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在向守志將軍身邊的日子
在向守志將軍身邊的日子
作者:賀震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4-01-04 瀏覽次數:8327
向守志司令員
1977 年9 月,向守志由第二炮兵司令員調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到1990 年在南京軍區司令員任上離休。在此13 年間,羊維忠、劉萬勤、趙挺3人曾經先后擔任過他的秘書。
一個冬日的午后,三位曾經的秘書向我講起了他們當年在向守志首長身邊親身經歷的一件件“小事”。
一、生活中的“小事”
1978 年,南京軍區在揚州召開人防工作會議,向守志副司令員率機關部分工作人員住在華僑賓館,伙食按會議的統一標準,賓館做啥就吃啥。會務人員認為,這樣首長的伙食太差了,便向賓館提出為首長加幾個菜,改善改善伙食。用餐時,將軍發現了餐桌上的變化,嚴肅地說,我們是來工作的,生活上不能搞特殊,大家能吃的,為什么我就不能吃了?標準不能變!上世紀70 年代,物資還很匱乏。向司令身邊的一個管理員,打電話讓司令部管理局給將軍準備一點質量好些的米、面、油等。這事不知怎么讓他知道了,便把管理員叫來明確交待,不能搞特殊化,又鄭重其事地對夫人張玲叮囑了一番。
有一次,他去軍區城西湖農場檢查工作。臨離開農場前,農場官兵給他的車上裝了一些土特產,大家覺得這些東西又不值幾個錢,純粹是農場同志的一點心意。向司令知道后,立即制止:“同志們的心意我收下了,但一顆花生也不能帶回南京。‘小口子’絕對不能開!”“劉秘書,別忘了繳伙食費哦!”劉萬勤回憶說,跟向司令下部隊每離開一個單位時,將軍都會提醒他一句。
趙挺當秘書時,一次隨向司令員去十二軍出差,由于行程緊張,離開時匆忙,忘了繳伙食費。上車后,首長問起繳伙食費沒有,趙秘書實話實說,并說“回去后就補上。”回到南京后,趙秘書第一件事就是去郵局寄伙食費。幾天后,趙秘書拿著伙食費收據向將軍匯報,此事才算結束。
舟橋三十一旅在無錫駐防時,有幾個直屬分隊營區就坐落在華藏寺幾幢破舊的房子里。由于歷史的原因,僧侶已不知去向,寺廟也已名存實亡,除了幾幢破舊的房子外,還存留了一對石獅子。那年,部隊調防到南京,連隊官兵感到這對石獅子既無人管,也無人要,同時出于好玩,也出于紀念,就把石獅子隨部隊一起帶到了南京。向司令到舟橋旅視察工作時得知此事,一向溫文爾雅的將軍立即變了臉:你們知不知道部隊有“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寺廟的東西你們也能拿?很快,這對石獅子就完璧歸趙。
二、身邊人的“小事”
從槍林彈雨走過來的將軍,由于特殊的經歷往往造就了特殊的性格和思維方式,有的將軍很難“伺候”,動輒訓人。對這些,在軍區司令部工作的羊維忠多有耳聞。因此,他在工作中對大首長們總是“敬而遠之”,從不往首長身邊“蹭”。
向守志將軍調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后,組織上偏偏選定羊維忠給將軍當首任秘書。羊維忠沒有半點欣喜,曾以保障不好影響首長工作為由推脫。上任第一天,將軍和藹地對羊維忠說“歡迎你來我身邊工作!”隨后,關切地詢問他個人和家庭情況,并說,我這個人一不抽煙,二不嗜酒,也沒有什么壞脾氣,你只管大膽工作,天長日久,你就了解我了。將軍一席話,使羊維忠的顧慮煙消云散,之前的種種擔心和顧慮純屬多余。
在此后的工作中,將軍耐心細致地給羊秘書傳幫帶。當辦事出現偏差時,也總是心平氣和地分析經驗教訓,教給處理方法。“做秘書工作,要牢牢記住‘快、準、嚴、細、實’這五個字。”將軍耐心細致地向沒有秘書工作經驗的羊維忠傳授做秘書的訣竅,并給他以鼓勵。
羊維忠至今仍清楚地記得這么一件事兒:
