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連載 > 彭雪楓浴血江淮(六)
彭雪楓浴血江淮(六)
作者:付少武 蘇克勤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7-20 瀏覽次數:8326
1943年6月20日,淮北蘇皖邊區半城鎮,風和日麗,陽光燦爛。這天,新四軍四師駐地來了兩位尊貴的客人:一位是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委員兼山東軍區司令員羅榮桓,另一位則是奧地利籍醫學博士、新四軍衛生顧問羅生特大夫。彭雪楓在半城同時會見了羅榮桓和羅生特。
第六章 異國知己羅生特
1943年6月20日,淮北蘇皖邊區半城鎮,風和日麗,陽光燦爛。
這天,新四軍四師駐地來了兩位尊貴的客人:一位是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委員兼山東軍區司令員羅榮桓,另一位則是奧地利籍醫學博士、新四軍衛生顧問羅生特大夫。彭雪楓在半城同時會見了羅榮桓和羅生特。
還是在6月上中旬時,山東軍區司令員羅榮桓因腎病而導致血尿癥,病情加重,遂一路南下,取道淮北,擬往淮南黃花塘新四軍軍部治療。由于沿途的顛簸,羅榮桓的病情急劇惡化,不能前往淮南新四軍軍部。新四軍參謀長賴傳珠得悉情況后,立即通知正在新四軍第二師指導衛生工作的羅生特大夫,在二師衛生部長宮乃泉等同志的陪同下,前往四師駐地為羅榮桓會診。羅生特大夫抵達半城后,經過兩天精心治療,使羅榮桓的病情得以控制,后又陪同羅榮桓到新四軍軍部接受治療。在羅生特大夫的精心治療下,羅榮桓的病情很快好轉。羅榮桓因軍務在身,病剛好,就急忙趕回了山東抗日根據地。
羅生特是奧地利人,1938年夏天與弟弟約希、獄中難友威廉·戴克等人,被迫離開了自己的祖國,遠渡重洋,于同年8月5日輾轉來到了中國上海,并在法租界開設了一個診所。
1941年春節剛過后的一天,羅生特得知新四軍衛生部長沈其震正在上海秘密動員知識分子和醫護人員奔赴蘇北新四軍工作,就千方百計地打聽到了他的住址,提出了希望加入新四軍的心愿。沈其震見他態度堅決,就答應了他的要求。不久,羅生特便在上海地下黨和新四軍上海辦事處的周密安排下,由沈其震陪同,化裝成德國傳教士,帶著幾箱子醫用器械,從上海乘船北上,順利抵達蘇中地區的張黃港,然后由一師部隊護送到達新四軍新軍部鹽城,受到了劉少奇政委和陳毅代軍長的熱情歡迎。
1943年春,經陳毅、劉少奇和錢俊瑞的介紹,羅生特大夫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共產黨隊伍中的一名外籍特別黨員。他不僅與劉少奇、陳毅建立了極其深厚的感情,與四師師長彭雪楓也建立了很深的友誼,成為相知的密友。
在歡迎羅生特的宴會上,彭雪楓笑著說:“羅大夫,你上次來四師接羅司令,因重任在身,來去匆匆,我們沒有時間長談。此次你到延安之前,是否可以在我們師住上幾個月?我們師的衛生工作,比起二師、三師要差一些,請你趁此機會對我們的工作進行檢查指導,幫助我們把衛生工作提高一步。”
羅生特見彭雪楓師長如此器重自己,遂慨然應允道:“既然彭師長這樣說,按你們中國人的說法就是,恭敬不如從命嘍!”
