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一個地下工作者的傳奇
一個地下工作者的傳奇
作者:趙繼盾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7-19 瀏覽次數:8327
孫明義,中等個子,已過而立之年,方臉,留著小分頭,微黑的皮膚,一雙明亮有神的眼睛,端正的鼻梁,下巴微微外翹,性格剛毅。他微微地閉上了眼,一會兒又猛然睜開,輕輕地嘆了口氣,有些無可奈何地說:“組織上對我進行審查,是必要的。因為當時發生的許多事,連我自己也感到意外。”
孫明義,中等個子,已過而立之年,方臉,留著小分頭,微黑的皮膚,一雙明亮有神的眼睛,端正的鼻梁,下巴微微外翹,性格剛毅。他微微地閉上了眼,一會兒又猛然睜開,輕輕地嘆了口氣,有些無可奈何地說:“組織上對我進行審查,是必要的。因為當時發生的許多事,連我自己也感到意外。”
審查小組組長宋明接著說:“不要有什么顧慮,把事情說清楚,組織上會實事求是地處理。”
這是1954年冬,安徽省軍區干部文化學校根據上級統一部署,內部進行肅反、審干。學員孫明義曾經是地下工作者,在抗日戰爭期間,長期活躍在宣城、高淳、當涂一帶,將腦袋別在腰上,天天和敵人糾纏,經歷十分傳奇。但正因為傳奇,有些事情難免不清不楚,受到組織審查。為了幫助孫明義說清問題,成立了一個5人審查小組,組長宋明,我是組員。地點在蕪湖市一個叫白骨墳附近的廟宇中。
下面是孫明義講述的故事:
1938年秋,孫明義還是20多歲的小伙子,但已經有幾年革命工作的歷史。他奉命將宣城、水陽一帶日軍的活動情況送至新四軍辦事處。當時,陳毅率領第一支隊駐在高淳淳溪鎮及其附近村莊,司令部設在老街吳家祠堂內。新四軍辦事處位于高淳老街旁邊的倉巷24 號,一棟建于清末民初的建筑。
孫明義裝扮成貨郎,從宣城出發,經由水陽,到達高淳,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辦事處的一位女秘書接待他,十分熱情,一定要留他吃了中飯再走,要他品嘗品嘗高淳的魚蝦。飯后正準備要走,女秘書高興地對他說:“陳毅同志要接見你。”孫明義心里一振,興奮地說:“真的?”孫明義跟女秘書走進一間辦公室,只見一位身材魁梧的同志坐在辦公桌邊,那就是陳毅。孫明義快步上前,立正,行舉手禮,同時用洪亮聲音喊道:“首長好!”陳毅迅速站起來,露出笑容,操著一口四川話,招呼孫明義:“坐,坐,坐下說話。”孫明義挺直腰板坐在陳毅的對面。陳毅說:“孫明義同志,你送來的材料,我看了,很好很好!你們辛苦了!”