有一年在上海搞演習,保密室一位新入伍的戰士在首長的文件袋上作標注時,把將軍的姓氏寫成了“項”字,文件袋送到將軍手上后被將軍發現。在首長身邊工作,居然把首長的姓氏寫錯,保密室竟然無人發現,這確實是一件不應該發生的低級錯誤。更何況,這事又發生在軍事演習這么嚴肅的工作中。
“把保密員喊過來!”將軍不怒自威。
萬東寶頂著一頭密密的汗珠來到首長面前,頭都不敢抬。將軍問,為什么把我的姓寫成這個“ 項”字?為保護那名新戰士,作戰參謀讓保密員萬東寶頂包。萬東寶怯怯地說,我不知道首長的姓是哪個xiang。
在首長身邊工作竟然沒弄明白首長的姓,顯然,這個理由是經不起推敲的。
看萬東寶緊張的樣子,將軍平復了語氣說:在軍區機關的同志一定要樹立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寫錯我的姓名事小,但作風粗疏事大,真要打起仗來是要出大事的,弄不好要掉腦袋的。古今中外的戰史上,粗心大意方面的教訓都很多,一定要吸取教訓啊!事后,細心的將軍又讓羊秘書找萬東寶談談,讓他不要背上思想包袱,年輕人嘛,吸取教訓就好。
萬東寶原以為自己要背個處分的,沒想到事情就這樣結束了。這件事對萬東寶和那位新戰士的一生影響很大。此后,他再也未犯過作風粗疏的錯誤。向司令員對身邊工作人員既嚴格要求,又盡量不讓他們承受不應有的委屈。
聶鳳智任司令員時,一位退休的軍委老首長來南京,駕駛員把軍委老首長送到軍區黨辦樓下后,考慮到黨辦樓下場地狹小,便按慣常的做法把車子開到了停車場。但沒想到這次首長們會見很快結束了,聶司令員陪同軍委老首長下樓時,正巧向守志副司令員的車子停在黨辦樓下,聶司令員為了不讓軍委老首長久等,便喊向副司令員的駕駛員把車開過來送首長。由于氣候寒涼,車內門窗都是關著的,聶司令員喊了好幾聲,司機韓明宏也沒有聽到,便沒有把車開過去。
軍區最高首長喊一輛車子,駕駛員竟然“無動于衷”!這事傳起來便有些邪乎。軍區司令部管理局有關負責同志知悉此事后,準備處理這個駕駛員。
向守志副司令員知道后,親自找韓明宏了解情況,弄清真實情況后,當面向聶司令員作了說明,把司機韓明宏留在了部隊。
三、下部隊的“小事”
軍區首長平時下部隊視察工作或春節等重大節日慰問,通常是去成建制的野戰部隊,這些單位駐地集中、官兵人數多,集合起來滿滿一操場,坐下來滿滿一禮堂,無論是會操、軍事表演、訓練考核,還是開會,軍歌聲聲,威武雄壯。
但向司令卻常常去一些小散單位。向守志司令員常說,倉庫、醫院、人武部、干休所等等,都是部隊“大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工作同樣重要,同樣要嚴格管理,同樣要給予關心愛護。
有一年,向司令員去江西檢查工作時,來到地處贛南大山里的一個邊遠小縣人武部,詳細地詢問部長、政委,當地平戰結合怎么樣?民兵預備役工作怎么樣?與地方黨委、政府的關系是否融洽?還親切地詢問干部職工工作生活上有什么困難和問題。
這個人武部自成立以來,從來沒有這么大的首長光臨過。部長、政委激動得不知如何是好,匯報工作時話都說不成句兒,一個勁兒地向首長表決心。
大別山區,是一塊紅色的革命根據地,新中國成立初期首次授銜,大別山地區產生了252 名開國將軍。全國十大將軍縣,有五個在大別山區。
后來,不少離休老干部在大別山地區干休所頤養天年。但那里處于經濟欠發達地區,醫療、交通較落后,保障條件較差。有一年,向守志司令員與傅奎清政委一道去干休所看望老干部,不料,一位老紅軍竟當著兩位軍區首長的面哭了起來。
原來,除了客觀的物質條件差之外,干休所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也不好,該做的保障工作沒做好,許多老干部都有意見。一向很少發火的向司令員,當場對干休所的領導拍了桌子:組織上安排你們來干休所工作,是要你們為老干部服務的,不是要你們為自己服務的,更不是要你們當官做老爺、來享受的!