羅生特首先對四師的衛生狀況進行了詳細地調查和了解,然后又針對性地逐項進行整頓落實。他對師領導和機關指戰員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身體檢查,接下來又修訂四師的醫療護理制度、技術操作常規和各個科室的守則及工作程序,并建立健全了各級醫護人員值班制度,規范了醫療技術操作和日常工作秩序,使四師整個衛生工作面貌煥然一新,受到了彭雪楓、鄧子恢和指戰員們的高度贊揚。
羅生特來四師的消息不脛而走,各旅、團也紛紛要求羅生特能到他們那里住上幾天,對他們的衛生工作給予指導幫助。駐地群眾聽說后也紛紛前來,請羅大夫治病。羅生特大夫來者不拒,一律接待,雖然忙得沒有休息時間,但他還是樂呵呵的,遇有重病號時,羅生特大夫還要帶上助手,親自診治。羅生特的國際主義精神和救死扶傷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使淮北蘇皖邊區根據地的軍民深受感動。
彭雪楓知道羅大夫平時太忙,天氣又熱,擔心累壞了他的身體,便指示衛生部的葉果部長和李毅政委,對羅大夫的看病范圍、地點、時間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羅生特大夫得知后,不以為然地說:“彭將軍對我的關心我心領了,但我是個醫生,我的職責就是看病。人有病是很痛苦的,只有醫生才能為他解除。所以,不管什么人,不論有多少病人,他們來了,我都會義務為他們診治。”
1943年8月下旬,四師在淮北邊區南面的大柳巷風景區召開全師和淮北行署衛生工作會議,羅生特大夫應邀參加聽取了各方面的匯報和介紹,并在會議上作了《加強衛生工作的領導,進一步做好傷病員的救治工作》的報告,對與會人員啟發很大。應參加會議的有關同志要求,羅生特大夫還做了幾次有關野戰外科和戰傷處理方面的專題講座,召開了幾次小型專業學術研討會。羅大夫在會議期間的所作所為,受到了四師醫護工作者的廣泛贊揚。
在大柳巷的日子里,羅生特對這個淮河岸邊的美麗小鎮贊不絕口。有一次,彭雪楓卻對他說:“大柳巷這個地方,風景秀麗,生活富裕,是因為有了淮河。但淮河自古以來卻是害多利少。你不要看它現在溫順得像個大姑娘似的,如果它咆哮起來,那簡直就像一群橫沖直撞的猛獸。所以,人們總是把洪水與猛獸連在一起。淮河經常泛濫,造成了無數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古代的雙溝鎮一帶,有一個非常繁華的泗洲城,在清朝康熙年間的一次大水中,一夜之間被淹沒在了洪澤湖里。大水淹沒了泗洲城,在當地留下許多可怕的傳說。不過,這些傳說都是在這個大悲劇的背景下產生出來的帶有迷信和宿命色彩的故事。”
羅生特大夫全神貫注地繼續聽著彭雪楓講故事:“我再給你講一個此地幾乎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在水漫泗洲城的前一天,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是誰?”羅大夫好奇地問。
“觀音菩薩就是佛教中的大神,大約相當于西方宗教中的上帝吧。不過西方宗教大都是一神教,而佛教是多神教,有許多的菩薩。傳說,這位菩薩在洪水來的前一天,變成一個老太太,對當地人說:‘城隍廟前的石獅眼里一流血,就要發大水,泗洲城就要被淹沒。’百姓們都不相信她的話,認為石獅子的眼里怎么可能會流血呢?有個殺豬的小伙子想開個玩笑,他趁黑夜間無人,就在石獅子的眼里涂上了豬血。結果第二天泗洲城便真的成為一片澤國……”
“啊,真是不可思議!”羅大夫聽后,饒有興趣地說。
“這種傳說,大約是一些佛教徒編造出來勸導人們信佛的。它反映了人在自然界的力量面前的軟弱無力,骨子里是一種宿命論,思想也是很消極的。中國古代也有積極的唯物主義思想,比如戰國時的荀子,就提出過人定勝天的觀點。但在那個時代里,也僅僅是一種不能實現的理想。比如這條河,要戰勝它,要徹底把它治理好,才能使它造福于百姓。而要實現這個理想,恐怕要在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起新中國之后了。”
羅大夫很為彭雪楓淵博的知識所折服。就在這次談話后,淮北和淮河上游地區普降暴雨,一連三天不歇,淮河河水陡漲。8月28日深夜,大柳巷附近臨河的蘇臺一處的河道圍堤突然決口,滔滔的河水洶涌地直往堤內灌。
“河堤決口了!”
“快來救啊!”