孫明義高興地說:“首長,不辛苦,應該的。”陳毅問了孫明義一些工作情況,叮囑要十分重視安全。接見大概20 分鐘,孫明義離開高淳,但一路上仍回味著陳毅接見的情景。
回宣城也經由水陽,他同樣以貨郎身份,挑著貨郎擔。到了碧水橋,要過渡,對岸就是水陽鎮。小渡船無人撐,靠自己拉動繩子。渡船正到河中央,孫明義突然抬頭望去,河對岸圩堤上來了一小隊日軍巡邏兵。孫明義心想,不好,日軍一定會盤問。船,只能進,不能退!渡船被拉到對岸,孫明義不慌不忙,若無其事,挑起貨郎擔上了堤。一個日軍果然端著槍走近來查問:從哪里來?干什么的?孫明義指著貨郎擔說:“貨郎,貨郎,做小生意的干活。”日軍動手翻貨郎擔,擔中有罐糖果,孫明義趕急拿了幾顆送給日軍,請他們“米西,米西”。日軍嫌少,又自動拿了幾顆。日軍又問:“哪里人?”孫明義脫口而出:“本地人,水陽。”因為他挑著貨郎擔,只能是附近做小生意的,如果講宣城人,宣城離水陽有七八十華里,會引起日軍懷疑。日軍也是去水陽,要孫明義和他們一起走,顯然要證實一下是不是真的水陽人。孫明義心想:“不好,怕要出事了!”孫明義走在前頭,一個日軍端槍在后跟著。快到水陽鎮街頭,但見10多米外來了一位婦女,一邊小跑一邊喊著:“皇軍,皇軍,他犯什么事了?他是我老板,是我老板!”我仔細一看,原來是水陽街頭開雜貨店的袁寡婦。
孫明義很感慨地說道:“我在宣城、水陽一帶活動,也常從袁寡婦店門前經過,有時也到店里買點東西,在店里坐一會。袁寡婦很熱情,像老大姐,雖然不知道我的真實身份,但次數多了,憑直覺,也感到我不是普通老百姓。袁寡婦告許我,她的丈夫原來是小學教師。日本鬼子來了,學校解散,丈夫失業,開了這個小雜貨店謀生。沒想到,不久丈夫得了肺癆病,不治身亡,沒有留下一兒半女。聽了袁寡婦的訴說,我對鬼子更加恨之入骨!”
說到此處,孫明義的情緒有些激動。這很好理解,我們審查組的成員都知道,孫明義是南京人,書香門第,住在南京評事街一帶。他在中學時代,就參加了共產黨,從事抗日活動。1937 年12 月南京大屠殺,孫明義的父親、母親和妹妹三人全部遇害,國仇家恨集于一身。
孫明義喝了杯水,穩定了一下情緒,繼續說道:“就在去高淳的前一天,我挑著貨郎擔經過袁寡婦店門,也曾彎進去坐了一會。她問我到哪里發財,我說到河對面看看生意會不會好一些。我當然不會說去高淳送情報。我過渡后在圩堤上被日軍盤問,接著日軍持槍押著我向水陽鎮走過來,這些,她正在店門口都遠遠地看到了,覺得我遇到麻煩了,是冒著風險來救我的。”
日軍將袁寡婦擋住,弄明白袁寡婦指認孫明義是她“老公”,是“良民”,才互相嘰哩咕嚕說了幾句,順手又拿了幾顆糖果,嘻嘻哈哈離開了。
“袁寡婦還在水陽嗎?”孫明義問。我們都沒回答。孫明義又說:“從那以后,我對袁寡婦十分敬重。一來二去,我們雙方也產生了感情。但我清楚自己的身份和處境,不敢越軌,不能連累人家。直至1941 年初皖南事變,我撤到蘇南,關系斷了。新中國成立后,我托人去水陽打聽過,說是袁寡婦于多年前遠嫁郎溪山里人家了。”
我們工作組主要是聽取孫明義的陳述,不表態,如有問題即可提出讓本人回答。審查是內查和外調相結合,當時外調工作也已經展開。審查無疑是一項很嚴肅的工作,我們都小心翼翼,怕出意外,平時不準請假外出,即使過春節也和平時一樣,不能絲毫松懈。
說來也巧,我的老家是高淳。孫明義當時很多活動也涉及高淳,對高淳情況也很熟悉。比如,高淳老街有兩個祠堂,吳家祠堂和陳家祠堂。老街有個私人開的印刷所,老板也姓孫。高淳縣中原來在夫子廟,門樓牌坊是漢白玉制成的,等等。
有一次,組長宋明冷不丁地問他:“翻車也在高淳嗎?”孫明義愣了一下,但很快鎮靜如常,微笑著說:“你問翻車啊?不在高淳,是在宣城去蕪湖的路上。”組長說:“你說說經過情況。”
事情發生在1940年初夏。占據宣城的小日軍下鄉掃蕩,抓了10多名青壯年,其中也有孫明義。據孫說,他下鄉工作,突遇日軍掃蕩,為了掩護群眾撤退,走遲了,被抓。日軍將10多名青壯年趕上卡車,連夜從宣城運往蕪湖。當時,日軍為了挖煤、修機場、筑工事,常常下鄉抓青壯年當勞工,遠時有的運到東北,有的甚至運到日本本土。很多中國青壯年客死他鄉,這也是日軍欠下的一筆血債!
