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本刊專訪 > 女兵沈若蘭
女兵沈若蘭
作者:陳順年 章熙建 黃朱清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10-16 瀏覽次數:8329
沈若蘭夫婦和孩子們在一起
沈若蘭在醫院接受抗戰老兵的榮譽
窮則思變鬧革命
沈若蘭,童年是苦澀的。
她曾用名任慧琴。任,隨養父姓。沈若蘭生下來滿了周歲,因孩子多,家境貧寒,父母把她送給人家托養。養父任槐廷,在上海為資本家打工,收入微薄,日子窮困,租不起房,又只能把沈若蘭寄養在一戶老百姓家。后來,養父所在紗廠倒閉而失業。無奈,夫婦倆帶養女回到常州,任槐廷在城里找了一家煤炭店打工,盡管經濟拮據,養父母還是讓沈若蘭讀書。她在念書的同時,要侍候店老板的生活,稍有不如意,主人不是罵就是打。
一次,沈若蘭巧遇她同學家的房客,好心房客問她:“家里好不好?”沈若蘭直言:“窮”。房客又問:“想不想去鄉下?”沈若蘭答:“家里呆怕了,只要有飯吃,哪兒都行?!本瓦@樣,經房客牽線,已是少年的沈若蘭說服養父母,只身來到離常州城40 來里的武進縣洛陽區農村,走進岑村小學教書。
在學校,沈若蘭結識了同校執教的潘湘云。潘湘云大她3 歲,隨父去沈陽謀生時遇上“九一八”事變,重回到江南。她教書和從事革命活動早,潘湘云和沈若蘭情同姐妹,相處中,沈若蘭開始了解窮人為什么窮,怎么才能翻身,共產黨為什么是人民的大救星,打倒日本鬼子要多久等問題,心頭逐漸亮堂起來。岑村小學地處新四軍游擊區,沈若蘭邊教書邊參加抗日民主政府的征糧和抗日宣傳活動。有一回,大雨滂沱,為躲避日偽軍下鄉掃蕩,沈若蘭穿著從老鄉那里借來的硬幫子油布鞋,冒雨轉移10 來里路,腳上磨出好幾個水泡、血泡,鉆心似的痛。
2020 年11 月的一天,在南京的天津新村,已經99歲高齡的潘湘云對我們回憶說,我和沈若蘭是好姊妹,她接受革命思想快,在當年艱苦環境里,干練潑辣,能吃苦,是抗戰的積極分子。來到岑村小學不久,中共地下組織的同志找到她和沈若蘭,介紹入黨,兩人很興奮,填寫了入黨志愿書。
沈若蘭女兒許紅(右)向本刊記者介紹母親的珍貴影像 丁潔 攝
革命英雄壯虎膽
一天,沈若蘭獲悉,她所在黨支部的書記犧牲了。
這個消息,讓沈若蘭難過了好幾天,她恍然醒悟:革命隨時會有犧牲。之前,在書本上讀過革命先烈事跡,她崇拜常州的女英雄朱真。朱真,武進人,在常州尚德女子職業學校接受過新思想的啟蒙,1939 年進入新四軍揚中抗日訓練班學習,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后分到新四軍江南指揮部。1940 年春天,她受命去武南開辟抗日游擊根據地,隨部隊宿營時遭敵包圍,不幸被捕。面對敵人兇狠的死亡威脅,朱真斬釘截鐵笑答:“從我參加革命的第一天起,已經把生命獻給了祖國。”她寧死不屈,英勇就義時才23 歲。
從英雄人物身上,沈若蘭汲取力量,真切領會了革命的含義。
1945 年2 月,沈若蘭來到蘇浙軍區公學集訓,學校辦在長興縣的一個山村里,粟裕兼任校長。課堂上,聽過粟裕夫人楚青同志的講課。集訓期間,是學員又是戰斗員,一邊學習,一邊隨時要跟隨部隊投入抗擊日偽頑的戰斗。蘇浙軍區部隊活動在蘇浙皖邊區,穿插迂回在長興、廣德、溧陽等地。令沈若蘭難忘的是孝豐反頑戰役。二次反頑戰之后,國民黨頑軍集中14 個師42 個團向天目山地區發動進攻。蘇浙軍區在防守正面陣地的同時,主力集結在孝豐西北地區。1945 年6 月19 日部隊開始反擊,以6 個支隊向頑軍發起攻擊,激戰至23 日,斃傷頑軍3500余人。硝煙里,沈若蘭除了肩負自己背包,主動多背財務公物,還扶助身體虛弱的女同志一道行軍。翻越山坳時,她扭斷了一根腳趾骨,因治療不及時,后來腳趾骨變了形。
這一年,抗戰勝利了。很快,就傳來北撤的命令。
根據國共《雙十協定》,蘇南、皖南和浙江的新四軍部隊向北方撤退。沈若蘭所在的部隊迅速從江南往蘇北方向開進。
過長江的時候,已經分到新四軍六師后方醫院做財務工作的沈若蘭,和一小部分人員沒趕上大船,就坐上小船渡江。過了江聽說運送新四軍部隊的“中安輪”在江上沉沒,800 余名官兵犧牲,她哭了起來。
渡過長江,部隊繼續向北走,走啊,走啊,沈若蘭沒想到,匯入北撤大軍又踏上解放戰爭的漫漫征程。
忠于革命軍旅路
抗戰勝利,沈若蘭原本以為可以回家了。
