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紀實》 > 人物寫真 > “鐵匠”洪學智,蘇北勁揮戈
“鐵匠”洪學智,蘇北勁揮戈
作者:鐵春燕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紀實》2013年第8期 日期:2013-11-19 瀏覽次數:8327
洪學智
部隊的目的地是皖南新四軍軍部。但當他們輾轉抵達蘇魯豫交界地的微山湖西時,卻傳來了皖南事變的噩耗。部隊頓時失去了前進目標,他們唯有原地待命。雖然微山湖碧波蕩漾、山清水秀,但政治氣候的瞬息變幻,令洪學智和部隊干部、學員已無暇欣賞如此優美的自然風光。在焦急的等待中,他們終于得到來自八路軍總部的指示:立即南下蘇北鹽城,那里已經成立了新四軍新軍部。新四軍在劉少奇、陳毅的率領下,正重振軍威,揮師抗戰。這是一個令洪學智特別興奮的消息。他迅速整頓部隊,風疾雷動,開始了前往鹽城的艱難跋涉。過微山湖、越津浦路、跨隴海路,每一次的前進都需面對日偽的封鎖線。可謂充滿荊棘,歷經磨難。1941年4月28日,由洪學智率領的這支“華中大隊”終于安然抵達鹽城。以后,他們稱這次行動為“敵后小長征”。全隊270人,沒有1個減員。
鹽城,是一座有數千年歷史的古城,人文積淀深厚。尤其是鹽城籍南宋丞相陸秀夫負帝蹈海,誓死不降。那驚天一躍,不僅定格了一段歷史,也彰顯了這座城市的英雄情結。坐落在鹽城西郊的泰山廟是一處歷史遺存,歷經兵燹戰亂,幾經敗落。明萬歷年重修,彰顯規模。四進殿房,飛檐重甍,氣勢宏大。若干廂房分設兩邊,相對而立。而致該廟影響遠及的是因為它成為新四軍新軍部的所在地。
原抗大五分校舊址鹽中正北樓
洪學智表態說:“在新四軍首長領導下,一定能夠完成辦學培養人才的任務,隨時接受軍部交給的任務,服從命令聽指揮。”
之后,陳毅向洪學智介紹了鹽城抗大五分校的情況,并說:“我們已經研究了,華中大隊與抗大五分校合并,干部統一調配。決定讓你擔任副校長,分管行政工作。”
1940年底,以新四軍八路軍華中總指揮部軍政干校和蘇北指揮部抗日軍政學校為基礎,成立了抗大第五分校,陳毅兼任校長、政委。新四軍參謀長賴傳珠兼任副校長。專職副校長馮定是一個老同志,在蘇聯留過學,是著名的文化人、哲學家。教育長謝祥軍,政治部主任余立金、副主任吳勝坤。薛暮橋、謝云暉為訓練部正、副部長。五分校第一期已于1941年元旦開學,學員包括部隊干部以及從上海、南京、蘇北等地招來的青年學生。學校有四個大隊以及直屬校部的女生隊和一個警衛連,共一千七八百人。
沒有想到鹽城抗大五分校已有如此規模,這讓洪學智很興奮,有這么好的基礎,何愁抗戰人才的培養。次日,洪學智率領的華中大隊與抗大五分校召開聯歡會,陳毅宣布兩部分合并,以及新的校部領導成員名單,并且特別介紹了新任副校長洪學智。
從此,抗大五分校多了一個高高瘦瘦的身影,他時常出現在校部、課堂及學員宿舍,噓寒問暖、和藹可親,以及無微不至的態度,給學員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洪學智到抗大任職后不久,第一期學員即畢業分配到部隊、地方工作。所以第二期學員的招生與培養成為洪學智的主要工作重點。
