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 “女華佗”章央芬
“女華佗”章央芬
作者:邵利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4-18 瀏覽次數:8327
經過一年多的奮斗,章央芬和她的戰友們先后治愈了千名患者,成功地遏制了黑熱病在鹽阜地區的蔓延。老百姓心懷感激,親切地稱章央芬為“女華佗”。
章央芬
1938年夏天的一個中午,火紅的太陽把熾熱毫無保留地灑向人間,枝繁葉茂的樹上,知了叫個不停。涇縣云嶺南堡村新四軍前方醫院里靜悄悄的,傷員們和醫護人員都在午休。
忽然,大門“吱呀”一聲開了,一個年輕的姑娘走了進來。只見她年約二十四五歲,眉眼清秀,身材嬌小,紅撲撲的臉上,汗珠子不停地向下滾落,手里還拎著一個大包。
進得門來,姑娘好奇地環顧四周:這像是一個大祠堂,很是陳舊,卻非常干凈,空氣中飄著來蘇兒的味道;病床是竹子編成的,地是磚砌的。令人驚喜的是,屋里居然布滿了野花,錯落有致地插在手編的竹筒里,給簡陋的病房平添了幾分亮色。姑娘不由得笑了起來。
姑娘叫章央芬,上海醫學院的高材生,前不久,應新四軍軍醫處處長沈其震的邀請,今天來到云嶺。
在云嶺待了沒幾天,章央芬便發現這所醫院雖然條件簡陋,但在管理方面與正規的軍醫院別無二致。醫生一日三次查房,護士對每一個傷員都實行一級護理。除了病房外,醫院還設有門診部、化驗室、手術室,甚至還有小型的X 光機,令章央芬驚嘆不已。根據傷員的實際情況,醫院匠心獨運,專門開設了營養室、沐浴室及滅虱室。醫生的水平也很高,前方送來的傷員大多數傷勢較重,需要手術,畢業于沈陽盛京醫學院的宮乃泉大夫,有多年的臨床經驗,且作風嚴謹,各種外科手術都做過,治愈率很高。
章央芬的到來,成了新四軍中的第一名女軍醫,主要負責內科工作。病人大多患的是瘧疾、結核病、猩紅熱、痢疾、傷寒、肝炎等,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有時還需要配合手術。章央芬每天都忙得腳打后腦勺,經常連吃飯喝水的時間都沒有。好在她年輕,覺得生活很充實。
前方極缺醫生,軍醫處決定開辦軍部衛生學校,將部隊中那些未經過正規訓練的衛生員,集中起來培訓。章央芬被安排在軍部衛生學校擔任教員,主講解剖學。學校教學設備極其簡陋,教授解剖學,居然連一架人體骨骼都沒有,學員完全找不到感覺。怎么辦呢?章央芬靈機一動:醫院里不是有傷兵的尸體嗎?找一個來做課堂講解的實例不就成了嗎?醫院代表去向軍部領導請示,領導非常為難。此事說來簡單,做起來可就沒那么容易了。新四軍戰士大多來自農村,腦袋里普遍殘留一些迷信思想。他們認為一個人若是肢體殘缺便不能為另一個世界所接納。如果讓戰士和老百姓知曉新四軍醫生私下里解剖尸體,可能會造成不良影響。考慮再三,軍部領導沒有答應。
教具問題無法解決,成了章央芬的一塊心病。一天,要對一位受傷的戰士進行截肢手術,主刀的宮乃泉醫生點名請章央芬做自己的助手。手術進行得很順利,護士端著截下來的殘肢,正要出手術室,只聽見章央芬大叫:“不能扔!我留著有用!”護士滿臉狐疑地把盤子連同殘肢一起遞了過去。章央芬如獲至寶,仔細將殘肢上面的肉剔除干凈,小心翼翼地把它存放于消毒水的桶里,靜等風干后使用。
誰知節外生枝,村里的一只花狗循味而來,盯上了這根骨頭。章央芬眼疾手快,一把從狗嘴里奪過骨頭。眼見到嘴的美食不翼而飛,那只狗怒吼著撲向章央芬。章央芬心里著實害怕,但又不肯放棄來之不易的寶貝,情急之下,她高聲呼救,周邊的人聞訊趕來,將那只狗打跑了。章央芬抱著失而復得的骨頭,驚魂未定。其他醫生笑著打趣她:“章醫生,這下得找個安全的地方好好藏起來!”章央芬抱著骨頭在醫院里轉了一圈,最終決定把這個寶貝藏在一口滅虱缸里。
真正是好事多磨,這件寶貝最終還是未能保住。骨頭在滅虱缸里煮沸消毒時,因負責看火的人不小心錯過了添水時間,以致于缸里的水燒干了,骨頭也隨之燒毀了。宮乃泉見狀,笑著安慰她道:“別傷心了,我有一個主意,肯定行得通,但是得保密。你要不要聽聽?”章央芬一聽,立刻湊過來:“快說!快說!什么主意?”“夜里去墳地,找一副骨頭來應該不是難事,就看你敢不敢去!”出身于知識分子家庭的章央芬,歷來是不信鬼神的,再加上生性倔強,她把頭一昂:“有什么不敢的?我不但敢去,還要同你比賽,咱們分頭去找,看看誰先找到一副完整的骨架!”之后一連幾天夜里,章央芬都一個人悄悄地溜進亂墳崗,手里拎著一只麻袋和一把鐵鍬,尋找自己需要的東西。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章央芬興奮地跑到宮乃泉的宿舍門口,用力敲門:“宮醫生,快看,我找到了!”
