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蒙山秀色
作者:如月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4-27 瀏覽次數:8332
怎么叫桃峪呢?明明是漫山遍野的梨花,為什么不叫梨峪呃!
怎么叫桃峪呢?明明是漫山遍野的梨花,為什么不叫梨峪呃!
初遇蒙山秀色,梨花像流水一樣舒緩的開放,開得恣意,爛漫,像垂淚的美人,像蒼茫的山脈呼喊遠去的車馬,在喧囂夠不到的地方,在桃峪,在革命舊址,在山坳里盛放。我們驅車來到這里,沂蒙山鐘靈毓秀,沒有桃紅,卻叫紅色旅游景區,沒有了烽火,抗日戰爭的痕跡卻不曾磨滅。觸摸歷史的滄桑我熱血沸騰,滋生莫名的感動,解說員的語言更讓人斗志昂揚,沖淡了我這顆不拘小節又浪漫的心,情感脹滿心房。歷史的畫卷在解說員的敘述中徐徐展開,烽火漫天的場景在瓦礫間橫陳重現,那一個個不畏生死,浴血奮戰的英烈,那一個個把兒子送上戰場,用平凡的人生譜寫大愛的紅嫂,無不震撼著我這顆不問世事又木訥的心,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春回大地的日子里,我們沿著一路繁花走進驚濤駭浪的歷史長河,走進沂蒙山,走進曾被鮮血染紅的這片厚土,走近英靈。光陰荏苒,歲月滄瀾,阡陌山水抒寫著平邑的過往與現在。歷史遙遠而蒼涼,我的思想拋開花朵,刷新生命的意義,那一刻我躊躇滿志。接近石頭,野花,樹木,荊叢,接近歷史的冊頁,舊址中,每一張桌椅,每一張畫面,每一塊青石,每一片花瓣上都留有烽煙遍染的痕跡,都彰顯著沉靜和激蕩。歷史的遺跡在腳下延展,這里的每一棵草木都讓人敬重,我是第一次這樣近距離的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內心充滿了景仰。三月末的光陰兒,催得梨花爭相開放,那漫山遍野的梨花用圣潔書寫一道道挽聯,空氣的自然清新擊退了硝煙的味道。英烈們在林木繁茂、山清水秀中長眠,他們的功勛,革命精神,在這跨時代的長河里聳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四月的陽光提前灑在我們這些異鄉人的身上,優先帶領我們走進烈士陵園,置身于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銘記歷史,緬懷先烈,高大的墓碑讓我們不敢闊談情懷的曠達,那些呢噥軟語的詩句一時間都成了一紙虛幻,喋血的歲月已過,那些生命不止、戰斗不息的革命精神卻永遠的激勵著我們,站在春風里回望,漫山濃郁的花木承載著歷史的重托。
回首忙碌日,拼命愛生活,清淺時光里推杯換盞,執手相敬,安然盈握,短暫的相聚,給了我們終其一生的感念。
(如月,江蘇沛縣人。江蘇省作協會員,中國煤礦作協理事,沛縣作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