二期開學之時,適逢日軍對鹽阜區實施戰略大掃蕩,所以條件異常艱苦,幾乎是上課與反掃蕩同步進行。行軍轉移是家常便飯,上課沒有黑板,就借用老百姓的門板;沒有筆記本,就發些白紙自己訂。行軍間隙背包當板凳,膝頭當課桌。學生除了學政治還要學軍事,以步兵操練為主,隊列、射擊、刺殺、擒拿、翻越障礙等基礎課都要學。每天,天不亮就吹號起身,不準點燈,大家摸黑打綁腿、打背包,集合號一響就跑步到操場。這一切都是為了培養學員適應戰爭環境。抗大一律實行供給制。為了改善學員伙食,校部發動大家利用學習戰斗間隙開荒種菜,逐步做到蔬菜自給。師生待遇一樣,民主平等,大家的學習積極性都很高,在反掃蕩轉移途中,師生們還經常和敵人展開遭遇戰。
即使在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下,洪學智對抗大的辦學要求依然很高。他覺得只有學員們政治、軍事素質提高了,才能適應敵后斗爭的艱苦環境,才能堅持抗戰。洪學智特別強調“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抗大校風,并且提出對抗大進行整頓,健全制度、制定規章,按照總校和軍部的教學要求確定教學計劃,還明確了干部職責,使學校進入正規辦學的軌道。
洪學智將這一指導思想向兼任校長陳毅匯報后,陳毅欣然表示:“你們這樣搞很好,我完全同意。”
在日軍掃蕩期間,根據軍部安排,洪學智率領抗大師生以及軍部后勤機關轉移。其中有過幾次與日軍的遭遇戰,學員們以及此前從未拿過槍的文化教員,在實戰中都表現得很勇敢,經受住了戰爭的考驗。洪學智在總結中說:“現在反掃蕩已接近勝利,大家要重視這次反掃蕩的經驗,學習重要,戰斗更重要,學習最終是為了更好地打仗。經過這樣的鍛煉,對你們有好處,通過和敵人斗爭,會越來越有膽量,越來越堅強,越來越有經驗。”學員們也反映說:“這次反掃蕩行軍、作戰,把書本知識和實際結合起來,一輩子都管用。”
1941年,洪學智任抗大五分校副校長兼鹽城衛戍區司令員
更出乎洪學智意料的是,陳毅早有“預謀”,已將兩個保安團長安排在外面等候。一聲召喚,入內聽令。
陳毅當面向兩個團長交待說:“軍部決定你們兩個團歸洪學智司令管,以后有什么問題就報告洪司令,由他來指揮你們。你們要遵守新四軍的紀律和規章制度,服從命令聽指揮。”兩個團長表示一定聽從指揮。第二天,任命洪學智為鹽城衛戍區司令的命令就下達了。
1941年的鹽城,已經是整個華中敵后抗戰的指揮中心,除了新四軍軍部外,還是中共華中局、新四軍第三師以及鹽阜地方黨政軍機構的駐地。鹽城衛戍司令自然責任重大。
但形勢的發展似乎有些出乎預料。這年7月,日軍糾集1.7萬人、以海陸空立體圍攻的態勢,對鹽阜區發動大掃蕩,妄圖一舉圍殲華中新四軍領導機關。日軍來勢兇猛,鹽阜大地上空烏云密布,抗日軍民面臨一場血雨腥風的洗禮。在阻敵未果的情況下,軍部為避敵鋒芒,撤離鹽城,轉移阜寧。作為鹽城衛戍司令,洪學智上任不久即失去衛戍目標。
軍部轉移較為匆忙,并未來得及通知洪學智。陳毅派電臺臺長給洪學智送來一張紙條。洪學智看后幾乎愣住了。條子上的內容簡短直接、口氣堅定:“洪司令:敵人掃蕩,軍部離開了鹽城,留下的軍直屬隊,全部由你負責指揮。”下面署名:陳、賴。(即陳毅與參謀長賴傳珠)
軍直屬隊,有軍工部、衛生部、供給部、抗大等,這是個多么大的攤子呀。洪學智接令后,十分驚訝。若干年后,洪學智還戰戰兢兢,他在回憶錄中說:“鹽城集中了軍直屬單位人員4000余人,還有不少高級知識分子,都是些有名的人物。安全是大事。一旦出事,損失太大。想到這里,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軍人以執行命令為天職。洪學智隨即與抗大的馮定、余立金、謝祥軍商議并分工,開始了軍部直屬隊的緊急大撤離。此行非常艱難,既要襲擾、遲滯、阻擊掃蕩日軍,又要將沒有戰斗經驗、平時較為松散的直屬隊人員,安全帶出包圍圈。洪學智臨危不亂,指揮若定,居然將數千人安然轉移,并輾轉與軍部會合。