經過嚴格的消毒處理后,這具骨骼便出現在了章央芬的解剖學課堂上。沒有人知道它的來歷,沒有人知道章央芬為了它付出了怎樣的心血和努力。章央芬后來把此事悄悄地告訴美國進步記者史沫特萊,史沫特萊感動不已:“這不再是一副骨骼,它已經變成了人類求知欲的一座小小的紀念碑。”
1943年的秋天,章央芬調到新四軍三師擔任衛生部醫務主任,終于與分居多年的丈夫吳之理團聚。吳之理是三師衛生部部長,夫妻兩人琴瑟和諧,志同道合。在兩人的共同努力下,師部醫院建起來了。整個醫院經過正規系統學習的醫生只有他們夫妻兩人,還有八九個從院校出來的護士。人雖少,卻承擔著軍地兩處的診療任務,夫妻倆既要看病又要護理,忙碌卻快樂著。
此時,鹽阜地區流行起黑熱病,每個村都有三分之一、或者一半的村民患病,有的甚至全村都死于此病。百姓們形象地稱之為“痞塊病”或“團子病”,因為凡得了這個病,肚子里都會長大硬塊,如果不及時治療,死亡率高達85%。一時間,恐慌情緒在軍民中蔓延開來。
1939年,章央芬(左三)與沈其震(右二)、宮乃泉(右一)等人的合影
三師師部醫院成立后,當地患黑熱病的老百姓紛至沓來,求醫的、問藥的,絡繹不絕。章央芬每天都忙得腳不沾地。一天,醫院來了一個40多歲的男子,已經奄奄一息了,求生的本能讓他緊緊地抓住章央芬的手,哀求道:“醫生,求你救救我吧!我不能死啊!我上有80多歲的老母,下有不懂事的娃兒,我要是死了,他們也都活不成了!”“你別急,先讓我來看看。”章央芬一邊安撫他,一邊揭開了蓋在病人身上的破棉被,頓時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病人的肚子高高隆起,像懷孕六七個月的孕婦,肚皮上布滿了淡綠色的皮下擴張靜脈,被腹水撐得油光錚亮。已是病入膏肓,回天無力,章央芬只能眼睜睜看著這個病人咽下最后一口氣。
“決不能等病人快不行了再進行治療,一定要從發病初期就施治。”當晚回到家后,心情沉重的章央芬與丈夫吳之理商量著。“和我想到一起去了,咱們得建一所黑熱病專科醫院,專門收治黑熱病患者。”吳之理說道。夫妻倆合計著,一夜無眠。
第二天,吳之理向師長黃克誠匯報了此事,黃克誠特別贊同,責成吳之理和章央芬全權負責。于是,章央芬夫婦忙活開了,他們一面著手編寫黑熱病的相關科普宣傳資料,比如,傳染病途徑、癥狀診斷、治療預防等,分發到連隊和村民中,對黑熱病進行廣泛宣傳;一面組織部隊中的醫務人員,開辦黑熱病專題輪訓班,請化驗師開辦化驗培訓班,藥劑師開辦制劑培訓班,培養制造酒石酸銻鈉注射劑的技術人員。
條件成熟后,師部在小楊莊借了一所老百姓的院落,開辦起了黑熱病專科醫院,添置了40多張病床,增設了注射治療室,新建了制劑室。醫院有大約20名醫務人員,每人負責3—5個病人。章央芬為醫院制定了完整、規范的管理制度。章央芬上午在師部醫院坐診,下午騎著馬趕去小楊莊黑熱病醫院。由于用心的消毒、全心的診治和精心的護理,病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緩解。
經過一年多的奮斗,章央芬和她的戰友們先后治愈了千名患者,成功地遏制了黑熱病在鹽阜地區的蔓延。老百姓心懷感激,親切地稱章央芬為“女華佗”。