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榮譽軍旗“鐵軍”的故事
榮譽軍旗“鐵軍”的故事
作者:葉青松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03-06 瀏覽次數:8330
新中國成立70 周年國慶閱兵戰旗方陣
由100 面榮譽軍旗組成的戰旗方陣,參加新中國成立70 周年國慶閱兵,氣勢如虹通過天安門廣場。戰旗方陣中有一面“鐵軍”榮譽軍旗,但人們不清楚,這面“鐵軍”榮譽軍旗的旗面,卻是民間“鐵軍”。那么,難道還有官方的榮譽軍旗“鐵軍”?
民間“鐵軍”
要說民間“鐵軍”,不得不說“葉挺獨立團”。
1921 年10 月,鄧鏗接到孫中山的一個任務,組建孫中山大本營警衛團。鄧鏗考慮再三,決定將粵軍第一師參謀長陳可鈺調任警衛團團長,工兵營營長李章達升任警衛團副團長,將工兵營改編為警衛團第二營,提升葉挺為營長,再將第一師機關槍營和江北游擊營,分別編為警衛團第一營和第三營,由薛岳和張發奎分別擔任營長。孫中山有先見之明。1922 年6 月,孫中山回到大本營廣州,原本是想安撫陳炯明的,不承想陳炯明懸賞20 萬擒殺孫中山,許諾“ 攻下總統府,官兵放假三天。”葉挺看到總統府前,黑壓壓的叛軍瘋狂撲來,立即跑去指揮輕重機槍,以交叉火力猛擊叛軍。6 個小時,打退了叛軍5 次進攻,守住了總統府。
孫中山脫險后對葉挺說:“革命道路艱難曲折,不可能一蹴而就,應當不怕失敗,繼續聯絡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重新集聚革命力量,堅持反陳斗爭。”
1925 年11 月,正好在廣東肇慶組建由中共廣州區委直接領導的第四軍獨立團。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十二師三十四團。葉挺被任命為團長,后來稱葉挺獨立團。
葉挺獨立團的各級軍官都是共產黨員。據時任獨立團第一營營長周士第回憶:“黨決定鐵甲車隊人員均提級使用,隊員可任班長,班長可任排長,排長可任連長。如第一排排長莫奇標,共產黨員,廣東人,任第一連連長。第二排排長李海濤,共產黨員,任第八連連長。第三排排長高超,共產黨員,湖北人,任第三連連長。班長周子昆,廣西人,任第四連排長。隊員馬維楚,任第六連司務長。司書(文書)周廷恩,共產黨員,廣東人,任第一營書記。”
葉挺是首任團長。黨代表云從龍,副團長張來福(后為羅隆),參謀長吳濟民。三十四團下轄3 個營,一營營長周士第,副營長符克振;二營營長賀聲洋,副營長張際春;三營營長楊寧,副營長郭煥彩。
葉挺上任后,治軍嚴格。時任獨立團組織科主辦科員魏鑒賢回憶:“葉挺對部隊要求很嚴。我記得獨立團有一個司務長,原是鐵甲車隊的戰士,和我同班,是興寧人,姓羅,叫什么名字我記不起來了。他比我年紀大,大概有30 歲左右,我還不到20 歲,他在江門被葉挺槍斃了。因為他貪污了部隊的伙食尾子。錢不算多,大概是30 多塊錢,可貪污軍餉是很嚴重的。”
慈不掌兵。葉挺治軍嚴,善作戰,指揮獨立團北伐,擔任開路先鋒,無往而不勝。由此,葉挺成了北伐名將。
1926 年4 月下旬,葉挺獨立團奉命擔任北伐先鋒隊,從肇慶出發,會集到廣州,取道粵漢鐵路,先遣北上。此時,葉挺獨立團的番號已由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十二師三十四團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團長葉挺,黨代表云從龍,副團長羅隆(后黃熙),參謀長周士第。北伐開始后,第四軍獨立團正式公開對外打出“獨立團”的旗號。