三師八旅領導合影
對于上級的指示,洪學智的軍人生涯字典里只有“服從”兩字。洪學智依依不舍地告別了抗大的師生和戰友后,即將精力投入到了一個新的戰線,首先是籌備成立鹽阜軍區。其時,鹽阜區剛剛實行大縣劃小縣,因此鹽阜軍區就下轄鹽城、鹽東、建陽、阜寧、阜東、射陽、淮安、漣水、濱海9個縣的地方武裝。9月13日,鹽阜軍區成立大會在阜寧縣陳集召開,會場氣氛熱烈,熱情高漲。陳毅到會宣布鹽阜軍區正式成立,洪學智任司令員、楊光池任政治部主任。
10月,華中局提出了“主力部隊地方化”的方針,新四軍三師先后有4個主力團編入鹽阜軍區,使其戰斗力極大增強。為了擴大地方武裝,洪學智還積極發動、組織不脫產的群眾抗日自衛隊伍,各縣紛紛成立自衛隊、義勇隊和民兵組織。他們拿起武器,保家衛國。僅阜東1個縣,就組織了數千人參加的民兵模范班,自衛隊員達萬人以上。至1942年底,鹽阜區民兵已達到10萬人左右。這是一支不可小覷的抗日力量,他們在以后的反掃蕩和對敵斗爭中,堅持原地斗爭,配合主力部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烽火狼煙,硝煙彌漫。頻繁的戰斗不斷砥礪著鹽阜地方武裝。其時,根據地周邊環境復雜,偽化嚴重,并有向根據地滲透之勢。洪學智考慮,得搞幾個大行動,狠狠打擊一下那些民憤極大的漢奸、偽軍頭目,從而贏得民心,爭得斗爭主動權。
1941年底的蘇北,寒風蕭瑟,滴水成冰。而鹽阜軍區指戰員們卻熱血沸騰,蓄勢待發,一場鋤奸行動正在醞釀之中。首先,洪學智指示各地方武裝對轄區中的漢奸進行全面排查,列出作惡多端、民憤滔天的漢奸名單,作為重點鋤奸目標。除夕夜,洪學智一聲令下,鹽阜軍區的地方武裝在全區各地同時出動,以雷霆萬鈞之勢對漢奸、偽軍和保安團進行突襲。此番夜襲,全區共抓獲漢奸、偽軍2000多人。尤以惡名遠揚的淮安偽保安團團長楊文井的落網最為大快人心。是晚,鹽阜軍區淮安獨立團,趁著偽軍忙于過年、警戒松懈之機,突襲了淮安偽保安團團部,并至大漢奸楊文井家中將其抓獲。沉浸在紙醉金迷中賭性正酣的楊文井兄弟幾個,怎么也沒有想到他們的生活就這樣畫上了句號。行動結束后,淮安獨立團當即召開公審大會處決了楊文井,為民除害,昭告四鄉。這次大規模鋤奸行動是鹽阜軍區送給鹽阜大地父老鄉親最好的新年禮物,極大地鼓舞了鹽阜軍民的抗日熱情。
軍區力量和群眾武裝的結合,讓對敵斗爭開展得更加有聲有色。在1942年1月至3月的3個月中,鹽阜區各地武裝對敵作戰就達200多次。鹽阜人民抗日武裝的發展與壯大,對抗日防匪保家鄉,保衛根據地的社會秩序,做主力軍、地方軍的后備,以及團結各階層人民共同抗日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鹽阜軍區成立一周年前夕,為迅速提高地方武裝的軍事素質、增強戰斗力,1942年6月,洪學智從各縣地方武裝中抽調一批骨干,加上軍區教導大隊,共1000人,在阜寧縣汪朱集進行集訓,有力推動了軍區軍事力量的正規化建設。
10月16日這天,風和日麗,秋高氣爽。鹽阜軍區隆重召開軍區成立1周年紀念大會。會后舉行閱兵式。鹽阜軍區12個連隊與各縣地方武裝代表精神飽滿,整齊列隊,接受檢閱。陳毅以及部隊首長,在洪學智的陪同下開始檢閱。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場面,受檢閱部隊軍容整齊、斗志昂揚,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陳毅感到十分欣慰。他不禁抬起右手,標準的軍禮隨著堅實的腳步持續著、恒定著。那是一種肯定和贊賞,也是一種有著特別內涵的互動。
