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紅色景點 > 泰興:新時代的黃橋故事
泰興:新時代的黃橋故事
作者:葉余華 魯青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6-20 瀏覽次數:8331
泰興將始終堅持新發展理念,致力高質量發展,以實干的身影勇擔當,以奮斗的姿態再出發,“扛起標桿大旗、拼進全省八強”,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泰興新篇章!
泰興是全國著名革命老區。在這里,沈毅建立了揚泰地區第一個中共組織;陳毅組織了新四軍黃橋戰役;粟裕指揮了蘇中七戰七捷的首尾兩戰。國際主義戰士楊根思、草鞋司令陳玉生、隱蔽戰線無名英雄沈安娜等泰興兒女的英雄壯舉,賦予了泰興這塊紅色土地獨特的精神文化特質。而位于泰興西部沿江的虹橋鎮、濱江鎮是解放軍渡江的始發地,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僅虹橋鎮就相繼出現了姚盛祥、王伯魁、沈維禮、楊風、于太根等為國捐軀的72位烈士。自泰興有黨組織以來,泰興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在殘酷的斗爭中,前仆后繼,英勇斗爭,先后有8000多位仁人志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一曲《黃橋燒餅歌》和一句“一切為了前線”的口號,成為泰興共產黨人和人民在不同的戰爭時期勇于奉獻的真實寫照。
如今,新時代的黃橋戰役已經打響,多少泰興兒女沿著革命烈士的足跡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留下了新時代的黃橋故事。泰興市委書記劉志明說,至2019年底,泰興31093個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245個經濟薄弱村實現全面脫貧。泰興連續19屆躋身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排名第28位。
抓機遇,高效農業顯生機
“豆苗開始結豇豆的時候,可以將長得比較密的部分葉子摘除,這樣可以增強豇豆苗之間的通透性,不易于發病。”2020年6月2日上午,在泰興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內,新街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劉根新正在指導種植戶們提高豇豆的產量。
今年已近退休年齡的劉根新,與泰興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相伴相守了14個年頭,他參與了市高效農業園區的規劃,最初的50畝試驗田他是牽頭人之一。
新街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3名干部領銜種植試驗田,沒有技術,他們請來了山東壽光的技術員,大棚構建沿襲了山東竹架大棚,第一年示范成功后新街鎮便在核心區擴展;沒有資金,招引工商資本、社會資本投入;沒有種植戶,讓核心區4個村的村干部帶頭種植。
2008年到2010年,泰興市高效農業園區迎來了第一次發展高峰期,蔬菜種植面積擴張到4000多畝,但由于主導品種只有茄子,品種單一,加之竹架大棚的水土不服,畝產下降、市場不暢,種植業主人心惶惶。原東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胡玉生介紹:“新街鎮大面積的茄子上市,市場上價格就垮了,最低時6分錢1斤賣給牛場,還要找關系。”“要得窮,包大棚”“窮得快,包蔬菜”,流行于10年前的順口溜,真實地反映了該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之初的曲折與低迷。
泰興市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扶貧工作辦公室主任趙建東說,挫折并沒有挫敗泰興市委市政府和新街鎮黨委政府堅持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的決心,他們查找原因,不斷探索新路徑,給園區發展不斷注入了新動能。該市高效農業園區及時洗牌,兼并重組。2011年,園區新引進種植業主10多個,發展鋼架大棚2000多畝,品種由過去的兩三個增加到20多個,蔬菜經紀人逐漸增多,市場銷售難問題迎刃而解。
