下黨員的引薦下,于1938 年秋參加了由中共浦東工委領導的“保衛四中”抗日部隊,后轉為淞滬游擊隊第五支隊,從此便活躍在浦東抗日戰場上。1941 年5 月,當他得知部隊將南渡杭州灣去浙東開辟新的抗日根據地時,即堅決要求參加首批南渡。得到批準后,他便毅然告別老母和年幼弟妹,辭別身懷六甲的愛妻和不滿4 歲的兒子。誰也不曾想到,這一去竟成永別!
因為奚興章具有較好的理財技能,他被任命為淞滬游擊隊第三大隊副官(軍需)。不久,又擔任“暫三縱”(蘇魯戰區淞滬游擊隊暫編第三縱隊)司令部副官(供給主任)。他秉性耿直,性情開朗又平易近人,在工作中既能與地方各階層保持密切的聯系,又能與駐地老百姓打成一片,深得當地群眾的愛戴。有時,他教部隊戰士識字唱歌的時候,駐地的年輕人和孩子們會跟著一起學。在所教唱的歌中,有一首歌這樣唱道“春天的太陽放彩光,勝利的歌聲響四方。我們是中華兒女,千錘百煉已成鋼……”
當年的中共“三縱”工委委員兼“三縱”司令朱人俊在追憶奚興章烈士的記述中寫道“: 當時游擊戰爭的環境極端艱苦,籌措給養極端困難,奚興章不畏艱險,認真負責,身背錢財、票據、賬冊等,冒著槍林彈雨,始終堅持隨隊活動,保證了部隊的供給……他革命熱情極高,加之為人詼諧有趣,干部戰士無不樂于與他接近。他還多才多藝,能拉琴唱戲。就在犧牲前不久的一次聯歡晚會上,他表演了麒派京劇《蕭何追韓信》,以令人捧腹大笑的滑稽表演給大家助興。這在當時極端艱險的戰斗環境中是一次難得的文化娛樂,表現了高尚的樂觀主義精神。所以大家對奚副官的犧牲無不深感痛惜。”
1941 年12 月12 日拂曉,駐十六戶村的“暫三縱”連續聽到西南、正西和西北方崗哨的鳴槍,哨兵在濃霧中隱約發現幾個運動的黑影,多次鳴槍都沒有反應,以為是早起下海的漁民。但這一情況還是引起總部領導的高度警覺,立即命令部隊向東轉移。特別大隊在前,總部居中,三大隊斷后,到指定地點集合。此時,一個中隊的日軍在漢奸諸某的引領下隱蔽在干涸的引水溝(引海水入鹽田的水渠)內。諸某身穿蓑衣,頭戴斗笠,偽裝成下海的漁民,又抓了漁民沈某等4 人作挑夫迷惑抗日軍“暫三縱”。借著黎明前能見度低的大霧,一直窺視著“暫三縱”的動向。“暫三縱”主力部隊沿著四丘塘(海塘)前坡向東急行軍,狡猾的日軍卻沿著北邊的五丘塘的后坡緊緊尾隨。
當走到啞潭幾個突起的曬鹽坨基時,日軍就搶先占領有利地形伺機突然襲擊。天色將曉,濃霧也漸漸散去。擔任后衛的三大隊正沿四丘塘前坡,踏著泥濘小路拐到東花丘和梅園交叉路時,突然從東花丘的西北角響起密集的槍聲,三大隊近80 人的隊伍完全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之下。
在此危急時刻,大隊長陸陽立即命令隊伍散開,并指揮二、三區隊向梅園丘玉米地有房屋的方向突圍。一區隊則在陸陽的率領下狙擊日軍,多次頂住了敵人的瘋狂掃射。而就在此時,陸陽右臂中彈。他顧不上包扎,憑借溝邊蘆葦和墳堆作掩護,一邊組織戰士南移撤退,一邊向發起沖鋒的日軍進行還擊。正當陸陽在跳躍3 米開闊的梅園橫溝時右腿又中彈。他拉住河岸邊的樹樁正欲上岸的瞬間,緊追的鬼子擊中了他的后脊梁。此時,正在陸陽右邊的大隊副陳三拜見此情景,即撲倒著地伸手相救,卻被敵人罪惡的子彈擊中頭部而英勇犧牲!此刻,在左邊的奚興章,幾乎與陳三拜同時就地滾向陸陽身邊,他不顧自己生命安危,用全身之力把陸陽拖上了岸。日軍喊叫著向他圍攏。他身往旁邊一閃,一把攥住一個日本兵的槍管,順勢一拽,又猛地一腳,將那日本兵踹下河去!沖在前面的幾個日軍,見奚興章腰纏錢兜,肩背挎包,嗷嗷地叫著用刺刀刺向他的胸部和腹部。這時的奚興章腳和臀部已多處中彈受傷,雙腿難以支撐直立,便撲向前去,抱住日本兵撕咬,揮拳猛擊日本兵。喪心病狂的日本兵對著他又是一陣亂刺。奚興章終因傷勢過重跌倒在地而壯烈犧牲!這可歌可泣的激戰情景,正好被當時躲藏在茅房內的民主保長陳元生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