繼之,歷時5天的打靶、手榴彈投擲、戰斗演習等比賽相繼開展。陳毅對鹽阜地方武裝的這次綜合展示,給予了充分肯定,稱其訓練有素,有戰斗力,壯大了蘇北新四軍的力量,以濃重的四川口音連說:“好得很!好得很!”。張愛萍等首長還和集訓的戰士們親切合影,為那火熱的歲月留下了歷史的見證。
1942年底,日軍集結兩萬多兵力,準備對蘇北抗日根據地實施新一輪大掃蕩。為了適應敵后游擊戰的反掃蕩環境,新四軍軍部決定撤銷鹽阜軍區,改成鹽阜軍分區,由三師八旅兼任。洪學智也因此調任三師參謀長。此前的三師參謀長由以“白馬將軍”著稱的原八路軍戰將彭雄擔任,后來赴延安學習途中,在連云港海面與日軍艦遭遇,在戰斗中壯烈犧牲,這便是著名的“小沙東海上遭遇戰”。此后,三師參謀長職位一直空缺。這次,軍部任命洪學智為三師參謀長,正是看中他的軍事謀略和戰術思想,以及堅定的執行力。在后來的反掃蕩與對敵反攻戰斗中,洪學智的軍事指揮才能,得到充分地釋放和彰顯。
新四軍光復阜寧祝捷大會
利用地形優勢,靈活作戰,是洪學智的強項。鹽城屬水網地區,阜寧有1/3是水網地。水網地便于日軍的小汽艇活動。為此,洪學智指揮鹽阜軍民在河道上筑起攔河大壩,同時打下木樁,以阻止和延緩日軍汽艇在水路的進攻。而對付日軍陸路掃蕩,則在交通要道上,挖出一道道地溝,時稱抗日溝,以阻滯日軍運兵卡車行駛。為了保護群眾,則在堅壁清野后及時疏散轉移。洪學智與黃克誠、張愛萍一起,制定了反掃蕩作戰原則,三師指揮機關跳出日軍包圍圈,便于機動指揮作戰;八旅主力堅守鹽阜區,與地方武裝、民兵一道,以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襲擾、遲滯、削弱、消耗敵人,適時組織戰役反攻。
三師師部轉移何地,黃克誠頗多思考。洪學智經過深思熟慮后,向黃克誠建議,轉移到沿海灘涂一帶。蘇北鹽阜的灘涂地上,溝渠縱橫,葦草無邊無際,交通不便,非常利于隱蔽,周旋的余地很大;同時,還有海上通道,以便不測時機動。黃克誠非常贊同洪學智的意見,三師師部隨即轉移到鹽東海邊。正是在這樣的地域環境中,黃克誠與洪學智一起,指揮著包括淮海區在內的整個蘇北反掃蕩戰斗。而張愛萍則率八旅主力留在阜寧,展開鹽阜反掃蕩作戰。此次鹽阜反掃蕩歷時50多天,經過阜寧單家港、陳集,濱海八灘等戰役,重創日軍,取得了反掃蕩斗爭的全面勝利。繼之,三師又通過響水陳家港、射陽合德等戰斗,展開對敵局部反攻,收回失地,奠定了即將展開的對敵全面反攻的基礎。
洪學智一直說,“部隊的戰斗力是打出來的,你是老虎,誰都害怕你,你是綿羊,誰都想吃你。”洪學智作戰勇敢、指揮果斷、勇猛克敵、善打硬仗惡仗,多次出色完成作戰任務,黃克誠形象化地稱他為“鐵匠”。
1945年4月,由“鐵匠”洪學智任前敵總指揮的阜寧戰役打響,開啟了華中敵后抗日軍民全面對敵反攻的序幕。
戰斗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在戰斗打響之前,洪學智就巧運智謀,打勝了一場心理戰。曲水流觴、四面楚歌等歷史典故,都在洪學智的軍事指揮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演繹。為了加強政治攻勢,洪學智命令作戰部隊,制作“歡迎棄暗投明”、“日軍必敗”、“我軍必勝”等宣傳品,用木架固定后,順著上游的射陽河,漂向阜寧城。在了解守城偽軍中,有不少是冀魯豫人的情況后,洪學智在當晚總攻前,特意組織一些與偽軍同鄉、聲音響亮的戰士,參加喊話隊;一些戰士唱起“黃河流水黃又黃,黃河兩岸大麥黃,別人都在打鬼子,你怎么反把偽軍當”的河南小調。戰地的宣傳徹底動搖了敵人的軍心,不少偽軍在鄉情、鄉音的感召下,審時度勢后,紛紛投向新四軍。阜寧一役,勢如破竹,歷時3天,勝利告終,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鞏固與擴大了蘇北解放區。