頃刻間,一片報警的鑼聲和呼救聲把人們一下從睡夢中驚醒過來,參加衛生會議的全體同志在彭雪楓和吳芝圃的帶領下,紛紛趕往大堤,投入到了緊急地搶險之中。
在淮河搶險的過程中,軍民搬草的搬草,抬土的抬土,打樁的打樁,扛門板的扛門板,彭雪楓還帶頭跳進滾滾的河水中,與當地群眾一起筑起了一道人墻。
此時,彭雪楓看到大個子羅生特也趕來了,就命令他守在大堤上,準備搶救傷病員。但羅生特看到大家都不顧一切地在同洪水搏斗,在岸上一刻也呆不住了,他將醫療箱交給了救護組的女同志,脫去了上衣,光著膀子與大家手挽著手,挺立在齊胸的水中,堵著決口。堤上的女同志們激動地高呼:“彭師長和羅大夫都來抗洪了!同志們加油啊!”
經過近兩個小時的奮戰,決口終于被堵住了,大柳巷方圓數十里的莊稼和人民財產保住了,一場險情終于化險為夷。
在返回村里的路上,羅生特大夫高興地對彭雪楓說:“彭將軍,看來,我們這次真是勝過了菩薩。菩薩只能把水來的消息告訴給人,但我們卻戰勝了洪水!”
彭雪楓聽后,認真地點了點頭,說:“羅先生你說得很對!但是,你下水太危險了,我是非常擔心的!”
羅生特毫不在意地說:“將軍你不也下到水里了嗎?我水性好,不需要擔心的。”
彭雪楓接著又說:“要徹底戰勝淮河,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要疏浚河道,興修水利,植樹造林等,這一切只能在抗戰勝利、新中國成立之后,才能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羅生特聽后,非常敬佩地說:“幾個月來,我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無論是部隊指戰員或是根據地的百姓,都生活在團結戰斗、積極訓練、努力生產的熱烈氣氛中,雖然大家生活還很艱苦,但士氣和斗志都很高昂。你們的《拂曉報》辦得很活躍,很有特色;拂曉劇團演出的節目也很鼓舞人心,我看過幾次,藝術水平很高;你們的騎兵團威武雄壯,確實是一支靈活快速的部隊,戰斗力一定很強。彭師長在指揮部隊和領導根據地的建設方面,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文武雙全的將軍!”
轉眼之間,羅生特來到四師已近3個月了。1943年秋末,羅生特準備繼續北上,取道山東前往延安。正在這時,突然又接到了軍部發來的急電,彭雪楓轉告羅生特大夫說:“山東軍區司令員羅榮桓同志腎病復發,病情較重,軍區和軍部來電請你速去治療。你意如何?”
羅生特大夫聽后,心里也十分焦急,遂向彭雪楓明確表示:“我此次北上原本也是要經過山東的,事不宜遲,那我就馬上出發,加快行軍速度,爭取早點趕到!”
又是一個晴朗的秋日,在淮北通往山東的官道上,彭雪楓為北上山東的羅生特大夫派出了一隊騎兵部隊護送。而此時,彭雪楓與羅生特大夫則是分別在即,依依難舍。彭雪楓緊緊地握著羅生特大夫的手,戀戀不舍地說:“羅先生,我們八路軍也有一位像你一樣優秀的外國醫生朋友,他叫白求恩,是加拿大人。他的個頭和你一樣高大,長的也同你一樣,性格也很相似。你們兩人都有著高尚的犧牲精神,很值得我們中國人學習。”
羅生特謙遜地說:“那都是我應該做的。我要同中國人民一道,堅持到抗戰最前線去,堅持到抗戰和革命的最后勝利。到了那時,我一定邀請將軍到我們奧地利去作客,請你吃黃油面包,喝咖啡,到我們的維也納公園去逛,跳交際舞!”羅生特的一席話,說得前來送行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在短短3個月相處的日子里,彭雪楓與羅生特這兩位東西方不同國度的異鄉人,為了中國人民抗戰的共同目標,走到了一起,朝夕相處,結下了真誠的戰斗友情,這種友情此后一直長留于他們內心的深處,長留在淮北邊區乃至中國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