他隨即確定,由軍區政治部干部部牽頭,組成工作組到該干休所進行調查整頓。回到軍區,又專門召開老干部工作會議,研究部署改進老干部工作。
四、信訪無“小事”
有這么一個真實的故事,雖然主人公的名字已無從追尋,但故事的情節已深深地刻在趙挺秘書記憶深處。
在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一個剛由戰士提干不久的年輕軍官,腿部受重傷被截肢。這位年輕的傷殘軍官在醫院療傷期間,與一位護士產生了感情,并喜結良緣。年輕軍官出院后,被安排轉業到地方榮軍院。但他的妻子卻沒有隨調,天各一方,由于人生地不熟,生活極為不便。把妻子調到身邊來,是解決其生活困難的最好辦法。但其多方投告,都沒有解決。后來,這位傷殘退役軍官,便給向守志司令員寫信反映自己的困難和訴求。向守志司令員收到這封信后,立即批示要求軍區干部部把這個事情處理好。他指出,解決好傷殘軍人的困難,不僅是對他們流血奉獻理所當然的回報,對其他人、對社會也有著極大的影響。現在是太平了,但只要有國家存在,總有一天還是會打仗的。傷殘軍人的事情辦不好,以后國家有難,誰還會挺身而出,為國效力呢?
干部部的同志經過調查,發現這位退役傷殘軍官反映的情況完全屬實,提出的訴求也是合情合理的。通過與有關部門協調,很快把他的愛人調到了身邊,解決了一家人的難題。
這件事之后,軍區政治部干部部根據向司令員的指示,對各部隊參加對越作戰犧牲與傷殘官兵的情況進行了一次普查,在政策范圍內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一些遺留問題作了很好的解決。
向守志將軍在“文革”中曾歷經磨難,因此,他十分重視和支持冤假錯案的平反工作。
趙挺清楚地記得,他當秘書時,對如何辦理各地寫給向司令員的信件有著明確的約定。凡是信封上寫著“親收”“親啟”的,皆由首長本人拆閱,其他來信一般由他代為拆閱、處理,但如果是對冤假錯案的申訴信,則不管信封上如何標注,必須一律報由首長本人處理。那幾年,向司令員一年大約批示人民來信千余封,平均每天都有好幾封,相當一部分是對冤假錯案的申訴信。向司令員對這些信不是一批了之,而是追蹤干部部和保衛部對信中事實的甄別,及后續解決措施的落實情況。凡政策規定要解決的必須解決;凡能夠解決的合理訴求,也要解決;凡限于客觀條件不能解決的、以及不合理的訴求,都要向當事人說明情況。
1970 年,一位干部受到錯誤處理,被取消軍籍,退回安徽安慶原籍。從1974 年起,這位干部及其家人就開始了漫長的申訴之路。待到“文革”結束,本以為看到了希望,但得到的卻是“這不屬于冤假錯案,不在平反之列”的答復。這位干部身心備受摧殘,度日如年,眼睛也失明了。
在別人的指點下,這位干部最后投書向守志司令員。事情終于出現了轉機。根據向司令員的批示,軍區干部部、某集團軍政治部和安徽省軍區抽調得力人員組成工作組,專門調查處理這位干部同批10 多人所反映的問題。在聽取調查情況匯報后,向司令當即批示“此事應予糾正。請干部部辦理”。
1986 年,工作組再次登門給這家人帶去了南京軍區政治部的正式文件,明確表示當年對這批人的處理“是完全錯誤的”“應予賠禮道歉,并徹底糾正”,恢復軍籍,按照部隊相應規定安排離職休養;恢復原有的職級待遇,并每人上調一級;補發所有扣除的薪金,其間所有應該發放的衣物等軍需品,一律折算成現金補發;向上級反映問題的往返差旅費、伙食費以及其他費用,一次性補助;一次性發給住房修繕改造資金。
當工作組的同志向當事人宣讀這份文件時,那位失明的軍官雙眼流出了滾燙的熱淚。至此,離開部隊17 年后,這位受到錯誤處理的同志恢復軍籍,重新成了一名軍人。鑒于這名同志已經雙目失明,由軍區衛生部為其辦理了“一級傷殘軍人”證書。不久,南京軍區委托安徽省軍區,為其補授了解放勛章。
(賀震,曾為南京軍區司令部機關處長,現為江蘇省作協會員、江蘇省報告文學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