阜寧戰役結束后,鹽阜區抗日軍民,在東溝鎮召開了有5萬人參加的“蘇聯紅軍解放柏林、我軍光復阜寧祝捷大會”。當地民眾從四面八方趕來會場,載歌載舞,慶祝勝利。當洪學智進入阜寧,看到被日偽軍蹂躪達7年之久的歷史古城,終于又回到人民手中,心中十分欣慰。
不久,三師回師蘇北,集中主力攻取淮陰、淮安兩城,再掃清蘇北境內殘敵,解放全蘇北。
淮陰,位于大運河東岸,是一座歷史古城,歷來是兵家必爭之戰略要地。淮陰城墻高8米,水深城固。1945年8月,守城偽軍潘干臣部,其時已被蔣介石收編,拒不向人民投降。在洪學智的直接指揮下,三師集中優勢兵力,展開攻城戰。兩淮地區5萬多民眾組成支前隊伍,形成人民戰爭的海洋。此役僅3個小時,即攻下日偽軍苦心經營6年之久的淮陰城。大戰告捷,軍長陳毅特意從延安發來嘉獎電。
繼之,三師一鼓作氣發起攻克淮安戰役。洪學智詳細作出了戰役部署。淮安城與淮陰城相距甚近,毗鄰成犄角之勢。漢代淮陰侯韓信曾在這里受辱圖強、終創大業。淮安城自古易守難攻。守城偽軍自稱“固若金湯”,“鐵打的淮安”。洪學智就是不信這個邪,他周密部署、靠前指揮。有了攻打淮陰城的經驗和余威,以及參戰部隊的高昂士氣。經4小時激戰,淮安城即告解放。兩淮戰役是三師在蘇北進行的最大的戰役,共殲守敵偽師長以下1.5萬余人,繳獲了大量軍用物資。三師獲得了大兵團攻堅作戰的寶貴經驗。繼之,三師又接連攻克響水口、陳家港等市鎮。
蘇北全境只剩鹽城孤懸而立,岌岌可危。洪學智很快便與黃克誠一起研究確定了鹽城作戰方案后,親率參戰部隊整裝進發,劍指鹽城。
進軍途中的洪學智,突然接到赴華中局開會的黃克誠電報,要求洪學智立即返回師部,部隊停止行動,另有任務。
見到黃克誠后,洪學智才知道中央已作出進軍東北的重大戰略決策。抗戰勝利后,東北地位日顯突出。占領東北將對全國形勢的走向產生巨大影響。此前,洪學智即與黃克誠多次探討過東北的戰略意義。黃克誠并且還向中央建議:“東北我黨應盡快派部隊去,應盡量多派,至少應有5萬人,能去10萬人最好。”中央采納了黃克誠的建議,并決定將三師這支利劍射向東北。軍情緊急,洪學智協助黃克誠立刻動員部隊,整裝待發。部隊出發前,中央軍委正式任命洪學智為三師副師長兼參謀長,同時任副師長的還有原十旅旅長劉震。
要離開蘇北了,讓洪學智稍有遺憾的是,未能攻克鹽城,品咂蘇北全境解放的滋味,這個任務只有留給兄弟部隊了。洪學智默默回首在蘇北老區留下的奮戰足跡,以及與這里的人民相濡以沫、魚水情深的多年相處,心中不免涌動著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此次出征北上,長途跋涉,任務艱巨,洪學智特地將年幼的二女兒洪彥寄養在當地老鄉家里,由此情系著他對蘇北老區一份長久的牽掛。
1945年10月3日,洪學智滿懷著解放全中國的憧憬,與黃克誠、劉震率三師3.5萬之眾,踏上風塵滾滾的挺進東北征程,為解放東北進而建立新中國,繼續創造著輝煌。
洪學智在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