部隊一路北撤,她心里知道部隊還要打仗。1944年,沈若蘭曾在岑村小學填寫了入黨志愿書,因支部書記意外犧牲,她和潘湘云的入黨問題沒有批復。北撤的日子里,沈若蘭又申請入黨,被正式批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45 年的冬季來臨,北撤部隊在蘇北進行整編,沈若蘭調入華中軍區衛生部第一后方醫院。醫院駐在淮安城,收治了很多的傷病員,由于藥品器械緊缺,院務保障任務尤為繁重。沈若蘭恪盡職守,對醫院醫療物資的進出登記、財務結算嚴格把關,精打細算,連一塊紗布、一個棉球,都弄得清清楚楚。
1947 年初,部隊北撤到達山東。沈若蘭相繼在華中軍區臨時野戰醫院、華東野戰軍后方醫院和第一總醫院、山東渤海醫院等單位做財務工作。無論在哪里,革命斗志高昂,領導和同志們習慣親切稱呼她“小沈同志”。
烽火歲月里,陳毅的保健醫生翟光棟和夫人張音做媒,圓了沈若蘭的婚姻。丈夫叫許偉,也做過新四軍醫護工作,兩人志同道合,結為革命伴侶。1948 年春,沈若蘭的兒子出生了,部隊要行軍,她把幾個月大的孩子放進籮筐,讓支前隊員挑著走。一次,路上突遇國民黨軍飛機轟炸,挑擔的民夫匆忙躲避,籮筐掉落在地,孩子從筐里滾了出來,非常危險。
沈若蘭作為醫務崗位上的女兵,跟隨和保障部隊,歷經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迎來了新中國誕生。
1961 年,沈若蘭被授予大尉軍銜。
她先后在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解放軍獸醫大學政治機關任職。
1964 年7 月,身體的緣由,組織上批準沈若蘭離職休養。
沈若蘭已經九十九歲高齡的戰友潘湘云在南京回憶抗戰歲月姐妹情
播撒傳統革命人
沈若蘭女兒許紅5 年前退休,至今珍藏著母親1972 年寫給她的信,信的末尾這樣收筆:“跟黨跟毛主席干一輩子革命,并要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span>
北撤到了山東,在齊魯大地解放區,老鄉把革命軍隊當成子弟兵。借住在老百姓家,睡炕吃糧,群眾待部隊比親人還親。沈若蘭常說,我們離家參加革命,是為窮人翻身解放謀幸福,國家利益至上,人民至上,是革命軍人永遠的信念。當年住部隊公房,水電費是免費的。沈若蘭對孩子說:“家里的水電要省”。即使晚年生病住進老干部病房,她會叮囑護工洗衣服少接點水,不要浪費醫院里的自來水。上世紀60 年代國家動員捐糧。人家捐50 斤,沈若蘭拿了200 斤糧票捐出去。軍休所只要組織捐助活動,沈若蘭總是按照最高數額捐款。這輩子,沈若蘭與財務工作結緣,任何時候公私分明,不貪不占。離休前,她多年從事軍隊院校的干部工作,名額受限時,她把調薪、晉銜的機會謙讓給了別人。
一個繞線板,幾乎陪伴她一生。孩子衣服破了,沈若蘭拿起那個線板在燈下縫補起來。有兒女開玩笑說:“媽,什么年代了,還補衣服哇?”沈若蘭笑笑,“我們小的時候還穿不上這樣的衣裳,你們要是不穿就捐給貧困地區?!?/span>
2018 年1 月14 日,寒風凜冽。
這一天,沈若蘭安詳走完了93 歲的人生。
記者感言 沈若蘭這位新四軍女兵的線索,是常州市軍休干部服務管理中心推薦的。在這個中心的智能化榮譽室里,我們駐足在沈若蘭事跡版圖前,不經意想起了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里郭建光點贊沙奶奶的一句唱詞:“革命的老媽媽”。沈若蘭,一個常州城里的純樸女生,因貧窮出走,通過接觸共產黨的地下組織,接受了黨的教育,繼而義無反顧參加新四軍,成長為信念堅定的革命戰士。她是女性,既有不怕艱難、不畏生死的革命銳氣,又表現出關心人、溫暖人的似水柔情。丈夫許偉說過:“我們這個家哇,沒有你媽媽就亂了”。沈若蘭,對自己、對家庭的成員要求相當嚴格,嘴邊說得最多的話就是“做一切事情要對得起黨,對得起國家”。20 世紀50 年代她患了病,就把孩子送回老家托管,自己仍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拔?/span>革”中,丈夫受到迫害,她鼓勵他相信黨,共渡難關。兒女參軍入伍,沈若蘭的信寫起來很長,總是說她參加革命的經歷和感悟。子女各自成家立業,她仍然叮囑他們愛崗敬業,遵紀守法,不允許做出格的事。生活條件好了,沈若蘭還總會說,我們是苦出身的家庭,要勤儉節約,再有錢也不能大手大腳。沈若蘭身上洋溢出的革命正氣和力行的紅色家風,為我們樹立了一個革命人的風范。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許紅同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