宣城到蕪湖的路況很差,又是黑夜,卡車在半路側翻了。幸虧車速慢,沒有死人。說來也巧,翻車旁有一池塘,數人落水。孫明義也落到水中,他摸黑悄悄地游到離翻車處10來米遠,恰巧池邊有一叢蘆葦,他就隱在蘆葦中一動不動,躲過了一劫。有人落水后,向對岸游去,日軍立馬開槍。這個人到底是游到對岸跑了,還是被日軍擊斃了,也不清楚。日軍勒令大家全力將卡車扶正,匆匆地開走了。
組長問孫明義:“這次遭遇,向組織匯報過嗎?”
孫明義回答:“我當夜返回宣城,并很快向組織上作了報告。”
停了一會兒,組長又問:“你是隨新四軍部隊去蘇南的?”
孫明義說:“大概在1940年八九月,組織上決定在宣城開了一家理發店,我和王某某都是理發師傅,用理發作掩護開展工作。上級下達一個任務,當時皖南一帶,國民黨軍隊調動頻繁,要求從日偽方面探聽國民黨軍隊的意圖。一天,宣城偽警察局一名警察和一名偽軍官同時來理發,他倆無意間的交談,幫我們獲得了一些情報。”警察問偽軍官:“聽說最近蔣介石的軍隊在皖南頻繁調動,是不是要和皇軍大干一場?”偽軍官笑著回答:“哪里,老蔣對共軍駐扎在皖南很擔心害怕,可能要搞大動作,將共軍趕走!”
1941年初,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頑固派發動了皖南事變。實際上,事前我黨已覺察蔣介石的意圖,新四軍已經開始北移,但沒等到過江,皖南事變爆發了。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和直屬部隊9000余人,在葉挺、項英率領下開始北移。1月6日,當部隊到達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7個師約8萬人的突然襲擊。新四軍英勇抗擊,激戰7晝夜,終因眾寡懸殊,彈盡糧絕,除2000余人分散突圍外,大部壯烈犧牲和被俘。軍長葉挺下山談判被扣,副軍長項英、副參謀長周子昆在突圍中被叛徒殺害,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是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周恩來為此題詞,憤怒吶喊:“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皖南事變期間,我黨地下組織也受到破壞,孫明義隨新四軍余部北撤去了蘇南。新中國成立后,調回安徽省軍區工作。
對孫明義的審查,從1954年下半年開始,1955年春節后不久被解除。審查結論大意是:孫明義同志在斗爭中立場堅定,表現良好。革命者,既是一個崇高而浪漫的稱呼,也是一個負重而艱辛的名字,不僅要和敵人進行殘酷的斗爭,經常和死神擦肩而過,而且也可能被自己人“懷疑”,受到審查。革命隊伍必須純潔、健康,出現這種情況也在所難免,孫明義不是個例,凡同志都很理解。
審查小組撤銷以后不久,我被調到南京中華門外雙龍街第四步兵軍官學校工作,對孫明義的去向不清楚。后來聽說,孫明義也從部隊轉業,到皖南某縣擔任縣委書記。這正是:
真金不怕火燃燒,身正何懼影子斜?
自古英雄多磨難,留取紅心照江山。
【作者簡介】趙繼盾,男,1933年生。1950年參軍,1979年轉業,曾任南京罐頭食品廠黨委書記,1993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