擔任開路先鋒的葉挺獨立團從廣州乘火車到韶關后,第二天步行進到樂昌(火車只通到韶關)。周士第回憶說:“從樂昌出發那一天,要翻過廣東、湖南交界的五嶺山脈九峰山。五嶺山脈是長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九峰山是廣東到湖南必經之路上最高的山。很多干部、戰士都沒有爬過這么高大的山,加以太陽炎熱逼人,要爬過九峰山是有些艱苦的。爬上幾個山坡后,很多人已經汗水長流,出氣短促,講不出話來。爬上一個山坡,前面又出現一個更高的山坡,總是看不到山頂。……部隊中產生了很多不正常的情緒和疲勞現象。葉挺和戰士一樣步行爬山,看到這些情況,即令休息一小時,以班為單位邊休息邊討論,題目是‘能不能吃苦耐勞?’經過討論,原來走不動的人覺得自己可以翻過山去了。一個小時過去了,繼續向九峰山山頂行軍。部隊活躍起來了,一個跟著一個,整整齊齊地像一條蛇一樣爬過九峰山山頂。黃昏到達宿營地,全團沒有一個(人)掉隊。”
新中國成立70 周年國慶閱兵戰旗方陣
自此,葉挺獨立團安攸大捷,直取醴陵,占領長沙,所向無敵。之后,強渡汨羅,力克平江,奪襲汀泗橋,拿下咸寧,血戰武昌,贏得榮譽。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圍攻武昌40天,經過4 次攻打,于1926 年10月10 日中午時分攻克坐落在武昌中心的蛇山炮臺,控制了制高點。
占領蛇山,宣告武漢三鎮克復,軍閥吳佩孚部主力消耗殆盡,只能退據洛陽茍延殘喘。自此,北伐軍實現了打倒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的階段性勝利。國民政府從廣州北遷武漢,形成了以武漢為中心的新格局。
北伐之前,武漢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物價飛漲,怨聲載道,“賣谷未及面粉者絕無,賣栗末湯者,每碗須四十文,亦僅一處,賣豌豆粉者也僅一攤有之,為數也只一二袋,賣方寸形散塊餅干者,每方五十文,至洋鐵罐之餅干,其價較常昴三倍有奇。”打下武昌之后,百姓生活大為改善,群眾以各種形式慶祝武漢民國的重大勝利,表達對北伐將士的敬重。1927 年1 月,武漢人民在漢陽兵工廠鑄造了一座“鐵軍”牌的鐵盾,敲鑼打鼓地送到第四軍。
這鐵盾高1米,寬半米,堪稱巨盾。盾牌正面,居中嵌著“鐵軍”兩個隸書大字,上款是“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全體同志偉鑒”,下款是“民國十六年一月十五日武漢粵僑聯誼社同人敬贈”。背面刻有頌詩一首,共64字:
烈士之血,主義之花,四軍偉績,威震邇遐。
能守紀律,能毋怠夸,能愛百姓,能救國家。
摧鋒陷陣,如鐵之堅,革命抱負,如鐵之肩。
功用若鐵,人民倚焉,愿壽如鐵,垂憶萬年。
“鐵軍”二字用紅漆漆過,盾的底部裝有雙腳底座,莊嚴凝重,別具一格。
葉挺獨立團代表第四軍接受“鐵軍”盾牌。葉挺獨立團參加北伐時間最長,犧牲最多,貢獻最大,理應得到這份殊榮。獻盾前,葉挺獨立團參謀長周士第在《四軍周報》(第8 期,1929 年1 月)撰文說:“我們要去接受‘鐵軍’(盾牌),我們要明白‘鐵軍’二字之來由和其意義。‘鐵軍’是本軍(第四軍)到武昌時,人民對于本軍的表示和認識。第四軍是鐵軍,完全是民眾中間說出來的。人民對于本軍這樣的認識和這樣的表示,就是人民已十分相信,確實承認本軍是他們的軍隊。同時,要我們的確去保護他們,好像他們的衛士一樣。所以,人們稱本軍為鐵軍,就是稱本軍為他們的鐵衛士……”