2013年,江蘇省在各縣市選擇蔬菜園作為全省第一批菜籃子永久性基地,泰興市高效農業園區列入其中,獲得省政府獎補資金600萬元,園區利用這筆資金對道路、供排水、大棚設施實施了提檔升級改造,投資環境得到改善。
2020年4月中旬,機遇再次降臨,泰興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成為國家現代園區產業園創建單位,國家扶持資金達到1億元。在新街鎮,我們見到了鎮黨委書記陳新猛,他興奮地說:“我們將積極策應鄉村振興戰略,搶抓省級示范園和國家產業園區創建累積疊加的重大機遇,進一步厚植特色優勢,補齊功能短板,做強產業支撐,勇擔三農初心使命,著力打造生態循環綠色發展的示范區、三次產業聯動融合發展的先行區、聯農富農惠農共享發展的樣板區。”
育品牌,牽住龍頭促民富
新街鎮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逐步走出了一條“現代農業園區+農業龍頭企業+品牌農產品+經濟薄弱村”的聯動發展之路,帶動低收入戶脫貧致富,促進經濟薄弱村穩定增收。
翠梨壓枝頭,又到豐收季。2020年7月10日上午,在燁佳梨園,72歲的李年章正在忙碌地采摘梨子。他是新街鎮李蕩村人,在燁佳梨園務工5年多了,他和老伴身體都不太好,每年吃藥都要花掉1萬多元,如果沒有務工的收入,生活將很困難。“我家4畝田流轉給梨園一年有4000多元租金,我們老兩口在這兒務工年收入有3萬元。”李年章說。
李年章的經歷是新街鎮許多村民脫貧致富的縮影。“5月份的雜工工資這一塊,我們使用勞務人員共135人,總金額15萬元。隨著采摘高峰的到來,務工人數會增加到250人以上。”燁佳梨園會計張莉說,去年公司發放務工費近80萬元,平均每個月使用勞務人員100人以上。
新街鎮借助洋宇公司“蘇翠一號梨”的品牌價值,由東河、金干、顧莊寺等6個相對經濟薄弱村在農業園區流轉土地300畝,種植梨苗,依托洋宇公司提供技術、集中管理并負責回購,支持村集體經濟增收。
“我們有土地,有政府提供苗木,企業提供專業的管理技術隊伍和銷售市場,對我們經濟薄弱村來說,有利于加快增收富民。”新街鎮東河村黨支部書記鞠新賽表示。
根據約定,江蘇燁佳梨園占股40%,6個經濟薄弱村分別占股10%。預計2023年梨樹進入豐產期,每年每個村將獲得收益30萬元以上。
除新街鎮外,泰興市古溪鎮也依托農業企業走上了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的品牌之路。
2019年11月以來,順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億多元,在古溪鎮建立起了集蛋鴨養殖、蛋品加工、精品果蔬種植于一體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公司。為讓養鴨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該公司實行“公司+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積極引導農戶以入園打工、自己養殖等方式參與發展養鴨產業,公司對鴨子進行統一養護、統一收購銷售。同時,該公司還和湖州師范大學聯合成立了博士站,為產業高質高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公司負責人王述平介紹,項目可增加就業崗位150人,人均年收入15000元左右,增加村集體服務性收入30000元。
黃橋燒餅可謂“一戰成名”,也成就了今天黃橋的第一張名片。黃橋戰役打響以后,黃橋百姓拿出平時舍不得吃的大米白面,全鎮13家磨坊、66家燒餅店夜以繼日地烘制燒餅,男女老幼用車推、擔挑、肩扛,經大道、抄小路把燒餅送上前線,并組織擔架隊搶運傷員。
正是因為獨特的歷史淵源,頭一回吃黃橋燒餅的80后東北姑娘雷姍姍就被觸動了。“我忽然意識到,黃橋燒餅不僅是一種可以‘果腹’的食品,它更應該是‘黃橋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嗅到商機的雷姍姍沒有猶豫,2009年大學畢業后就來到婆家泰興開辦了食品公司,并注冊“名揚”商標。“我們的愿望就是要讓黃橋燒餅名揚四海。”十年磨一劍,“名揚”燒餅的經營模式目前已由直營改為加盟,由成品供給調整為半成品供給,實現了批量化、多元化發展。
雷姍姍把文化融入產業,做的是創新;張天勇把文化當作事業,重在于傳承。作為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橋燒餅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天勇14歲學習燒餅制作技藝。近年來,他帶徒創業,開店連鎖,先后培養了400多名弟子,也帶富了一批黃橋人。黃橋燒餅協會會長何健介紹,黃橋燒餅現已遍布全國300多個城市的上千家實體店,快餐式的經營之路讓人們不費勁就能吃到熱乎乎的黃橋燒餅,年輕族群也可通過電商平臺一飽口福。
