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母親,我永遠的楷模——懷念母親季桂芳
母親,我永遠的楷?!獞涯钅赣H季桂芳
作者:趙曉寧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12-05 瀏覽次數:8327
我的母親季桂芳1923 年1 月出生于江蘇省啟東正詩鄉。受外公季國慶的教誨和影響,抗戰時期母親在蘇中四分區啟東二區最早參加了革命工作,并于1941 年2 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是當地第一批農村女干部、女黨員。
年輕時的母親是一名機智勇敢的女戰士。1942年1 月,年僅19 歲的她在敵人眼皮底下為海啟中心縣委書記陳國權收尸而被當年新四軍《江海報》馬力、顏輝作了報道。
縣委書記為掩護群眾撤退壯烈犧牲
1941 年的初春,建立不久的蘇中抗日民主根據地遭受了日偽殘酷的大掃蕩,那時我軍處于敵后游擊狀態。1942 年初我軍主力開始進行反擊,在新四軍一師三旅旅長陶勇率領下的主力部隊五團、縣團發動了攻打海門縣三陽鎮敵偽據點的行動,并一舉獲勝,收復了三陽鎮要地,離三陽鎮不遠的久隆鎮敵人聞風而逃。這一仗極大地鼓舞了當地抗日民主政府和百姓。海啟縣委決定趁此形勢開辟新區工作,新區工作組由縣委書記陳國權親自率領,當時領導層還有民主人士副縣長沈維岳,縣委委員、民運部長、農抗會主任石堅,縣委委員、社會部長王正平,敵工部干部阮庭庚,啟東二區書記王蘊石等10 多名干部。1942 年1 月4日上午11 點,縣區鄉干部們及我的母親,正在久隆鎮附近的二廠地區召開預備會共商大事,突然外面傳來“敵人來了”的呼喊聲,只見群眾四處奔跑,場面十分混亂。此時主力五團與縣團已撤離該地區。情況萬分危急之際,陳國權鎮靜指揮,當即命令石堅率領干部北撤。這時槍炮聲四起,陳國權率王正平、阮庭庚、警衛員陸志杰在原地組織疏散群眾,堅持戰斗,然而敵人已經從三面包圍了這一地區。陳國權被來犯偽軍中的叛徒指認出賣,當即遭到日偽軍的槍殺,王正平、阮庭庚同時犧牲,警衛員陸志杰幸存。
母親冒著生命危險運送烈士遺體
我母親參加了縣區召開的預備會后,分散在群眾中撤離。事發后,她組織群眾調查了解干部群眾遭遇的情況,發現了陳國權的尸體。當天夜晚,在敵占區內她冒著生命危險,動員農民兄弟借了一輛獨輪小車,趁著夜晚天黑之際,避開敵人的崗哨,將陳國權的尸體放入事先準備好的土布袋里,擺在小車的左邊,她自己坐在小車的右邊,一直護著烈士的尸體,然后兩位農民兄弟一前一后,一推一拉,在敵人的封鎖線內繞小路行走數十里。為了不讓獨輪車發出聲音,她用肥皂、煤油澆在車輪的軸部,解決了車輪轉動時發出的響聲。獨輪車經過敵人封鎖線時,探照燈的強烈光束在必經公路上不停地移動,母親坐在獨輪車上看到光束剛移開,讓農民兄弟以最快速通過這段公路,終于在黎明前將陳國權的遺體送到了縣委。母親這一壯舉,驚動了根據地機關全體同志,大家看到為掩護群眾而犧牲、共同戰斗的縣委書記遺體被從敵戰區搶運出來,悲痛萬分,同時都十分敬佩這個才入黨一年年僅19歲的小姑娘。當年的地委機關報《江海報》專題報道了這一事跡。母親還為3 位烈士制辦了3 套新衣服為他們送別,表現出對犧牲戰友深厚的階級感情。
反清鄉前期母親赴如東工作
縣委為確保我母親安全,于1943 年春反清鄉前夕安排她和一批女同志去如東掘東區工作,母親在如東工作期間改李姓。當時,10 歲的小姨娘季蘊芳和7 歲的小舅季渭濱抱著母親的腿哭著不讓她離開家。但為了如東根據地的工作,她毅然舍去小家,哄著弟妹說一個月后就回來??蛇@一走,直到1945 年抗戰勝利,母親才從如東掘東返回家鄉啟東,后來在母親的影響帶領下,她的弟弟妹妹都先后參加了革命工作。
“文革”伴隨父親在南通
1970 年初,父親趙一德受到“文革”沖擊被“罷官”,母親為此受牽連近10 年時間。在父親最艱難的那10 年里,母親伴隨他左右,給予父親精神上極大的安慰,他們選擇了南通這片熱土安下了家,是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南通抗戰的情結。南通有他們戰爭年代的老鄉和朋友,母親又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精神生活是充實的。他們每天招待著來自南通地區四面八方來看望他們的戰友和老鄉,幾乎用光了他們的工資和積蓄。他們保持戰爭年代中那種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共同關心老區群眾的疾苦,用節省下來的工資接濟老部下,看望慰問軍烈屬,報答曾救過父親性命的鄉親,他們在南通的10 年里做了許多關心群眾的好事。
我母親是一名優秀的婦女干部,她有著婦女工作和群眾工作豐富經驗,戰爭年代她擔任婦委會主任期間,積極動員所在地區婦女開展“送郎送子當兵光榮”的活動,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時補充兵員做出了貢獻。為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她發動婦女將制作布鞋的任務落實到每戶農家,按期將軍鞋送往淮海前線。在不同時期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地為黨工作。母親長年為革命奔波,我們對她的經歷和事跡知之甚少。印象中,母親雖不善言辭,但她的寬厚慈祥、真誠博愛、勤儉節約和不為名利的高尚品德深深影響著我們,子女為有這樣的母親而驕傲。母親病故后,為尋覓她在戰爭年代的故事,更多地了解她,前幾年我走訪了母親的戰友陸秀如、石堅、陳英、胡翠華幾位阿姨,聽她們回憶和講述了母親的故事。石阿姨對我說,你母親了不起,生前做人低調為人謙和,從不爭名爭利,有著工農干部優秀的品質,你一定要將她的故事寫出來!
親愛的母親雖然離開我們已21 個年頭,但是無論她走得有多遠,也抹不去子女對母親永遠的思念,母親的精神將永存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