2019 年新中國70 周年國慶閱兵的榮譽軍旗“鐵軍”旗面上,上款和下款及中間的“鐵軍”二字,都與鐵軍盾牌一模一樣,因此人們稱這次閱兵戰旗用的是民間授予的“鐵軍”旗。
官方的“鐵軍”
官方授予的“鐵軍”榮譽稱號,是紅軍第一方面軍第四軍十一師。據正史記載,“紅軍第一方面軍第四軍十一師,前身誕生于南昌起義。1932 年1 月,中央蘇區中央局作出攻打贛州的部署。2 月4 日,紅一方面軍發起贛州戰役,十一師在軍的編成內奉命抵達南康縣新城,阻擊自廣州增援贛州的國民黨軍,配合第三軍團奪取贛州。2 月7 日,十一師與國民黨軍余漢謀第一軍獨立第二旅在南康縣新城郊外開展激戰。三十二團在一片開闊地組織部隊發起進攻,因敵占據有利地形,利用堅固工事,以猛烈火力阻擊,該團幾次沖鋒未果,傷亡嚴重,團長肖君玉和20 余名排以上干部英勇犧牲。緊要關頭,師長王良、政治委員張赤男親臨前線指揮戰斗,激戰中,張赤男發現一名戰士暴露在敵人的密集火力下,起身命令戰士臥倒,戰士脫險了,而張赤男卻被敵人子彈擊中頭部,壯烈犧牲。噩耗傳來,全師官兵異常悲憤,高喊著‘為政委報仇’奮勇沖向敵陣,于當日黃昏時分,攻占新城。1932 年3月,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命名該師為‘鐵軍’。”
贛州戰役是紅軍進行的一次重要戰役。《彭雪楓傳》說:“當時毛澤東不同意打贛州,但中共蘇區中央局多數人堅持攻打贛州,彭德懷亦同意多數人的意見。1932 年1 月10 日,中革軍委根據中共臨時中央和蘇區中央局的指示,下達了攻打贛州的軍事訓令。以彭德懷為主作戰軍前敵總指揮,陳毅為支作戰軍總指揮。”
時任國民黨軍第十二師三十四旅旅長馬昆回憶說:“在這次戰役(贛州戰役)發生前,蔣介石在南昌行營,因為準備第四次‘圍剿’部署尚未作好,叫我積極準備糧草、彈藥,死守贛州。”
《彭雪楓傳》說,3 月7 日,國民黨軍從贛州城墻下挖掘坑道,向城外偷襲,發動反攻。部署在雙佛嶺地區待機的國民黨軍第十一師六十二團由楊梅渡強渡章水,從側后南門碼頭向紅二師陣地推進,分割包圍了該師直屬隊和兩個團。紅軍攻城部隊由于屯堅城下,十分疲勞,且疏于警覺,處于被動,遭到嚴重傷亡。贛州戰役紅軍傷亡3000 余人,紅四軍第十一師政委張赤男、紅五軍團第十三軍第三十七師政委歐陽健等10名師團干部英勇犧牲。紅三軍團第一師師長侯中英被俘,后遭殺害。
《彭雪楓傳》說,“贛州攻堅戰,是在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軍事戰略指導下打的第一仗,也是紅軍遭受嚴重失利的第一個重大戰役。”
3 月8 日,紅軍圍打贛州一月有余,最后兵敗撤圍。至于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在兵敗當月命名紅十一師為‘鐵軍’榮譽稱號,出于什么原因不詳!如今,多支部隊稱自己是“鐵軍”傳人,他們繼承的意愿是民間“鐵軍”,卻不愿承認官方“鐵軍”榮譽稱號,其中的原因,恐怕就是贛州戰役本身就是一個嚴重失利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