泰興市蔬菜大豐收
強特色,田園鄉村美如畫
日前,江蘇省第三批次特色田園鄉村名單公布,泰興市宣堡鎮銀杏村光榮上榜。
在泰興,銀杏村有“銀杏第一村”之稱,全村擁有連片古銀杏群落9處,百年以上銀杏樹510株,300年以上140株,500年以上108株,千年古銀杏樹2株。
近年來,銀杏村憑借獨特的資源優勢,打造林木產業、高效農業和生態旅游相融合的發展模式。銀杏茶、銀杏酒、銀杏果、銀杏砧板等銀杏深加工產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高效農業蓬勃發展,175畝苗木種植、120畝大棚果蔬、特色養殖業富了村民口袋;結合宣堡鎮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布點旅游觀光連接線,年吸引游客8萬人次,年均村集體增收10萬多元。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回家吃飯》等欄目也被她的美麗吸引,專程來此宣傳推介。
銀杏村以銀杏特色興村,而泰興市濱江鎮新星村則以“稻蝦共養”開啟了稻田淘金致富新渠道。
從空中俯瞰濱江鎮新星村,近千畝的稻蝦養殖基地連畝成片,這里成為新星村種植大戶希望的田野。
“稻蝦共養,即在水稻田里養殖小龍蝦,選取優質品種水稻育秧,不施農藥化肥,小龍蝦可以吃掉害蟲,其糞便又成為水稻的有機肥料,實現農業發展與保護環境雙贏。”新星村黨總支書記王忠成這樣說。
近年來,隨著糧食收購價下跌,種植效益下降,傳統的糧食生產亟待轉型升級。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大背景下,如何既保護生態環境,又增加農民收入,這成為拓展區發展中必須解決的難題。新星村村委會主任施正國介紹:“我村抓住長江生態廊道拓展區建設的契機,以創建省級綠美村莊為基礎,規劃流轉土地10畝建立苗木生產基地,服務于長江生態綠化,發展稻蝦共養600畝等特色產業和綠色生態農業。2019年稻蝦共養面積400畝,增加農民收入近10萬元,省級綠美村莊建設已通過省林業局驗收。”
濱江鎮副鎮長王濤向筆者描繪著一幅遠景圖:“在長江生態廊道拓展區建設中,我們以稻養結合規模化、標準化、多樣化、品牌化發展,形成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特色產業形態。同時,加快招引社會資本開發盤活老蠶桑站、銀杏園,串聯生態廊道、中安輪紀念廣場等主要節點,推動鄉村旅游發展。激活‘美麗經濟’,將‘美麗’變成財富、變成發展新動能、變成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新源泉。”
選能人,鋪就堅實致富路
泰興市古溪鎮謝蕩村曾經“債臺高筑”,2000年合并時欠債達88萬多元。脫貧攻堅中,該村通過引進高效農業,出租標準廠房,完善基礎設施等方式,實現了村強、民富、景美,2019年村集體收入達到88萬元。從負債88萬到村集體年收入88萬,謝蕩村成功實現了鳳凰涅槃。
村民說,謝蕩村由窮變富的原因除了黨的好政策,就是選對了一個能人。這個能人就是謝蕩村黨總支書記朱朋富。
2000年,南謝、北謝、后嶺3個村合并組成謝蕩村,朱朋富被推選為村黨總支書記。談及當時的情況,朱朋富依然記憶猶新。
“會計把賬算了一遍,一共欠債88.5萬,我在村民代表大會上做出承諾,只要賬目上有的債,一定逐年償還。”朱朋富說,那幾年,每年年三十,都有人上他家里要債。“我自己掏腰包,欠得多的給1000元,欠得少的給500元,先墊上,畢竟人家也要過年。”
要想富,辦項目。2014年村里招引了蘇中最大的奶牛養殖項目。
吃著營養飼料,吹著風扇,個個都掛著“身份證”……在泰興市雙喜牧業有限公司養殖場里,數百頭膘肥體壯的奶牛讓筆者大開眼界。
“這是村里2014年通過招商引進的高效農業項目,奶牛生產核心養殖區占地150畝,飼料種植基地450畝,場區周邊的農田也用于種植奶牛粗飼料。”朱朋富介紹。
雙喜牧業現有奶牛存欄500多頭,年產鮮奶3000多噸。公司按照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打造奶牛規模養殖、糞污處理、能源再生、有機肥轉化、飼料種植的五環生態農業體系,是蘇中最大的奶牛養殖基地。
60多歲的村民吳先良過去一直務農,年收入不足萬元,謝蕩村引進了雙喜牧業項目后,他把3畝2分地流轉給牧場,同時又在牧場找了一份工作。“流轉土地每年收入5000多元,在這里上班每月工資4000元。說實在的,我年紀也這么大了,在這里打工,很滿意。”吳先良說。