激烈的戰斗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當駐在黃家埠的二大隊在黃明大隊長的率領下擊退日軍趕到梅園丘時,這里已是一片寂靜。
那天下午,民主保長陳元生冒著被抓殺頭的危險,集資籌款,并和袁金水,袁水木等眾多鄉親為三大隊犧牲的干部、戰士清整遺體。面對烈士遺體,鄉親們雙膝跪地,泣不成聲。當為奚興章烈士清整時,脫下他的內衣,只見渾身是凝結的血塊,腹部腸子外流。身上有17 個被刺的刺刀疤口,還有多處著彈的槍傷。那被打中腿的腳上一只鞋已脫了幫,另一只鞋被綁帶纏在玉米根里,可以想象他犧牲前與敵人搏斗是何等之慘烈!烈士的鮮血浸透了梅園丘的大地,染紅了散落在地賬冊票據,和他用雙手緊緊捂在胸口的挎包,染紅了梅園溝邊的草叢樹根和河水。
緊接著,陳元生和鄉親們把陸陽、奚興章、陳三拜等烈士的遺體隱藏在玉米篷里。到了晚上,按照當地習俗,搭起幾個低矮的三角架,中間安放著烈士遺體,橫懸孝幔作為臨時靈堂,又請了4 個懺師頌經祭奠。在昏暗的燭光下,陳元生翻閱著奚興章血染紅的日記本,在扉頁上尚能隱約地看到:“我輩敢赴湯蹈火,不顧刀擊彈穿……”等語句,陳元生忍不住淚流滿面,哽咽著一遍又一遍哼起奚興章教唱的歌“: 春天的太陽放彩光,勝利的歌聲響四方。我們中華好兒女,千錘百煉已成鋼……”
是日夜晚,地下黨員杭定軒驚悉好戰友好兄弟陸陽、奚興章、陳三拜等3 人犧牲噩耗,冒著生命危險來到臨時靈堂吊唁,直至五更才告別烈士忍痛離去。拂曉時分,祭奠結束。鄉親們在附近的義冢掩埋了13 位烈士的遺體。為防止敵人掘墓毀尸,又專門將陸陽、奚興章、陳三拜3 位烈士的遺體另外安葬在距離梅園丘約兩里路的義冢(現329 國道復線臨山2 號路燈變電站北端復線旁)。三大隊的16 位英勇兒女就這樣永遠長眠在這塊異鄉的土地上!
浦東英雄血灑地,浩氣長存照萬春!80 年來,梅園一帶的老人,每年都會到義冢給長眠在地下的英烈燒些紙錢以祭祀英靈。特別是自1986 年建起“梅園丘戰斗紀念碑”以來,每年到了清明等重大節日,都會有成千上萬的橫塘蘭海臨海的各界群眾和中小學生等到英烈紀念碑前敬獻花籃擺放鮮花,舉行各種祭奠儀式和黨、團、隊日活動,通過紀念英烈,學習英烈,繼承英烈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振興中華,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奚克平附注:我是奚興章烈士之子,父親犧牲時我才4 歲。潘嘉森同志是梅園丘當地的一位退休多年的小學校長。他通過多年的走訪調查,為梅園丘戰斗和犧牲烈士的英勇事跡,以及人民群眾對人民軍隊的深情厚誼作了客觀真實的記述,為后人學習和了解革命歷史和革命英烈做了一件極為有益的好事。對于本文,我僅提供了關于我父親生平事跡的部分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