雙喜牧業一共吸納了謝蕩村18位村民就業。“此外,我們公司還流轉了500多畝土地,承包給種田能手種植飼料,再按照市場價統一收購,每年給每個種植戶2萬元錢左右。”泰興市雙喜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鄒松陽介紹。
2019年,謝蕩村經營性收入達到63萬元,村里先后修建了群眾休閑廣場、五人足球場,豐富群眾文體生活。選對一個人,富了一個村。而今的謝蕩村房靚了、路寬了、民樂了,在這里,“丑小鴨”變“白天鵝”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授之漁,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僅靠“短平快”的“輸血式”扶貧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以項目為主導,扶持就業與創業,才能讓低收入農戶穩定脫貧。
泰興市姚王鎮率先引進泰興遠大家私設立的藤編加工點,推進靶向扶貧,這種按件計酬、看得見效益的“企業+農戶”扶貧模式,很快在泰興全市推廣。鳳靈樂器、洋芋生態等企業紛紛加入,目前該市共有藤編、樂器、包裝、紙扇等10多種項目加工點,覆蓋357個村居,帶動低收入、貧困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近萬人就業。泰興市分界鎮七賢村依托村里的綠花菜專業合作社,向低收入農戶免費提供蔬菜種子、技術指導、采購等多種服務,同時延長產業鏈,吸納低收入農戶從事綠花菜、甜豌豆深加工,每年使低收入農戶增收萬元。
該市將“五包”技能培訓拓展至各個項目加工點,建立孵化基地,讓一些年齡大的低收入人員以及貧困殘疾人在短時間內掌握加工技能,實現快速脫貧。
近日,位于泰興市元竹鎮工業集聚區的龍騰電子有限公司發布一則招聘公告,其中面向殘疾人員提供架模卷料工、包裝檢驗員、化驗員等崗位。元竹鎮黨委與多家企業溝通,鼓勵企業為有能力的殘疾人提供就業機會,同時積極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電商培訓、手工編織培訓等課程,授之以漁,受益殘疾人員達200余人。
因為小時候落下的殘疾,王愛軍只能坐在輪椅上生活,成為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元竹鎮民政科為王愛軍辦理了重殘補助,組織人員送家電、安裝熱水器。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之后,政府組織他參加相關技術培訓,其后,他堅持自學了無線電技術,在元竹鎮殘聯的幫助下,自己開了個電視機維修店,平常靠給村民維修電視來貼補家用。靠著這門手藝,王愛軍每個月有大概500元的收入。“雖然收入不是很高,但相對于以前的日子來說,我已經很滿足了。”王愛軍說。王愛軍有了固定的收入,加上政府的殘疾人政策兜底,他家去年實現了穩定脫貧目標。
在元竹鎮“殘疾人之家”里,陳裕鳳和陳裕中兩兄弟得到了很好的照顧,先天殘疾落下的病癥也得到了緩解。在這之前,兄弟倆與年邁的叔叔相依為命,生活拮據,加上叔叔精力有限,兄弟倆病情一直很不穩定。元竹鎮村干部了解這一情況后,積極與“殘疾人之家”溝通,向工作人員說明具體情況,和叔叔商量好后決定將兄弟倆交由“殘疾人之家”全托照料。從此,兄弟倆的生活漸漸好了起來。
據介紹,早在2017年,元竹鎮就斥資162萬余元,建成占地2035平方米的“殘疾人之家”。除食堂、宿舍、洗衣房等生活設施外,這里還設有康復室、醫務室等功能設施,配有護理員、管理員和醫生。元竹鎮的殘疾人家庭過去大多因為要照看殘疾人而無法務工,因而導致貧困,“殘疾人之家”的建成使得這個問題迎刃而解。殘疾人托養中心主任孫仁華說:“殘疾人在這里得到照料,家庭勞動力就解放了,家人可以安心務工,脫貧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元竹鎮黨委書記周偉說。至2020年8月,全鎮殘疾人家庭全部實現了脫貧,真正實現了小康路上一個人不能少的目標。
從貧困戶脫貧,到經濟薄弱村摘帽,再到鎮域經濟發展,無不體現著從上到下奔向共同富裕的決心。劉志明表示,歷史是奮斗者的足跡,未來是先行者的使命。泰興將始終堅持新發展理念,致力高質量發展,以實干的身影勇擔當,以奮斗的姿態再出發,“扛起標桿大旗、拼進全省八強”,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泰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